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UZHOU.CN 分享徐州生活之美
近幾年網紅一詞被炒的火熱,都說網紅時代看臉,你的腦海中一定會閃現那些上海、南京等地來的網紅,顏值超高的餐廳,或者朋友圈刷屏的食物,就拿某某舒芙蕾、泡麵小食堂來說,曾經多麼紅及一時,小編也為此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而現在哪?
"網紅」也並非是那種高檔的餐廳,誰也不可能天天去星級餐廳,但是有一些小鋪子小店,總是默默無聞地開著,不管你衣著如何,不管你是何身份,都向你敞開著,從不需要預約。
正是他們二三十年辛勤的堅守
經過歲月沉澱,味道始終如一
才塑造了今天的徐州味道
最經典的徐州小吃
它們總能用最平凡的味道打動人心
用它們獨有的方式在美食界佔有一席之地
▼
他們都是隱藏在平淡中的驚喜,即使歲月更迭,依舊不忘初衷!在歲月沉澱下來成為經典,這裡有時光澆不滅的情懷!
老闆毛大哥是安徽宿州人,今年四十多,十幾歲就跟著家人來到徐州,至今已有近30年。
經營多年,毛大哥都是自己調餡兒,從來不讓別人代勞,堅持用新鮮的豬後腿肉,他總說:「這個味道不能變,要是變了顧客一吃就嘗出來了。」
在菜籽油的洗禮下,鍋貼餃瞬間在火舌的舔舐之下冒出陣陣煙香,開始泛黃。當底面完全變成金黃色時,翻面繼續煎制。
小店每到飯點都座無虛席,有為了一口美味,專程開車來的食客;有貪戀一口純真的味道,不間斷在這裡吃了十幾年的;還有些將去他鄉的遊子,臨行前再大快朵頤一番。
這就是店家小鹿老闆,以前都是他父親在店裡賣鴨子,現在父親年紀大了,交手給兒子來做,父親還在在廠裡做油燙鴨,每一隻鴨子都是經過他的手來製作。味道嚴格把控
當問及到不開加盟的時候,店主說道:只想自己簡簡單單做門生意,也不想加盟店亂味道、砸了牌子,曾有外地客商拿著非常誘人的錢數想加盟鹿記油燙鴨,老店主斷然拒絕了,多年之後,買家不死心又來徐州,但沒想老店主定下的主意是不會變的。
店裡油燙鴨為主,鹹水鴨、熟食也都是有的,鴨翅、鴨脖也都單獨賣,和其他店一樣。如果能吃辣,鴨肉澆上辣油味道最佳,辣油也是店家秘制,口味絕佳。
鴨皮有種甜蜜蜜的感覺,有的地方甚至還有一些酥的感覺。
地址:大壩頭九龍婦產醫院東側
位於湖濱一小對面的善友羊肉燴麵,大概是想家時最掛懷的店了。
它藏在居民樓裡,只裡外兩間狹小的房子,卻日日爆滿,每天早上6:30出攤,下午兩點就賣完收攤,有時候生意好,一點多去就沒了。
十七年的拉麵手藝,師傅一上手,一團再普通不過的呆呆的麵團就仿佛突然有了靈性,三下兩下就成了長長的麵條。手工拉出來的面不如機器的均勻,但卻有機器所沒有的溫度。
汪曾祺的《人間滋味》裡講,在他一生吃過的各種做法的羊肉中,手把羊肉為第一。稱它『無與倫比』。恐怕汪老是沒吃過徐州的羊肉湯、羊肉麵吧。
善友家的羊油不膩不羶,噴香開胃,鹹辣適中,平時飯量一般的小仙女在這大碗加肉吃的湯都不剩是很常見的事。
地址:湖濱一小對面郵政局北側小區內
營業時間:早6.30-下午2.00前(賣完即止)注意:晚上不營業!
一個人、一輛手推車、一道菜、一條街,三十多年的光陰,你吃過他家的炒蝸牛嗎?
