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新版生物課本裡,一首唐詩將「能量轉換」的意境展示得淋漓盡致;
地理課本,清代黃叔璥的著作《臺海使槎錄》中,關於臺灣海峽兩岸風向差異的描寫,成了「大氣運動」的開篇;
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和剪紙、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歷史文化古蹟等,更多「中國元素」走進英語課文……
去年起,本市高一年級率先嘗鮮新教材的必修版本。今年9月開始的新學期,更多的選擇性必修教材亮相,正式啟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參與了這套新教材的編寫,這也是人教社歷史上第11套高中教材。在吸取以往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創新,不少學生反映,新教材更易學也更「好看」了。
生物教材每章首頁都搭配了簡短文字,不僅高度概括本章內容,還充滿了溫暖與詩意。
內容更傳統:
英語教材裡也有「中國元素」
新教材裡,處處都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記。
「英語教材除適當保留了一些受歡迎的篇目,80%以上的語篇都是新編的。新教材既有國際視野,又有大量的中國元素。」英語教材主編劉道義介紹,通過巧妙的設計,教材融合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孔子與儒家思想、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和剪紙、中國傳統節日、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歷史文化古蹟等。
對於保留下來的老篇目,新教材也進行了「升級」。比如,一篇「留學海外」的文章,此前著重描述了中國學生在國外留學時所遭遇到的文化衝擊;新教材則增加了中國學生向國外同學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並增加了議論文寫作,邀請學生闡述對出國留學的不同觀點。
一句唐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將能量的轉換和利用闡釋得恰如其分,既優美又酣暢;古代典籍中就曾記載過用「木瓜」催熟柿子的例子,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植物激素的學習內容;而在漫長歲月中先民一次次釀酒的嘗試,正是對「酶」本質的探索……生物教材分冊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譚永平說,在生物新教材中,如此傳統與現代、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比比皆是。
地理教材分冊主編覃燕飛介紹,新版本的地理教材在每一節開篇都增加了「情景設計」的環節,既融合傳統文化,又對正文做一個自然的引入。清代黃叔璥編纂的《臺海使槎錄》中,就有對臺灣海峽兩岸風向差異的描寫,而這也成了地理課本中《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一節的開篇。這樣的情景設計,讓學生很自然的對探究風向變化產生興趣。
更多的中國科學家故事和科學進展也出現在新教材裡。比如,英語教材增加了月球探險的歷史以及對火星探險的嘗試, 展現了中國近年來在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施一公、袁隆平、許智宏等耳熟能詳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家在腦機接口研發方面的最新進展,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的誕生……這些前沿科學人物和最新科學成果也紛紛走進生物教材。
設計更好看:
為一幅插圖翻閱幾百份文獻
翻開新教材的任意一冊,版面清新、行文疏朗、層次分明。「通過字體、字級、內容層級的預先規劃,不同學科的新教材首次實現了橫向的統一,既滿足了不同的體例需求,又儘可能做到設計風格的求同存異,科目與科目之間更加協調。」人民教育出版社科研部主任任長松解釋,此次新教材為不同科目制定了統一的「網格化設計」,實現了文字、圖片規制的相對標準化,「新教材體現出了特別強的整體感。」
各科對教材插圖也進行了更新換代。「每頁至少一幅配圖。」讓譚永平最得意的是,教材中有一張介紹生物進化的歷史進程圖,圖片上,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的生物從遠古依次「走」來,「為這一張圖我們翻了幾百份文獻,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哪個年代對應哪些生物,這些生物特徵是否準確,都需要反覆核對。初稿確定之後,又找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審核把關。」類似的創意在新教材中隨處可見,比如講述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時,林地、草地、耕地、碳足跡、建設用地、漁業用地融合為一個巨大的生態足跡,宛如一座微型「手辦」。
新版生物教材生物進化歷史進程圖片。
「有時一張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圖片,其實也大有來頭。」生物教材分冊主編包春瑩舉例,《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一章的章首頁,漫天雪地裡是四個步伐堅定的背影,這是曾經到南極為新站選址的科考隊員親自提供的;《種群及其動態》一章封面上,栩栩如生的東北虎豹圖片,來自國家級的研究中心;西藏杓蘭、褐花杓蘭的對比圖片,來自一線科研專家……「翻閱我們的課本,就像是在讀繪本。」包春瑩說,除了插圖,新教材在文圖的配合上也做了很多創新,比如在講述科技探索之路時,創造性地用道路和大樹為框架,串起科學技術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個突破,圖文結合生動地介紹了動物細胞工程和植物細胞工程的發展歷程。
有的照片不好看但很有必要。在講述禁止「生物武器」的相關內容時,新教材換下了以往色彩斑瀾的炭疽桿菌圖片,代之以志願軍清理細菌戰汙染地的黑白照片,「衝擊力更強了,更能讓學生認識到生物武器的危害。」譚永平說。
新版生物教材還延續了上一版教材的「文藝風」,每章首頁題圖上都搭配了簡短文字,不僅高度概括本章內容,還充滿了溫暖與詩意:威震山林也有衰亡時刻/群體共存才有生命長河……萬千種群在這裡繁衍/或許已歷經滄海桑田……這些雋永的詩句都出自主編趙佔良和譚永平幾位之手。
新版生物教材在講述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時,林地、草地、耕地、碳足跡、建設用地、漁業用地融合為一個巨大的生態足跡。
上手更容易:
「小標籤」「小號字」輔助學習
在參照新版課標的基礎上,新教材還吸納了來自一線教師的意見,讓教材學起來更容易上手。
比如,為了更好地實現初、高中銜接,新版英語教材在必修一裡設置了一個Welcome Unit作為補課單元,這一單元對基本句型、語音拼讀規則、語法知識等進行了複習,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和心理上的過渡,「這一設計給了老師一定的靈活性,覺得這一單元不夠『過癮』的可以直接跳過。」英語教材主編劉道義說,新教材採取了「主題式教學」,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涵蓋「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呈現和訓練安排循序漸進,比如閱讀語篇的長度從第一冊的三四百字逐步加碼至第七冊的八百字左右。
此外,新教材還加強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學生提供了輔助學習的「支架」,以小標籤的形式顯示聽說讀寫的學習策略。教材中還特別注意控制了聽讀材料的難度,增加了口語示範、讀寫結合和寫作過程等。「難度降低了,但是更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
地理學科中,對於某些概念的表述更加通俗。比如,之前的地理教材雖然出現過「植被」的概念,但沒有做解釋,修訂版的新課標明確要求講述植被。然而,地理學中關於植被的概念涉及種群、群落、集合體等概念,而這些概念如果都出現在教材中,必然加大教學難度。為此,教材把「植被」通俗地解釋為「自然界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還有諸如光年、生物量、裸地等概念,在小學、初中以及其他學科的課程中出現過,本可作為已知概念,可是在現實教學中往往成為教學障礙;為此,新教材通過腳註的形式進行了通俗的解釋。覃燕飛介紹,根據一線教師的反饋,新教材還在每章之後新增了「本章要點」欄目,便於學生整理掌握。
生物教材進一步提升了實驗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譚永平舉例,新教材拿下了原版教材中「觀察DNA、RNA分布」的實驗,「一線教師反饋,這個實驗的效果不太好,尤其是RNA的量比較少,染色並不明顯。」新教材還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比如生物教材楷體的「小號字」為選學內容,供學生進行知識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