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來越磨蹭,和父母的關係竟然這麼大

2020-09-22 樹學老絲兒

總是催促孩子,就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慢。漸漸的就會形成心理定型:我是「需要被催促的」。

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搞笑的視頻《媽媽之歌》,戳中很多媽媽的痛點。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後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你的書你的午飯你的作業咧?拿外套戴手套,還有圍巾和帽子!別忘了!你有貓要喂!……」

大人們時時刻刻都在著急上火,不停的催促著孩子:「快點!快點!」

孩子卻不以為意,不緊不慢的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還給你來一個「回眸一笑」,此刻咱們的心情就跟那「牽著蝸牛去散步」是一樣一樣的。

一位有過多年經驗的心理諮詢師這麼說:「孩子的慢吞吞,都是你催出來的。」

01

我的朋友琳子是全職媽媽,她將所有的心血和希望投入到兒子身上。

她要求孩子四點放學回家後簡單吃些點心,晚飯六點之前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全部完成。晚飯後是雷打不動的練琴時間,每天練琴不少於一小時。稍作休息後,開始做媽媽布置的課外作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她兒子頭腦聰明、接受能力好,但有時候總是磨蹭或翻來覆去想不明白的題目。

琳子是個急性子,總想讓孩子早點完成任務,一看到孩子發呆或者磨蹭,就開始催孩子「快點!快點!」

可這孩子動作反而越來越慢,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

曾經有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這樣總結:

孩子寫作業的速度是訓練出來的。爸媽在一旁反覆催了之後,基本上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有任何改善。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世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學習也是。

或許爸媽放慢腳步,放平心態停止催促,才是引導孩子的最佳姿態。

02

在爸媽長時間的不停的催促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起床,以大人催促的次數和發火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起床。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該不該做作業,以大人催促的音量和犀利的眼神來判斷該不該做作業。

孩子總是越催越慢,可以從心理學的三個維度來解釋:

☞催促打亂了孩子的內在秩序,自律性變差

家長對孩子都有一個理想的期望值,孩子的慢讓成年人產生失控感。我們不想處於這種失控中,內心開始焦灼,於是開始拼命的催孩子。

家長不斷的催促,本質上講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和掌控。被控制後的孩子,自我功能被剝削,他只能通過延長時間來確認自我範圍。

孩子內心會有一種自己的領地被侵佔了的感覺,用拖延來尋找自我。

跟大家分享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表弟從小聰慧過人,反應靈敏,比一般的孩子要機靈的多。小姨是個控制欲很強的女強人,一心想把表弟培養成「人上人」。

小學時,表弟的時間永遠掌控在小姨手裡。我們經常會聽見小姨在說:「快點,還有……沒有做呢。」

小學時表弟在學習上一直遙遙領先,小姨也對自己的「虎媽式」教育充滿信心。

但表弟的吃飯時間越來越長,從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到後來,一頓飯能吃兩小時。

用我媽的話來說:「他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是他自己。」

表弟等高年級後,到了初中、高中,成績慢慢的下滑,最後勉強考上了一個普通大學。

其實在家長的不斷催促下,孩子會失去自我,自尊水平降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孩子的自尊水平直接決定了他今後的自律性。

孩子拖延症,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現。

☞催促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心理暗示

總是催促孩子,就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慢。漸漸的就會形成心理定型:我是「需要被催促的」。

孩子產生這種心理後,家長就會越發著急,從而產生惡性循環。

家長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孩子就會給自己有怎樣的自我定位,當然就會有怎樣的外在表現。

這一切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是否完全信任,以及家長內心的安定和從容。

現在的家長每天面對著高節奏的生活,永遠追求著更快更高更強,追求著不輸在起跑線上,內心焦慮,從而把焦慮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催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產生逆反心理

有過這樣的心理體驗:本來很喜歡做某件事,卻被逼迫著去把這件事趕緊做完,一切美好的體驗都沒有了,甚至對這件事產生討厭的情緒。

對孩子來說,我們的催促就是「逼迫」,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他用拖延來表示抗拒——「我就不快,我就不快!」

同事的女兒睡前很愛看故事書,但她總是催促女兒去睡覺。在媽媽的經常性催促下,有一天,這孩子的逆反心被激起,不聽媽媽的話,反而跑去玩遊戲了。

其實,最大的問題在家長,是大人太著急了。

03

想要徹底解決孩子的拖延症,還是要找對方法、對症下藥:

