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19世紀的西方出現了「科學崇拜」的思想。科學崇拜是科學主義的基本特徵。科學主義認為用科學的方法可以解決大千世界的一切問題, 它獨尊自然科學, 主張自然科學是唯一可靠的知識, 社會科學應該仿效自然科學。在這種背景下, 科學精神從自然科學引入社會研究領域, 社會科學隨即從社會哲學中剝離出來。作為社會科學學科之一的社會學, 是通過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來凸顯它的科學精神。在社會學的發展歷程中, 實證主義作為其研究方法之一長期佔據著主流地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演變歷經了經典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三個階段。對三個階段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特徵的梳理、分析和概括, 有助於深入把握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實質, 進而透徹理解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01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基本內涵
實證主義是科學主義在哲學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實證主義反對形上學, 認為現象界是人類知識的唯一合法領域, 主張實證科學知識就是關於現象的知識。實證主義的始創者孔德認為社會研究應該向自然科學研究看齊。他用實證方法 (觀察、實驗、比較和歷史的方法) 來研究社會, 創立了社會物理學, 成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在社會學研究的方法體系中,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方法論層面。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主要是指社會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和研究過程的邏輯, 它是規範社會學這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就是自然主義精神。在它看來, 社會學研究應該對社會世界中的現象及其相互聯繫進行類似於自然科學那樣的探討, 並且通過具體的、客觀的觀察, 加以經驗概括得出結論。同時, 這種研究過程還應該是可以重複的。主張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學者們認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沒有實質的區別, 倡導用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去建立一門與自然科學具有同樣研究法則的社會科學。
02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歷史演變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歷史演變主要可以概括為經典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三個階段。經典實證主義者認為:如果一種社會學說是用實證的方法開展研究, 那麼它就是科學的學說;否則, 它就不是科學的學說。社會學關注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 其研究方法借鑑自然科學的方法, 以獲得利於社會運行的高效技術和理論。而那些研究方法借鑑「意義分析即解釋的方法」的「社會學說」, 則不被早期實證主義者接納為科學的社會學。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說明, 「凡是不能被經驗證實或邏輯證明的陳述和理論都是沒有意義的。它們要麼是詩歌之類的文學藝術作品, 要麼是企圖偽裝成科學的形上學。」①而後實證主義者的代表人物亞歷山大則認為, 科學思維是在經驗環境和形上學環境之間的科學連續體上運行的。換言之, 科學研究是兩種研究雙向運動的結果———從立足於經驗環境的研究方法出發, 對經驗世界進行歸納概括的經驗研究, 與以一般性理論分析為出發點, 從一般性理論分析過渡到具體的經驗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下面就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三種歷史演變形態進行梳理、分析和概括。
1. 經典實證主義
社會學自誕生伊始, 便與「實證主義」相伴而行。1839年, 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在他的《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會學」一詞, 西方社會學自此開端。作為實證社會學的創始者, 孔德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 並藉此建立一門與自然科學相類似的關於社會的實證經驗科學。但狹義地看, 實證主義只是孔德創立的實證哲學。孔德在《實證主義概論》中把「實證」定義為:現實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無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確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②總體而言, 經典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有如下特徵:
一是研究思路向自然科學靠攏。社會學萌芽期間, 自然科學已然興盛並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自然科學之所以能夠以「科學」的身份得到人們認可, 是因為自然科學的重複性實驗能驗證自然科學家的假設, 能通過以觀察為基礎的經驗研究得出自然界事物的統一性規律。自然科學是真理的體系, 其它學科要成為科學,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方法上應該屬於自然科學範圍之內。在這種社會認知環境的薰染之下, 早期社會學家自然而然地深受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認為社會學在學科性質上與自然科學是一致的, 社會學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並納入科學之列。孔德認為正是因為借鑑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如實驗法、比較法、觀察法和歷史法等, 社會學才得以成為研究社會規律的科學學科。因此, 經典實證主義時期, 社會學家們常用類似於自然科學的觀察法和實驗法去獲得經驗知識以及驗證假設。
二是強調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實證主義把人的認知建立在主體和知識客體分離的基礎上, 認為並不存在諸如真實的自我或主體之類的東西, 並不關心研究者本人的態度, 而只關注客體, 強調研究對象的客觀性。這一特點的突出代表人物是迪爾凱姆, 他具體地論述了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強調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他和他的追隨者們堅持認為, 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事實」是一種外在於人的客觀實在。既然「社會事實」具有客觀性, 那麼研究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就不能採取抽象構造理論的形上學的研究方式, 而應該以經驗觀察為基礎, 以具有說服力的統計數據作為佐證材料。迪爾凱姆通過對社會學方法準則的論述, 完成了兩大任務:一是社會學與哲學的分離, 正因為社會事實具有客觀性, 所以就可以對它進行經驗的實證研究, 而不再需要將社會學哲學化;二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分離, 心理學事實主要是個體內在的狀況, 而社會事實則不同, 它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 這使得社會事實成為社會學研究的當然領域, 實現了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完全分離。
三是主張整體主義的方法論。早期社會學家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社會現象或社會事實。他們認為社會學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學一樣是尋找和建立規律, 所不同的是, 社會學尋找的是存在於社會事實中的普遍社會規律。早期社會學家穆勒認為, 儘管社會科學不可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服從整齊劃一的因果規律, 但是, 「一旦我們知道人類中的大多數、某個民族、某個階級中的大多數將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動時, 就足以說明這樣的命題相當於普遍命題了。在社會的探索中的一個近似的概括, 對於大多數實踐的目的來說相當於一個精確的概念。」①也就是說, 社會學尋找的規律是近似性的預言, 對整個社會是有效的, 但不一定適合於特殊情況的個人。與個體主義方法論強調對個體行動的研究不同, 整體主義方法論強調對社會整體結構的研究, 認為只有社會結構層次的事物才是重要的, 個體行動只是社會結構的產物。
四是主張價值中立原則。價值中立原則是以反對哲學世界觀和形上學的思辨性出場的。經典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任務在於陳述客觀事實, 「實證」是科學唯一的原則, 因此按照實證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本質上是與價值判斷無關的經驗實證。價值中立的涵義之一是指研究者在他們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避免個人思想或偏好的介入。研究者應該以不偏不倚的、純粹的、中立的視角反映研究對象, 其間不可以滲透個人的情感、信念、態度和價值等主觀因素。概而言之, 研究者必須以科學工作者而非公民的角色呈現, 不能讓經驗材料服從已經存在的價值預設, 而是要這些價值預設服從客觀的研究結果。具體表現為:研究對象必須具有可觀察性;研究過程必須具有可統計性、可描述性或可操作性。「價值中立」一直是實證主義者恪守的原則, 實證主義中的經驗研究思維也註定實證主義者奉行價值中立原則。這是因為趨於經驗研究的社會學家們否定社會現象不同於自然現象的特殊性, 所以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摒棄對社會現象的主觀判斷, 並且強調感性資料的重要作用。
2. 邏輯實證主義
