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制度實施情況]
2002年元月下旬,財政部、國家計委印發《關於批准收取教師資格認定費的復函》,對教師資格認定收費批准立項。4月底,國家計委、財政部印發《關於教師資格證書工本費等收費標準的通知》,核定了教師資格證書工本費標準。文件同時規定,教師資格認定費的具體收費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核定,並報國家計委、財政部備案。這兩個文件的出臺,為各地核定教師資格認定費收費標準提供了依據,為開展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工作創造了條件。10月中旬,教育部人事司在安徽組織召開第三次全國教師資格制度實施工作匯報會,再次對各地教師資格制度實施工作情況進行檢查,研究討論教師資格制度實施工作中的具體政策問題,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並對工作中的若干問題提出明確的要求。截至2002年底,重慶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基本結束學校在編正式任教人員教師資格認定工作。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首次認定教師資格工作,共有200多萬1994年以後參加工作的學校在編正式任教人員取得教師資格,20多萬1993年12月31日以前辦理手續的退(離)休教師取得教師資格。面向社會人員的教師資格認定工作正在逐步展開。重慶、上海、廣東、海南4個省市面向社會人員認定教師資格工作已經基本結束,申請者共有6.95萬人,認定4.58萬人。首次認定教師資格工作的有序平穩進行,為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促進教師隊伍建設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撰稿 朱保江
審稿 呂玉剛
[加強學術道德建設]
為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使命感、學術作風嚴謹、理論功底紮實、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學術隊伍,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制度環境,促進學術進步和科技創新,2002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意見》指出,當前學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範問題。主要表現為:少數人違背基本學術道德,侵佔他人勞動成果,或抄襲剽竊,或請他人代寫文章,或署名不實;粗製濫造論文,個別人甚至篡改、偽造研究數據;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在研究成果鑑定、項目評審以及學校評估、學位授權審核等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弄虛作假,或試圖以不正當手段影響評審結果的現象;有的人還利用權力為自己謀取學位、文憑,有些學校在利益驅動下降低標準亂發文憑。《意見》認為,這些行為和現象嚴重損害了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的形象,給教育事業帶來了不良影響。如果聽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嚴重汙染學術環境,影響學術聲譽,阻礙學術進步,進而影響社會發展和民族創新能力。《意見》強調,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倡導並形成崇尚科學精神、鼓勵科研創新、遵循學術道德、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良好氛圍,對於保護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持高校的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際競爭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應當成為當前高校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意見》要求加強對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堅韌不拔、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的培養,努力使他們成為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嚴謹治學的力行者、優良學術道德的傳承者。《意見》從五個方面就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對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1)增強獻身科教、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正確對待學術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不良風氣。(2)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不得虛報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反對投機取巧、粗製濫造、盲目追求數量不顧質量的浮躁作風和行為。(3)樹立法制觀念和智慧財產權意識、尊重他人勞動和權益。應按照有關規定引用和應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竊、抄襲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參與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對以任何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的行為。(4)認真履行職責、維護學術評價的客觀公正。在參與各種推薦、評審、鑑定、答辯和評獎等活動中,堅持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堅持按章辦事,不徇私情,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和幹擾。(5)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學術道德教育。
《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和有關單位大力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工作,形成全面動員,齊抓共管,標本兼治的工作格局。(1)高度重視、明確職責。高校校長要親自抓,要充分發揮學校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學術管理機構的作用,保證學術管理機構的權威性、公正性。(2)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道德宣傳教育活動。要認真組織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學習領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及《著作權法》《專利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鼓勵開展健康的學術批評,營造良好學術風氣。(3)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人事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將教師職業道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教師年度考核。學校領導對學術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實際效果,作為年度述職報告和群眾民主測評的重要內容。(4)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學術發展與評價機制,鼓勵學術創新。在學位論文答辯、學術論文發表、學術著作出版、科研項目立項與評審、學術獎項評定等方面體現正確的政策導向,防止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不良傾向。(5)建立學術懲戒處罰制度。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一經查實要視具體情況給予批評教育,撤銷項目,行政處分,取消資格、學位、稱號,直至解聘等相應的處理和處罰。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6)加強學歷文憑、學位證書的管理工作。
2002年3月1日,教育部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在京部分高校領導和專家教授代表召開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座談會。受陳至立部長委託,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主持座談會並作總結講話。《意見》的印發和座談會的召開,得到了高等學校、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有關單位的熱烈響應,對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產生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撰稿 宋永剛 黃 偉
