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於1776年。
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系統的描述,為經濟學確定了完整的架構,它的橫空出世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因此《國富論》被譽為「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的百科全書」、「西方經濟學聖經」、而亞當·斯密本人也贏得了「現代經濟學之父」的美譽。
亞當·斯密的經濟學體系幾乎包括了我們今天所說經濟學的全部內容,是一個邏輯井然,前後一貫的體系,其基本主題是國民財富的來源和增長。
《國富論》不僅是經濟學的奠基性著作,而且還廣泛涉及經濟學以外的諸多領域。在經濟學各個主題下,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亞當·斯密的論述運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涵蓋了勞動史、貨幣史、銀行史、制度史、貿易教會史、教育史、哲學史、軍事史、殖民地史等諸多社會歷史領域,這些如今或許要被分門別類的領域,在亞當·斯密那裡還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因此《國富論》作為一部經典文化名著,具有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雄厚魅力。
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亞當·斯密不是一個人關在自己的房子裡與世隔絕的學者,而是仿佛全身裝著天線的超人,能收到並吸取其所有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
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館藏而寫的,也對經濟理論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身處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直接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因此不僅不同的人讀《國富論》會有不同的收穫,而且往往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