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

2020-12-17 回味記憶中的四川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關於三線的故事,這一集我們講講268廠(國營金光廠)。

三線時期建設的軍工268廠,最初選址在達縣萬源,由於考慮到萬源山區太深,交通不便,生產、生活物資供應比較困難,1965年2月21日批准,確定選址廣安華鎣山西北側槽谷內的觀音溪,利用已經停產的鐵廠和農機廠進行改建。同年3月開始籌建工作。7月23日正式開始建設,全廠佔地12公頃,生活設施一應俱全。1967年正式建成投產。

當時的268廠,是以位於西安的248廠資源為主,西安847廠、山西304廠的資源為輔協助建設。當時定為炮兵觀測儀器製造廠,對外使用軍工代號268廠。第二廠名,使用金光儀器廠。

曾經的268廠規模也很大,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把冷清的鄉村一下就變成了繁華熱鬧的小鎮。

隨著80年代國家對三線企業發展的戰略調整,268廠也逐漸開始軍轉民,進行改制後,1989年更名為四川金都光學儀器廠。主要生產各類望遠鏡、光電儀表、光電儀器、民用槍瞄準鏡等。為了更好的發展,268廠於2000年從廣安的華鎣山中整體搬遷至成都市新都區金光路1號。

2000年,搬遷至成都後,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生產調整和擴建。2008年改制為成都光明光電儀器有限公司,是中國南方工業集團旗下的重點骨幹企業,主要開發、生產、銷售和安裝光學元件、光學組件、光學儀器(天象儀及附屬儀器、球形內外天幕、多功能天文圓頂、天文教學儀器、光機電產品、天文望遠鏡、民用槍瞄準鏡、車用燈具及零部件)。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成都光明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現在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光學及光電材料生產企業。也是國內唯一由國家指定專業製造高、中、低檔系列化天象儀的骨幹企業,也是教育部教學儀器定點生產廠家。

從三線走出來的企業,到現在有很多已經破產或者重組,268廠應該是現在眾多三線企業改制後發展最好的幾家。

老四川的記憶:167廠(陵川廠)

