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言花語 陳春花 : 數位化升級從改變認知開始

2020-12-19 中管院跨境電商中心

在理解技術和數字對產業的影響時,在認知上,企業家至少要有六個根本性調整,不能再用原有的經驗。

01 一切正在轉化為數字

我們今天一切都在轉化為數據,其實有機會在兩個方向做調整。一個方向就是模式創新,另一個方向就是效率改變。

有很多人問我:「陳老師,傳統企業有辦法像網際網路企業那樣模式創新嗎?」數位化帶來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我們以前的製造企業,誰用你的產品,其實你是根本不知道的。數位化來了之後,你就會發現誰用你的產品,其實你是知道的。數位化又帶來另外一個幫助,就是當你能夠完全做數位化的時候,整個供應價值效率是可以做改變的。

舉個例子,以前在農業講得最多的是什麼?種子、養殖或者種植的過程,這裡就涉及到土地、農民的能力和水平,接著下來是天氣、農產品生產,然後到物流、配送,最後到餐桌上。可是當我們農業企業做轉型的時候,這些東西說重要也不重要。影響它的還有什麼?其實是金融、供應鏈、農業信息技術。所以我們就決定從田間到餐桌,提高端到端的效率,把損耗減掉,就是效率改變。這個損耗只要調整1%,產業的空間就變得非常巨大。一切轉化為數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能夠創新和創造的空間實際上是在變多。

我再給大家舉例子,現在拍電影、拍電視和以前都不一樣。以前要有好劇本、好編劇、好導演,然後有著名演員,電視電影才會賣座。現在不是這樣,現在有個故事就扔到網上問大家,你覺得故事應該怎麼發展?一堆人跟著就來編了。編完之後,我們就告訴他,既然你編了這個,你覺得誰來演男主角和女主角?大家又開始推薦。推薦最多的基本上就被選上。然後接著問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演員,你覺得誰做導演最合適?大家就又開始選導演。等拍出來,一般都會是頭部劇的,為什麼?因為參與選的人已經參與創造,所以最後他一定要看的。

當一切轉化為數據的時候,到底變了什麼東西?

1.數據即洞察

你理解數據,才可以理解消費者、理解市場。在數據出現的時候,把三樣東西變了。

第一個變化,從顧客到用戶。如果你只有顧客沒有用戶,今天就沒有機會。

第二個變化,我們原來是以產品為中心,現在必須以數據為中心,之前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是用產品去連接的,現在是用數據來連接的。

第三個變化,以前是供應鏈關係,把供應鏈做得有競爭力,企業就有競爭力了。現在不是,現在是協同關係,也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合作夥伴是共生關係。

2.數據即包容

當擁有數據的時候,其實可以融合更多的需求,產生出更多的產品。

舉一個例子,以前我們沒有辦法讓聾啞人非常有效地參與到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原因就在於學手語非常難,但是當把手語變成數據的時候,就可以轉化成文本,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去做交流。當轉為數據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可能性出來。

今天華為一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美元,邁入千億美元俱樂部,華為怎麼邁進去的?這就是其中它做的事情,怎麼讓企業和未來組合在一起?華為現在正在做 「數字行動計劃」,連接應用和技能。在過去十年中,華為幫助108個國家三萬多學生提高數字能力。當它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就等於未來和它組合在一起。一切正在轉化為數據,數據即洞察,數據即包容,數據其實是一個行動計劃。

02 連接比擁有更重要

今天是不斷動態、不斷迭代、不斷優化、不斷變化的過程。任何一個人其實都應對不了,那麼怎麼才能夠去接受呢?就是和更多人組合起來,得到智慧,所以連接比擁有更重要。

我們看到所有的連接共享,當它們不斷地改變人類生活的時候,這些企業就會脫穎而出。無論Uber、滴滴,還是今天更多的這些變化,我們看到的情形就是這個概念做出來的。所以我們就需要企業有能力去做開放式的協同平臺,比如海爾的開放式創新協同平臺,我覺得做得非常棒,它有一個「解決者創新平臺」,上面就有四十萬人,在一千多個領域內不斷做創新。這並不是海爾的人,可他們可以去滿足海爾對創新的需求。這樣的一種連接,就讓海爾擁有了非常多面向未來的創新可能性。

