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告訴人們怎樣當好老闆

2020-10-20 知常不病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老子五千言後給出的結論。老子《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但只用「道德」二字就完全闡明了宇宙、萬物、國家、社會、外交、戰爭、用兵、聖人、選人、用人、財富等所有現象的存亡規律。

老子提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老天就有這個喜惡,誰都說不清原因。

老莊道家觀點始終堅持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在利益上,堅持義利不取的觀點。這正好與法家的功在當下、利在社會的觀點相背。

那麼我們向老子問道。在當今經濟社會裡,當好老闆、辦好企業、管好企業,怎樣處理好利益與利害關係呢?

老子提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就是告訴人們,最好的老闆是人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是人們讚美他,再次點的是人們畏懼他,最次的最差的就是人們都罵他。

為什麼挨罵呢,就是信不足才有不信。信用不夠的老闆人們當然不會信任他,挨罵就是自然了。

信足而有信,可以說是做老闆最低標準。因為老子說:道之不興才有德,德之不興才有仁,仁之不興才有禮,禮之不興才有信。誠信是對老闆的最低要求,也是人們認可老闆的最低基礎。

要讀懂老子,就要知道老子的文字不是寫給普通人的,而是寫給社會精英(聖人、領導、老闆)的。

那麼,只講誠信如就想做個人們認可的好的老闆還是遠遠不夠的。

老子說,最好的老闆從不隨意發號施令,確能幫助人們實現心願,人們也認為這樣才是自然的事。

老子指出: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好的老闆始終不以自己為重,所以才能完成大事,不輕易的向人們承諾也不失信於人們。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就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好的老闆遇事總是先看得很重要並預見可能的困難,最終事業上就沒有困難了。

老子告訴人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要學習知識就得天天不斷的積累增加,要修身有做為就要天天不斷的減少不良習氣,減少再減少,以至於達到不敢妄為的境地。好的老闆因為不敢妄為所以才會大有做為。好的老闆管理事物不刻意進行幹擾。如果刻意的進行幹擾,就不可能管理好事物。

老子明確: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所以好的老闆不妄為就不會失敗,不去索取所以就不會有損失。

人們做事往往都是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在事情快要辦完的時候還能象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出現失敗。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因此好的老闆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不重視稀有的財富,好的老闆的學問就是沒有學問,卻能補救眾人常犯的過錯,還可以輔助事物自然發展而不去妄加幹涉。

老子強調,江海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袖,由於它善於處在河流的下遊,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領袖。

要當好老闆處在人們上面,說話就要恭敬謙下。想要做好老闆,也要把利益置身在人們後面。好的老闆處在人們上面,而人們不會感到有負擔,好的老闆處在人們前面而大家不感覺有防礙。因此所有人都喜歡推崇他當老闆而不討厭他當老闆。

