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行權:投資者保護的中國實踐與制度創新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上海證券報

□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 馮果

行權難一直是投資者保護的難點。在行政監管介入效果有限、境外以律師和商業性機構投資者等私人力量主導的公司治理和私人執法又問題叢生的背景下,我國證券監管機構開始了投資者公益機構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創新探索。

在證監會的主導和積極推動下,由證監會直接管理的公益類投資者保護機構——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投服中心」)於2014年成立,隨後積極進行持股行權等投資者保護試點,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和實效。新修訂的證券法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明確了投服中心的投資者保護公益機構之角色定位,豁免了其公開徵集提案權和表決權以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持股時間或持股比例限制,賦予其支持訴訟的職責,允許其接受50名以上投資者的委託作為代表人參加訴訟,破除了持股行權的制度瓶頸,為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者保護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標誌著我國證券投資者保護事業步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一、市場化定位彰顯了完全不同於公權監管的私法邏輯

中國資本市場是在政府主導之下建立起來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遵循的是政府干預和監管優位的治理路徑。在這樣的治理思路下,雖然不斷加大行政監管和處罰力度,但證券欺詐、不公允關聯交易等損害投資者權益現象仍然存在。相反,私法邏輯下的權利行使則可以涵蓋事前事中事後整個過程,手段靈活且富有彈性,可有效破解行政權等外部力量介入時機不當造成的濫權以及滯後等難題。

投服中心持股行權就是通過私法手段實現公法目的的一次重要嘗試。作為依據公司法成立的公司法人,投服中心有別於證券監管機構,它無法運用公權來達到規範公司運行和保護投資者權利的目的,只能按照市場主體的行為規範行使權利。根據制度設計,投服中心只有通過購買並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先獲得證券投資者身份,然後藉此身份介入資本市場,並在公司法等私法框架之內行使股東權利。該項制度設計旨在擺脫以公權監管為核心的傳統治理路徑依賴,通過發揮私法主體力量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運用股東自治方式,從內部督促公司規範運行,進而促成投資者保護的「內生化」,實現資本市場由「硬性管理」向「彈性治理」的轉變。

二、公益性目標破解了市場力量所帶來的公司治理結構扭曲等難題

面對集體行動困境、投資者冷漠和搭便車等公司治理難題,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提升投資者行權意識和行權能力的實踐探索。最為明顯的是股東積極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證券集團訴訟的快速發展。這些舉措雖對公司治理結構改善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不同程度地產生了負面影響。在股東積極主義發展的中後期,股東積極主義就成為對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瘋狂套利的工具。種種「積極」介入公司治理過程的不當行為,不僅造成金融資本運作對產業資本運作的威脅和擠壓,而且過於活躍的併購行為、頻繁幹擾公司決策的不當施壓,都對上市公司的運行乃至金融市場穩定產生了惡劣影響。原本為投資者提供權益救濟的證券集團訴訟也在律師逐利動機的驅動下呈現出濫訴的弔詭之勢,市場力量自身的不足暴露無遺。

持股行權制度則開創了由公共組織代替普通商事群體推進公司治理的新模式。與普通投資者著眼於自身投資利益不同,投服中心介於政府和市場之間,其持股行權的目的並不在於追求自身利益,而是以其特殊投資者身份通過行使股東權利,以其專業化組織來實現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宗旨。在實踐中,投服中心只是象徵性地購買上市公司一手股數的股份,並普遍非差異性地持有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投服中心持有股票不以營利為目的,原則上不對擁有股份進行投資和交易,也不介入和幹預公司日常經營,而是通過發送股東建議函、參加股東大會、股東大會之外期間現場行權、參加上市說明會和公開發聲以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等形式,來督促和監督公司規範治理和幫助投資者尋求事後救濟,以維護投資者權益。

投服中心持股行權實質上是代表政府的公共機構主導的股東積極主義的體現,只是消除股東積極主義所呈現出的「惡」的一面,是耦合了監管幹預和私人執法的各自優勢的中間模式,其以私法手段實現規範公司治理、維護投資者權益的公法目的,有效實現了外部監管和內部治理的協調統一。

