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女是男人進步的動力,資本剝奪這方面需求,換以低配的快手抖音王者榮耀,結果是底層閒魚安心躺下做鹹魚,連魚崽子都不生了,上面著急了,於是喊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幹讓你們吃飽了是吧?好,水果豬肉漲一波。貧富分化是一個既定事實,我們不妨把時間倒帶一下,以前吃大鍋飯的時候公平吧?嚮往吧?生活水平好還是現在?馬雲再牛,他也就座個邁巴赫是爽,我幾萬的五菱宏光也能漂移過彎,高速路沒說只讓上邁巴赫吧?
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已,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階級從來沒有固化過,贏政興萬世了?以前的富人都是掠奪性質的富人,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這代人的三觀,你說我把蓋茨的錢都搶光分給窮人,聽著解恨吧?可是你再也用不上win9-10了,有哥們說一切社會問題都是貧富問題,給你坐到那個位置你來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我看看?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你缺哪樣?覺得被剝削了,你別要小孩了嘛,可你看現在男的見個美女年輕時就吹口哨,年紀大了就吹牛,女的看到王思聰就開喊老公我要給你生猴子,看到彭于晏就腳軟走不動道兒,他們二位就沒有制約?還是只要長的跟林志玲一樣就什麼都不用幹?怪誰?
資本的剝削導致了這個現象。確實是這樣,老闆們為了賺更多的錢,在人們能夠承擔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商品價格,然後施捨一點給工人,並美其名曰漲工資,實際上工人漲的工資跟老闆賺的差價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顯然工人工資增幅低於商品價格增幅,工人自然越來越窮,而老闆賺的是大量商品的差價,而這個差價還在不斷增大,他自然越來越富。馬克思說了,資本家搶走了工人的剩餘價值,那麼必然導致資本家富工人窮。而商品價格不斷提高,就有了「越來越」了。國家確實通過政策手段壓低了農產品價格,原因是不這麼做,很多農民就活不下去了,因為我家也有人種地,簡單算一算,普通農民辛苦耕種一年,收入也只夠維持最最基本的溫飽。如果政府不幹預農產品市場,那可真有大麻煩。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對工人而言就是個死循環,工人只能等到生產過剩,資本家壓榨太多賣不出去產品了,才有一線反擊的機會,不然根本沒有辦法,多勞多得,不勞不得,你活都活不下去了,所以雖然自己的勞動成果永遠只能拿小頭,但是沒有辦法,幾乎只能任人宰割。
微觀上具體到人,從窮人到富人並不是只靠外在條件,也有後天因素或者說個人選擇問題。我本人從國內低工資時代的工薪族開始的,窮人富人都接觸過不少,感覺窮人或者說普通工薪族及以下還是普遍具有諸多特徵,我認為是這些特徵決定了絕大多數人註定只能吃涼的。我也跟人談胡蘿蔔,但並不是為了忽悠他們,比如自己的員工。實際上我從不跟員工談胡蘿蔔或情懷、遠方,我只跟看好的年輕朋友談這些,因為我相信這是真的,也相信是好東西。好東西不能隨便跟人分享,而應該留給重要的人。
寶劍贈俠士,情懷只能給有心胸有遠見的人。懶惰成性、喜歡小聰明、完全不願意付出,甚至付出努力提高自己(的流通性),這些就不說了,單是患得患失這一點就夠要命了。比如,有個機會在眼前,給一個窮人指出,他不但不會抓住,反而會驚惶失措,也可以表現出來愛理不理。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機會,每個人也多會把事情搞砸,錯過機會,不過,只要抓住一部分機會就可以了,可是,絕大多數人是一再錯過了所有的機會。
在窮的抉擇上非常執著。大部分人是永遠籠子裡的老鼠,你跑得越快,籠子就會相對的更快,所以,你剩下的永遠還是那麼多。所以更應該的是想辦法逃脫這個循環,所以我想很多人說的第一桶金很重要更多的就是這個意思。改變階級這件事情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濟問題到頭來都是政治問題,但既然看到這一點,就早早地給自己的剛需要求加槓桿,在承受範圍內槓桿可以加到很高,然後等待時間跳脫出來。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是因為他們是規則制定者。
社會財富的80%是由80%創造的,但是這些財富被剩下20%的人分配了。馬克思很早就說過,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富人們有的並沒有做價值很大的勞動,但卻拿到了很多財富,原因只能是他們利用私有制重新分配了社會財富。當老闆需要承擔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先說創業,許許多多人都是拿很多年的積蓄或者借錢投資的,如果虧了,他下十八層地獄都翻不了身,不是商人天生聰明精於算計,因為很有可能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會面臨破產。而窮人每天只需要把安排好的事情做好,每月按時拿工資就ok,他並不需要擔心市場變化給他帶來風險,換個工作就行。現在生意難做,運氣好還能混生活,運氣不好就是虧錢,大老闆大虧,小老闆小虧。
