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學幾何部分對於很多同學學習起來非常的困難,進入初二感覺數學不再像初一數學那樣學起來輕鬆,很多同學也是找不到方法,感覺幾何題型千變萬化,總是遇不到原題,其實如果是善於總結的同學會發現,其實方法總結起來基本都是類似的,因此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追本溯源,學會解決幾何題型的根本方法,掌握定理、性質、概念等知識點,只有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夠在做題的時候考慮全面,思路清晰。而作為等腰三角形這一章,概念類型的題目雖然比較的簡單,但是做題的時候也要當心,因為如果考慮不全面,非常容易造成漏解的情況,因此在做這類題目的時候,牢記分類思想,避免題目陷阱。
等腰三角形是一種特殊而且十分重要的三角形,我們在解關於等腰三角形的計算這類題目時要特別得慎重,在解具體問題時要考慮全面從而漏解,而避免漏解的方法就是正確認識等腰三角形中的有關概念,審題要細心,考慮要全面。首先我們要明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具備三角形所有的性質;對於等腰三角形問題,我們說角或邊時,一般都要指明是頂角還是底角,是底邊還是腰,若沒說明則都有可能,需要分類討論,這是解決等腰三角形問題最容易忽視和產生錯誤的地方;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可以是直角、鈍角或銳角,而底角只能是銳角;涉及等腰三角形有關的角度計算問題,一定要針對頂角的類型進行分類討論求解,避免出現漏解情況。
例如:已知AD為等腰三角形ABC的腰BC上的高,∠DAB=60°,求三角形ABC中各內角的度數。
分析:本題中沒有給定明確的圖示,因此可從頂角的角度來考慮,BC作為要腰,可能∠B是頂角,也可能∠C是頂角,因此要分類討論,然後根據題目中的意思,畫出各種情況的圖示,方便解題。
因此根據題意本題有三種情況:(1),如圖①,AB=CB.∵∠ADB=90°,∠DAB=60°,∴∠B=30°.又∵AB=CB,∴∠BAC=∠C=75°。(2)如圖②,AB=CB,則∠BAC=∠C.∵∠ADB=90°,∠DAB=60°,∴∠ABC=90°+60°=150°.∴∠BAC=∠C=15°.(3)如圖③,AC=BC,則∠CAB=∠B.∵∠ADB=90°,∠DAB=60°,∴∠B=30°,∴∠CAB=30°,所以∠ACB=120°.綜上所述,∠ABC三個內角的度數分別為30°,75°,75°或150°,15°,15°或120°,30°,30.
對於無圖的問題,考慮一定要充分。對於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一般分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兩種,分別在三角形的外部和三角形的內部,若忽略了其特徵,容易造成漏解。而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線分得兩個三角形的周長或面積,要考慮先後順序,若忽視了順序容易漏解。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上一腰上的中線將三角形的周長分成12cm和15cm兩部分,求這個等腰三角形的腰長和底邊長。
分析:在處理等腰三角形的問題時,有的同學習慣上認為腰大於底,這是造成錯誤的原因所在,事實上本題有兩種情況。因為BD為等腰ABC的中線,∴AD=DC。設AB為xcm,BC為ycm,則:(1)x/2+x=15,x/2+y=12,解得x=10,y=7;(2)x/2+x=12,x/2+y=15,解得x=8,y=11.所以這個三角形腰長為10cm,底邊長為7cm,或腰長為8cm,底邊長為11cm.
同時在有關邊長的求解時,還要確定是否滿足三邊關係。因此雖然是基本的概念類的題目,但是對於等腰三角形的特徵理解一定要透徹,否則的話做題的時候非常容易漏解或者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