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撐好三把傘,才能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

2020-10-24 星晴閱讀

為人父母,因為生活中的瑣碎吵架在所難免,到底父母如何吵架,才不至於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婆媳矛盾中,媳婦究竟該和婆婆劃清界限還是隱忍包容?當孩子犯了錯讓父母忍無可忍時,可以打孩子嗎?

身為父母,我們到底該為孩子營造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才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相信,很多父母都對此心存疑慮,不妨和我一起翻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這本書。

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粽子媽,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於研究兒童心理和親子關係。通過持續的心理學研究,同時接受心理諮詢和個案督導,她幫助眾多家庭答疑解惑,找到屬於自己的育兒節奏。

01 撐好「親密關係」傘,父母吵架別拉上孩子

中國有句古語:家和萬事興。如果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父母愛吵架的家庭環境中,父母雙方若處理不好,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前兩天,我和孩子爸因為家庭瑣事發生了爭吵,孩子爸衝我大聲嚷了幾句,我立刻產生了牴觸情緒,雖然當著孩子面忍住沒有發火,但是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以為自己控制得很好,沒想到3歲半多的寶寶還是看出我不開心,就直接嘟著小嘴大聲對她爸爸說:「爸爸,你不要說我媽媽,我媽媽是我的好媽媽,你再說我媽媽,我就不喜歡你了」。

經過寶寶這樣一說,我心裡的不良情緒仿佛通過寶寶的嘴得到了發洩,覺得寶寶真的太懂事了,這麼體貼我。

之前有好幾次出現這種情況我都覺得寶寶替我出頭很正常,當讀了《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樣的做法並不正確。

我們習慣於把孩子卷進自己和另一半的戰爭中,孩子成了父母的調解員,其實這是父母無法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就讓孩子幫忙分擔自己的情緒,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尊重。

正像書中所說:孩子身體裡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媽媽,當父母產生矛盾時,對孩子來說,就相當於自己和自己打架,所以孩子會不惜一切平息這場戰爭,儘管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

因此,當父母之間吵架時,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明確告訴孩子,吵架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並不怪孩子,也不用孩子來負責,爸爸媽媽會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孩子。

02 撐好「婆媳關係」傘,婆媳吵架大多為了孩子

有人說,婆婆就是半個媽,也有人說,婆媳天生難相處,畢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要相處好絕非容易的事。當媽媽不得不上班,為了帶孩子把婆婆接過來時,婆媳衝突在所難免。

這也難怪,首先,婆婆和媳婦生活習慣很難一致。之前都是各過各的,現在突然居住在一個房簷下,婆婆的飲食習慣就和媳婦很難一致。

婆婆作為老年人可能喜歡吃點軟的、清淡的,媳婦卻偏偏喜歡吃硬的、鹹的。婆婆作息比較規律,早起早睡,媳婦作為年輕人可能正好相反,起得晚睡得也晚。

其次,婆婆和媳婦的育兒理念很難一致。婆婆作為養過孩子的「過來人」,都會堅持捍衛自己認為非常正確的育兒經驗。比如:當我看到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吃飯了,婆婆還堅持給孩子餵飯時,就試圖阻止婆婆繼續這麼做,說這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婆婆回敬我一句:「我養了三個娃,你才養了兩個,我倒不如你了?」

遭遇婆媳衝突,吵架和彼此冷戰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正確的處理方法:一是媳婦要學會放棄改變婆婆的想法。婆婆畢竟年長,不會甘願聽媳婦的,加上她多年來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也不是朝夕就能改變得了的。

二是學會理解婆婆的想法,但堅持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養育孩子。也就是在心理上學會慢慢接納婆婆,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

三是彼此尊重不越界。媳婦和婆婆相處時要試著拋開婆媳的身份,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同時要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

比如,有的婆婆從農村進入城市後不習慣閒下來,一有空就撿垃圾,堆得樓房裡到處都是,媳婦如果讓婆婆直接停止撿垃圾不太可能,而是和婆婆說清楚垃圾撿回來哪裡能放、哪裡不能放,可能婆婆會比較容易接受。

03 撐好「親子關係」傘,允許孩子對父母發火

有句俗語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先不論這句話對不對,但從這句話中直接能引申出父母與孩子天生身份上的不平等,好似父母既然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那孩子犯錯時,父母打罵孩子理所當然。

更何況如果本來孩子做得不對,卻反過來對父母發火,那就是大逆不道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根本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中說:當孩子衝我們發脾氣時,以暴制暴或者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脾氣對父母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從而讓孩子感到內疚都是不可取的。