路過博愛街,買一斤劉老二的炒蝸牛已成為徐州人三十多年來的習慣,蝸牛徐州話又叫:烏嘍牛,因店名叫炒蝸牛,下文也就都叫炒蝸牛吧,至於丁螺,是劉老二師傅近些年才做的。
當年三十露頭的壯小夥而今已走入暮年,時代變了,徐州變了,但你走到博愛街時,看到劉老二還坐在角落的老地方,賣著蝸牛和街坊說笑,這一切都沒變啊?
炒蝸牛是小吃,最好的食用環境是坐在路邊,三五好友喝著啤酒,邊聊邊吃,啤酒和夏天是絕配,而炒蝸牛是最好的下酒菜。
地址:博愛街北門入,約走100米
徐州最好吃的板麵店,再遠也要吃一碗!
張叔今年50多歲了,叫張立德,店名也是這麼來的,從業餐飲行業也有30多個年頭了,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先開始是做流水席,之後出落於徐州大大小小的餐廳......自然,張叔這做面的手藝也不會差.......
作為土生土長的徐州姑娘,也算吃遍了大半個徐州市的板面,張叔做的板面,絕對是我2019吃過的最香的板面。
一整碗的牛肉板面,麵條充分提取老湯的味道;牛肉塊燉煮的特別嫩,絲絲條條的紋理清晰可見,鮮嫩無比;還沒開動,辣椒的香氣就已經撲面而來。
地址:徐州新城區綠地商務城藍海 OFFICE-D 117號商鋪,徐州新城區市政府路北五十米
聯繫方式:13813295094
青年路上,有家30年老店,足以承包所有徐州人的童年!
阿奶和老伴一起在賣炸串,本該安詳晚年的年紀,卻為了能讓食客多吃幾年她的炸串,無不讓人感動,多麼好的老兩口!
見多了街邊的用大豆油、食用油炸的串,這家店三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老味道,用的都是羊油,羊油相比其他油更加健康,過口香而不膩。
油控得恰到好處,調和的醬汁甜辣分明,沒錯,這就是小編兒時吃到的炸串味道!串串本身新鮮的食材和地道的羊油香好評!
地址:青年路下坡馬市街啥湯隔壁巷口內
徐州最出名的蛙魚。
央視9《行走的餐桌•徐州》裡面美麗的波蘭姑娘翠花,對蓮花家的蛙魚大呼好吃
蓮花蛙魚藏在蓮花小區一個居民樓裡,深深的胡同,不起眼的門頭,卻已經在徐州開了整整二十多年了。老闆姓徐,地地道道的徐州人,是個很和藹的大姐。大姐說每天早上是九點開門,早上六點不到就要開始為一天做準備了 。
蛙魚,一顆顆蛙魚晶瑩剔透,吃到嘴裡Q彈軟糯,彈性十足。蛙魚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好不好吃學問全是在調料裡了。
炸串是蓮花家的絕配,根根竹籤串起不同種類的食物,油炸、上鍋、刷辣醬、撒胡椒,這種簡單的又平價的美味,讓人滿足的。
地址:師大蓮花小區內
位於剪子菜市場的板麵店,是夫妻倆人經營,兩人都是安徽太和人,97年來到徐州。
回想起起初那段艱苦的創業時光,叔叔異常的沉重的說,就是為了生存啊,多少年來,小店歷經很多次的變遷。這樣一來就是二十個年頭。生活就是這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叔叔說,面要再案板上下功夫來回碾壓6、7次,才足夠筋道,湯是用40多種大料熬製而成。
格外偏愛板面裡的豆子,大叔給我撈了一勺豆子,豆子很入味,按咱徐州的話就是「面」。
論是熟客,還是慕名而來的食客,一碗牛肉板面幾乎是招牌必點。
地址:剪子股菜市場
說到老鄭肉筋,想必去過富國街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7年,這家店只賣餅卷串。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來吃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一般去店裡是見不到老闆人的,店裡的年輕小夥從14歲就跟老闆學手藝,也是老闆的堂弟,這麼多年日積月累的手藝,自然也是比老闆差不了多少。
老鄭對羊肉串的把控很嚴格,缺斤少兩的、質量不達標的都要挑出來重穿。所以每一串肉串都能保證最新鮮、個頭大、不肥不瘦,漂漂亮亮的讓大家購買。
凡是排過老鄭家隊的人都知道,到店門口報上要多少,裡面小哥給回你個數,至於辣椒、孜然該放多少小哥們心裡有數,甭管你能不能吃辣,愛不愛吃辣,來老鄭家吃肉筋就是吃個老徐州味。
再來個徐州人最喜歡吃的 烙饃,味道真的沒得說。
地址:徐州市鼓樓區淮海東路
原來,永安廣場七岔路口通向吳莊花園的那一條街排滿了燒烤店,其中生意最好的就是一家人燒烤。也是大名鼎鼎上過《人生一串》的店。
一家人燒烤店的老闆王哥,曾經幹的是建工設備銷售的活計,因為酷愛吃燒烤,也有鑽研美食技藝的軸勁兒,因此在90年代辭去工作,從一個小燒烤攤幹起,一幹就是20來年。
王哥這個人有意思,經營小店有自己的原則,一天只買進一隻上好的羊,這就意味著羊尾巴、上好的羊排,羊球,羊腰,羊球頭都是限量版,來晚了就吃不到了。
王哥最看重的,就是食材,以及能夠凸顯上好食材原始本味的燒烤手藝。他對口味細緻到什麼程度?他家用的木炭,都是選用果木碳中最好的桃木!
