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9月開學季,接到幾個媽媽的諮詢,都是關於孩子幼小銜接和孩子上小學後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如何替即將幼升小的孩子做機會判斷,很遺憾,大部分的普通人是沒有做人生大機會判斷的能力的,那我們普通人應該怎麼辦?
有句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也能看見遠方」,這裡舉例子說明一下:參照一些家庭教育相對成功的家庭。做一下自身家庭資源的判斷,也就是說,你要明白自己家庭環境和條件可以用什麼姿勢去參與其中:技能、特長、能力、時間等等。家庭擁有的資源,決定了孩子能參與的深度。
從孩子有自主意識起,我們每天都會有固定的聊天時間。在聊天中鍛鍊了他的表達,也清楚的了解他的需求和想法。由於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千差萬別,我會對孩子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給他聊講自己上學時的趣事,帶他到附近小學參觀等,打消孩子的疑慮,解決孩子的困惑,陪伴孩子一起探索未知。讓孩子儘可能多地了解小學。這會讓孩子覺得上小學很有意思,喚起孩子對新生活的嚮往之情。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面面。為了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家長應該積極疏導孩子的入學緊張,幫助孩子克服對小學生活畏懼,對一些內心敏感的孩子起到很大的幫助。讓孩子充分的做好心理準備。是家長必要完成的事。
禾禾媽媽前幾天打來電話,抒發了孩子即將進入小學的焦慮,大班起禾禾一家就到處打聽名校,名師。兩邊老人也一直在討論並糾結,進公辦小學好還是進民辦小學好,為了孩子進私立學校,家裡換了學區房,還專門找了一堆題有事沒事就去考考禾禾,以備入學面試之需。
全集總動員,茶餘飯後經常提到別人家孩子怎麼這麼厲害,學了多少字,背了多少古詩等。對禾禾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該收收心了,天天就知道看動畫片,上小學可怎麼得了...」,「看人家隔壁的誰誰誰都是學霸,你可怎麼辦呀」……
禾禾的家庭氛圍瀰漫著焦慮不安。攀比心過重。不斷地傳遞消極信息給孩子,孩子也會感受到壓力和不安,沒有安全感同時,對上小學這件事也降低了期待。
所以,小學是一個自然的成長階段。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放輕鬆,不必緊張。
孩子做事拖拉主要是家庭教育過程中養成的,絕大部分是家長在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輻射導致。就是說一個拖拉的孩子可以反射出該家庭成員中另一個拖拉的長輩的原型。
那麼,孩子拖拉,勢必影響孩子的學習。在進入小學前,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告訴孩子準時和不準時對事情的結果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另外幫助孩子做目標清單。有目標的完成每日要做的事情。用簡單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讓孩子清楚明白自己要幹什麼,怎麼幹。
很多家長都不明白,學習的品質和知識的技能哪個更重要。認多少字、做多少數學題、背多少英文單詞,讀多少唐詩嗎?答案是否定的。
要用未來的眼光看問題,教育也是一樣的。未來我們的孩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孩子的自信心,專注力、勇於挑戰,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一個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這些遠比知識技能本身更加重要。
麗麗是個有個性的小姑娘,大班一開學就報了3個補習班,4個興趣班。國學,漢語拼音,數學基礎入門,鋼琴,芭蕾,小提琴,主持人總之被排滿滿的。每天進入一級戒備,趕赴各個教培中心。每天晚上忙到11點才能就寢。日復一日駕駛不亞於備戰高考。像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
作為家長要注重孩子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階段。放心心態。了解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
白宇剛上中班就被媽媽安排上手腦速算班,學習都是由簡入難,剛開始還行,多幾次課孩子就坐不住,一知半解的問題越來越多,白宇無法消化。其他小朋友正在玩耍時,白宇下課回家還要做一堆練習題。孩子開始表現出不耐煩,厭學的行為,媽媽不理解,仍然逼他完成作業,甚至陪在身邊,看到孩子的態度,媽媽開始發現焦慮的情緒,學習環境再一次被破壞。
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家長沒有必要提前安排,過度為難會適得其反。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平常心,讓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允許孩子擁有試錯機會,在該年齡段獲得該有的成長規律。多讓他們體驗成功,對學習永遠充滿樂趣。
關注幼兒教育,關注家庭成長,幼小銜接的6個剛需問題,家長速看!
感謝您看到結尾,期待您的留言,一起討論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