相關焦點

  • 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建四川重慶的中國製造項目,奠定川渝工業基礎
    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我國工業基礎搭建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蘇聯的156個重點援建項目,一舉奠定了我國工業和製造業基礎。其中當時的四川省(含四川和重慶)是重點建築區域,你知道川渝當時都建設哪些重點項目嗎?
  • 重建和改造的選擇中,東郊記憶的前身紅光電子管廠是個幸運兒
    東郊記憶被稱為「 中國的倫敦西區」,前身是原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後來改造成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直到2012年11月1日才升級更名為東郊記憶。這裡主要分為東郊記憶館、星光牆、火車頭廣場、錦頌東方藝術展覽中心等幾大部分。
  • 從黑龍江三線軍工廠,看瓜蔓式與圍山轉神秘布局|哈爾濱·阿城
    「三線」是一段被淡忘的記憶,三線紀實能做的,僅僅能記錄那些殘留的記憶碎片。——三線備忘寄語題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圍繞「備戰、備荒、為人民」,三線建設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展開。9225廠原對外名稱為國營工農合成廠,八十年代後改名為國營松峰糖果廠遷到了阿城鎮。雖然這是早已解密的小三線軍工廠,但當我們聆聽李老前輩向我們講述當年布局細節時,依然讓我們三遍備忘編者不斷咂舌稱奇。
  • 解密晉東南:神秘代號4393金陽廠,從軍工廠到中學的50年·備忘錄
    #兵工地理:陽城西北十五裡,霍山腳下扎大營國營四三九三廠(4393)對外廠名為:國營金陽器材廠,籌建於1969年,舊址位於山西省晉城陽城縣西河鄉中寨,屬於四機部直轄電子廠。這就是曾經的國營第四三九三廠(國營金陽器材廠)舊址所在地。相信對上個世紀三線建設熟悉的人,都對「靠山、分散、隱蔽」「靠山近水扎大營」的選址建設方針不會陌生,我們三線備忘的編者,因此對各個廠的地理情況尤為關注,並且自己稱之為「三線兵工地理」。
  • 神垕鈞瓷,鈞釉研究40年,從地方國營,到一二廠的劃分!
    國營瓷廠擔負了鈞瓷復興的重任,一、二廠以日用瓷生產為主。由於國營瓷廠對鈞瓷研究生產的重視,使得鈞瓷技術比較優秀的藝人,盧光文,盧正興等也都留在了國營瓷廠,劉國珍在此期間參與了大量的鈞釉試驗工作。1962年,鈞瓷生產委員會成立,決定由國營瓷廠、鈞瓷一廠共同擔任鈞瓷生產任務。
  • 記憶中的四川:「甜城」—內江糖廠
    清末民初,由於內江氣候適宜,甘蔗種植面積空前地擴大,總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因此內江蔗糖業發展的極盛時期。當時,各大糖房規模擴大,製糖的技術有所提高,光內江縣就有製糖房達三千多家。據記載,1919年四川的糖產量為三億斤,佔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內江縣的製糖產量又佔到70%。民國初年,隨著內江的糖產品開始銷往省外,刺激了內江的糖業生產飛速發展。
  • 曾經歲月:沂源大山裡的兵工廠 -土門一、二廠!
    沂源「土門二廠」只是人們對這家地處深山腹地的兵工廠的通俗稱呼。其實,他真正的名稱是「國營山東第二機械廠」,在國防科工委的番號是「945」,所以他又叫「國營九四五廠」。或許是我出生的小鎮山勢陡峭、溶洞眾多的緣故,在小鎮之北的魯山腳下,還建有另外一家兵工廠,我們通常稱他為「土門一廠」,也就是「國營山東第一機械廠」,他在國防科工委的番號是「976」,所以又稱之為「國營九七六廠」。在一個只有23個行政村2萬多口人的小鎮,居然有兩家總人口約一萬三千多人的國營大廠,不能不讓人稱驚。這兩個廠子是「三線廠」。
  • 如鋼花熱烈、如梔子花香 重慶晉江廠人的時光留在桃子溝
    如果能收集到更多的三線建設相關的實物就好了,向群眾展出的時候也將更豐富。相比史料,實物更帶有時代烙印,可以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三線建設時期的風貌。」11月1日,江津區夏壩鎮綜合文化站負責人易治友介紹,經過一年多的物品徵集,夏壩鎮三線陳列室計劃明年開放。
  • 國營老廠的一甲子:從破產重組到浴火重生
    胡健 攝中新網晉城9月1日電 題:(改革開放40周年)國營老廠的一甲子:從破產重組到浴火重生中新網記者 胡健60年前,擔負著傳承明清兩代皇室貢品——潞綢的國營老廠應運而生。這60年間,老廠從國營變成「太行山上一枝花」,從破產重組走向改制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現代化企業。