伴隨著社會科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 出現了實證主義的新形態, 也就是邏輯實證主義。亨普爾主張, 對自然現象的說明與對歷史事件的說明, 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 都要訴諸一般規律。卡爾納普認為在物理語言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的統一, 主張生物學的詞項、心理學的詞項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詞項最終皆能還原為物理學的詞項。1930年, 費格爾首次提出「邏輯實證主義」之名。嚴格意義上說, 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 主要產生於20世紀30至50年代。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在拓展其研究方法時依然延續經驗主義傳統, 認為知識的獲得首先源於可感知的事物, 而且科學知識的產生都應歸咎於可證實的經驗。但他們強調經驗研究必須要有程序和邏輯, 而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經驗材料的邏輯分析找出規律。
邏輯實證主義者在彰顯實證主義精神中經驗主義傳統的同時, 「還對概念意義的邏輯分析加以補充, 而這種補充就是區別於孔德實證主義的根本標識。」②邏輯實證主義最顯著的特點體現在其「實證原則」上, 其觀點是:任何不可驗證的陳述都非真非假, 沒有實在意義。邏輯實證主義只允許邏輯上的同義反覆或者第一人稱的、從感官經驗得到的觀察結果。一個命題的意義並不在於它得到了證實, 而在於它強調了問題的可證實性。可證實性分為經驗證實的可能性和邏輯證實的可能性, 一個不能被直接經驗證實的命題, 只要能通過已被證實命題的邏輯推理而被證實也是允許的。邏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具備以下鮮明特徵:
一是強調對科學語言的邏輯分析。邏輯實證主義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主要包括語義分析、句法分析和指號學分析。語義分析是指藉助邏輯來分析命題的意義。邏輯實證主義認為, 命題的意義存在於它的實證方法, 一個命題能夠被經驗證實就有意義, 反之意義歸零。邏輯分析就是使命題清晰, 即看它能否分解為它的各個部分 (概念) , 進而把概念歸結為更基本的概念, 把命題歸結為更基本的命題。句法分析是指分析科學句子的邏輯句法, 剖析句子的形式規則和由這些規則推出結果的系統陳述。指號學分析, 即把語言的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統為一體的一種分析。莫裡斯指出:「分析表明, 語言的指號具有三種類型的關係, 它們規定著意義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就是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所研究的對象, 而指號學則是包括所有這三種學科和它們的相互關係的總的科學。」③可見, 邏輯實證主義對科學語言的邏輯分析都強調語言的意義, 認為語言的意義在於它的用法, 而用法離不開語言的經驗場景。
二是堅持經驗研究的取向。邏輯實證主義最根本的原則是「經驗證實」原則。它斷言:價值判斷無真假可言, 它只是情感的表達, 因此不可能獲得理性的證明和辯護。可以說, 經驗意義是整個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邏輯實證主義堅決反對形上學, 主張拋開一切哲學問題, 認為形上學屬於不能被證實的領域, 因而是徹底無意義的。石裡克說:「一個命題只有在通過一種實驗可以鑑別或斷定它是真的還是假的的條件下, 才能說明其意義, 否則它是空洞無意義的。」①具體而言, 「邏輯實證主義對經驗的主張是體現在意義證實原則上的, 只有原則上能夠給予經驗證實或分析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②。邏輯實證主義所持的這種觀點與他們對自然科學的理解息息相關, 他們認為客觀的自然科學知識通過以下模式獲取:可觀察的經驗———中立的觀察與實驗———邏輯推導———客觀的自然科學知識。因此,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知識只能靠可觀察的系統經驗獲得, 承認社會世界亦存在著規律, 但不再執著於尋找普遍性社會規律, 而是認同這種規律是因果規律或者同級規律。
三是堅持歸納主義的原則。歸納, 指普遍性的原理是從特定的觀察中發展起來的。歸納主義學者培根認為, 科學知識的增長是歸納的結果。邏輯實證主義認同培根的觀點, 認為科學知識的基礎是經驗歸納, 科學的任務在於從經驗上驗證或作出預測, 故強調經驗操作研究。它認為, 歸納法是科學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理論應當接受經驗檢驗, 觀察陳述才是科學家們要思考的唯一證據。只有概率或確認程度很高的理論才是可接受的, 由此, 高概率成了科學進步的標準, 科學的唯一目標就是提高理論的概率, 也就是獲得越來越被經驗所確證的理論。這表明, 在繼承培根思想的同時, 邏輯實證主義把簡單的歸納轉變為一個直線式積累的過程, 通過對邏輯推理和經驗證實的科學理論的積累, 形成具有較高的經驗證實概率依據的歸納。與經典實證主義相比, 邏輯實證主義者創造性地將傳統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方法與數理邏輯方法相結合, 發展了社會學研究的數學語言 (如測量) 和具體分析技術。邏輯實證主義以經驗證實與邏輯證實堅守證實性原則, 經驗證實是指以觀察為出發點的驗證, 而邏輯證實又分為數理邏輯與語言邏輯證實。無論是觀察邏輯、數理邏輯還是語言邏輯, 本質上都是建立證實性的歸納模型。