三、特殊的股東權利配置為持股行權開闢了廣闊的制度空間

投服中心特殊的組織性質與功能定位,決定其雖然以普通股股東的身份參與公司治理,但又絕不能簡單等同於上市公司普通股東,它必須享有有別於普通股東的特殊權利配置,否則,制度優勢無從發揮。新證券法關於投資者保護機構公開徵集提案權、表決權的持股時間以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持股比例限制豁免的規定,還有其可作為委託代表人發起集體訴訟的特殊規定,均體現出針對其公益性股東行權特點所做的制度安排,我國投資者保護的新格局也有望藉此生成。

當然,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公權力加持下的私法主體隨時都有異化的風險。持股行權必須恪守維護投資者權益的公益目標、遵循私法邏輯,堅持行權目的正當性,做到積極行權、理性行權和依法行權相統一,切忌幹預公司日常經營,更不能無端陷入公司人事變更和控制權爭奪等利益紛爭,要重塑其獨立性,不能將其淪為監管機構的派出機構,避免監管權借私權通道擴張及市場優勢向權力優勢的遁逃。

相關焦點

  • 投服中心張鑑:持股行權保護中小投資者知情權
    12月13日,在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時代周報、時代財經承辦的「『影響力·中國』時代峰會2019」《併購開創未來》分論壇上,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投服中心」)行權事務部副總監張鑑發表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中的投資者保護》主題演講,深入剖析了併購重組事項中存在的問題,並就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提出了建議。
  • 九大方面總結證券投資者保護制度落實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9月27日消息,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和快速發展離不開配套法律制度的規範、引導和保障。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推動投資者保護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有關主體落實投資者保護工作,是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使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重要保障。
  • 《證券法專題》課程習作丨投資者保護機構:經驗與新規
    中證中小投資者保護中心主要圍繞持股行權、支持訴訟、糾紛調解、投資者教育等業務方面開展,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形成了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專項補償基金和行政和解金為主體的賠付體系。在相關案例中,投服中心和投保基金公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教訓。
  • 罪與罰的重構:中國投資者保護制度反思
    日康美藥業300億現金「消失案」被證監會實錘財務造假, 5月19日晚原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涉嫌違法違紀主動投案, 5月21日國內最大的券商之一中金公司及其兩名保代因擅自修改科創板招股說明書而被證監會和上交所雙雙開出罰單……  如果深大通在資本市場上尚數名不見經傳的奇葩,但後仨,一個是曾經千億市值的中藥龍頭,一個是曾經證券監管的「一哥」,一個是國內最牛最專業的保薦中介,三連擊下,讓人不得不對中國現有的投資者保護制度進行反思
  • 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黃勇:深化...
    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黃勇出席會議並致辭。黃勇表示,投服中心作為投資者保護公益機構,促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職責所在。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工作面臨新挑戰、新機遇,投服中心為助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做好了多方面的準備工作。  投服中心主要從兩個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助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 中國臺灣、香港地區投資者 賠償基金制度
    各法域對於投資者賠償制度所採用的立法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專門立法,如美國於1970年制定了《證券投資者保護法》;第二種是在綜合性的證券監管立法中涵蓋投資者賠償制度,如中國香港2003年修訂的《證券及期貨條例》中第571章第III部第5分部專章規定了其投資者賠償公司的設立與運作;第三種是證券投資者保護綜合立法,如中國臺灣制定了《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並在該法中涵蓋了證券投資者賠償制度
  • 投資者權益知識調查報告
    一、投資者調查工作進展情況整個問卷調查工作歷時四周,投資者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投資者聲音調研平臺」參與調查,共收到5429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100%。參與調查投資者的開戶券商為中信證券、中國中投等23家證券公司(詳見圖1)。問卷採用SPSS22.0進行分析。
  • 三項制度改革案例:中遠海運集團的實踐與創新
    文|趙毓涵(知本國企混改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億億 2015年12月,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共同實施聯合重組。通過進行三項制度改革,逐漸建立與企業實際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選人用人機制與激勵約束機制,實現關於全面深化國企改革「2+N」模式。中遠海運集團深入貫徹《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關於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建立市場化的選人用人機制與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實施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開展股權激勵,不斷激發員工的活力,煥發企業改革發展的生機。
  • 適當性制度不等於對投資者提供「家長式」保護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適當性制度不等於對投資者提供「家長式」保護□投保基金公司資產管理部高級經理 楊宇非 本次新證券法,明確將適當性義務上升為一項法定義務,切實加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適當性制度本質是一項投資者保護制度,突出強調了「賣者有責」,修正了傳統民商事活動中的「買者自負」原則。筆者認為,健全的適當性制度在強調「賣者盡責」的同時不應忽視「買者自負」。適當性制度入法的邏輯應與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相聯繫,堅持「買者自負」有利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和完善。