要說燒烤的秘訣,還真是一言難盡,但吃遍徐州的老饕們總有認準的口味兒。羊肉串、肥肉筋都超級好吃,自己秘制的孜然粉裡混合著小蔥的焦香,羊肉又勁道,那味道真是絕了!
新店地址:蘇堤南路吳莊同一首歌KTV東南60米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12年前徐州曾掀起過一陣壽司的風潮,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現場製作壽司出售的小攤。時過境遷,當年紅火的壽司,大多已經銷聲匿跡,只有高姐壽司自巋然不動,還發展壯大許多。
操作臺裡胡蘿蔔絲、黃瓜絲、蟹肉棒、火腿腸、肉鬆、各種醬料等食材排列得整整齊齊,蛋黃是當天現剝的鴨蛋黃。
高姐家的壽司分量足,店員包得也很結實,不容易散,一個人吃不完,可以和朋友分著吃。
地址:富國街路口
這就是隱匿在花園深處的飯店入口大門了,簡單到連一個門頭,店名字都沒有! 卻不論周末還是平時都門庭若市,生意火爆。
十多年來,很多人都勸老闆擴大店面。小編也很好奇,生意那麼好,為什麼不擴大店面呢?老闆這樣說的:」因為位置偏,來這的都是回頭客,很多都是朋友帶過來的,一傳十,十傳百的。我們這裡的價格多少年了都是沒變過。房子是自己的,只有兩間是租的。打下手的都是家裡人,我們也放心。」
14年了,無論春夏秋冬,每天中午11點營業到2點半,下午5點到9點半,食客就一直絡繹不絕。
關於食物,老闆說:每天早上6點就去買菜,都是自己親自去挑選的食材,都用的最新鮮的。辣子雞全是只買雞腿肉,尖椒雞買的是黑腿雞。魚都是當天最鮮活的!只有原料好了,菜味道做出來才好吃。
爆炒腰花
爆炒雞塊
老闆最後說道:「我們做的菜沒有什麼花拳秀腳,漂亮擺盤,地地道道的徐州味道,就是想把最好最實惠的都給顧客。」
地址:交通銀行西面花壇中
這家店在默默無聞中開的30年,因為藏的深很,所以鮮為人知,卻在吃貨界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合群炸串。
現在經營的阿姨是原本已故奶奶的兒媳婦,很多人找他們家加盟開連鎖店都被阿姨拒絕了,就僅僅為了保質量,每天的食材都是自己一大清早跑市場自己買的,羊肉也都是上好新鮮的腿子肉!蔬菜是叔叔拿著大麻袋去買的,買的時候一大袋子回家挑挑選選,爛葉子扔了跟減減剩的也就少了。阿姨說做這個憑的都是良心,畢竟這麼多年做下來能回頭的都是老客戶。
有名姑娘說這家炸串就是伴隨她童年的炸串30年,現在還帶著孩子來吃。
羊肉串那是必不可少的推薦,高溫炸制的羊肉串比靠的多出一些奇妙的感覺,高溫油炸的羊肉掛油不多,少了些考過偏澀的口感多了些肉質本身的彈嫩。加上饞死 人不償命的特調甜醬和辣醬,非常有料,厚重噴香。
推薦他們家的炸串蛙魚。
地址:徐州市合群新村
黃河新村的牛肉湯絕對屬於徐州最出名的牛肉湯了!