四是堅持科學知識客觀性和邏輯性的統一。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研究邏輯, 即可獲得客觀世界的知識, 因此強調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客觀性」與「邏輯性」之統一體現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實證精神, 即如果一類知識達到了客觀性, 那麼這類知識一定是符合邏輯的。通過經驗研究證實的知識, 是客觀的、符合邏輯的;而不能通過直接經驗證實的知識, 如果能通過已經證實的知識得到驗證, 那麼這樣的知識亦符合邏輯性。為此, 邏輯實證主義者將建構科學知識所使用的語言分為「綜合命題」和「分析命題」兩大類:「綜合命題」是用來描述經驗事實的;「分析命題」則只是邏輯語言, 而不涉及任何的經驗事實。他們認為, 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經驗研究來判斷一個句子成為真命題的條件;哲學家的主要任務則是通過邏輯分析來判斷一個句子在邏輯上的可能性或命題的意義, 從而提出一種邏輯架構, 以便科學家將真的命題組合成較為複雜的知識體系。基於這樣的見解, 邏輯實證論者提出了一個十分有名的主張:「一個 (綜合) 命題的意義, 就是證實它的方法。」③
3. 後實證主義
將實證研究等同於經驗研究, 是人們常常出現的錯誤。在經典實證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階段, 沒有理論假設的實證研究被認為是不符合實證精神的。因此, 社會學家們注重含有理論預設的經驗層次研究。事實上, 實證主義社會學鼻祖孔德曾經明確指出, 「如果從一方面說, 任何實證的理論都一定要建立在一些觀察上面, 那麼另一方面也很明顯:人類精神必須有某種理論, 才能進行觀察」④。也就是說, 作為一種方法論取向的實證研究, 既有對理論研究的要求, 也有對經驗層次研究的訴求, 而且很明顯, 「假設———檢驗」是實證研究的核心環節, 因為這種模式提供的是「分析———解釋」的框架, 而科學的功能之一就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作出合理的解釋。
20世紀70年代以後, 新的研究路徑鞏固了實證主義的地位。後實證主義代表人物亞歷山大延續了傳統實證主義思想, 並從新功能主義的視角對實證主義進行改造。他認為, 「實證主義過分強調經驗觀察和證實的作用, 會極大地縮小經驗分析的範圍, 致使經驗概括越來越停留在簡單的相關分析水平上。非實證主義則忽視了經驗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①。這兩種研究方法論取向都阻礙了科學本身的發展。因此, 亞歷山大提出, 科學產生於不同的環境, 即經驗觀察到的世界和非經驗的形上學的世界。在此基礎上, 他構建了一個從經驗環境到形上學環境的科學連續體, 「這個連續體從一定程度上既克服了形上學的思辨性, 又克服了經驗主義、自然主義的片面性, 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辯證的實證主義方法論。」②他注重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的重要性, 認為社會學研究可在不同的概括性水平上進行。與傳統實證主義相對, 亞歷山大歸納了後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四大基本原則: (1) 所有的科學數據資料都是由理論內在構成的; (2) 經驗的承諾並不能僅僅以實驗證據為基礎; (3) 在通常情況下, 一般理論是獨斷論的而非懷疑論的, 同時也是水平向的而非垂直向的; (4) 只有當出現了其他理論框架以應對新的經驗時, 科學信念才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因此理論爭論是推動科學變化的動力之一。③總體上看, 後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鮮明特徵:
一是強調以經驗環境與形上學環境的雙向互動為研究出發點。經典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時期, 科學的社會學研究傾向於以經驗主義為原則, 強調研究過程中基於經驗環境而採用的實驗法、比較法、觀察法和歷史法的重要性。而亞歷山大認為, 科學結論是基於經驗環境與形上學環境之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產物。從亞歷山大為後實證主義歸納的四大原則可知, 後實證主義更為強調理論研究的重要性, 但不忽視經驗研究。即後實證主義重視以經驗觀察為基礎, 從經驗觀察中歸納概括出認識, 也重視以一般性理論分析為指導, 從一般性理論分析過渡到具體研究。這一觀點與華萊士「科學環」研究邏輯相呼應, 即科學理論的獲得可以有兩種研究路徑:或是從具體觀察入手, 經過經驗概括得出理論;或是從現有理論出發, 運用演繹推理得出假設, 再以經驗觀察來檢驗最初理論。這一思想表明, 科學研究是一種理論研究與經驗觀察雙向啟迪、無限循環的過程。
二是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呈現相結合的趨勢。從認識論層面來說, 經典實證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都遵循經驗主義傳統, 認為經過經驗觀察, 並進行經驗歸納而得出的知識才是科學的。在經驗研究中, 受自然科學的影響, 實證主義一貫採用定量研究方式, 因為量化的測量與分析能帶來具有客觀性、精確性的知識, 也能為研究者提供重複性實驗的可能性。但經典實證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將外在於人的客觀事實作為研究對象, 且堅持價值中立原則, 致使實證主義者忽視了研究對象並非是獨立於研究者而存在的。20世紀70年代, 伴隨著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等學派的興起, 實證主義研究範式面臨危機, 隨之而來的是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論戰。後實證主義者開始意識到, 定量研究並非是唯一的科學研究方法, 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或許能開創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局面。