  • 從「三線」到「三區」——四川為西部轉型探路
    從計劃經濟時代開闢「三線」建設大後方,到今天站上改革開放前沿,西部大省四川按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內陸自貿區、國家級天府新區「三區」聯動模式,為新時期西部轉型升級、拓寬中國經濟迴旋餘地探索新路徑。
  • 工業遺產尋訪│「9363廠」舊址——濟南最大紅色工業遺產
    這個地方就是始建於1966年的國營9363廠舊址,也叫國營山東新華翻砂廠。它曾是山東省重要的小三線軍工企業,先後從事1953式82mm、1963式60mm迫機炮稀土鑄鐵殺傷榴彈等軍品,以及硝氨炸藥、起重機整裝、柴油機曲軸、縫紉機、自行車配件的生產,1997年11月遷往泰安市泰山區,2007年破產重組。遺留的廠址總佔地面積約1900畝,車間廠房建築面積122445㎡,分布在多個不同的山峪中。
  • 拆、整、建、美,臨安昌化的8300廠的「蛻變」之路
    在這裡拍下承載鄉愁的臨安特色農產品,翻看帶有時光記憶的工廠老物件,品嘗誘人精緻的咖啡甜品……一步一風景,一景一陶然。在昌化人眼中,如今的8300廠正華麗變身。  昌化國營8300廠原是浙江「小三線」軍工企業,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一批老工業企業的改制或撤離,8300廠成為了臨安現存最大規模的工業遺存。
  • 武漢城區特色高校:教學樓建水上,軍艦停旁邊,還有一座國營老廠
    這樣一所高校不僅充滿現代化風格,其中還藏了一座國營老工廠,蘊藏了一代人的記憶,這所獨特的高校就是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在中國高校圈裡,一直有這樣的傳統,為宣傳愛國主義,啟迪國防教育,都會對口接收一些軍隊中退役的武器,小一點的有汽車和雷達,大一點的則有艦船和飛機。船院這邊很徹底,直接按照1:3比例復刻了一艘軍艦,它就是568艦巢湖號,軍艦「停在」船院裡,非常符合學校的定位和特色。
  • 從旁觀者到探索者:重慶90後大學生的三線建設研究分享
    文 | 蔡茂竹每一段歷史都是特定時空內不同個體所共同經歷的故事,每當獨立的個體產生關係匯聚成群後,他們總是可以共享獨一無二的記憶。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裡有太多被淹沒的故事,有時越是埋藏在深處的記憶,越是令人動容。
  • 沒落的四川製造品牌有多牛,成都重慶南充綿陽瀘州樂山等痛失好局
    從上世紀60年開始到80年代末結束的三線建設,為四川省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和製造業基礎,也誕生了許多享譽四川和全國的企業和品牌。有的品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逐漸褪去了光環,走進了人民的記憶。你知道四川曾經消失了哪些優秀的品牌嗎?今天小鵬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 【方志四川•記憶】李海 ‖ 朱純一:與收音機相伴一生的人
    記憶最深的是組裝第一臺收音機。那是1964年秋天,收穫的季節。進入初中後,物理課的學習懂得了聲波傳送原理,朱純一平時就喜歡與高年級的同學結伴,在觀看學習他們組裝礦石收音機時,便產生了親自動手組裝收音機的想法。回到家,央求母親給他錢買組裝收音機的配件,卻被母親拒絕了。之後他又找父親要錢,父親慈祥地撫摸了一下朱純一的頭,悄聲叫他寫一個需要的材料清單。
  • 老工廠故事:上海康元玩具廠的鐵皮玩具,是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當時康元制罐廠的玩具廣告,可以看到左下角碗筷LOGO的康元商標 二十世紀30年代,是上海玩具民族工業興盛時期,這和當時的反帝愛國運動,提倡國貨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康元從鐵皮玩具較為發達的德國引進一系列鐵皮玩具,進行借鑑、改進,以日本玩具產品為競爭對象,爭創自己的民族品牌。
  • 雲鑄二廠記憶
    王人天從雲鑄二廠經過,看到這裡一片破敗,獨剩下空空的廠房和場地,一朵朵雲悠閒自得無喜無悲地從上面撫過,止不住勾起我對它的許多記憶。記憶裡,雲鑄二廠是一個機器隆隆的先進世界,是一個捧著鐵飯碗的工人場所,與生產隊時期的農民是兩個世界。
  • 大學生小三線調研|朝陽廠代號祁門縣501信箱,播軍號作息
    經過授權,澎湃新聞刊發其中的部分調研報告,本文記錄的是安徽祁門的朝陽微型電機廠。朝陽微型電機廠在三線建設時期設在祁門縣,主要生產微型電機(馬達),以供飛機或輪船上的儀錶盤使用。該廠建於1968年。舊廠址外景一角 舊廠址室內一角,常年閒置,屋頂早已坍塌「那時候的人都很淳樸,心思很單純的,眼紅、嫉妒啊這些都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