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自2012年11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中組部等8部委聯合發文安排華中農業大學定點扶貧建始縣以來,學校依託農科教優勢,結合建始縣情,著力構建精準扶貧、脫貧體系,成效顯著。學校先後在2015年中央定點扶貧工作會議、2016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扶貧集中調研活動、2017年教育部直屬單位扶貧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2018年,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到建始縣調研定點扶貧工作,肯定了我校的扶貧工作實效。

  一、譜寫「教育•科技•文化」三步曲,構建華農特色精準扶貧體系

  按照「教育扶貧夯實鄉村振興根基,產業扶貧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文化扶貧提升鄉村品牌價值」的思路,學校充分發揮農科教優勢,著力構建了以教育扶貧為主導、產業扶貧為牽引、文化扶貧為支撐的扶貧工作體系。

  (一)推行「三個一批」教育扶貧,拔除農村「窮根子」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學校在建始縣著力實施「三個一批」教育扶貧行動計劃,即輸入一批技術力量、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澆灌一批祖國花朵,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增強建始「造血」功能,為脫貧致富注入源動力。

  1.輸入一批技術力量,紮根鄉村,科技人員變「村民」

  5年來,學校先後向建始縣選派掛職幹部22人次、博士服務團6批、科技服務團隊13支、科技特派員31人次、「三區」科技人才計劃50人次。這些科技人員和掛職幹部被建始縣委書記向紅林親切地稱作:「華農的建始人」。他們紮根建始,為農民朋友量身制定專屬脫貧致富計劃,研發「傻瓜」式操作技術,編印實用技術手冊,建立特色產業試驗示範基地,協助搭建企業科技平臺,推動建始縣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湧現出一批飽含深情、技術過硬、真抓實幹的優秀代表。第五批博士服團成員張學振教授,在服務期滿時,考慮到建始縣冷水漁業剛起步,主動申請「留級」,成為第六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繼續服務當地漁民。年近70歲的蔡禮鴻教授「退而不休」,已成為建始縣「常住人口」,每年在當地工作100餘工作日,隨身攜帶的日記本,記載了他在建始扶貧的點點滴滴。教授們頻繁往返於武漢與建始之間,以致於建始縣高鐵站檢票員都熟悉好幾位教授的面孔,直接讓其免檢出站。

  2.培養一批技術骨幹,開展培訓,幫扶對象變「專家」

  學校以專題培訓、現場示範講解等形式為建始縣培養一批特色產業人才、技術服務人員、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業大戶。堅持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幹」、幫助農民「賺」。5年來,累計為建始縣培訓管理幹部、技術人員400餘人次,培訓特色產業人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種養植戶11700餘人次。產業扶貧教授的「徒弟」中,已有一批成長為技術能手和致富帶頭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先後專題播出我校教師在建始縣開展教育扶貧的事跡。

  3.澆灌一批祖國花朵,志願支教,華農學生變「老師」

  5年來,學校先後派遣五批共20名「本禹志願服務隊」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赴建始縣官店鎮摩峰小學開展接力支教工作。志願者們紮根山鄉,潛心育人,任教科目多次在全鎮、全縣取得第一的優異成績;在摩峰小學建立親情小屋,一對一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在摩峰小學建立「阡陌學堂」在線課堂,擴展孩子們知識視野,並帶領學生走上CCTV網絡春晚;開展「鄉村教師來漢培訓」志願服務項目,促成 75名建始縣鄉村骨幹教師到漢學習交流;還與社會愛心企業共同發起「大手牽小手、笑眼看世界」留守兒童城市體驗行活動;為摩峰小學籌募新校舍資金182萬元,募捐近20萬元物資。2015年,時任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同志給建始縣摩峰小學支教團志願者寫信,勉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高尚品格,腳踏實地、紮根基層,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2017年1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身邊的網絡正能量」系列報導,讓全國電視觀眾聽到了建始鄉村學生的聲音。

  (二)實施「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鼓起農民「錢袋子」

  學校在建始縣探索實踐「圍繞一個特色產業,組建一個教授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模式。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選擇地方優勢或特色農業資源,以貧困戶、貧困人口覆蓋面廣的產業為培植對象;對應產業發展瓶頸問題,設立產業攻關項目;組建相關學科知名教授為骨幹的科技服務團隊,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技術引進與更新;聯合產業龍頭企業實施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動產業龍頭企業網絡專業合作社,以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人口進入產業鏈條,將產業發展受益面向在冊貧困戶、貧困人口覆蓋,以「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方式,輻射帶動貧困戶或貧困人口提高收入,實現「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工作目標。

  自2013年起,學校在建始縣先後組建13支科技服務團隊,設立產業攻關項目24個,共開展科技服務3700餘人次,累計投入項目資金643萬元,重點扶持建始景陽雞、玉米、魔芋、獼猴桃、茶葉、高山蔬菜、甜柿、枸杞、冷水魚、飼料油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發展。以24個項目為紐帶,將13支科技服務團隊與貧困縣特色資源、本土企業、貧困人口聯繫起來,激發其開展科技扶貧的主觀能動性,推動自發地、有計劃地開展科技服務。5年來,產業發展累計帶動17061戶共68561人脫貧。