華為把戰略直接就定在連接人上。為什麼它開始要做手機,接著下來做計算機,再往下來做電視機?它要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而這些連接都需要一個屏,所以它用大屏小屏把你連在一起。它的手機未來戰略就叫「1+8+N」,到了2025年就會有1000億的連接。其中55%是在商業領域,45%在個人消費領域。當把這些連起來的時候,空間顯得特別巨大。

03 開放、信任和協同是關鍵

數字帶來最重要的是可信度、安全性。如果不能提供可控性、安全性,你很難得到真實的發展。在很多領域中,領先的企業為什麼做得好?就是它和非常多生態夥伴建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運共同體就可以使得它的發展非常順暢。

我們所有人都說新零售對零售的衝擊太大,虛體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太大。7-11便利店從來不說自己是網際網路公司,可是它今天依然保持著非常強勁的增長。為什麼?原因就是它在很早的時候,就採用互聯的方式,建立了和生態夥伴之間的可信度、開放協同,取得很好的效率。

從可信開放的角度,我們看另外一個案例——小米。用八年時間走進世界500強,不是小米自己,而是它所打造的社群——米之家,這個協同和共同成長的平臺,讓它和這麼多個人和機構去做合作,跟1.32億智能設備去做連接。

當一切轉化為數據,就要建立可靠、信任和連接。騰訊就把自己的戰略改變一個詞,它要成為連接者。整個組織開始從to B到to C做轉換。它認為未來的連接是人與人、人與商業/服務、人與智能硬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連接。它需要自己成為一個連接者,然後才能夠找到發展的空間。當它把這個定位在戰略中時,它的市值就可以如此高了。

我引用馬化騰的一句話:

合作夥伴自主生長、沒有疆界、開放分享,才是網際網路的新生態。如果你認為他必須遵從你,這個時候你不是一個開放的網際網路新生態。

引用這句話是想告訴大家,想成為一個連接者,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你必須能夠讓別人自主成長,你必須要保證別人是一個獨立的主體。

04 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

我和廖建文老師(京東的首席戰略官)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研究戰略的底層邏輯,現在持續還在做。面對數位化和新產業時代,在戰略的底層邏輯上,需要一個徹底改變,就是你能不能夠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

在工業時代,我們其實就是在滿足需求,所以我們常常討論的是比較優勢,討論如何獲得競爭優勢,怎麼能在競爭中贏。現在到了數位化時代,核心不在於你滿足需求,而在於你能不能夠為顧客價值創造需求,也就是說很多需求是創造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希望大家都能夠融合到技術裡。

當你創造顧客價值的時候,其實就沒有對手。在真實的市場當中的確是競爭的,但是取勝的企業一定是要離開競爭的。你一定要記住,今天你沒有對手,你要問自己能和誰在一起,才能創造新東西,你應該要有合作者,你才會有新的空間,這就是共生邏輯。今天你能否把輸贏的概念放掉,變成真正的合作共生體系才是關鍵。

在定戰略中,我們最關心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我想做什麼」,第二件事情就是「我能做什麼」,第三件事情就是「我可以做什麼」。

在工業時代用競爭邏輯,「我想做什麼」就是你的初心和夢想。「我能做什麼」就是你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我可做什麼」就是你在這個產業中的位置和你對它的理解,以及你對產業規律的把握。

當我們來到數位化時代的時候,還是這三個問題,但是你會發現邏輯全變了。「我想做什麼」就看你可不可以重新定義它,只要能重新定義它,你就可以去做了。所以你會發現今天非常多創業者,和傳統企業不太一樣,他好像每件事情都敢做,原因就在於給它賦予新的意義。「我能做什麼」也不太問資源能力,好像什麼都能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連接。「我可做什麼」也不太受限制。為什麼?因為它可以跨界。

戰略認知底層邏輯的改變,就是從競爭邏輯轉向共生邏輯。今天雖然大的經濟環境和整個經濟增長在調整中,和之前不太一樣,但是對於單一企業來講,發展機會還是蠻多的。因為完全可以重新定義,不斷連接,跨界尋求新空間。