因為長期遭受暴力的孩子,會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長大後容易更叛逆和出現暴力行為;如果經常讓孩子感到內疚,孩子長大後會習慣性地尋找貶低自己的伴侶或者朋友。

英國心理學家、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著的《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對於兒童來說,沒有什麼比坦率、直接和主動地表達敵意與嫉妒更有幫助,對於父母來說,也沒有什麼職責比平靜地接納諸如:媽媽,我恨你之類的表達更有價值。

也就是說父母要學會試著通過接納兒童的不良情緒,讓孩子明白我們不害怕他的怨恨,也相信他今後可以提高自控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向父母發火時,父母可以通過「共情」溝通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體驗不良情緒產生的過程。當孩子情緒平復後,再和他一起回憶他經歷了什麼,有什麼感受,讓孩子明白不同的情緒會引起不同的身體反應,從而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成為不良情緒的主人。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通過大量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教子案例,告訴我們: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好壞,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養育孩子,需要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齊心協力,共同為孩子撐好擋住心理問題出現的大傘,從而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是啟志CBP兒童成長中心,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兒童成長教育知識,私信回復我「01」,送您一份家庭兒童教育禮包。1、營造一種良好家庭情感氛圍 第一,和睦家庭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會感到愉快;父母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健康輕鬆的家庭氛圍。
  • 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利於孩子成長?牢記以下4條,營造良好家風
    從教19年,遇到了太多全方位優秀的孩子,在與各種類型的家長接觸中,我深刻感到優秀孩子的培養與他的家風密切相關。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基本價值標準和價值觀,與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息息相關,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 北師大教授:牢記3點,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良好的家庭環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心理環境的建設更需要家長們的細心營造。如何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幸福助力?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為親子專屬時光,在這個時間裡,父母和孩子一起逛書店買書、一起看一場電影、一起逛博物館等,與孩子創造美好的回憶,既能幫助孩子勞逸結合、適當放鬆,也有助於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人際關係,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 「美的交流」給孩子帶來幸福感,父母和家庭,要營造良好交流氛圍
    父母和家庭,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氛圍。表姐家的孩子原本是一個活潑、愛笑的女孩子,學習成績也一直比較穩定。但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孩子由於發揮不好,沒有能夠考上市裡的重點初中,從此以後便變得不愛說話,整個人很明顯的低沉了下去。
  • 家庭環境塑造良好個性,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家長一方面尋找方法,一邊焦慮不已,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如小時候的自己好管教。但其實父母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是孩子難教孩子家長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孩子出生的時候大多數都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是必須要通過父母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懂得世間的基本規律,明白如何表達自我。也就是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感覺到的一切都需要經過父母的過濾才能傳達到他們的內心。
  • 【普法課堂】《未成年人保護法》新修訂 為孩子撐好法律「保護傘」
    【普法課堂】《未成年人保護法》新修訂 為孩子撐好法律「保護傘」 2021-01-06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暖有愛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優秀孩子,家長要注重家庭氛圍的營造
    想要養育優秀的孩子,最離不開的便是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和諧的家庭環境就像是孩子成長的沃土,而在良好的氛圍當中,孩子的智力和情商都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自然也會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績,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對於家庭氣氛緊張,比如父母經常吵架,留守兒童,婆媳不和,家庭關係處理不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當中長大,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
  • 抗戰疫情 家校共育|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及其所營造出的人際交往情境和氛圍,它對家庭成員的精神和心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家庭成員生活及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對兒童來說,家庭是其成長的首要環境因素,因此家庭氛圍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的心理品質及人格發展。
  • 孩子在快樂的家庭,也會成長為快樂的孩子
    尖尖有幸福快樂的家庭,她也成長了一個活潑快樂的孩子,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在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庭情緒環境對孩子情緒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家長學校】家長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
