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童年開始學習音樂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長大後依然存在!

2020-12-11 老楊說音樂

如果一個孩子在三四歲時就開始上音樂課,他學到的不僅是聽音能力,而且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鍊——這兩種能力是可以向學習能力轉變的。

當兒童學習演奏樂器時,他們一系列的聽覺能力會得到加強。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這種訓練可以使人終生受益,至少對於那些繼續從事音樂的人士來說情況如此。

然而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錄製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幹反應——也就是說,測量他們的腦電波,記錄其對複雜聲音的反應。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在被測試時,他們的大腦能夠從複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比如音調。即使有的人中斷學習音樂很多年也是如此。

事實證明,對聲音的細微變化的感知能力,不僅對正在學習說話和識字的兒童至關重要,而且對於耳朵漸背的老人也很關鍵。

研究人員發現當音樂家年紀漸長時,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會出現聽力損失。但是老年音樂家仍然具備著相應的中樞聽覺處理功能,這有助於他們在喧囂的環境中聽懂別人的講話。

亞歷桑德拉·帕博瑞-克拉克是克勞斯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候選人,也是今年發表的一份關於聽覺工作記憶和音樂的論文的作者之一。「如果一個孩子在三四歲時就開始上音樂課,他學到的不僅是聽音能力,而且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鍊——這兩種能力是可以向學習能力轉變的。」她說。

樂器、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案千差萬別,每個家庭需要弄明白真正吸引他們孩子的樂器是什麼,而對這個家庭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方案又是什麼,因為學習音樂,很大一部分目的應該是追求身心愉悅和精益求精。

