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老子五千言後給出的結論。老子《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但只用「道德」二字就完全闡明了宇宙、萬物、國家、社會、外交、戰爭、用兵、聖人、選人、用人、財富等所有現象的存亡規律。
老子提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老天就有這個喜惡,誰都說不清原因。
老莊道家觀點始終堅持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在利益上,堅持義利不取的觀點。這正好與法家的功在當下、利在社會的觀點相背。
那麼我們向老子問道。在當今經濟社會裡,當好老闆、辦好企業、管好企業,怎樣處理好利益與利害關係呢?
老子提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就是告訴人們,最好的老闆是人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是人們讚美他,再次點的是人們畏懼他,最次的最差的就是人們都罵他。
為什麼挨罵呢,就是信不足才有不信。信用不夠的老闆人們當然不會信任他,挨罵就是自然了。
信足而有信,可以說是做老闆最低標準。因為老子說:道之不興才有德,德之不興才有仁,仁之不興才有禮,禮之不興才有信。誠信是對老闆的最低要求,也是人們認可老闆的最低基礎。
要讀懂老子,就要知道老子的文字不是寫給普通人的,而是寫給社會精英(聖人、領導、老闆)的。
那麼,只講誠信如就想做個人們認可的好的老闆還是遠遠不夠的。
老子說,最好的老闆從不隨意發號施令,確能幫助人們實現心願,人們也認為這樣才是自然的事。
老子指出: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好的老闆始終不以自己為重,所以才能完成大事,不輕易的向人們承諾也不失信於人們。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就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好的老闆遇事總是先看得很重要並預見可能的困難,最終事業上就沒有困難了。
老子告訴人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要學習知識就得天天不斷的積累增加,要修身有做為就要天天不斷的減少不良習氣,減少再減少,以至於達到不敢妄為的境地。好的老闆因為不敢妄為所以才會大有做為。好的老闆管理事物不刻意進行幹擾。如果刻意的進行幹擾,就不可能管理好事物。
老子明確: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所以好的老闆不妄為就不會失敗,不去索取所以就不會有損失。
人們做事往往都是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在事情快要辦完的時候還能象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出現失敗。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因此好的老闆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不重視稀有的財富,好的老闆的學問就是沒有學問,卻能補救眾人常犯的過錯,還可以輔助事物自然發展而不去妄加幹涉。
老子強調,江海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袖,由於它善於處在河流的下遊,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袖。
要當好老闆處在人們上面,說話就要恭敬謙下。想要做好老闆,也要把利益置身在人們後面。好的老闆處在人們上面,而人們不會感到有負擔,好的老闆處在人們前面而大家不感覺有防礙。因此所有人都喜歡推崇他當老闆而不討厭他當老闆。
正可謂: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