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清華大學畢業的母親教育孩子獨樹一幟,焦慮父母應該學一學

2020-12-16 騰訊網

文|西紅柿媽媽

一股清流,撫平了中國父母焦慮的心。

在知乎上有一個孩子,分享了清華畢業的母親對自己教育的獨樹一幟的故事,獲贊數萬,真正讓人感受到了「清華的智慧」,也稱得上是神仙級的媽媽。

孩子分享之一:

「天啦,這個成績,比一本都高出這麼多,不會可以上985吧!」清華畢業的媽媽語氣中滿是驚喜與驕傲。

原來,清華老媽對兒子的要求只是一本上線,985則完美。

清華媽媽的高明之處:明白自己的人生並不是孩子的人生,自己的成果不該成為孩子成果的對比線。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跟孩子他爸都是博士,我們女兒再怎麼樣也必須是個博士,要不,孩子未來怎麼辦?」

所以,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未來生活更加輕鬆,便會代替孩子做選擇、定下目標,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孩子的未來,父母不可想像,也不可設限,父母真正要做的是一切清零,放下焦慮。

給孩子一個「空白」的人生起點,不作對比,也不高度期待,更不能左右孩子的人生。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會讓孩子按自己的想選擇人生發展方向、決定自己人生中的大事。這樣,孩子的未來才是真正屬於他的,不管結果如何,孩子都學會了承擔。

孩子分享之二:

「小學的時候,我一直以為留級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對於我留級再讀一個三年級的事情,我媽一直雲淡風輕。對於我打架、逃學、成績倒數她都沒有斥責過我,還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孩子身體好,很少生病。在媽媽的影響下,我也一直覺得我只是成績不好,但我依然是個好孩子!」

清華媽媽的智慧在於:相對孩子的缺點,會更加看重孩子擁有的優點。

曾經看過一個孩子考了98分,但仍然一臉的擔憂與恐懼。因為,要他媽媽在不是滿分的試卷上簽字是一件特別恐怖的事情,不光會被母親狠狠地教訓,還可能被罰一個月不能出去玩。

至今,依然不解「2」到底是有多重要,重要到讓父母忽視這98分的努力?

想要一個優秀的孩子,先要做一個優秀的父母。不要去強求孩子身上沒有的東西,而是珍惜與尊重已經擁有的「亮點」。

帶著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引導孩子去放大自己的優點,並在優點中找到自信與快樂,從而激發全身的潛力。如此,會讓孩子未來更加光彩耀眼。

孩子分享之三:

「進入大學之前,一直是隨我自由發揮,一共就上過兩次補習班,一次在小學,一次在高三,高三隻報了一個數學實習,自己加了一個物理,如此「隨意」的媽媽,也真真的是幸福到不行。」

清華媽媽的聰慧在於:以孩子的意願為主,不當審判官控制孩子,而是一個摯友,引導孩子成長,形成自己的思想,讓孩子真正的主宰自己的人生。

反觀生活,許多焦慮的父母,早早為孩子的未來演算著可能面對的困境,為了提前預防孩子幾十年的生活,父母早早開始了對孩子實行精英計劃。

時間不等人,父母來不及慢慢的思考,就高效急促地落實到行動上,給孩子安排密密麻麻的興趣班,周一數學思維,周二英語,周三大語言,周四舞蹈……

但,當真這些自幼兒時期的規劃,真的可以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未來?

我曾經問過孩子:「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孩子回答:「我不喜歡,我不喜歡舞蹈,我不喜歡英語,我更不喜歡數學,我最喜歡的是滑冰,但是我媽媽不同意,說那是不務正業。」

這些話,孩子是否有跟父母說過呢?或者即使他們說過了,父母也直接選擇了沉默,甚至責罵。這些行為都可能讓孩子放棄了快樂,真正成為了牽線木偶。

父母想要給孩子美好未來,不是規劃,而是在於引導,教會孩子獨立思考,讓他們追尋真實快樂的人生,才是真正的「高知」。

孩子不再「固定、單調、焦慮」的生活,而是可以實現人生千萬種,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時光。