審稿 李志軍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工作]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自1998年啟動實施以來,在國家財政等有關部門、高等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海內外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和普遍好評,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實施促進了高校學術隊伍建設,帶動了高校的學科發展,提升了學科水平。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已明確將「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列入國家重點實施的高層次人才計劃,要求加大力度繼續實施。
繼前四批69所高校聘任了410位特聘教授、33位講座教授之後,2002年,在學校推薦、同行專家評審的基礎上,經「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專家評審委員會審定,又有84位特聘教授、10位講座教授受聘。第五批特聘教授、講座教授人選有如下特點:(1)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長江學者水平比往年有明顯提高。如:中國科技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特聘教授潘建偉,1970年出生,為此次最年輕的受聘者,其合作論文曾被《Nature》雜誌選為100年來最經典的23篇物理學論文之一。(2)直接從海外應聘的比例較以往各屆明顯增加。第五批特聘教授、講座教授中,直接從海外應聘的佔56.4%。
經「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專家評審委員會審定,第四屆「長江學者成就獎」空缺。
2003年2月20日,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五批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受聘大會。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會前接見了與會代表,與大家合影留念,並發表了講話。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尤其是十五大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歷史性跨越。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為代表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的成功實施,是高等學校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迎接新時期國際競爭挑戰的重大戰略性舉措,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在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作出了貢獻。她要求長江學者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志存高遠,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的要求,不僅僅成為知識的精英、研究的巨匠,也要追求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成為為人師表和高尚學術品格的楷模。陳至立還明確提出,教育部將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訂新一輪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方案。陳至立部長和李嘉誠先生等為第五批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獲獎者頒發證書。教育部副部長周濟主持了受聘大會。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院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韓平疇分別代表大學校長和長江學者在會上發了言。
從近五年來的實踐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實施取得了積極成效:(1)直接效應:吸引、穩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到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特別是吸引了一批學術上卓有建樹的海外學者回國工作。長江學者已成為海外優秀學者回國創業的最佳選擇之一。(2)品牌效應:長江學者的高質量、高水平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長江學者以其高層次的定位和嚴格的評審制度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支持和激勵下,長江學者在科研創新、學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位長江學者當選為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也已將長江學者列入兩院院士的後備隊伍。一些長江學者在崗位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如西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第二批特聘教授舒德幹,上崗後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了5篇論文。(3)示範效應:推動了高校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推動高等學校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進一步深化用人制度及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成功的嘗試。特聘教授崗位制度是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針對解決高校存在的人才單位所有制、職務終身制以及分配中的「大鍋飯」等弊端而設計的,其制度內涵包括了「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合同管理」的用人機制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分配機制。這一制度內涵已成為高校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教師的整體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4)輻射效應:帶動了全國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在應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人才競爭方面起到了先導作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全國高校高層次人才及骨幹教師隊伍建設。繼「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之後,廣東、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北等省分別在省內高校實施了「珠江學者計劃」、「閩江學者計劃」、「天府學者計劃」、「芙蓉學者計劃」、「楚天學者計劃」、「燕趙學者計劃」等,大部分省市和高校也都相繼建立了省內、校內特聘教授制度或類似的人才計劃。
撰稿 姚發明 王 磊
審稿 張蘭春
[舉辦首屆「長江學者論壇」]
為進一步加強「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跨學科合作研究,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積極支持長江學者和國內著名高校舉辦「長江學者論壇」。論壇由著名高校申請承辦,特聘教授具體組織,實行執行主席制,一般每年舉行兩次。首屆「長江學者論壇」於2002年7月7日~9日在廣東省汕頭大學舉行。論壇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汕頭大學承辦,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饒子和、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李凌松擔任論壇執行主席。論壇選取「生命科學前沿與長江學者的使命」為主題。近60位長江學者和特邀報告人出席了開幕式。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受陳至立部長的委託,在論壇開幕式上作了講話,殷切期望長江學者們把「長江學者論壇」辦成一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科學論壇。在首屆「長江學者論壇」主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特聘教授陳竺,華東師範大學講座教授錢卓,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李凌松,清華大學特聘教授程京,西北大學特聘教授舒德乾等7位教授代表長江學者作了主題報告。論壇還邀請了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吳瑞,中科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楊煥明教授等4位知名學者作了學術報告。50餘位長江學者圍繞「基因組與醫學」、「基因組與農業和環境」、「系統生物學與交叉學科」三個主題,分為四個專題論壇進行了學術交流。近40位長江學者和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教授分別在專題論壇上作了學術報告。7月9日,論壇執行主席饒子和作了總結陳述。趙沁平副部長在閉幕式上發表了講話,希望長江學者們牢記「突擊隊長」的歷史使命,甘於寂寞,潛心鑽研,協同攻關,立足追求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在國際科學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撰稿 姚發明 王 磊