湯上是炸制好的淮椒做成的紅油,滿滿的鋪在上面,湯裡因為放的是麻椒,香香麻麻,比花椒更勝一籌的口感,配牛肉原湯的醇濃。
牛肉一片一片切的很薄,卻不會散爛,又很入味,吃到嘴裡有嚼勁,非常香!
喝上一口,暖心又暖胃!
地址:黃河新村小學西30米
紅透徐州的付姐手擀麵,卻偏偏賣得一手好燒烤!
付姐20多年前開始在慶雲橋擺攤賣面,後來有了自己的店面,搬過三回地方,燒烤是後來加的,住那附近的人估計沒有人不知道付姐。
門頭上除了店名還標註了:沒有任何分店,這是唯一一家哦,小夥伴們一定要擦亮眼睛。
肥瘦相間的羊肉在烤爐上噼啪作響,油水滋滋外冒,濃鬱的肉香混合著油香直衝鼻孔,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
為何付姐的面這樣深受吃客們的喜愛?料和湯是重中之重。手工擀出來得的面煮過不黏不糊,吃起來勁道爽滑,很有嚼頭。
地址:銅沛路99號路南
一口麵缸,一架油鍋,一家四口,三十多年,不曾間斷。
藏在剪子股裡的小攤位,是杜師傅一家四口經營的,杜師傅今年五十多了,從十八歲開始學藝,這一根油條一炸就是三十多年。一天從凌晨兩點鐘開始,三點之前就要到子,幾十年風雨無阻凌晨起床的日子,完全是不能想像的,每天幾乎摸著黑到店,忙碌的一天開始了和面、掂面,一缸面足有三四十斤,全由杜師傅一人手工揉制,掂完之後要醒面兩小時,這兩個小時也不能閒著,拐熱粥、熬辣湯,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一家人都兢兢業業用心經營著這個小鋪。
關於杜師傅的油條灌和不灌雞蛋的口感是完全不同的,不灌雞蛋的油條趁熱吃起來酥酥脆脆又不會很乾,和徐州普通的油條吃起來完全不同,灌了雞蛋的油條,外酥裡嫩,勁道的面摻和和雞蛋的軟糯,別提多香了。
炸油條
灌雞蛋
地址:剪子股菜市最北頭
在這裡能吃出回憶的味道。
徐州一直在發展,很多的老店老味道都因為拆遷,難逃魔掌,而這家店就是這樣傳奇的存在,近三十年歷史的麵館,每天中午賣掉200碗面,最難得可貴的是開了這麼多年了,品質還是一如當初。
需要秘制熬湯,湯底是新鮮的雞連著夜的大火烹製,熬出雞油,即可上桌。晶瑩透亮的湯頭上冒著氣泡和油花,瞬間讓你食慾大開。火候的把握也十分重要,黃姨就恰巧能掐住她的那個點兒,做出最好吃的食物。
很少在別家麵館能吃到糖心雞蛋。
地址:湖濱小廣場小吃一條街
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在排隊。
老闆周哥年輕時就是廚師,周哥說:」一心想把徐州美食做好就開始自己的創業路了,還是那句話,不容易,曾經為了去掉丸子裡的姜蒜異味,七下江南拜師學藝!還有為了肉質更爽口,在家專心研究,好幾天沒睡覺是時候有,再累再辛苦,我都一直告訴自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這樣堅持,周記把子肉才有今天的百人排隊的場景。
他們家把子肉和其他家成片的不一樣,是方形肉,肉片看上去肥,可做到了肥而不膩,肥瘦相間,分布均勻,入口即化,豬肉的香味隨咀嚼的過程源源汩出,豬肉的油脂,韌韌中香美汩汩而來,瘦的地方也不柴,美味簡直難以言表。
素菜是不可或缺的美味,看著就很有食慾。
地址:徐州泉山區北路
一間不足兩平米的小黑屋,一個開朗熱情的中年大叔,一家深藏在鬧市小巷17年的鐵板魷魚。
自2002年在文亭街路口,到後來有了一間小屋,大叔憑著一個鐵板,一個鏟子,成了家人氣爆棚的小店。每天下午5點出攤,全年風雨無休。