正可謂: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不厭。

相關焦點

  • 告訴你 老子可是吃素的
    告訴你 老子可是吃素的
  • 做煎餅果子的麵糊配比是怎樣的?讓山東沂水煎餅鋪老闆來告訴你
    導讀:做煎餅果子的麵糊配比是怎樣的?讓山東沂水煎餅鋪老闆來告訴你文|昆哥愛吃各位看官大家好,歡迎閱讀由昆哥愛吃提供的資訊。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做煎餅果子的麵糊配比是怎樣的?讓山東沂水煎餅鋪老闆來告訴你!煎餅果子屬於山東沂水的地方特色小吃,早年人們生活比較困難,煎餅是用玉米或者高梁米浸泡過後,用石磨磨成漿,再倒入鏊子中烙出成的圓餅,稱為煎餅。在三年的自然災害期間,玉米、高粱和其他食物非常稀缺。因此,人們用紅薯或紅薯做薄煎餅。什麼樣的配料被用來做薄煎餅,如墨西哥煎餅、高粱薄煎餅和小米薄煎餅。還有更多。
  • 老子的無為而治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好一個學生,但是怎樣就可以做好一個學生呢?到底什麼才是學生,在這裡朱熹蔬果:小疑則大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他就是提醒我們要多去思考,多追問才能做好一個學生。可是問題來了,在我們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問題是沒有答案以及有太多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可是我們卻一直放不下,於是矛盾就此產生。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但這種效法並不是對自然界的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效法,而是有著很明確的主觀選擇標準,比如山就不該學,老子嫌山太高了,不學高山而學低谷;火也不學,因為火苗是向上竄的,老子要學的向下流的水。學水也不是什麼都學——水的特性很多,孔子看到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告子看到的是水流沒有一定的方向,但這都不是老子關心的,老子要學的是水的柔弱。
  • 老子號召人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對不起,你可能是被古人欺騙了
    至此真相大白了,顯而易見的是,通行本《道德經》中「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的說法是後人所加入的,絕非老子的本意。老子肯定不會號召人們「絕聖」,因為老子將「聖」視作最高人格修養境界,將「聖人」視作最理想的統治者。五千字《道德經》中共有三十二處提到「聖人」,無一不是正面詞彙。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晁福林:試論先秦道家「無為」思想的歷史發展——從關於郭店楚簡的一個爭論談起,江漢論壇2004年第11期)該論者認為:「郭店楚簡《老子》則正處於這個轉變的時期,所以只是郭店楚簡《老子》乙本裡有一處提到:『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而在此以前的歷史時期的《老子》思想裡,則有多處提及『無為』。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國學銘言#老子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稱讚。
  • 老子告訴你:成敗在我不在天
    文/赫LILING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話不靠譜。這無非是不成事者的託詞和自我原諒。謀在人而成在天,別忘了謀在前而成在後。老子說前後相隨,所以謀小很難成大,謀左也難成右,謀失不可能有得……因此成不在天而在謀。所以老子指出: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為什麼人們總說沉默是金,老子在《道德經》是這麼說的,很現實!
    道家思想與一些有神論者所想的是截然不同的,有神論者往往都認為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是有所偏愛的,老子則認為這其實只是人類感情的一種映射。於是老子把「天地」和「聖人」放在一起,寓意自然規律的不可改變,唯有萬物和百姓是在這個自然法則下進行生存與毀滅的。
  • 「怎樣當好縣委書記」系列圖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怎樣當好縣委書記」系列圖書出版座談會現場(記者 王金雪 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王金雪)10月31日,由黨建讀物出版社主辦的「怎樣當好縣委書記」系列圖書出版座談會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行,
  • 老子順其自然的哲學
    這一年,正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教之祖老子離開宮廷,回到故鄉的第一年。一天,驕陽似火,農民們正在收割,一個人來到他們面前告訴他們:快把割倒的麥子捆一捆吧,馬上要起風了。人們中有一青年人認出說話之人是從宮廷回家的老子,便上前指責:你久居深宮,偶爾到民間走一走,怎麼會懂的天事。隨後,人們望著老子議論一陣,便都不以為然,繼續割麥。
  • 怎樣在面試時一眼認出壞老闆?
    所以,在評價一份新工作時,怎樣與新老闆相處,是你應該首先考慮的。雖然面試時,你的注意力都在說服老闆「我值得僱用「上,此時此刻尚無暇顧及到對老闆的評價,但這事確實挺重要的。如果想探知她的管理風格,應該問些什麼呢?是否應該試著和這個老闆的其他手下談一談?有沒有應該引起警覺的事?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團支部書記培訓教材—怎樣當好團支部書記》(附:培訓考核試題
    《團支部書記培訓教材—怎樣當好團支部書記》(附:培訓考核試題發稿時間:2012-01-25 14:4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團支部書記培訓教材—怎樣當好團支部書記》(附:培訓考核試題)
  • 老子告訴我們:從小事做起,方能有所成!
    今天,我讀的書是老子的《道德經》。每次讀到這本書,對老子的崇拜與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老子對萬事萬物看得非常透徹,一針見血,都會給我們後人很大的人生啟迪。今天再讀此書,帶給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從小事做起,方能有所成就!
  • 怎樣當好正副職
    ►如何當好正副職?一把手最可貴的品質是什麼?副職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老子看到尹喜準備好的一屋子竹簡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臨走前交給了尹喜一篇五千言的竹簡大作,隨後騎著青牛緩緩消失在廣谷之中,尹喜得到著作後也棄絕人世歸隱深山。這堆竹簡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老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經》。德道經是怎樣被人熟知的?
  • 老子告誡人們,按照天地之道法則上行下效,你也能做個好的領導者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天地「道」的品性是生養萬物,看到萬物如此的繁茂,可它從不為自己獲取什麼。就像母親生養孩子,一天天看到他們健康地成長,只感覺到心裡特別的安慰和滿足,從來不向子女索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