妙解《黃帝內經》13:銘記聖人的教化「風邪如賊」,小心別著了道

2020-12-11 許仙說養生

前期講到岐伯對黃帝之問作了解答,通過對比上古之人和今時之人在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解釋了古人和今人的差別,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01聖人教化,百姓「知道」

後文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印證了前面講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就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老百姓為什麼知道?是因為上古之時,有聖人來教化百姓。聖人的境界很高,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結尾部分專門有對真人、智人、聖人的闡述。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上古時期的聖人,教化老百姓。我先給大家科普一下「教」字,穿插一點國學,以欣賞文以載道之美。「教」是一個地位、學識比你高的尊者,充當你的導師,給你傳授知識教化、教導你,是上和下的關係。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不要忽視文字的本義。經有萬千意,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就能獲取巨量的信息。

「教」,左邊是孝字,右邊反文。跟反文旁有關的字,仔細推敲字意會發現,它們都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對立的東西存在。如:敵、政、處等。「敵」,意思很明顯,指跟你完全對立的一方;「政」,政治,把不同的意見統一起來,統一到正確的方向叫政治;「處」,是因為有不對的地方,要去處理,想辦法校正。教育的「教」,為什麼「教」?因為他們不懂,會悖道,所以,我們要教育他,按照正確的方法,讓他們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人性本來就含有善、惡兩面。教育,教的是什麼?去惡向善。就像法律一樣,懲惡揚善,達到糾正、教化百姓的目的。「上古聖人之教下也」這句話,說明上古之時,聖人是普遍存在的。如今,我們尊奉孔子為聖人,可是,在上古時代甚至更久,聖人輩出。「皆」字詮釋了這一事實。上古時代,人類很可能經歷過神統治的時代、人神共居的時代,以及商王朝以後人神分離的時代。那些聖人是知道天道的,他們是具有高度的、智慧的、高維度的文明的人。

02風邪如賊,強身固本是關鍵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虛」,是指我們身體內部虛了。中醫有句話叫「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虛的對立面,就是正或者實。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上精虛氣虛了,第二是心理方面神虛。正如疫情疫來臨,有人內心充滿極度的恐懼,這種人極其容易感染上肺炎,因為神虛。

所以,內虛以後,外面的邪氣就會入侵人體。虛邪是指內虛、外邪。如新冠肺炎,身體不好就很容易感染。就像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一切外因都需要內因起作用。如果一個人身體很好,不管是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疾病對你都不起作用。所以無論發生多大的天災或瘟疫,總有一部分人會活下來。這一部分人是物競天擇的,也是因為此人真氣、正氣很足,他不受外邪的入侵。

再看」字賊,偷偷摸摸。風為百病之長,外在的入侵人體的風寒暑溼燥,其中風放第一位。寒暑溼燥必須要藉助風才會通過皮膚或者口鼻進入人體。入侵過程賊一樣偷偷摸摸的不讓我們知道。

這樣的風邪是如何入侵人體的呢?睡覺時,空調對著腿、腳、腦袋、脖子吹......最近我遇到幾例因為吹風扇、空調而導致口眼歪斜的病例。因為人睡著的時候,身體比較虛弱,人為製造的賊風,悄悄地從腳、脖子或者其它關鍵部位入侵。

還有一類賊風,不當時令的風,就是後文講到的「九宮八風」,在前面的講座中有涉及。本來冬天應該吹西北風或者北風,可是突然吹東南風或者東風。這種不當時令的風會往往帶來大規模的流行病,多與跟瘟疫有關。體質不好的人受了這種風以後,會得大病。很多莫名其妙的大病,現代醫學叫不明病因,中醫認為,就是賊風所致。賊風襲來風寒溼暑燥火入侵我們的皮膚,逐漸進入人體而致病

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避開大自然的邪氣,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強大自己。只要你正氣足夠,什麼風都傷害不到你,就能抵禦外邪。

03 中醫早有細菌和病毒的認知

很多人都談到一個問題:中醫沒有關於細菌和病毒的概念。這一認知是錯誤的。大家可以回頭去看我前期的講座,有關於對細菌和病毒的認知。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中醫很難說服現在滿腦子是細菌和病毒的那些醫學家和老百姓。我可以負責任地講:中醫有完整的對於細菌和病毒的認知。中醫說的「瘟病」就是病毒或細菌。5000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告訴了我們細菌和病毒的知識,包括它們是如何入侵人體的、如何形成疾病的解讀。