這家藏在文亭街馬路裡側的小店,並不難找,只是若無人指引,不起眼的門面,連個招牌都沒有,要不是走兩步便能聞到魷魚的香味,稍不留神就會錯過。
鐵板的魷魚焦香味兒十足,脆彈有嚼勁,肉飽滿多汁,每一串脆嫩爽口的魷魚,都吸收了緊緊裹在面上飽滿的醬汁。味道以香和辣為主,回味著微微的甜。
地址:文亭小區2號樓
這家店位於南邊路口往西,到T字路口處,報亭斜對面,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面,每次中午來吃都要等會兒位子。
「老闆小碗板面一個蛋一個還帶多放辣椒不過涼」老闆一句好結束對話。這才是我的生活。阿姨把我點的面做好。
從高三到大學,再到現在已經就業,還是一直很喜歡吃他們家,我吃了三四了年頭,它開了10多年。
這家板面吃一次就會上癮,油又嗆又辣,辣椒已經沒有多少辣味,只剩下酥香和咬開辣椒裡面湯汁迸濺出來的味道,特別夠味兒!
細面吃著入味,寬面吃著有嚼勁,一根麵條一口都塞不下,吃著這叫個爽!吃幾口麵條,就得來一口雞蛋,越嚼越香。
地址:市二院對面歐洲商城
2012年的3月23日CCTV9-紀錄 《行走的餐桌》用這麼一句話,拉開了這個存在古老的徐州城裡110年老屋的序幕。
聽老闆說起,這個其貌不揚的建築,已經在徐州城裡已經一百多年了。歲月似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依舊是粗糙的水泥牆面,看起來都覺得會吱呀吱呀響的小木門,白色的底上,紅紅的老屋飯店四個字。
店裡有6張桌子,老闆自己佔著一張長桌用來算帳,地方雖小,但生意依舊火爆。老闆說她家的做菜配方全是自家一代代傳下來的,所以不管換不換廚子,味道都是一直不會變的。
這道菜叫做風味雞,它的味道既有徐州本地人的辣,而且還有帶一點甜味,就像粵菜的甜味。
糖醋魚,也是他家的招牌,被網友們封為徐州最好吃的糖醋魚。
地址:泉山區少華街110號
靠著100年多前的手藝,徵服了一代又一代徐州人,14年了,在戶部山的小巷裡還保留著時光的味道。
據傳清朝末年,家住蘇園巷的蘇長科支起鍋灶,做起丸子湯的生意,一開始便叫響,受到街坊四鄰以及周邊來徐州謀生的小商小販的青睞,於是正式掛起了"蘇記丸子湯"的招牌。,經第二代傳人蘇鴻傑的發揚光大,蘇記丸子湯成為徐州地區一道極具特色的名小吃。
來這吃飯的十之八九是老顧客,住附近的來吃,不住附近的開著車來吃。你要問他們為什麼喜歡蘇記的丸子湯,他們也只會回答「好吃!」是啊,就是這麼簡單,好吃就是好吃,哪有那麼多的理由。老人總是念舊的,認準了這口味道,說什麼也不會換。
丸子撲撲通通倒入湯中,在高湯和熱氣的作用下,慢慢變得飽滿起來。此時已經是早上六點鐘了,第一波食客已經到來。碗底倒入鹽和料粉,澆上熱湯和丸子,再撒上香菜和辣油,一碗丸子湯就大功告成了。
地址:戶部山剪子股菜市場北頭,漢王府隔壁
29年沉澱老味道,薛姨很感概的說,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踏踏實實的做,實實在在的對顧客,1990開始創業,自己也沒什麼文化,心想那就賣米線吧,原來是在九中,08年遷到的這兒。
薛姨有些激動,眼神中也散發著溫柔的目光,1990年到2019年,29年啊,歷經滄桑!這中間的磨難和困苦也只有她自己才能深深體會到。
白白滑滑的米線在滾水裡燙上一燙,放在碗裡,鋪上一層濃鬱醇厚的肉醬、爽口的榨菜、鮮紅的辣油,用蒜蓉來提味,再澆上熱湯。
每一碗米線都是經過阿姨不停的攪拌,撈起,攪拌,再撈起而成的。再加上一份牛肉更是滿足。
地址:蓮花巷內,解放路南邊巷口進去直走約120米