☞讓孩子獨立處理事情,自己承擔事情後果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在幼兒階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支持,他們就會發展出自主性,獨立行為的能力和意志力。

每個孩子從離開媽媽的肚子之後,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處事方法,乃至秩序。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過自然後果法:把孩子的一切還給孩子,自己去掌控,自己去左右。拖延造成的所有後果,讓孩子自己去承擔。

自然後果法並不是不管不顧,也需要大人的正確引導。

跟孩子約定吃飯的時間,到時間就收走碗筷,孩子體驗過餓肚子的感受,自然會提高吃飯的速度。

又比如跟孩子約定晚上寫作業結束的時間,過了時間就不要寫了,孩子有過一次不交作業被老師批評,他就會在規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這一招曾是一個孩子考到清華的媽媽說的,非常有效。)

跟孩子約定時間,提高效率。

☞嘗到快的「甜頭」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過:記功不記過。孩子做的好的進行鼓勵,如果有什麼過錯不去著重強調,反覆提及。

在這件事情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利索的做完一件事後,大人誇張的表揚一下,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強化作用。

如果孩子開啟了他的「拖拉機」模式,就別去反覆嘮叨了,免得負面強化,最後孩子變成了升級版「拖拉機」。

尹建莉老師也提出過「給孩子設立記功簿」,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又快又好,就在本子上畫上小紅花,後面寫上——「今天練琴只用了四十分鐘就練會了」,「今天晚飯之前就把作業寫完了」。

兒童的自我的控制力還沒有很好的形成,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支配。信心滿滿的他們,也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動作很快」。

當孩子有過多次「快」的體驗後,嘗到些快的「甜頭」,慢慢的「快」習慣也會養成。

☞做個「懶惰」的媽媽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寫到「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過於勤快的媽媽,總是事無巨細的為孩子安排,恨不得手裡拿著鞭子抽著向前奔跑,最終孩子變成了「拖拉機」。