05 顧客主義

給顧客創造價值,還真的要和數位化在一起,因為數位化是能夠幫助我們打開整個戰略選擇謎題的唯一鑰匙。當數位化來的時候,可以讓你更加貼近顧客。以前企業把產品賣掉,並不知道誰買,數位化時代,你知道是誰買產品,你回到顧客端的邏輯就更可靠。

我和廖老師不斷研究,我們發現,今天實際上機會是更多的。從顧客一端看,能發現顧客新需求,我們稱之為洞見。如果能給顧客創造新的需求,我們稱之為遠見。今天的技術我們不斷迭代和更新,我們稱之為漸進技術。我們把不同的技術、研究新技術放到領域裡,叫做激進技術。

當我們把顧客的需求和技術組合應用的時候,會發現有四個全新的戰略可以得出來,甚至可以推進行業的變化。今天傳統電視機銷量急劇下滑,可是2018年電視機賣得非常好的是小米電視。因為它推的是網際網路電視。技術和需求去做組合的時候,完全可以推進產業新的需求。當技術和未來的需求變化,企業就成為革新者;現有需求加上激進技術時,企業就會成為顛覆者;未來的需求和全新的技術結合,企業就開始成為引領者。

四個空間都變得更大,核心就在於能不能夠真正回到顧客這一端。1998年《財富》雜誌訪問賈伯斯,賈伯斯說,「上午有人問我,說我公司很小,我沒有錢,我怎麼去做數位化和AI技術?我就和他說,這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回到顧客的那個價值是什麼?」核心還是在於回歸顧客價值,並不是研發到底花多少錢。

06 長期主義

前兩天,美國頂尖公司的CEO們聯名籤署了一份宣言,宣言寫道,企業的目的不再是為尋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必須是推動社會進步。其實從認知上,就一定是長期主義的。

中國高鐵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它在2004年之前還很弱小的時候,就確定了一個長期主義的戰略,叫核戰略。怎麼樣從學習、引進到跟隨,最後到關鍵部件、關鍵產品,最後到核心超越。如果它沒有一個長期主義的戰略安排,而只是一個短期的拿來主義,我相信不會有今天中國高鐵在全球的影響和對於中國經濟進步的推動。

長期主義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因為長期主義的核心就是回到人的本性,回到你對愛的需求,回到承諾,回到信任。當你能夠從人的本性出發的時候,其實不會被淘汰。華為能夠走到今天,是因為它非常早就有長期主義概念,很明確地在戰略中回到因應技術對於人在領域裡必須提供的幫助和價值。它非常早就開始做布局,我們才看到華為今天如此強大和持續的增長。美國以這麼大的力量去阻止它發展,它今年的增長反而比原來更快。如果不是長期主義的戰略布局,我相信今天就很難有這樣一個結果。

在整個認知中,外部環境是不確定的,最重要的是你本人要確定。那你確定什麼?就是要去找長期主義的價值觀。你一定要基於最重要的價值、最基本的價值、人的本性最需求的東西,推動人類的社會,幫助社會進步,增強人類的福祉。只有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做,我們才可以超越自己。

無論是技術還是環境,一定是變的。走到今天,我們如何走向未來?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預測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當我們真的要讓人生變得很精彩的時候,恰恰是因為接受了在未知當中去感受美好的這種努力。