有人覺得很奇怪:打開《黃帝內經》,20萬字,沒有見到關於細菌和病毒的說法,更不要談它是怎麼入侵我們人體的,是怎麼形成疾病的。你是不是故弄玄虛呢?這一謎底將在下期的講座中揭開,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中醫寶庫浩如煙海,而它們都根植於《黃帝內經》。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大多集中於治病的層面,而《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被束之高閣。《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黃帝內經》簡介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的「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之類。所以稱「內經」,並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自然生態系統陰陽失衡的虛邪賊風,會造成氣候異常的天災。如果人們等到災難發生時才進行自救,就會陷入被動的困境。如果能夠運用「陰陽五行說」方法論,提前察覺自然生態系統陰陽失衡的禍因,就可以預先採取避害防災的行動。個人身心和社會生態系統陰陽失衡的歪風邪氣,會形成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割韭菜的人道災難。
  • 學習黃帝內經 | 上古天真論
    那《黃帝內經》的前言來源,書上通通都有,怎麼來的,怎麼樣子,中間過程,散失了什麼,我們都在前言裡面通通有。那我們這裡開始講的就是,DVD的內容呢,就是把《黃帝內經》,所有有關係到人體的東西,我們都儘量做,儘可能地詳細解釋,讓你們能夠完全了解。
  • 《黃帝內經》導讀6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朱燕中 | 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何以別之
    在《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中云:「黃帝曰:餘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邪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
    如天有宿度, 地有江河,人有經脈,其間是互相影響,可以比類而論的。如天地之氣溫和,則江河之水安靜平穩;天氣寒冷,則水冰地凍,江河之水凝澀不流;天氣酷熱,則江河之水沸騰揚溢;要是暴風驟起,則使江河之水,波濤洶湧。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邪客第七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本編輯,謝謝!邪,邪氣。與人體正氣相對而言,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損害。客,侵襲,侵害。黃帝問於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內nà(納)針之理,縱舍shě之意,扞gǎn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輸於身者,餘願盡聞。少shǎo序別離之處chù,離而入陰裡,別而入陽表,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
  • 【經典金句920•黃帝內經】天有八風,經有五風.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920•黃帝內經】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出處】《黃帝內經·素問》【案語】本條經典金句出自於《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自然界有八方之風,異常時就會成為致病的邪氣,人體的經脈被這些邪氣侵襲後就會出現五臟風症。
  •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陰陽的要訣不可不知
    繼續讀的黃帝內經原文,讀的還是生氣通天論,經典越是細細咀嚼越是有味道。我花了三個星期來來消化這篇文章。也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生氣通天論篇一邊誦一邊抄寫,反覆重複。之前寫了三篇筆記總結,今天是第四篇。為了複習之前學了什麼內容,也順便理一理這一篇的邏輯是什麼,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
  • 《黃帝內經》導讀49
    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溼之起也,別之奈何?  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衝濁為痺。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譯文】外揣 【譯文】五變 【譯文】本藏 【譯文】禁服 【譯文】五色 【譯文】論勇 【譯文】背俞 【譯文】衛氣 【譯文】論痛 【譯文】天年 【譯文】逆順 【譯文】五味 【譯文】水脹 【譯文】賊風
  • 《黃帝內經》導讀5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3: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3: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大象無形大音稀,心有宇宙通玄機。大極無外小無內,太空虛極生兩儀。四維周旋有綱常,明暗虛實陰陽極。三生萬物氣循環,取象比類似人體。五星木火土金水,繞日運轉生五氣。天覆地載月相伴,循環往復有經紀。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摘要:《黃帝內經》中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關鍵詞:黃帝內經;易學;象數;天人合一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規約了框架。而用以「道陰陽」的《周易》,在漢代被奉為「眾經之首,大道之原」。魏晉時期,《周易》則被崇為「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之一。
  • 《黃帝內經》導讀61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 內經學習復盤001|內經養生綱目:德全不危
    困於對內經的不明,2020年11月找到一門好課,我開始參加楊博喻老師講《黃帝內經》,再次深度學習黃帝內經,期待自己能夠用體證式的方法來學習內經
  • 解密《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 養生從「心」開始
    肖教授的講座以「養生從心開始」為題,分析講解深入淺出 華聲在線3月29日訊(記者 王一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讓現場近百名國學愛好者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人類生命智慧,從《黃帝內經》中一窺中醫養生的博大精深。 病由心生,生活方式由『心』決定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哪些?他分析指出,按照WHO的觀點,健康由四個元素決定,父母遺傳基因佔15%,環境17%,醫療8%,自己的生活方式佔60%。由此可見,養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