  (三)推動「科技+產業+文化」扶貧,開好鄉村品牌價值提升的「藥方子」

  學校積極推動人文社科教師進建始,探索並建立「科技+產業+文化」的文化扶貧模式,助推一、二、三產融合,實現文化價值、企業品牌、產業效益、貧困人口收入四個提升,助力精準脫貧。

  學校先後組建4支教授團隊,設立攻關項目5個,支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品牌建設與傳播以及農村社會學領域開展文化扶貧工作。

  1.提升扶貧產業品牌形象。依託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工作基礎,重點完成建始獼猴桃產業、枸杞珍酒、馬坡茶、甜柿、建始冷水魚、高山蔬菜、景陽雞等七個扶貧產業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如:為建始三裡鄉馬坡茶先後完成系列包裝、LOGO,宣傳頁、企業VI、淘寶網店設計等,通過品牌形象提升,拓展茶葉銷量,2018年春季短短兩個月完成以往一年銷量,使用新包裝後單品價格也提升了20%。

  2.推動非遺文化元素與產業的融合。挖掘本地非遺資源的經濟價值,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建始現有科技扶貧產業。以「黃四姐」非遺元素為核心,圍繞建始業州竹編手工藝、西蘭卡普藝術、建始傳統小吃-桃片糕開展幫扶,提升當地特色農產品、旅遊文創產品品牌形象。

  5年來,學校始終和建始人民群眾一起,激發乾勁、形成合力、克難攻堅、趁勢而進,取得了扶貧工作階段性勝利,得到社會各界的讚譽。《人民日報》以3/4版面的長篇通訊報導了我校教授團隊在建始開展定點扶貧的感人事跡。新華社、中新社、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中國教育報、農民日報等對我校定點扶貧工作也進行了報導。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教育部決策部署,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進一步壓實責任,發揮優勢,精準施策,努力支持建始縣打贏如期「脫貧摘帽」攻堅戰。

  二、提高政治站位,秉承辦學傳統,完善扶貧工作保障機制

  學校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秉承「勤讀力耕、立己達人」辦學傳統,不忘初心,積極主動融入全國脫貧攻堅大戰略,不斷壓實責任,聚焦、完善扶貧工作保障機制,積極推動定點扶貧工作走向深入。

  1.健全領導機制。成立以學校黨政一把手為組長、分管科技工作副校長為副組長、多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舉全校之力全方位協同幫扶。

  2.健全組織機制。探索並逐步固化「黨委統一領導、科發院統籌協調、校地聯動推進、項目推進實施、首席教授負責」的組織模式,堅持促進學校科教優勢與地方資源優勢深度融合。

  3.健全投入機制。明確以派駐博士服務團、選派管理幹部掛職、選派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投入人才資源;明確以工作經費和科研項目經費方式給予穩定經費支持;明確以適用農業科技成果和學校智力資源推動產業發展。

  4.健全運行機制。校縣共同編制定點扶貧「八年規劃」(2013-2020年),每年編制年度工作計劃,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校縣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兩次工作推進會,校縣主要領導參加,聚焦重點,解決問題,推動工作。

