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催促孩子,就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慢。漸漸的就會形成心理定型:我是「需要被催促的」。
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搞笑的視頻《媽媽之歌》,戳中很多媽媽的痛點。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後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你的書你的午飯你的作業咧?拿外套戴手套,還有圍巾和帽子!別忘了!你有貓要喂!……」
大人們時時刻刻都在著急上火,不停的催促著孩子:「快點!快點!」
孩子卻不以為意,不緊不慢的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還給你來一個「回眸一笑」,此刻咱們的心情就跟那「牽著蝸牛去散步」是一樣一樣的。
一位有過多年經驗的心理諮詢師這麼說:「孩子的慢吞吞,都是你催出來的。」
01
我的朋友琳子是全職媽媽,她將所有的心血和希望投入到兒子身上。
她要求孩子四點放學回家後簡單吃些點心,晚飯六點之前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全部完成。晚飯後是雷打不動的練琴時間,每天練琴不少於一小時。稍作休息後,開始做媽媽布置的課外作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她兒子頭腦聰明、接受能力好,但有時候總是磨蹭或翻來覆去想不明白的題目。
琳子是個急性子,總想讓孩子早點完成任務,一看到孩子發呆或者磨蹭,就開始催孩子「快點!快點!」
可這孩子動作反而越來越慢,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
曾經有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這樣總結:
孩子寫作業的速度是訓練出來的。爸媽在一旁反覆催了之後,基本上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有任何改善。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世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學習也是。
或許爸媽放慢腳步,放平心態停止催促,才是引導孩子的最佳姿態。
02
在爸媽長時間的不停的催促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起床,以大人催促的次數和發火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起床。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做作業,以大人催促的音量和犀利的眼神來判斷該不該做作業。
孩子總是越催越慢,可以從心理學的三個維度來解釋:
家長對孩子都有一個理想的期望值,孩子的慢讓成年人產生失控感。我們不想處於這種失控中,內心開始焦灼,於是開始拼命的催孩子。
家長不斷的催促,本質上講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和掌控。被控制後的孩子,自我功能被剝削,他只能通過延長時間來確認自我範圍。
孩子內心會有一種自己的領地被侵佔了的感覺,用拖延來尋找自我。
跟大家分享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表弟從小聰慧過人,反應靈敏,比一般的孩子要機靈的多。小姨是個控制欲很強的女強人,一心想把表弟培養成「人上人」。
小學時,表弟的時間永遠掌控在小姨手裡。我們經常會聽見小姨在說:「快點,還有……沒有做呢。」
小學時表弟在學習上一直遙遙領先,小姨也對自己的「虎媽式」教育充滿信心。
但表弟的吃飯時間越來越長,從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到後來,一頓飯能吃兩小時。
用我媽的話來說:「他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是他自己。」
表弟等高年級後,到了初中、高中,成績慢慢的下滑,最後勉強考上了一個普通大學。
其實在家長的不斷催促下,孩子會失去自我,自尊水平降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孩子的自尊水平直接決定了他今後的自律性。
孩子拖延症,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現。
總是催促孩子,就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慢。漸漸的就會形成心理定型:我是「需要被催促的」。
孩子產生這種心理後,家長就會越發著急,從而產生惡性循環。
家長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孩子就會給自己有怎樣的自我定位,當然就會有怎樣的外在表現。
這一切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是否完全信任,以及家長內心的安定和從容。
現在的家長每天面對著高節奏的生活,永遠追求著更快更高更強,追求著不輸在起跑線上,內心焦慮,從而把焦慮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有過這樣的心理體驗:本來很喜歡做某件事,卻被逼迫著去把這件事趕緊做完,一切美好的體驗都沒有了,甚至對這件事產生討厭的情緒。
對孩子來說,我們的催促就是「逼迫」,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他用拖延來表示抗拒——「我就不快,我就不快!」
同事的女兒睡前很愛看故事書,但她總是催促女兒去睡覺。在媽媽的經常性催促下,有一天,這孩子的逆反心被激起,不聽媽媽的話,反而跑去玩遊戲了。
其實,最大的問題在家長,是大人太著急了。
03
想要徹底解決孩子的拖延症,還是要找對方法、對症下藥: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在幼兒階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支持,他們就會發展出自主性,獨立行為的能力和意志力。
每個孩子從離開媽媽的肚子之後,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處事方法,乃至秩序。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過自然後果法:把孩子的一切還給孩子,自己去掌控,自己去左右。拖延造成的所有後果,讓孩子自己去承擔。
自然後果法並不是不管不顧,也需要大人的正確引導。
跟孩子約定吃飯的時間,到時間就收走碗筷,孩子體驗過餓肚子的感受,自然會提高吃飯的速度。
又比如跟孩子約定晚上寫作業結束的時間,過了時間就不要寫了,孩子有過一次不交作業被老師批評,他就會在規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這一招曾是一個孩子考到清華的媽媽說的,非常有效。)
跟孩子約定時間,提高效率。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過:記功不記過。孩子做的好的進行鼓勵,如果有什麼過錯不去著重強調,反覆提及。
在這件事情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利索的做完一件事後,大人誇張的表揚一下,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強化作用。
如果孩子開啟了他的「拖拉機」模式,就別去反覆嘮叨了,免得負面強化,最後孩子變成了升級版「拖拉機」。
尹建莉老師也提出過「給孩子設立記功簿」,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又快又好,就在本子上畫上小紅花,後面寫上——「今天練琴只用了四十分鐘就練會了」,「今天晚飯之前就把作業寫完了」。
兒童的自我的控制力還沒有很好的形成,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支配。信心滿滿的他們,也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快」。
當孩子有過多次「快」的體驗後,嘗到些快的「甜頭」,慢慢的「快」習慣也會養成。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寫到「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過於勤快的媽媽,總是事無巨細的為孩子安排,恨不得手裡拿著鞭子抽著向前奔跑,最終孩子變成了「拖拉機」。
上海電視臺的主持人舒悅,曾經在節目中提過,自己上學時,爸媽從來不叫他起床,給他一個鬧鐘,自己起床,他遲到過一次後就再也沒有晚起過。
試著「懶惰」些,孩子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陪得了一時,也陪不了一世。
孩子總是在不斷的成長,有他自己和世界相處的特別方式,尊重孩子本身的節奏。
做父母需要不斷的成長和學習,但願有一天我們都能擁有「孩子你慢慢來」的詩意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