幾十年來,小攤子只賣菜盒子!無論春夏秋冬,每天都始終如一
剪子股入口處有個炸油盒的小攤位,每次路過總是能看到阿姨忙碌的身影。幾十年來,雖然只有韭菜細粉和雞蛋細粉兩種餅餡兒,但來的食客從早到下午卻也從未斷過。阿姨說為了保證菜盒的新鮮,每天兩點便起床製作。
揉面、做餡兒、包餅、煎制,沒有一會兒閒著,卻也一個油盒都沒有拉下,油盒還沒出鍋,便被食客們買走了。
薄如蟬翼的外皮咯吱咯吱作響,炸焦的外皮一切開,熱氣香味一下子就冒了出來,引得食客緊緊盯住這美味的菜盒。
地址:剪子股菜市最北頭(早上去)
12年了,沒有門頭,沒有菜單,就這麼一家店,不管寒冬酷暑,颳風下雨,食客依舊絡繹不絕。
老闆說,賣蓋澆飯有十多年了,這十幾年來,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其實這家店的名字是叫陳師傅蓋澆飯。之後人越來越多了,因為大家口口相傳,就叫師大帝都蓋澆飯。當我問老闆,做蓋澆飯有什麼秘訣嗎,老闆說,哪有什麼秘訣啊,憑良心去做。
食物最初的模樣到烹飪的過程中,最後到食客的面前,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菜品的種類十分豐富,有18餘種,每天更新著不同的菜品。
雞、茄子、紅燒肉一絕,你可以在這吃,也可以帶走!
地址:老師大對面
一開就是20年,一天吃兩頓我也不會膩!
這個收銀臺的就是老闆娘了,老闆一直在廚房忙乎著,老闆娘說:這個店之前不在這兒,是近兩年才搬到這兒的,每天都是忙到很晚,不容易,這些年來吃的都是回頭客,就是實實在在的對顧客就好!
這家店就是公司樓下,經常吃,有時候下班很晚也會來吃,乾拌麵點單率第一,貼心的店家還會送一碗湯!
刀削麵也很好吃,特製的醬料很贊!刀削麵吃起來很勁道,鹹菜任意吃
地址:財富廣場A座旁邊
這門頭已經陪伴店面二十多個年頭,裝修還是九幾年的老風格。
田記是一家專做幹煸菜系的小館子,以辣中帶甜,甜中略酸的口感聞名,他家的菜就是一個字:紅!紅辣椒是每一盤菜的主角,也是徐州菜的主角,就是要口味重才夠味。
想必我大徐州子民們已經吃過很多年的田記了,特色多說,只要是你能說得上來名字的幹煸菜,都能給你麻溜的端上來,這就是田記沒有菜單的隨意性,就是有任性的自信。
幹煸雞和幹煸土豆一絕!
地址:富國街笑笑涼皮十字路口往西走兩百米
23年的老店,油潑麵一天最多能賣500碗
這位拿著炸串的阿姨就是店裡的老闆娘,阿姨說:做這個有些年頭了,二十多年了,想想時間過的真快,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個小門店,每天都忙到深夜,再忙都要保證食物的品質,不論是我們,還是客人,都不容易,一心就只想把最好的呈現給顧客。
十三中油潑麵還是做出了徐州特色味道,大師梁實秋說過,人人都吃麵,但吃出其中的味道不多。剛端桌子的時候,要趁著『滋滋』的油聲,趁熱拌著吃,才好吃。
經過油炸過的串串,放在白色的大盤子裡,搭配正宗的蘸料,之後再灑上孜然,簡直完美。味道也是贊贊噠,分量很足,感覺光吃幾個炸串就能飽。
地址:永安街綜合樓1號(博愛街江蘇銀行南隔壁)
位於35中旁的店,這麼多年,人在老,物價再漲,這家店樣貌和味道卻沒有變過。
小屋裡,阿姨和叔叔正忙乎著,一顰一笑,那麼溫暖,從那參雜著家鄉口音的話裡你能感受到一種叫幸福的東西。23年也是個磨合的過程。
在這裡,是青春的味道!是留戀的味道,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道!是學生時代一起吃麵的滿足和暢快!
