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文科(原創首發)全文約3670字
從小到大,我們身邊都有無數"別人家的「來做比較。學校裡的學霸、職場上的高手、行業中的標兵,無處不在的讓我們反襯了他(她)們的與眾不同。也讓我們在某個時候,曾產生過深深的自卑感。
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直到多年以後,才明白:好與差、強與弱、優秀與平凡,這兩者之間只是隔了一層窗戶紙:科學學習的方式方法。
4個學習思維法則
第一步:4個學習思維法則
我們經常聽到」倡導終身學習「這句話,其實並沒有認真的考慮過:學習也需學習,學習也是一門科學。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怎樣去學習?
做任何事情前,建議不要直接上手,需要"走走神"、讓自己的思維天馬行空。結合實際情況,去掉那些不可行的方法,綜合運用"建模"方式,項目如魚得水、問題迎刃而解。所以,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的。關鍵就是學會怎樣去學習。
1
自我生成法則:聯想記憶
學理科的人,邏輯思維性強,是一種聚合思維,側重由因到果;學文科的人,偏重形象思維,是一種離散思維,往往是由果到因。離散思維需要聯想能力,從一個點立馬跳到另一個點。
比如:理科思維的人看到遼寧號航母,想得更多的是眾多工業體系全力將航母建造得這麼好、這樣快。而文科思維的人看到遼寧號航母,想得更多的是航母與國防的若干故事。
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好與壞,最佳的選擇是既有邏輯思維,又要訓練聯想記憶。
記得當初接觸立體幾何時,還沒學微積分。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的體積關係
怎麼可能?理解不了。老師直接粗暴的拿出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用水一量,大家啞口無聲。
從此,只要看到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這類型的作業題,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一幅圖畫。
中國人學英語,絕大多數人都栽在單詞上。翻開書記得、合上書忘記。在單詞下備註漢字,一邊讀一邊寫,方法都用過了,效果不大。最近,被逼急眼的家長們,選擇了」量子波動速讀「。正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最近,所謂的「量子速讀」在網上火了。據《科技日報》報導,這種讀書方法讓孩子「以高速翻動書本(甚至不翻開書本閱讀),就能理解書中內容,花上1—5分鐘就能讀上10萬字」。如今,這種閱讀方法從實驗室裡走向資本的遊戲,培訓班收費動輒數萬元,甚至還搞起了比賽,讓不少家長和孩子趨之若鶩,仿佛找到了提高智商的捷徑。
其實,單詞記憶用聯想記憶比較靠譜。如「family/家庭」,可以這樣:Fatherandmather+i+love+you =Family,組合成一個家庭。
提高記憶的要領:
主動記憶,是我要記,不是要我記。主動學習是關鍵。
循序漸進,不貪多。
間隔效應,間隔學習允許個體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反覆誦讀、反覆提及、反覆練習,與其他聯想掛鈎,使得這部分知識或技能在大腦中的記憶更長久。
學習曲線的間隔效應
2
自我解讀:思維建模
知識積累基礎是對知識、信息的記憶。學習時,學到的是一個個知識點。我們每個人當初為了記住這些知識點,撓破過頭皮、熬死過細胞。
無數的知識點,再形成知識面,編織成知識網。這就需要用到構建思維模型。
什麼是思維模型?思維模型,就是「萬物背後必有道理」的那個道理。它指導我們面對一個問題,該如何去做,如何去解決。甚至還能告訴我們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以及這樣做的原因。
構建思維模型可以用自我解讀來實現,自我解讀的過程就是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元認知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等成分。
1)學習運用構建思維模型。
2)將新信息與已知的條件聯繫起來。
3)將新的信息代入到思維模型中去。
4)及時檢測思維模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漏洞。
3
自我勝任:歸因方式
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不由自主的考慮兩個方面。
一有什麼好處?即潛在回報。
二是會不會成功?即成功概率。
成功概率又分為主觀概率和客觀概率。主觀概率就是自己認為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而自我勝任的影響就是在主觀概率。
自我勝任:對任務的主動投入
自我勝任與自信又有所不同。自信沒有目標,純粹是一種樂觀情緒。自我勝任是基於具體任務的。可以拆分為四大因素:
1)自己曾經有過的成功經經驗。比如,曾經獨立管理過100人的團隊。
2)自己有相同條件的人取得過成功。比如:你可以自己想想身邊的事例。
3)聽到別人告訴你說你能行。
4)感知到自己在某一項活動中投入的精力與時間。比如:堅持不懈的在《今日頭條》寫作。
可能有人要講,自我勝任有什麼作用?著名心理學家卡洛.戴維克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組重要的歸因方式: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
固定思維:智商與天賦與生俱來,後天無法獲得。覺得智商達到上限,便消極怠學。
成長思維:智商和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高。
固定思維還表現在思想觀念僵化,不知變通。成長思維不會固守待援,常常主動出擊,將改變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員工想輕鬆工作,老闆卻希望你加班賣命。於是老闆做經理的事,經理做員工的事,員工在談天下大事。用運營合伙人改變管理模型:1,基本利潤歸公司;2,超額利潤60%歸員工。於是員工收入超14%,公司收入超15%。這就是永輝超市。
4
自我行動:習慣養成
座而言,不如起而行。
說得多了,給人誇誇其談的印象。而敏於行的人,也要懂得請求和匯報。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請示與匯報的秘籍
只說不練、只想不做,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只有在行動、在實幹的過程中,才可能發現問題和漏洞。進而為建模提供方向和論據支撐。
理科思維的人在實幹方面表現明顯的優勢。所以,不論是聚合思維類別的人,還是離散思維類別的人,都應注重實踐操作。將說與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第二步:建立思維模型
學習的目的?