上海電視臺的主持人舒悅,曾經在節目中提過,自己上學時,爸媽從來不叫他起床,給他一個鬧鐘,自己起床,他遲到過一次後就再也沒有晚起過。

試著「懶惰」些,孩子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陪得了一時,也陪不了一世。

孩子總是在不斷的成長,有他自己和世界相處的特別方式,尊重孩子本身的節奏。

做父母需要不斷的成長和學習,但願有一天我們都能擁有「孩子你慢慢來」的詩意心境。

相關焦點

  • 孩子拖拉磨蹭,聰明的父母都會這麼說
    從早上起床洗漱吃飯,到上學路上,放學回家寫作業到晚上睡覺,這個詞就成了我們和孩子交流的紐帶。「快點吃飯」、「快點走,遲到了」、「快點寫」、「快點睡覺」……快點兩個字成了父母催促孩子加快速度的唯一法寶。久而久之,孩子對快點也變得有了免疫力,父母和風細雨了,孩子依舊如此,父母變得疾言厲色了,孩子就加快速度,來達到父母口中的快點。但作為父母的我們卻很少去反思,說了這麼多快點,為什麼效果越來越差?
  • 孩子做事拖拉,寫作業磨蹭,父母要的解決辦法全在這
    不知道大家的情況如何,到目前為止,我還沒見過有哪個父母不埋怨孩子磨蹭,拖拉的。每次去商場,去吃飯,都會看到父母指責孩子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什麼趕快吃,趕緊走,再不快點就不管你了......其實,我自己也不例外,兒子小的時候,那個吃飯速度啊,簡直了!吃著吃著竟然發起呆,感覺就像在思考人生。
  • 父母放慢腳步,尊重孩子的磨蹭
    天天因為這個事情和孩子生氣,每天重複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媽媽肯定很苦惱。朋友就是上面跟我抱怨孩子磨蹭的,就看孩子們撈魚的時候,朋友抓著孩子的手,一邊指手畫腳一邊嘴裡念念有詞:這邊,那邊,快點啊,你怎麼這麼笨,這都撈不到,你怎麼這麼笨。
  • 孩子越來越磨蹭?因為總被催催催……父母做對這3件事就好了
    孩子磨蹭,可能因為根本不懂「時間」在我們家的樓道裡,常常能聽到鄰居大姐的吼叫聲。「還剩10分鐘!」「快去刷牙!已經超時了!」「你這孩子!不是都說好了嗎,再玩十分鐘嘛!怎麼這麼不聽話?」鄰居家的孩子今年4歲半,一次去她家裡做客,大姐忍不住吐槽說,「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是傷不起!」
  • 孩子越來越磨蹭?因為總被催催催......父母做對這3件事就好了
    孩子磨蹭,可能因為根本不懂「時間」在我們家的樓道裡,常常能聽到鄰居大姐的吼叫聲。「還剩10分鐘!」「快去刷牙!已經超時了!」「你這孩子!不是都說好了嗎,再玩十分鐘嘛!怎麼這麼不聽話?」鄰居家的孩子今年4歲半,一次去她家裡做客,大姐忍不住吐槽說,「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是傷不起!」
  • 導致孩子越來越磨蹭的原因竟然是這樣
    最近,有位檸友在後臺向檸檬諮詢了關於孩子磨蹭拖沓的問題:她說她兒子已經五歲多了,做什麼事情都慢,沒有時間概念,特別磨蹭,尤其是早上起床很成問題。每天叫十幾遍才能起,但他洗漱吃飯也是拖拖拉拉,她只能不停催促孩子快點吃,要遲到了,結果兒子還很不耐煩,有時候還會發脾氣飯也不吃。她覺得自己每天早上就像打仗一樣,真的是身心疲憊,她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再磨蹭,動作變得快起來。
  • 關於孩子的磨蹭和拖延問題致家長們的一封信
    像剛才說的這些現象呢,我們都把他稱為是孩子們的磨蹭和拖延。磨蹭和拖延實際上都是做事拖拖拉拉沒有效率。磨蹭是沒有效率,拖延就是無限制的把這件事情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很多時候家長們很頭疼,就會問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的拖延,我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那麼今天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原因,然後再跟大家分享一些解決孩子的磨蹭和拖延的方法。
  • 面對孩子磨蹭,不停催促只會毀了他,聰明的父母這麼做
    而且在後臺回復大家留言的時候,發現不僅僅是芽芽,其他寶貝也有這種情況,居然對於寶寶的磨嘰、磨蹭都是一直的嫌棄和不理解。要不然,他們被催促的時候只會暗自琢磨:為什么爸爸媽媽這麼著急,為什麼要催我?,把自己做事情的專注力都轉移到對付父母過度的催促,根本沒有心思、沒有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會導致他們的做事節奏越來越慢,到最後只會覺得反正自己也做不好,不如交給父母做好了,形成了一種依賴型的人格。
  • 孩子做事喜歡磨蹭,三招告別孩子拖拉磨蹭,就看父母會不會教育
    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會存在一些硬性的問題,不過在這些問題當中,也有一些問題是讓很多父母表示比較困擾的。譬如孩子在做事的過程當中總會出現磨蹭的狀態,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沒有辦法。吳女士其實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是挺優秀的,但是孩子身上的確存在一個非常大的隱患,那就是做事磨蹭。
  • 磨蹭,是孩子的毛病嗎?孩子磨蹭怎麼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寫過一本《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揭穿了孩子磨蹭的真相:不會磨蹭的孩子,才真的有問題。2歲半到3歲,時間概念飛速發展,能分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4歲,能夠描述出今天做了些什麼,但沒法說出具體時間。6歲,對時間的長短還沒有感覺。7歲,能夠初步分清時間,但這個時候往往最磨蹭,還沒能掌握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和規律。
  • 孩子作業磨蹭就是想偷懶?磨蹭只是表象,背後的6大原因才是關鍵