要改善生活還是得狠(對自己狠,對別人狠),叢林法則。絕大部分的人(窮人),正常的來錢速度是非常慢的和付出不成正比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富人),會審時度勢地做時代的弄潮兒,才能在付出努力後得到豐厚的回報。當然,存在即是合理,就算大家知道怎麼做來錢快,也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去做。如同叢林中有人生來是老虎,有人生來是大象,有人是鱷魚,有人是小鹿。如果叢林中全是老虎,或則全部都是小鹿,都會餓死。社會好比叢林,每種人的比例要達到平衡,才能有序發展。
我覺得富人不一定就永遠是富人,窮人也不一定永遠窮,階級固化是一個問題,但絕對不是說一定沒有流動性。在這個時代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很出色,都能守住自己的家業。也不是所有的窮二代就永遠是一隻小兔,永遠被吞噬。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小康,窮人在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時代的配比是不同的(定義也不一樣),小白兔進化成狼外婆的時候也能搞到錢。確實,到目前為止,這個社會的生產力變化是最巨大的,而社會的本質上的進步是緩慢的。
《當幸福來敲門》確實是勵志片,但威爾斯密斯飾演的那個角色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努力+機遇。現實是,沒學歷的底層想去大公司實習是不可能的,就算你學威爾斯密斯跑大公司門口蹲點(還不被保安趕),想趁老闆下來的時候套近乎,老闆也不會搭理你。運氣再好點,你進去實習了,你去預約某領導想向他推銷你的產品,他十有八九不會搭理你,你學威爾斯密斯跑領導家門口跟他約看球,他更是不會答應,就更不用談後面的事了。現實中更多的是,你天天賣你的那個「time machine」然後因為賣不出去最後妻離子散。
先富帶動後富是不可能的,畢竟一旦富了,兩者就對立了起來,怎麼帶動?能緩和矛盾的也只有國家了吧,不過領導也都是富人,所謂肉食者鄙,其實能做的也有限,現在國家就做得還算不錯,但也就是不錯這種程度了,突破不了框架,大環境的穩定下面,依舊是無數人的悲劇,期待科技的進步。貧窮確實是掣肘一個人進取向上的枷鎖。貧窮讓你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充實自己,規劃自己更好的生活,但是!人生來貧窮麼?我們不要本末倒置,要搞清楚為什麼貧窮。
窮人和富人確實有思維上的差距,但是是生活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還是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生活?亦或是,這個思維方式從哪來的?不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誰是生下來那一刻就註定了要當一輩子的清潔工?誰生下來就註定會貧窮一輩子?到底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從哪裡產生的?說這麼多,其實大家心裡應該明白了,唯一可以改變你命運的,只有學習。只有努力讀書,不斷學習,你才會有更好的思維方式,只有學習,你才會有更多技能,而不止局限於清潔工,服務生這種體力勞動工作。
好多人渾然不知,當你毫無背景,從象牙塔裡走出來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基本已經定型了,或許是扶搖直上,或許是泯然眾人,人生的軌跡早在你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規劃好了。有太多人為自己的貧窮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心靈慰藉。那就是;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貧窮本身掣肘了我的精力。貌似是一個無懈可擊的惡性循環,但是這個循環如何產生的,反而沒有多少人去關心。
這樣的生活就像泥沼,掉進去之後,很難再出得來,只能不斷在裡面掙扎。但還是要再多一點思考,這些窮人一開始為什麼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們是怎麼掉進這樣的泥沼的?慢慢反推,你會發現,十有八九是本來家庭環境並不優越,上學的時候還不好好讀書,一進入社會就只能做最底層的工作,掉進這樣的泥沼,就很難再出來了。我承認窮人想要翻身很難,但是本質上不能怪別人,不能怨社會,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成長都是自己的事情。比如《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他們夠苦了吧?
可是他們那種自怨自艾,不屈服貧窮的精神仍然感染了許多人。退一步講,在城市裡當清潔工是為了什麼?為的是到城裡來有更好的生活,為的本質上是自己。城市先於你存在,不要總覺得我為城市奉獻了多少,城市就該給我多少,世界的不公平性都沒有認識到,光埋怨世界又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