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人說孩子是天使,有人說孩子是淘氣的小惡魔,「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大概就是這樣描述的了。他們乖的時候具備萌娃屬性,惹人憐愛,聰慧活潑;可是一旦熊孩子屬性啟動,殃及的不僅僅是玩具娃娃,還有最親愛的朋友。每個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裡的寶貝,放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所以寶寶的要求都會得到最大的滿足。
但是在同齡人聚集的圈子裡,如果不懂得謙讓和有愛,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關愛,那麼寶寶的小宇宙就會爆發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萬一寶寶動手打人,老師們應該怎麼做呢?
說到幼兒園中寶寶和老師相處的話題,我們可以從新聞裡提煉出很多關鍵詞,比如虐童、食品中毒、關愛呵護等等。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老師應該無條件的關愛呵護學生,如果出現個別的惡性事件,大家就會在腦海中形成一種「刻板印象」,覺得幼兒園不安全,老師素質不行。
其實這特別考驗老師們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分寸感把握和高超的引導能力。老師畢竟不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止於言傳身教,不能過於體罰和責罵。一般老師看到孩子動手打人,可能會立即制止,單純地拉開兩個孩子,或許有些負責任的老師會分別跟孩子談心聊天,找出有錯的一方,鼓勵孩子互相道歉。
老師會主動做出努力促進兩個孩子或者整個班的凝聚力。那麼有沒有一套科學且有效的經驗可以借鑑學習呢?其實幫媽發現在美國一所幼兒園裡,有一位老師的方法特別有趣。如果發生孩子打人的事情,他第一步是觀察孩子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年齡段。
1、如果是2歲以下的寶寶發生肢體衝突,首先需要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認知能力不完善,對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概念。在幼兒園裡很容易看到小朋友因為玩具、桌子、鉛筆而發生爭吵,在事件發生時,老師會幫助犯錯誤的一方來觀察受害方的表情和動作,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另一方面老師會引導受害方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態度,爭取同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最後,問題的源頭在於玩具或者桌椅分配不均,因此,老師應該及時發現問題並做出改善措施。
2、如果是4歲以上的寶寶發生肢體衝突,首先需要老師明確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觀察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很多時候可能要考慮孩子是否得到老師足夠的重視或者孩子的家庭環境影響。
這是因為很多孩子希望犯錯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有部分孩子會因為家庭中不和諧的關係而自暴自棄,在這個時候老師需要有足夠的觀察力和耐心,去發現、去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意識到打人是不對的,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促進孩子們的合作能力。
看完今天的分享,老師們有沒有得到一些啟發呢?其實無論是對於老師還是家長,初心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茁壯成長,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是伴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地方,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的有效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育孩子不是某一方單獨的責任,只有雙方協同合作,才能描繪好寶寶們的未來。
我是幫媽,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兼具插畫師,有關孩子教育、生理、心理、營養、日常保健與護理等方面問題,問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