    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善於為孩子營造一個好讀書、讀好書的環境。那麼,家長該如何為孩子營造讀書的環境呢?這個「讀書天地」,其實就是孩子的書房。當然,有些家庭如果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也可以將客廳「改造」成書房,白天是客廳,晚上則是孩子的書房。這個天地,說穿了,就是要講究環境的「安靜」,讓孩子不受外界的幹擾,從而讓孩子靜心讀書。
  • 家長不要有外心,更不要有外遇,給孩子營造良好家庭環境
    整潔的環境會讓孩子的視線不再為書本之外的東西所幹擾,他可以認真地去看書思考;溫馨的環境也使得孩子不再因為家庭瑣事而出現心情波動,他自然也會靜下心來,從而專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家長不要有外心,更不要有外遇,給孩子營造良好家庭環境整潔溫馨的家庭環境將帶給孩子積極向上的家庭情緒主旋律,這時外界對孩子的幹擾也會降至最低,他自然就擁有了能夠好好學習的環境基礎。所以,我們也要多注意調節自身因素,爭取給孩子一個整潔溫馨的生活環境。
  • 《小歡喜》季楊楊為媽媽剃光頭: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
    劉靜抱著兒子,眼淚無聲地墜落:好孩子,有你陪著媽媽,媽媽一定會很快好起來的。一家人相擁在一起,彼此溫暖著,那個曾叛逆得視父母如外來入侵者的兒子,此刻卻在風雨裡為整個家撐起了一片充滿希望的藍天。現實生活中,儘管外面風雨飄搖,父母也要化身戰鬥士奮力抵擋,不讓孩子聽到一點風雨聲,就算天塌了,也要給孩子營造歲月靜好。孰不知,在我們毫無原則的溺愛之下,孩子早已失去了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在我們創造的無菌室中長大的孩子,無法抵抗生活中的挫折。
  • 「爸爸媽媽總是吵架,我不想回家」,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不友好,父母經常吵架、摔東西等,這些不好的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他們會以為別人生氣時都是摔東西、吵架,會下意識地去模仿。當他們生氣時,就會以這樣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且糟糕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們終日生活在驚慌和不安中,形成了孤僻膽小,自卑敏感的性格,甚至影響他們往後的人生。
  • 為何孩子總是愛發脾氣?可能受家庭環境影響,父母早知道早避免
    在某段時期,家長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有些暴躁,變得愛生氣、不講理、不愛學習就認為孩子是被電視或者是身邊的不良朋友&34;,因此開始給孩子尋找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比如:搬家、報名補習班,這些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教育孩子需要給他們好的成長環境
    自古以來,大智之人都會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為孩子選擇和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是父母不能逃避的責任。最近網上常說的一個熱詞就是「原生家庭」,很多人的童年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家庭的孩子他們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從小比其他人經歷了更多的悲傷與炎涼。而那些在和諧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比較優秀,那是因為父母的和睦和關愛為他構建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更願意對生活持有積極的態度,更願意用善意對待生活。作家母親劉瑜曾經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願你有好運,如果沒有,希望你在慈悲中學會堅強;願有很多人愛你,如果沒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 作為父母,怎樣為孩子營造一個書香成長環境,陪伴孩子長大?
    作為果媽閱讀的創始人&CEO,果媽閱讀深耕在閱讀領域4年多,我每個工作日給大家講書,從2016年至今,已經陪伴大家1300+天,講過50+個主題,200+本書籍,現在它們已經化書成課,幫助了上萬名父母成長。
  • 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這4種是不是你家?
    父母恩愛、不吵架,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健康的夫妻關係,往往來自不幸的童年。但與其為原生家庭自怨自艾,不如盡力自我修正,擺脫陰影,將快樂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責怪命運、挑剔他人只會讓人永遠在怪圈中打轉,固步自封。孩子以父母為鏡學會成長,父母以孩子為鏡檢視自我。在這段路上,父母子女手拉手、心連心,遇見最好的自己,才是一家人的幸事。
  • 良好家庭環境對幼兒與同伴良好交往的意義
    家庭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在家庭中家長應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給孩子一個祥和的家庭交往環境,儘量避免在幼兒面前發生分歧衝突,做到一個好的榜樣作用,並且引導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交往。在鼓勵和引導的同時也要改進自身的教育方式,找到適合幼兒的教育方法,讓幼兒能夠自己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係,與同伴進行友好的交往,促進其社會性的良好發展。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還有不少父母疼愛孩子,急於幫助孩子,企圖用自己一生的經驗來規避孩子人生路上 可能遇見的風險。於是,父母開始對孩子有諸多不合理的期望,開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安排他 的終身。但別忘了,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事,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終究 是要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 家庭環境塑造良好個性,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家長一方面尋找方法,一邊焦慮不已,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如小時候的自己好管教。但其實父母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是孩子難教孩子家長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孩子出生的時候大多數都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是必須要通過父母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懂得世間的基本規律,明白如何表達自我。也就是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感覺到的一切都需要經過父母的過濾才能傳達到他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