三是價值中立原則開始出現動搖。這一原則的動搖緣於實證主義方法論內部危機和雨後春筍般興起的眾多社會學方法論的威脅。首先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內部危機。社會學者以經驗主義出發的理論建構路徑, 初衷是為避免形上學的思辨性, 但他們忽視了社會現象之於自然現象的特殊性, 也忽視了研究者的主體間性和融於社會現象中的被研究者的行為。事實上理論總是先於觀察, 實證主義所預設的不帶有價值判斷的中立人是不存在的。獨立於任何文化背景、理論框架、多樣性主體的絕對正確的經驗材料是不存在的, 相反這些經驗材料往往是可變的, 而且常常為理論所汙染。其次是眾多社會學方法論的威脅。很明顯, 推崇以客觀社會事實為研究對象、社會現象因果關係為研究目標的實證主義, 採取的是主觀同客觀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現代化的發展, 促使社會的基本矛盾轉化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矛盾, 人類社會的中心任務轉化為處理人際關係, 那麼社會學研究方法的主客觀二元思維方式也因此而改變。同時, 將「價值關涉」作為方法論特徵之一的現象學、後現代主義等非實證主義思潮勃然興起, 而這些非實證主義思潮非常注重人的因素、人的主體間性, 主張以「價值關涉」的原則研究人的主觀世界及與主觀世界相聯繫的社會現象, 這無疑是在向實證主義的「價值中立」觀念進行挑釁。面對這些不無道理的挑釁, 實證主義的價值中立原則出現了鬆動。
四是「實證論」開始被「否證論」所代替。後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波普在其1934年出版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中提出了「進化認識論」的觀點。他認為科學理論實際上是一種「猜測」, 其本質只不過是科學家們為了解釋並解決他們所遇到過的問題, 從而提出來的「試探性理論」, 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著許多錯誤。因此, 他反對實證主義者將通過個人內在的感官經驗來正確地描述外在的客觀世界作為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波普看來, 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否證命題, 即「證偽」, 而並非證實命題, 是要排除理論之中的錯誤, 並將尚未受到否證的理論暫時留在理論之中。一個理論或命題一旦可以被證偽, 那麼它就是科學理論或命題。而且, 一個命題會因其精確性與普遍性程度的增加而其可證偽度也隨之增加, 由於該命題包含了太多精確的信息, 同時這也表明該命題更具有科學性。一個不能用任何可以想像到的事例來反駁掉的理論是不科學的, 不可反駁性是理論的缺陷, 而不是理論的優點。從進化認識論的角度來看, 科學理論只能說是一種「近似的真理」, 而並不能代表「真理」;科學研究者只是真理的「探求者」, 而並不是真理的「佔有者」。因此, 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演化過程。
03 結語
從孔德提倡建立類似於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伊始, 實證主義便展現出「尋求科學、捍衛科學」的精神。實證主義者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作類比, 認為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一樣存在著普遍規律。從實證主義的發展歷程可見, 實證主義者一直以經驗主義傳統為出發點, 執著於尋找存在於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在研究過程中, 為保持「資料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這一過程的客觀性, 價值中立便成為實證主義者們恪守的原則。
實證主義在向精緻化的演變過程中受到了不少抵制和質疑。20世紀70年代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大戰拉開帷幕, 這種在研究方法上以問卷和訪談相結合, 並把數據統計作為主要路徑的實證主義方法論開始面臨危機, 且方法論大戰推動邏輯實證主義向後實證主義發展。在這個時期,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在延續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內涵, 突顯其規範性、精確性和客觀性的同時, 在研究對象上由側重客觀性逐步走向客觀性與主觀性相融合, 在研究內容上由偏重經驗研究或理論建構轉向經驗研究和理論建構相統一。概而言之, 隨著社會學研究方法的不斷科學化與規範化, 實證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 或者是一種研究立場, 也在不斷地豐富、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思想體系。從目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 為了科學地研究某一個問題, 在面對特定的具體研究對象時, 以多元化方法作為研究指導的思路正在逐漸取代一元化方法的思路。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實證主義研究方法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整合的趨勢。如是之故, 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汲取和融合某些人文主義的有效研究方法和價值觀念, 弱化科學主義的規範理性, 形成一個開放的科學價值系統, 便成為可供選擇的一條合法途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