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1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中組部等8部委聯合發文安排華中農業大學定點扶貧建始縣以來,學校依託農科教優勢,結合建始縣情,著力構建精準扶貧、脫貧體系,成效顯著。學校先後在2015年中央定點扶貧工作會議、2016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扶貧集中調研活動、2017年教育部直屬單位扶貧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2018年,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到建始縣調研定點扶貧工作,肯定了我校的扶貧工作實效。
一、譜寫「教育•科技•文化」三步曲,構建華農特色精準扶貧體系
按照「教育扶貧夯實鄉村振興根基,產業扶貧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文化扶貧提升鄉村品牌價值」的思路,學校充分發揮農科教優勢,著力構建了以教育扶貧為主導、產業扶貧為牽引、文化扶貧為支撐的扶貧工作體系。
(一)推行「三個一批」教育扶貧,拔除農村「窮根子」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學校在建始縣著力實施「三個一批」教育扶貧行動計劃,即輸入一批技術力量、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澆灌一批祖國花朵,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增強建始「造血」功能,為脫貧致富注入源動力。
1.輸入一批技術力量,紮根鄉村,科技人員變「村民」
5年來,學校先後向建始縣選派掛職幹部22人次、博士服務團6批、科技服務團隊13支、科技特派員31人次、「三區」科技人才計劃50人次。這些科技人員和掛職幹部被建始縣委書記向紅林親切地稱作:「華農的建始人」。他們紮根建始,為農民朋友量身制定專屬脫貧致富計劃,研發「傻瓜」式操作技術,編印實用技術手冊,建立特色產業試驗示範基地,協助搭建企業科技平臺,推動建始縣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湧現出一批飽含深情、技術過硬、真抓實幹的優秀代表。第五批博士服團成員張學振教授,在服務期滿時,考慮到建始縣冷水漁業剛起步,主動申請「留級」,成為第六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繼續服務當地漁民。年近70歲的蔡禮鴻教授「退而不休」,已成為建始縣「常住人口」,每年在當地工作100餘工作日,隨身攜帶的日記本,記載了他在建始扶貧的點點滴滴。教授們頻繁往返於武漢與建始之間,以致於建始縣高鐵站檢票員都熟悉好幾位教授的面孔,直接讓其免檢出站。
2.培養一批技術骨幹,開展培訓,幫扶對象變「專家」
學校以專題培訓、現場示範講解等形式為建始縣培養一批特色產業人才、技術服務人員、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業大戶。堅持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幹」、幫助農民「賺」。5年來,累計為建始縣培訓管理幹部、技術人員400餘人次,培訓特色產業人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種養植戶11700餘人次。產業扶貧教授的「徒弟」中,已有一批成長為技術能手和致富帶頭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先後專題播出我校教師在建始縣開展教育扶貧的事跡。
3.澆灌一批祖國花朵,志願支教,華農學生變「老師」
5年來,學校先後派遣五批共20名「本禹志願服務隊」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赴建始縣官店鎮摩峰小學開展接力支教工作。志願者們紮根山鄉,潛心育人,任教科目多次在全鎮、全縣取得第一的優異成績;在摩峰小學建立親情小屋,一對一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在摩峰小學建立「阡陌學堂」在線課堂,擴展孩子們知識視野,並帶領學生走上CCTV網絡春晚;開展「鄉村教師來漢培訓」志願服務項目,促成 75名建始縣鄉村骨幹教師到漢學習交流;還與社會愛心企業共同發起「大手牽小手、笑眼看世界」留守兒童城市體驗行活動;為摩峰小學籌募新校舍資金182萬元,募捐近20萬元物資。2015年,時任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同志給建始縣摩峰小學支教團志願者寫信,勉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高尚品格,腳踏實地、紮根基層,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2017年1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身邊的網絡正能量」系列報導,讓全國電視觀眾聽到了建始鄉村學生的聲音。
(二)實施「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鼓起農民「錢袋子」