我自己不斷地想,中國企業在過去的40年當中,絕對不會想到在2019年,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的上榜企業數超過美國。可是當我們2019年看到129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這個數據的時候,所有人都非常驚訝。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要懂的一件事情,當你融合進步,接受未知挑戰,願意理解這個外部的世界,並擁有內在力量的時候,我相信結果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我們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陳春花:疫情下5個改變讓員工幫你走出危機
    陳春花認為,數字時代的組織變革,需要管理者做出5個根本性改變。3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中國企業家》「春播行動」中,從她多年的實操經驗和研究案例出發,告訴管理者,在數位化時代,面對危機,該如何提升企業的組織免疫力,以更好地實現自我變革和升級。個體價值崛起應對疫情衝擊,最重要的是要發揮員工的價值。
  • 貝殼找房2020年新居住大會舉行,陳春花暢談企業戰略邏輯
    貝殼找房2020年新居住大會舉行,陳春花暢談企業戰略邏輯  「在線化、數位化是當前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必選項,不僅體現在過去數位技術對社會的驅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體現在數位化能力在此次疫情危機中給予的更大啟發
  • ——陳春花教授在2020中國水產品大會上的...
    基於過去的認知,企業無法走到未來。疫情的發生,改變了整個世界,作為傳統行業的水產品企業該何去何從?11月24日上午,在「2020中國水產品大會—企業經營管理轉型之路」主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在主報告環節就「後疫情下企業怎麼辦?」發表精彩演講。她表示,目前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難以兩全,全球經濟面臨大挑戰。
  • 華南理工大學陳春花教授·協同:數位化時代組織效率的本質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用過去的邏輯做事」,講座伊始,陳春花教授以德魯克的一句名言拉開了全場的序幕,也引發了在座者的思考:我們是否還在用過去的邏輯做事情?在變化和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數位化時代,新的邏輯是什麼?組織效率到底從哪兒來?MBA教育、工商管理碩士
  • 陳春花:擁有管理不確定性的能力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經營的不確定性還是在一個可以認知的範圍內。結構性的不確定性,它會改變產業格局,帶來根本性影響。比如在線技術出現的時候,很多傳統的零售業沒有特別在意,我們總是依據經驗覺得買東西的人都是會在線下,然後就沒有特別關注結構性不確定性。但是像阿里巴巴、亞馬遜這樣的一些企業,它其實就是意識到了這個部分。它們理解零售的時候,跟傳統的百貨業的零售理解就不一樣。
  • 楊國安、陳龍、陳春花、宋志平,本年度企業家最應該聽的4堂大課
    一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數位化加速帶來的機遇,又讓一些企業絕地反擊、破繭重生。新發展格局下,一批植根行業的千億公司快速崛起,展現了實體經濟的根基作用;消費升級和產業數位化並行,帶來了新賽道新機遇。而危機面前,對組織和管理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顧客參與價值創造、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以及市場競爭的激烈,組織需要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將傳統的價值鏈創造價值模式轉變為命運共同體合作創造模式。陳春花:從此次疫情看,嚴重依賴線下消費模式的企業遭遇的困難是很大的,而已經具備數位化能力,可開展線上業務和線上工作模式的企業反而迎來了機遇。正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助推了電商的崛起,本輪的新冠肺炎疫情則會加速各個行業從線下向線上的遷移。
  • 陳春花2020年度精讀書單
    閱讀帶來的寧靜,可以幫助自己理解變化,看清自己,更能夠拓展認知,喚醒內在的認知能力。這是一個以變化為尺度的時代,但是擁有變的能力,跟上變的節奏,其核心還是認知的能力。讀書,恰恰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讓我們在一個巨變的環境下,有一個空間,守護自我,實現自己與外界互為主體的共生。
  • 陳春花:三個認知讓你成為更好的自我管理者
    作者:陳春花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任何一個組織或任何一個系統,都需要一個卓越的領導者,幫助這個組織或系統取得最好的結果。有正向、積極的態度,也許很多事情就會改變。3. 觀念能否有一個非常好的認知世界、擁抱世界的觀念,其實也會對你的結果產生影響。4. 願望你以什麼樣的願望來要求自己也是同樣。
  • 【「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三講】陳春花:應對危機的四個關鍵行動
    帶著這些問題,陳春花分析了當前的經濟環境:首先,總體上看經濟仍然下行壓力大,外部國際環境也不容樂觀;其次,在行業層面,經濟對消費刺激和服務業的依賴更強,此次疫情服務業受到的衝擊明顯。但,陳春花看到的更多是「危」中之「機」。
  • 陳春花:面對陌生環境是企業今年基本狀態,未來加強英雄主義特質