    作業讓很多家長頭大,孩子做作業有個通病就是「磨蹭」,用個俚語來說就是「懶驢上磨屎尿多」。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作業可能十幾二十分鐘就寫完了,但寫作業之前磨蹭一個小時,遲遲不肯開始。經過了各項鬥爭,終於坐在椅子上準備寫,又來了喝水上廁所洗手一條龍,寫兩個字的間隙能把這一套動作做一遍。孩子磨蹭的方式不同,但拖時間的本領是真棒,一頁生字能從6點拖到8點。
  • 孩子總是磨蹭,父母"催催催"完全沒有用,該怎麼對付磨蹭的娃?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總會有某些時刻讓家長特別抓狂,如果現在統計一下最讓家長抓狂的某個瞬間,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回答是孩子磨蹭的時候。每當孩子磨磨蹭蹭不積極做事情的時候,家長都恨不得替他去做,這樣孩子也就不用再拖延了。孩子拖延時都會浪費大把的時間,而且還會連累父母,有些父母表示本來可以5分鐘就能做好的事兒,孩子硬是拖成了一個小時。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磨蹭真相竟然是這樣……(深度好文)
    來源國館丨(ID:guoguan5000)孩子開學了,各位家長還好嗎?在為早上叫起床和催刷牙以及上學煩惱麼?孩子磨蹭到底該怎麼辦?上個周末在等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幕:一個媽媽咆哮說:「我不罵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師怎麼罰你!」
  • 喜歡「磨蹭」的孩子,其實更有潛力,關鍵就看父母會不會教育
    閨蜜這才告訴我,原來是今天早上,讓穿個衣服孩子竟然穿了二十多分鐘。她批評了孩子兩句,孩子不聽還頂嘴,再想到孩子總是因為磨蹭,幼兒園遲到等等「光輝事跡」,就沒忍住打了孩子兩下。「孩子愛磨蹭」這個行為可以說是世界上所有孩子的「通病」了,也是最讓家長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情了。打不得罵不得,有時說的重了,還磨蹭的更嚴重。有時甚至孩子知道自己「磨蹭」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還是依舊如此。
  • 磨蹭不一定是孩子的錯!學會這6招,和孩子一起戒掉「磨蹭」
    「你快一點,就這點作業為什麼寫這麼久」「就這幾口飯,怎麼吃得這麼慢」為了讓孩子的動作快一點,家長們普遍採用提高音量的方法,讓孩子有壓迫感「我要快一點,媽媽生氣了」……家長這種「包辦」恰恰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隨著習慣於等待家長幫助處理生活瑣事,孩子會變得自理能力越來越差,隨著惰性越來越強,沒有責任心。因此,家長千萬不要親手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還在未來抱怨孩子的「小磨蹭」。
  • 催促讓孩子更煩躁?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
    「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做什麼事情總是磨磨唧唧的,能不能再快點兒?你再這麼晚,我就不等你自己走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到現在還記不住,為什麼不前一天把東西給準備好?現在才開始收拾,是不是有點太晚了?」催促讓孩子更煩躁?
  • 尊重孩子的磨蹭,優秀的父母允許孩子慢慢來
    什麼時候能夠不磨蹭?很抱歉,不存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都會磨蹭,這是人的天性。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裡斯丁曾經提出:父母若是經常催促孩子做事情,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極端,很有可能成為喪失自我的「極度反叛型」和「極度依懶型」。
  • 心理學家:不會磨蹭的孩子才真的有問題!磨蹭是孩子最寶貴的天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寫過一本《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揭穿了孩子磨蹭的真相:不會磨蹭的孩子,才真的有問題。2歲半到3歲,時間概念飛速發展,能分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4歲,能夠描述出今天做了些什麼,但沒法說出具體時間。6歲,對時間的長短還沒有感覺。7歲,能夠初步分清時間,但這個時候往往最磨蹭,還沒能掌握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和規律。
  • 「快點,別磨蹭」,孩子磨蹭的4種類型,你家孩子佔了幾種?
    ,「吃飯也這麼磨蹭,就剩你自己了,快點吃!」、「起床上學了,快點去刷牙洗臉!」這些話你是不是很熟悉呢?沒錯,父母總是用這樣的話語催促孩子們,讓孩子們快點,再快點,好像孩子們做什麼都是磨磨蹭蹭的。一天放學後,小婷給女兒規定了三十分鐘寫數學作業,但是三十分鐘過去了,軒軒還沒有寫完,小婷對女兒說:「你怎麼這麼慢,快點寫。」但是軒軒卻反駁道:「今天數學作業特別多,而且我需要驗算啊。」小婷聽了女兒的話意識到是自己太著急了,這並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家長太心急。
  •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每天,是不是都要和孩子說上很多遍?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得催一下孩子?磨蹭的孩子,也許是被冤枉了很多家長會發現,你在旁邊使勁兒催,孩子卻一臉無辜和茫然的表情看著你,讓你有火發不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越催越慢呢?1、6歲以下的孩子愛磨蹭,皆因他們真的不認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