學校在建始縣探索實踐「圍繞一個特色產業,組建一個教授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模式。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選擇地方優勢或特色農業資源,以貧困戶、貧困人口覆蓋面廣的產業為培植對象;對應產業發展瓶頸問題,設立產業攻關項目;組建相關學科知名教授為骨幹的科技服務團隊,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技術引進與更新;聯合產業龍頭企業實施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動產業龍頭企業網絡專業合作社,以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人口進入產業鏈條,將產業發展受益面向在冊貧困戶、貧困人口覆蓋,以「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方式,輻射帶動貧困戶或貧困人口提高收入,實現「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工作目標。
自2013年起,學校在建始縣先後組建13支科技服務團隊,設立產業攻關項目24個,共開展科技服務3700餘人次,累計投入項目資金643萬元,重點扶持建始景陽雞、玉米、魔芋、獼猴桃、茶葉、高山蔬菜、甜柿、枸杞、冷水魚、飼料油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發展。以24個項目為紐帶,將13支科技服務團隊與貧困縣特色資源、本土企業、貧困人口聯繫起來,激發其開展科技扶貧的主觀能動性,推動自發地、有計劃地開展科技服務。5年來,產業發展累計帶動17061戶共68561人脫貧。
(三)推動「科技+產業+文化」扶貧,開好鄉村品牌價值提升的「藥方子」
學校積極推動人文社科教師進建始,探索並建立「科技+產業+文化」的文化扶貧模式,助推一、二、三產融合,實現文化價值、企業品牌、產業效益、貧困人口收入四個提升,助力精準脫貧。
學校先後組建4支教授團隊,設立攻關項目5個,支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品牌建設與傳播以及農村社會學領域開展文化扶貧工作。
1.提升扶貧產業品牌形象。依託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工作基礎,重點完成建始獼猴桃產業、枸杞珍酒、馬坡茶、甜柿、建始冷水魚、高山蔬菜、景陽雞等七個扶貧產業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如:為建始三裡鄉馬坡茶先後完成系列包裝、LOGO,宣傳頁、企業VI、淘寶網店設計等,通過品牌形象提升,拓展茶葉銷量,2018年春季短短兩個月完成以往一年銷量,使用新包裝後單品價格也提升了20%。
2.推動非遺文化元素與產業的融合。挖掘本地非遺資源的經濟價值,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建始現有科技扶貧產業。以「黃四姐」非遺元素為核心,圍繞建始業州竹編手工藝、西蘭卡普藝術、建始傳統小吃-桃片糕開展幫扶,提升當地特色農產品、旅遊文創產品品牌形象。
5年來,學校始終和建始人民群眾一起,激發乾勁、形成合力、克難攻堅、趁勢而進,取得了扶貧工作階段性勝利,得到社會各界的讚譽。《人民日報》以3/4版面的長篇通訊報導了我校教授團隊在建始開展定點扶貧的感人事跡。新華社、中新社、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中國教育報、農民日報等對我校定點扶貧工作也進行了報導。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教育部決策部署,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進一步壓實責任,發揮優勢,精準施策,努力支持建始縣打贏如期「脫貧摘帽」攻堅戰。
二、提高政治站位,秉承辦學傳統,完善扶貧工作保障機制
學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秉承「勤讀力耕、立己達人」辦學傳統,不忘初心,積極主動融入全國脫貧攻堅大戰略,不斷壓實責任,聚焦、完善扶貧工作保障機制,積極推動定點扶貧工作走向深入。
1.健全領導機制。成立以學校黨政一把手為組長、分管科技工作副校長為副組長、多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舉全校之力全方位協同幫扶。
2.健全組織機制。探索並逐步固化「黨委統一領導、科發院統籌協調、校地聯動推進、項目推進實施、首席教授負責」的組織模式,堅持促進學校科教優勢與地方資源優勢深度融合。
3.健全投入機制。明確以派駐博士服務團、選派管理幹部掛職、選派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投入人才資源;明確以工作經費和科研項目經費方式給予穩定經費支持;明確以適用農業科技成果和學校智力資源推動產業發展。
4.健全運行機制。校縣共同編制定點扶貧「八年規劃」(2013-2020年),每年編制年度工作計劃,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校縣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兩次工作推進會,校縣主要領導參加,聚焦重點,解決問題,推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