審稿 張蘭春
[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頒獎]
根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要求,教育部於1999年設立「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獎勵計劃」(簡稱「高校青年教師獎」),作為「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的重要項目。教育部目前實施的面向高校的人才培養和支持項目大體上形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為主,吸引、遴選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大師,並將特聘教授作為兩院院士的後備梯隊進行培養;第二層次以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和「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為主,培養、造就新一代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科帶頭人後繼隊伍,這支隊伍將作為特聘教授的後備梯隊;第三層次以「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和「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等項目為主,吸引、穩定和培養一批有志於高等教育事業的中青年骨幹教師,將他們作為「高校青年教師獎」、「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的後備梯隊培養。「高校青年教師獎」是與「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制度相配合、與「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相銜接的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也是目前各類人才項目中特別強調教學科研並重、鼓勵科研創新、體現教學導向的優秀人才獎勵計劃。
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共受理257所高校推薦的候選人333位。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增加公開答辯的環節,在人文社科領域分三組試行答辯。12月13日,經領導小組會議審定,確定了100位A類獲獎人選。考慮到西部地區高校的實際需要,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在評選出100名A類獲獎人選的基礎上,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從西部地區高校增選了15名B類獲獎者人選予以傾斜支持。第三屆獲獎者共115人,其中:自然科學82人、人文社科33人;男性111人、女性4人。在教學業績方面:115人都承擔了多門本科生、研究生課程或其他主幹課程、重點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68人參與編寫教材130本;64人承擔省(部)級以上教改項目106項;31人獲39項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其中9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在科研業績方面:110人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83項;91人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26項,其中12人獲國家級三大獎12項。在獲得榮譽獎勵方面:11人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5人獲「寶鋼優秀教師獎」;5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2年5月10日,第四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暨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頒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出席大會的代表,併合影留念。頒獎大會由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主持,副部長袁貴仁宣讀了《教育部關於頒發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的決定》。李嵐清、許嘉璐等領導同志為獲獎代表頒發了獎章和榮譽證書。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自1999年4月啟動後已進行三屆評選,共有116所高校的314名青年教師獲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38.3歲,最小的僅29歲。77.3%以上的獲獎者是院(系、所)、教研(科研)室的學術領導人。獲獎者中已受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的有11人。
撰稿 姚發明 唐 筠
審稿 管培俊
[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2002年繼續實施「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並對申報評審工作進行了改革。一是擴大申報學校的範圍,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屬高校進行了試點;二是把分年度進行學科循環的周期由三年改為兩年;三是對評審指標體系進行調整、簡化,使評審專家有更大的發現、選擇創新性人才的空間;四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允許申請人就自己的答辯分組提出調整要求。
2002年同時受理2002/2003兩個年度的申請。經形式審查、通訊評審、分組答辯評審、科技委主任辦公會綜合評審和部領導小組審定,最終確定211人入選,入選比例為55.8%,分布在78所高校。其中2002年度109人,2003年度102人。
將地方高校納入「計劃」的評審範圍,所需資助經費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全額解決的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36所地方高校申報58人,最終入選27人,分布在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1所高校。評審結果表明,地方高校的申請人有很強的競爭力,不少人名列小組前茅。試點工作推動了地方政府加強高校科技工作及人才工作,為地方高校的優秀人才參與全國性交流創造了機會。
撰稿 譚必成 付恆升
[獎勵高校優秀骨幹教師]
為總結經驗,鼓勵先進,在高校教師隊伍中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教育部決定對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孟安明等332名優秀骨幹教師予以獎勵。
撰稿 李 楠 楊雪琴
審稿 雷朝滋
[高校教授、副教授評審權授予工作]
自1986年以來,原國家教委按照《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分批向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下放了教授和副教授評審權。為了對授權標準、審批程序及管理辦法進行規範,原國家教委於1994年會同人事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授予高等學校教授、副教授評審權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增加了專家通訊評審程序,建立了評審專家庫。
2002年上半年,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教授、副教授評審權評審專家庫」進行了更新。評審專家的專業涵蓋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研究生培養學科專業目錄所列12個學科門類中除軍事學門類以外的11個學科門類。
2002年度,經審定,教育部同意授予江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華北工學院、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工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6所高校教授評審權,同意授予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西醫科大學、山西財經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北民族學院6所高校副教授評審權。據統計,1986年以來累計已向159所高校下放教授評審權、205所高校下放副教授評審權。經過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截至2003年1月,具有教授評審權的高校有141所,具有副教授評審權的高校有117所。
撰稿 宋永剛 黃 偉 楊 鴻
審稿 李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