孩子應該在演奏和學習時樂在其中,父母應該關心音樂本身,而不是關注其效果。

「我們想要你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所以讓你學音樂,」帕博瑞-克拉克說。「音樂是偉大的,音樂是美妙的,音樂是社會的,讓人們盡情享受音樂本身吧。」(節選)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丨三四歲開始學樂器,長大後居然有這麼多好處!
    如果一個孩子在三四歲時就開始上音樂課,他學到的不僅是聽音能力,而且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鍊——這兩種能力是可以向學習能力轉變的。 來源丨紐約時報
  • 孩子從小「一哭就抱」,長大後會有哪些變化?三種能力讓人羨慕
    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8~14個月時已經具有天生本能,大腦開始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即思考能力。童年時哭泣會獲得擁抱的人,長大後會獲得哪些能力?健全的性格年幼時得到足夠的擁抱,意味著他出生在一個包容,和諧的環境中,他從父母處能全面學習到處理各種情況和糾紛的方法,逐漸塑成品格。幸福的童年讓他在社會上與人交往得心應手,而父母作為情感支撐,更能激發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氣,展現出樂觀、自信、關愛他人的性格。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點,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點,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1、獨立意識較強絕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些共同特徵,總結來講就是「獨立」,他們從小在思想上就非常獨立,長大後,不僅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都非常的獨立,他們能非常從容地應對一切問題。舉一個反例,17歲就進入中科院讀書的魏永康,因為自理能力太差而被勸退,導致失去了前途。
  • 科學研究表明,欺凌行為與大腦感知能力有關
    接下來,向參與者展示一系列臉部圖像,這些臉部圖像被選擇用來在使用核磁共振(MRI)掃描大腦時發出恐懼、憤怒或幸福的信號。研究小組發現大腦的杏仁核(參與檢測威脅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模式與欺凌相關問卷的得分之間存在明確的關係。欺凌施害者在看到憤怒的面孔時,大腦的杏仁核活動高於平均水平,而看到恐懼的面孔時的活動較低,這與當事人做過的欺凌行為有關。
  • 不要再懷疑了,學習音樂就是可以讓孩子的大腦與眾不同!
    實驗結果顯示,僅僅是開始訓練20分鐘後,他們的聽覺和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域之間的神經連接已經增加;五周的訓練後產生了額外的聽覺與大腦運動區運的聯合激活。實驗參與者們在被要求在靜音鍵盤彈奏時,他們聽覺區域的顳葉也會被激活。科普:大腦半球分為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島葉共5個腦葉。其中顳葉前部主要與記憶,聯想和比較等高級神經活動有關。
  • 研究表明,雙語學習能夠增強孩子的大腦反應速度
    人類大腦灰質密度會在青春期前持續增加,因此對於大腦灰質更多的雙語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的大腦會比單語者更「抗衰老」。灰質也是與語言相關的區域,負責學習和處理信息的進程。同時,雙語者的大腦白質也呈現出明顯差異,因為大腦白質會隨複雜任務的完成而發生變化。厄瓜多的研究人員匯總了20年來不同國家的六項研究的發現,雙語能夠延緩老年痴呆症(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發作時間。
  • 得不到回應的寶寶,大腦會經歷驚人變化
    你的反饋,你的在乎,才能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得不到回應的寶寶大腦正在經歷驚人的變化!Netflix2020新出的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裡面有一個實驗,講寶寶得不到回應,大腦中發生的變化。通過實驗,科學家竟驚奇地發現,差異巨大!
  • 科學研究表明,愛讓我們變成傻瓜
    事實就是愛情中的我們都有可能變成徹頭徹尾的傻瓜常常有人說,愛會讓人變得愚蠢,這是真的麼?2014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恐讓這種說法成為事實,因為確有證據可以表明,愛情會削弱我們的認知能力。在每段戀情開始時,你往往會義無反顧地痴迷於Ta和關於Ta的一切。Ta佔據了你所有的注意力,變成了你生活的重心。
  • 大腦閱讀音樂之理,音樂失讀症存在之據
    失讀症是一種學習障礙症,儘管患者此前已接受過正規的閱讀訓練,失讀症仍會導致他的大腦無法處理書面文字信息。研究人員對於失讀症的隱性病因和治療方案存在爭論,但主流觀點認為失讀症患者會有音位閱讀障礙,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將一個符號(一個字母或一個音位)與它的發音聯繫起來。
  • 基於屏幕的在線學習會讓孩子大腦發生變化,我們準備好了嗎?
    >「考慮到現在有數百萬學生在家學習,培養兼具數字印刷品和傳統印刷品讀寫能力的雙語大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讀寫能力確實會改變人的大腦。閱讀的學習過程會改變我們的大腦,但我們的閱讀內容、閱讀方式以及閱讀媒介(印刷品、電子閱讀器、手機、筆記本電腦)也會改變我們的大腦。在眼下的新現實中這尤為重要,因為許多人任何時候都在進行多屏幕操作。考慮到許多人在家辦公,數百萬學生在家學習,培養兼具數字印刷品和傳統印刷品讀寫能力的雙語大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 嬰兒時期,寶寶大腦若有以下「有趣」反應,長大後往往智商會很高
    有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前,大腦會快速發育,並且形成一定的思維和反應模式。而這些模式,會為他將來的社交和智商方面奠定基礎。" 也就是說,孩子前三年發育的大腦,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處事的智慧。你可能會問,孩子智商不是父母決定的嗎?
  • 嬰兒時期,寶寶大腦若有以下"有趣"反應,長大後往往智商會很高
    這樣,寶寶的大腦是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自己有需求時,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他腦海中自然不會形成精神圖像。孩子間的差距,也就這樣慢慢拉開。》一書提到,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在觀察並學習語言,大腦中的神經元也因此不斷聯結。
  • 科學研究表明:做噩夢可能對人有好處
    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有負面情緒,晚上做噩夢可能有助於緩解現實生活中的緊張情緒,噩夢可能是一種情緒出口。本文譯自Medium,作者Tessa Love,原標題為" Nightmares Are Good for You,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 當感覺孤獨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令人驚訝……
    實際上,孤獨是一種主觀體驗,感受因人而異,有人害怕孤獨,有人享受孤獨,但經歷孤獨時大腦確實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英國生物庫歐洲人群成像遺傳學隊列的38701名年齡在40至69歲的志願者(男性39%,女性61%),通過將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的數據與對孤獨感的自我評估相結合,他們發現了那些報告經常感到孤獨的人的大腦確實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集中在大腦的默認網絡上,是與回憶、規劃未來、情感處理和想像力等心理活動有關的區域。
  • 你的大腦會感謝你成為一名音樂家
    你的大腦會因為你成為一名音樂家而感激你,原因有以下五點。1. 音樂訓練能促進神經的可塑性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在一生中的改變能力。赫布理論是它的基礎。你越是參與任何活動,神經元就越是持續地相互刺激,從而導致更強的連接。音樂訓練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夠誘導大腦所有區域的神經可塑性變化。
  • 幾歲開始學音樂最好?研究表明原來如此!
    五歲以下的兒童,因為身體方面的神經肌肉發展未臻成熟,所以使用的樂器多少受到一些限制,我們也許聽說許多年僅兩歲的兒童,就已開始學習一些正規的樂器,如小提琴、鋼琴和大提琴。風行世界世界的鈴木天才兒童教學法,更是大力提倡年幼兒童演奏樂器的可行性。但是,大部分的教學仍然主張:有關鋼琴、提琴、橫笛和吉他這類正式的樂器,最好延遲至孩子五歲以後再學習。
  • 我們為什麼會忘記童年? 「記憶」這件小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
    我們為什麼會忘記童年? 「記憶」這件小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時間:2017-06-09 13:41   來源:33IQ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為什麼會忘記童年? 記憶這件小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事嗎?你的最初記憶可以回溯到多小的時候?小學?幼兒園?
  • 女性生育後,大腦會經歷哪些變化?媽媽看到娃後會有戀愛般的感覺
    ,但是關於變化,女性在生子以後,變化最大的不是她們的身材,而是她們的大腦,這一點就讓人感到了疑惑。雖說女性的大腦在生完育後會發生變化,可是這樣的變化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而在微博上就有一個視頻很好的講解了這個變化
  • Nature:懷孕後大腦的驚人變化
    懷孕後至少兩年的時間內,大腦得到重塑!這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婦女的大腦結構會在第一次懷孕後產生重大改變!而且這種大腦的重塑會持續兩年!大腦的灰質有一些區域是用來處理社會信號的,在懷孕期間,這一部分的灰質會縮小。
  • 一項新研究表明:準媽媽出現肥胖症,或在孕中期就開始阻礙嬰兒大腦...
    紐約大學朗根分校人口健康系副教授Thomason則指出,隨著美國肥胖率的持續飆升,了解這種疾病如何影響早期大腦發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先前的研究表明肥胖與大腦發育之間的關聯主要研究出生後兒童的認知功能。而這項新的研究被認為是最早測量子宮中胎兒大腦活動變化的方法,最早可在懷孕六個月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