學習不是目的。會學習之後,學以致用才是目的。人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處理現實世界之中的問題。
我們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中,應學會自己構建正確的思維模型,擺脫自身的認知缺陷和對世界的偏見。
用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思維模型來處理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模型:科學與技術的組合
對思維模型的理解
熟悉建築行業的都清楚,在澆築混凝土之前都需要搭建模板。根據圖紙可以搭建各種各樣的模型,最終建造出符合質量要求的工程。
有住宅模板搭建、橋梁工程模板搭建等都有一個共同點:無論是梁、柱、牆、樓板、甚至大型構件,都必須用模板組拼。由無數的模板、支撐構件和連接件組成建築模型。
如果不熟悉建築行業的,上大學讀研後需要進行課題研究。一般而言,需要5個步驟:發現問題,制定研究方法,按照方法解決問題,總結研究過程,實踐運用。在課題研究方面就需要引入建模概念,從現象到本質進行高度歸納,建立模型。通過試驗採集,走訪調研收集,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驗證結論。從而產生一種可廣泛應用,有實用價值的方法或技術。
思維模型數不勝數,在這裡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類型。
1、沃倫·巴菲特的雙目標清單系統(Two-List System)
簡而言之,就是將所有目標清單進行篩選。從中羅列出最重要的目標,馬上著手跟進。而剩下的其他目標,儘可能不用理會。
雙目標清單系統教會我們:抓重要的,學會捨棄。
2、「3」的法則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3是一個神秘的數字,3的現象無所不在,3的力量無所不能。
需要對分選擇時,不要給出2種方案,而是3種方案。歡迎大家討論其背後的原因。
3、金字塔原理(Pyramid Principle)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思想:在思考和表達時,自上而下的表達,結論先進。自下而上的思考,總結概括。
大家經常用到的「總分」模式就是金字塔原理。它更能被人腦理解和記憶。主動搭建金字塔模型,可以更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對方也更容易接受。
4、直接責任人(DRI)
這是蘋果公司的管理概念。在各個層級,一個項目只有一個直接責任人。
它將負責人權利,責任和義務表述清楚。DRI不是處理過程,也不是管理架構,就是一個負責人。
DRI從根本上杜絕了「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
5、5W2H
5W2H分析法,表達式:what、when、where、why、who、how、how much。即問題、時間、地點、人員、怎麼做、費用。
適用領域範圍:生產管理,決策和執行性的活動措施,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理順事情,從而至少高效的完成工作。
6、PDCA管理循環
PDCA由戴明環改造而來,應用到質量領域。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應遵循的科學程序。
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在質量管理活動中,要求把各項工作按照作出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然後將成功的納入標準,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環去解決。
PDCA循環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和圖像化。
能力的最高境界:可遷移能力
總結: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規律,需要在實踐中學習、總結,最終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從而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常常聽到很多人說在學校學到的課本知識沒有用。其實不是沒有用武之地,而是沒弄明白:在校學習只是一種途徑和手段,真正有用的是你要學會構建思維模型,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所謂的"通才",正是擁有不可複製的「可遷移能力」: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後可復用的能力。
大家好,如果您喜歡「帥哥鏟屎官」,請關注、點讚、轉發、評價、收藏。共同分享有價值的職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