    其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從企業微觀層面分享了她對2021年的關鍵詞以及對企業的建議。陳春花表示,2020年最大的感受是,過去所熟悉的世界不在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是企業所要面對的基本狀態。她從四個維度闡述了自己對2021年企業面對的整體經營環境的理解。
  • 陳春花等六位頂級商學院教授對話:這六大趨勢,你不得不把握
    六位頂級商學院教授朱武祥、魏煒、廖建文、陳春花、周宏騏、忻榕分別從商業模式、金融、戰略、組織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不同層面就當前的複雜變化形勢帶來了新時代下的最前沿的思想認知,解惑企業發展與個人生存之道。筆記君邀您,先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懂行?數位化時代的「商業模式」如何被重構?移動端時代的營銷組合是什麼?
  • 陳春花:如何做好「衝突管理」?
    春暖花開「春暖花開」是傳播管理者踐行者陳春花知識的自媒體,內容涵蓋最新的管理思想、商業評論、演講實錄、著作連載與人生感悟。我開始試著理解福列特的思想和觀點。福列特認為,衝突與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既然這一點不能避免,那麼,我們應該思考對其加以利用,讓它為我們工作,而非對它進行批判。「我希望,大家暫時將衝突看作是不好不壞的,不帶任何道德上的預斷去考慮衝突,不要將它看做鬥爭,而是將它看作觀點或利益差異化的表現。因為衝突正意味著差異。
  • 陳春花:人才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陳春花教授和企業家學員們共聚一堂,探討了企業管理上的很多「真問題」,乾貨十足,以下是對話精編。陳春花:你問了一個挺難的問題,現在短視頻定在一分鐘內,更早的短視頻在15-28分鐘。作為一個管理學的老師,我經常上課就是一天8個小時連上四天,但是我現在給大家做視頻課程搬到線上的時候,同事跟我說,陳老師你這個課每一節儘量不超過15分鐘,否則他們坐不住。
  • 陳春花:數位化時代組織管理的三個關鍵詞——賦能、共生、協同
    釘釘CEO陳航宣布,截至2019年4月,釘釘用戶數突破兩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000萬,全球最大規模的數位化轉型正在中國上演。在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的時代,工作和管理的本質變為「協同」,協同的邊界、方式、邏輯、技術手段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圍繞著「智能協同」這一關鍵詞,陳春花教授在大會上發表了一場「新演講」,給出了自己的研究結論。
  • 北京現代樊京濤:改變消費者對現代品牌認知,銷量提升便水到渠成
    就是讓中國的消費者對現代品牌有一個重新的認識,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如果說挑戰成功了,能夠改變中國消費者對於現代品牌的認知,實際上,市場的份額、銷量提升(便)水到渠成。所以說,如何快速恢復現代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恢復在中國的定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在第十八屆廣州國際車展上北京現代副總經理樊京濤在接受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記者採訪時表示。
  • 教授們的沉默:陳春花現象的背後
    陳春花的問題不是專業性不夠,而是沒有理念。我讀了她的一些書和文章,說實話,價值不高。這幾年也和很多學界的朋友們交流過,一致的觀點是她喜歡把最新最流行的概念拿過來用,然後言之鑿鑿。今天你們說平臺了,她一定會說平臺。今天你們說數位化了,她一定會說數位化。她的拿來主義痕跡很明顯,但作為教授,她幾乎從來不做注釋和來源標註。
  • 中小企業數位化升級的五步解題法|BAI Portfolio
    這一方面是因為企業落地實施的人手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對數位化改造的認知尚淺。為了幫助企業縮短數位化改造的實施周期並最大程度地降低實施成本,黑湖智造立足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為他們量身定製了具體實施計劃。用黑湖自己的話講,「每次幫助企業做數位化升級,都像是經歷了一次高考」。在此,我們用一篇文章的篇幅,介紹黑湖智造為中小企業帶來的五大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法。
  • 全國多地有序復工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企業要能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長期研究企業經營管理,尤其是危機中的企業應對之策。她也曾出任大型企業的總裁,幫助企業扭轉了逆境。「我相信很多人也認同這個觀點,那就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陳春花認為,所以企業如何去面對經濟,如何面對自身發展,都應該在對宏觀環境的理解下展開。對於理解外部環境的關鍵,陳春花認為核心在於你能不能真正地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相處,要做到這一點,核心還是改變自己。
  • 金蝶發布中小微企業智慧成長計劃,幸福西餅分享數位化轉型經驗
    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中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數位化管理理論學者陳春花、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徐少春、幸福西餅董事長袁火洪等共聚一堂,分享了中小微企業智慧成長的政策導向、前沿洞察、行業最佳實踐等。在本次發布會上,作為傳統產業代表的幸福西餅董事長、創始人袁火洪,分享了幸福西餅如何順應時代進行數位化轉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