刀削麵是我最愛吃的,面吃起來特別的勁道,上面配著雪菜,特質的醬料,蔥花,和當年的味道一樣,沒有變過。
地址:徐州市35中旁鐵路三宿舍小區內
這家店是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字號,這家有名的飠它湯徐州人從小喝到大,至今仍是最受歡迎的早點店。雖然店址幾經搬遷,但是追隨它的食客依然痴心不改。
上午11點,廚師將母雞、豬肘、麥仁、豬骨放入鍋中,大火煮至下午1點。放入蔥姜八角等調味料,文火熬煮至第二天凌晨3點,此時鍋中湯汁濃白,雞肉脫骨,豬骨酥爛。廚師將鍋內肉食撈出去骨,加入麵粉熬成糊狀,等待早到的顧客。
將生雞蛋打入碗中。甑鍋旁的師傅,得有足夠臂力和準頭,把煮沸的高湯舀出,手腕一揚間,沸湯如飛流瀑布急衝直下,高溫與速度兼備,一碗蛋花直衝得氣勢如虹。
清晨來到湯館,要上一碗啥湯,再來一份八股油條,湯中一泡,品上一小口,頓感濃香醇鬱,唇齒留香,「清晨一碗啥湯,給個神仙都不當。」喜歡早起去品上一碗啥湯的徐州人,一定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地址:戲馬臺解放路69號
還沒開門,就已經排了長長的隊伍。
這家熟食店原來在二中附近,一直備受人們青睞,由於拆遷才搬到這裡。即便換了位置,不用任何宣傳,生意還是一樣火爆,來晚了不僅要排很長的隊伍,也有可能已經賣完了。老闆說,熟食店是從爺爺傳下來,祖輩三代足足賣了二十七個年頭。
當問及老闆,開了27年的老熟食店為什麼沒有一家分店。老闆說,自己做的東西才能百分百的放心,不能因為賺的多了而影響開這家店的初衷。
毛家熟食的成功秘訣:選材上用上好豬肉,是決定菜品的關鍵。其次,在製作過程中,絕不放色素以及添加劑,菜品處理非常乾淨,每一個環節都牢牢把關。最後,足斤足兩是必須的,讓每一位購買的客人都滿意,絕不短斤少兩。
正是因為27年來只做熟食,虔心經營一家店,才有今天絕無僅有的味道。
他家的豬肉都是親自去豬場選豬,活豬現殺,甚至豬毛都要一點一點燙掉。每一塊兒都要會保證乾乾淨淨,讓新客熟客都吃著放心。
地址:徐州市夾河街一中旁
徐州夜宵屆的頭牌「網紅」,有人從外地坐火車來吃。
老闆姓李,李哥說他幹這行也是16年了初來咋到的時候他的油條並不受歡迎,因為吃貨們的口碑傳承他才得來了今天的成就。小編去找李哥的時候他正在刷盤子,我剛到門臉的時候,問到這樣的話的時候自己都不敢相信,哪有老闆自己刷碗的。老闆不太愛說話,只說幹這個特別累,小編瞅著他兩眼通紅的眼睛心都酸了。
不是所有的胡辣湯都能讓人喝的熨帖過癮,喝過太多不同地方、讓人難受的胡辣湯,發現這一家真是格外的舒坦。李哥說晚上人的腸胃肯定不舒服,於是特別做的素辣湯,生薑,胡椒粉,暖胃的對你們身體也好。
他們家的油條都是用食用鹼、食鹽、食用礬等老法製作的的,炸好的油條外表蓬鬆酥脆,內裡卻軟實可口,一口咬下即可品味酥、脆、軟三種層次。
地址:徐州醫學院後面
24年的時間,一個辣餅,從幾毛錢變成現在的一塊五。
很多人是吃著大叔做對的辣餅長大的,在這裡能吃出回憶的味道,23年的時間,辣餅也只不過從幾毛漲到一塊五毛錢,但做辣餅的大叔卻在歲月的痕跡中長滿了白髮!