  • 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 金融委「加碼」投資者保護
    而這些年,監管層開始更多地考慮投資者這一方,想保護投資者,讓人民群眾的財富保值增值。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發布意見,從九方面對投資者保護工作做出部署。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讓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2019年,金融委強調要大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 具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正式建立——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進一步規範券商對客戶的相關服務,這也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正式建立。《指引》發布後,受到投資者普遍歡迎。相信《指引》出臺之後,證券公司會加強對我們投資者的風險提示、教育和溝通,我們的利益會得到更多的保障。」 老程的話說出了很多股民的心聲,也間接反映了我國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散見於各規定中,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有些規定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行業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中國證券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 證監會建完善制服體制實現了投資者教育等的雙擴展
    近年來,證監會系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組織架構,創新了一系列務實的工作機制,推出了一系列指向投資者權益維護的試點工作……實現了投資者教育、服務、保護工作深度和廣度的雙擴展。「我國證券市場是中小投資者佔投資者絕對多數的市場,在證監會所有的業務鏈條裡,每一項制度安排、每一項監管舉措的落實,都有投資者保護尤其是中小投資者保護的政策意圖融匯其中。」證監會投保局相關負責人對我國證券監管工作中的「大投保觀」作出了這樣的概括。
  • 投服中心密集開展現場行權 已覆蓋上海、廣東、安徽、重慶等12個轄區
    中證網訊(記者 周松林)持股行權是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的主要業務之一。除了在上市公司發生重大事項時以普通股東身份行使質詢權、表決權、訴訟權之外,近期投服中心密集地赴上市公司行使查閱權,通過現場查閱上市公司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大會記錄等材料的方式,以更進一步監督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 ...5月15日成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用腳投票、集體訴訟 投資者可以...
    今後,A股市場的投資者也有自己的權益日了!5月15日,中國證監會宣布「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正式啟動,每年的5月15日將成為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
  • 以全面改革作答四道「考題」——中國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盛年再...
    易會滿表示,未來,證監會將以註冊制改革為龍頭,帶動資本市場關鍵制度創新,將在總結科創板、創業板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按照尊重註冊制基本內涵、借鑑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三個原則,穩步在全市場推行註冊制。
  • 資本市場30年「做蛋糕」:回報投資者能力顯著增強
    此外,資本市場不斷完善投資者的回報方式和保護制度。可以說,30年來,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現金分紅水平逐年提升現金分紅制度是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也是回報投資者的重要方式之一。
  • 劉磊:加強投資者保護需要市場各方共同參與和支持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見習記者 楊潔12月11日,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劉磊在《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四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表示,我國資本市場是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市場,保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關係到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 娜迪拉·阿不力米提 徐輝:中國股權眾籌中的合格投資者制度研究
    最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專章規定了投資者的保護措施,其中投資者分類保護的規定為今後即將出臺的《股權眾籌試點管理辦法》提供了很好的監管思路。本文通過比較美國合格投資者制度分析了我國股權眾籌領域中合格投資者制度的不足之處, 結合現有制度提出了股權眾籌合格投資者制度的完善建議:將合格投資者分類標準具體化,放寬人數限制;完善合格投資者準入門檻;規定單個眾籌項目投資限額和總投資限額。
  • 張豔|主動退市中投資者保護模式的反思與重構
    本文擬從目前決議模式的不足出發,結合域外經驗,提問何種模式更切合我國的法律與實踐,為我國主動退市制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制度設計。 一、決議模式之不足 決議模式的保護邏輯在於通過類別決議「對抗」股東大會退市決議,並以異議股東退出權對異議股東實施緊急救助。
  • 合肥:政府與投資者雙向約束 實踐工業用地制度創新
    工業發展-耕地減少-用地緊張-工業發展受阻……如果從土地角度考量當今中國經濟深層矛盾的一個重要方面,以往合肥工業用地一般是以縣區為單位分配計劃指標的,其結果往往是層層分指標、層層爭指標,各級都把精力放在爭用地指標上;爭到了用地指標的往往沒項目,有了項目的卻又沒有用地指標;有的是小項目大指標,有的是小指標大項目;不僅工業項目供地常常手續繁瑣、時間過長,而且已供地項目往往建設周期長,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