相關焦點

  • 高校科技及產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分別是:依託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的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武漢大學的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華中農業大學的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的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3年科技部組織了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教育部主管的3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參評。
  •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通知》(教高〔2001〕2號),首次確定北京大學與石河子大學,清華大學與青海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等13對東西部高校建立對口支援關係。2001年6月27日,教育部批准南開大學對口支援延邊大學。
  • 綜合管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教育部人事司會同有關司局,在大量調研和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起草了《人事部 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人事部 教育部關於義務教育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和《人事部 教育部關於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中、幼兒園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經人事部、教育部反覆溝通、協商,該文件將在2007年初印發。
  • 學位工作與研究生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撰稿 黃寶印  附:2001年舉辦公共管理碩士(MPA)教育的學校名單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天津大學       東北大學   吉林大學
  • 河南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在此基礎上,省教育廳對鄭州大學的凝聚態物理、材料加工工程,河南農業大學的作物栽培與耕作學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專門印發了加強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的意見。年底,省財政又下撥專項經費予以支持。  接受教育部對河南農業大學教學水平評估。省長李克強要求河南農業大學以此為契機,切實加強學校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省政府成立了評估協調指導小組,副省長賈連朝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協調建設資金及其他問題。省教育廳高度重視該校評估工作,多次聽取學校自評工作的匯報,並深入學校調研,協調解決自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 海南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4)制定了《海南省2001~2005年教育信息發展規劃》、《海南省加強校園網建設實施方案》、《關於加強對網絡和教育網站網頁管理的公告》等文件;海南教育網站共300部計算機接入中國教育科研網,普通高校入網率達到100%;建成校園網的高校增加到15所。
  • 教師管理和教師培訓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03年10月15~17日,教育部人事司會同高教司、科技司、社政司以及科技發展中心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了專家評審會議。根據專家評審意見,教育部人才發展辦公室提出了2003年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建議資助方案,經領導小組會議審定,確定了資助項目199項,並在教育部網站和《光明日報》上進行了公布。
  • 雲南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雲南大學、雲南廣播電視大學等高校參與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東協教育部長組織發起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虛擬大學試點項目」,並在旅遊及IT電子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合作。雲南大學成立了「雲南省周邊國家研究中心」及「雲南涉外人員培訓基地」;雲南師範大學成立了「東南亞國際學院」。昆明理工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雲南民族學院及大理學院等大學也發揮各自特色,積極參與合作,選派人員在周邊國家進行相關語種的研修學習。
  •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各地政府和學校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此項工作,組織專家認真評估各申報學校,採取措施,加大投入,改善薄弱環節,使這些學校基本達到了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標準。教育部組織專家組對235所申報學校進行初審、抽查和覆審,於2001年3月印發《教育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名單的通知》,確定北京市交通學校等216所中等職業學校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又增三語種版本
    為進一步深化我國與越來越多非英語國家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推出了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三個語種版本,即日起上線試運行。至此,加上去年上線的德語、日語、俄語版本,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已形成以英文版為主、6個語種為輔的外文網站群。
  • 西南大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一、科學研究提供產業升級「動力源」  西南大學充分發揮學科和專家優勢,通過科技支撐,促進忠縣柑橘產業發展。在推進忠縣重點產業發展方面,我校先後為新立鎮、三匯鎮編制鎮域重點產業發展規劃;針對忠縣柑橘重點農業產業,開展了大量科學試驗示範與研究工作,為忠縣建設中國柑橘城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 河北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職業教育督導]  2002年,河北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辦法》,對全省縣(市)職業教育工作進行專項督導。具體方案為:將部分條件較好、實力較強的專科學校與本科院校合併,組建多科性大學,包括合併河北建築科技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邯鄲)、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張家口醫學院、張家口師範專科學校、張家口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將部分條件較好、與本科院校相毗鄰的專科或中專學校併入本科院校。包括河北電子工業學校併入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經貿管理幹部學院併入石家莊經濟學院。
  • 湖南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05年上半年,兩校都通過了國家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評審,被教育部批准建校。二是爭取教育部批准了中南林學院改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三是進一步推進了湖南中醫學院、株洲工學院改辦大學的申報迎評工作,並已獲教育部專家組評議通過。四是組織與指導了湖南建材高專與湖大衡陽分校合併升本等幾所學校升本的申報準備工作。
  • 電化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到年底,新增數學與應用數學(與東北師範大學合作)、漢語言文學(與北京大學合作)、土木工程(與天津大學合作)、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與北京大學合作)5個專科起點本科專業,藥學、護理學2個專科專業,專業設置共計19個(含課程開設,本科11個,專科8個),招生總規模達46.44萬人,其中本科23.57萬人,專科22.88萬人。
  • 教育教學管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在有關高校進行申報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審程序,教育部與財政部共同批准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與武漢大學共同)分別牽頭成立課題組,承擔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分類評估方案項目建設;中山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共同)、華中科技大學分別牽頭成立課題組,承擔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資料庫系統項目建設。資助經費分別為300萬元和700萬元,分4個年度劃撥。兩個項目已於2008年1月和2月分別啟動,研究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 考試資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教育部以規章形式對高校招生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各主體的權責、招生考試機構和高等學校各自應當公開的信息及公開的項目、內容、渠道、形式、程序和期限等作出具體規定,公開公示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具備保送生、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自主選拔錄取等資格的考生名單約27 600人全部實行集中公示,地方招辦和大學、中學也分級公示相關名單,接受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   招生環境進一步淨化。
  • 四川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日元貸款高校人才項目正式啟動,義大利政府「職業教育項目」經國家正式批覆立項並開始實施,英國政府與世界銀行「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項目」有望通過外方最後評估,上述三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9115萬美元。此外,積極爭取的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貸款和奧地利政府貸款也將於近期列入國家利用外資的總體計劃。「銀校合作」取得新進展,全省省屬高校國內銀行貸款額達20億元。
  • 貴州省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其中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的有貴州工業大學文方等17人,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的遵義市文化小學秦楠等2人;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有貴州大學劉橋等47名,被授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的有貴陽市女子職業學校陳長華等7名;被省教育廳、省人事廳授予「貴州省優秀教師」稱號的有貴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丁豐朝等260人,被授予「貴州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的有貴州大學楊開雄等
  • 教師工作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2002年3月1日,教育部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在京部分高校領導和專家教授代表召開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座談會。受陳至立部長委託,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主持座談會並作總結講話。《意見》的印發和座談會的召開,得到了高等學校、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有關單位的熱烈響應,對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產生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 上海市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成立公眾服務處,強化政府信息公開和對社會、公眾的服務功能,制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意見》,完成《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目錄》的編制工作。  [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與對口支援]  制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免費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方案,在全市開展上海市示範性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