小店裡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並非與我們朝夕相處,卻又與我們有著間接的「肌膚之親」的關係。那也就是美食手藝人,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塑造美食,繼而服務於我們味覺敏感的舌尖。
小店是安靜的,卻又是不知疲憊的,生活匆匆,從日光耀眼到夜晚爐火暖人。剛出鍋的辣餅十分美味,又辣又脆!
地址:三中上坡!
一家讓人留戀,感動很多人的老店。
奶奶每天三點多,就開始在店裡忙碌著,擺好桌子,便開始了她的工作,串炸串,動作很麻利,很利索,一點也不像七十多的老人。
奶奶的牙不好,為了讓食客人能好嚼一些,奶奶每次串包菜前都會把包菜的白根用剪刀一點一點的減掉,她說牙齒不好,就越能理解別人吃起來的感受。
奶奶家串串的價格一直沒什麼變化,素菜在兩毛、三毛左右,肉菜的價格跟市面上一樣,兩塊五三塊。平均下來,就算你吃到飽吃到爽也不過六七塊錢。當你來到這裡,看到店裡的每一盆、每一桶的材料和串串,都是奶奶和她的兒子一串一串的手工串出來的。
每一隻串串都均勻的沾滿了辣醬與甜醬,入口的時候醬汁混合著熱乎乎的串,軟中還保留著脆,卷著烙饃,囫圇吞棗的咽下肚,甜辣的滋味從口腔一直瀰漫到胃裡,是小學時最美妙的回憶。
地址:徐州市湖濱新村
這家店開了二十年了,算得到上徐州早一批的板面。
這裡的老闆王姐今年30多了,王姐告訴我,板面裡的油菜每天買最新鮮的,你看小油菜上還帶著泥濘。
這家店本著一份匠心做著面,每一份面都是很特別的。麵條細薄,滷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板面的靈魂就是辣椒,辣椒經過長時間的烹製,辣味都已經融入湯裡了,也就是說在板面裡,辣椒就約等於一個配菜。
地址:湖濱菜市場
奶奶說:這樣的景象,她坐在門口看了20個年頭。
儘管這麼多年生活不斷在發展,煤氣、天然氣已經普及,但他們還是在堅持用煤球,八九年代的傳統做飯方式,最傳統的才能做出最真實的美味。
奶奶說,調料,還是十幾年前的調料,簡簡單單,肉片是每天在集市上挑好、切好,拿來直接用的,香菜也是幾位阿姨精精撿撿的結果。
澆上熱騰騰的雞湯,一碗米線就出爐了
在他家吃總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最淳樸的味道。為何說它像兒時?湯多,肉少,米線香。不靠肉醬,不靠作料。多的只有滿滿一勺子的辣椒和那吃慣了徐州風味的舌頭。回頭嘗這樣的味道,讓人既是滿足,又是感概。
地址:豐儲街西入口建國小區南
---後記---
美食有百般滋味,一如人生之百態。對於生存在夾縫中的小人物來說,生活是次要的,而生計才是首要的。隨著味覺對草根氣息的繾綣,在都市化車輪的碾壓下,漸逐形成了一張張乏力的記憶相片.....
如果有人要問,做美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我想,就像他們一樣,這麼多年,不會被利益所薰心,價格公道,實實在在、時時刻刻為食客著想,也只有這樣,用一顆坦誠的心才會做出真正的美味。
能真正長久被人記住,並非紅及一時,這種味道,才是舌尖上的味道,而他們才是徐州真正的網紅。
愛徐州有粉絲群啦
老年粉絲群和小鮮肉粉絲群
這是徐州最嚴格和最有愛心的群哦
吃喝玩樂群
你想加入哪個?
嗨,我是本篇作者蓓蓓
如果要加入群,加我我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