真正的智慧是「孩子是高山,我便隱去,孩子是小溪,我便湧上,放下自己的節奏,自然而然的陪伴孩子、引導孩子。終有一天,孩子會找到自己的海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教育孩子中的害怕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不能升好的學校,害怕不能考個好的成績,害怕在未來的成長中不能獨當一面,所以我們想方設法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只為他在未來能有個好的前途。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道出了多少顧佳式的教育焦慮
    我們知道,教育對於一個孩子、一個人的一生意義和重要性不可估量,尤其是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家長也將教育作為孩子核心競爭的砝碼,希望孩子能先人一步,贏得發展的先機。教育,可謂是當前父母最大的焦慮,不管是窮人家庭,還是中層階級,實現階層的跨越,教育或許是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之一。
  • 凱媽學:暑假讓孩子做400套題,真正毀掉孩子的是父母的教育焦慮
    但近來得到的數據似乎並不能對減負的效果有有效的驗證,父母的教育焦慮和孩子越來越重的學習任務仍然是困擾父母和孩子的首要問題,這種教育焦慮在這檔名為《親愛的小課桌》的節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答案或許只有經歷過的孩子能夠明白,本應該自由自在的凱凱在和大家一起做遊戲的時候,表現出不同於尋常小朋友的退縮。而這種被徐媽媽認為是孩子內向的退縮卻被張敏認為是自卑,而這種自卑是來自於他平日裡嚴厲的母親。
  • 孩子學鋼琴被鄙視?教育焦慮、大把花錢,一張課程表看孩子有多苦
    事實上,教育焦慮已經普遍蔓延,滿大街的課外輔導班和全網火爆的線上教育就是最好的憑證。疫情期間,幾乎所有行業都按下了暫停鍵,唯有教育,線下不行馬上無縫連接轉移到線上,照樣如火如荼。孩子沒上學時,我也以為這些家長瘋了,但是當孩子真正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上了中學……然後我們發現別人家的孩子都在拼命補課,而且鋼琴、書法、畫畫、圍棋、跳舞等樣樣都學上兩下子時,我們這些做父母誰也無法保持淡定。人家孩子學那麼多,我們的孩子落下怎麼辦?
  • 孩子學鋼琴被鄙視?教育焦慮大把花錢,一張課程表暴露孩子有多苦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令人豔羨的群體,卻深深陷入孩子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焦慮之中。然而,中產階級投資教育「不能輸」,更底層的人們的孩子教育就可以輸嗎?事實上,教育焦慮已經普遍蔓延,滿大街的課外輔導班和全網火爆的線上教育就是最好的憑證。
  • 中國父母的焦慮: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
    父母與我: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要孩子尊重家長的意志聽家長的話,不聽話破規矩就要挨罵受體罰,似乎是上一代人教育子女慣用的手法。在我的印象中,雖然父親沒怎麼打過我,可被母親拉下褲子挨打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母親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家裡地位不低,也是大事小事做主的人。母親要強,對家裡幾個孩子管教很嚴。
  • 3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學些什麼?這篇文章說透了
    但這也正是我壓力的來源:他挑食我擔心他沒營養;行為偏差我焦慮他學壞;少學一點怕他輸在起跑線。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生理和智力高速發展的這段時期,得到充分的支持呢?疫情期間不能線下上課,我就給孩子報了很多線上班。孩子很配合,每天在iPad前坐足一小時,對他這樣一個3歲孩子,我覺得特別不容易。
  • 心理學家:父母因為孩子的教育而焦慮,錯在孩子嗎?家長應該學學
    ,細分的話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1、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讓父母知道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的腦海中,對生活的質量與條件都是平淡無奇的看法,認為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改變。思考出路面對孩子教育上的焦慮,難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嗎
  • 名校畢業的父母會希望孩子上什麼學校?這個回復獲4萬點讚
    回答有9百多條,翻了翻前面的高贊回答,很有意思。幾個發現:貌似不少自身畢業於清北復交的家長,孩子教育上反而走的是「偏佛系路線」…網友@進擊的steve,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現代應用物理系:高考前問過他對我有啥要求,他說:看你能上哪個大學唄,實在不行讀個大專也很不錯啊,現在社會上很需要動手能力強的大專生呢(他認真的)。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01可能從孩子剛出生那一會,父母就開始操心,替孩子規劃一切。孩子幾歲認字?要學哪些特長?上什麼課外班?考什麼樣的好大學?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優秀的父母,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幫助孩子成長,但父母的愛卻太過於焦慮,就會是以愛的名義,毀掉了孩子。
  • 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吧!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多少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變成了焦慮體質。總擔心為孩子做得太少, 他們將來就毀了。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各國教育的調查顯示,中國學生每周包括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在內的課外學習時間,平均長達17小時,比歐美孩子多學10個小時,位列全球第一。
  • 我們學著做個好父母,正如孩子,也在學著做個好孩子!
    人們經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稱職的父母。可是父母也不是孩子一出生就當然的會做父母,而且至少在我們這個年齡段,從上一代那裡學到的經驗,遠不足以讓我們應對下一代。中國的親子關係,說不出哪裡不好,但卻難免緊繃。
  • 學英語5歲太早,12歲不晚
    這種不一致的學習環境,既讓孩子無所適從,又特別浪費時間。雖然這個階段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力都特別棒,但中文環境的強勢,會抹掉你培養孩子英語的努力。浪費錢和時間還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孩子本來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戶外活動,鍛鍊身體,培育學習力和探索精神。一來二去,贏在起跑線上變成了拖後腿。什麼時間適合開始學英語?
  • 學英語5歲太早,12歲不晚
    對於成年人和年齡較大的孩子而言,都適用。但對於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是不是有必要提前學習英語,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兩個問題需要釐清:一、學英語會不會干擾到語文和其它內容的學習?二、提前學,是不是一種對孩子精力和學習力的浪費?
  • 母親越焦慮、孩子就越抑鬱,什麼樣的父母,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如今,在彼此對照和攀比的風氣下,父母身上背負的教育壓力越來越大,「虎媽狼爸」式的教育大行其道,哪個父母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成為起跑線前的落敗者。,而母親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成才。
  •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99%的孩子是需要來自家長的教育的,有些心大的父母覺得學習上尊重孩子的意見,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我們只需遠遠觀望,靜待花開。可是不別忘了,靜待花開也需要辛勤的耕耘,不加管理再好的花圃也會雜草重生。那才是真的害了孩子。1.
  • 母親太嚴厲,孩子易焦慮
    但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給這些「嚴厲媽媽」敲了警鐘,青少年成長早期,如果母親採取過度嚴厲、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其面臨很多情緒問題,變得焦慮和抑鬱。「看似只是孩子屁股挨揍了,過幾天就能好,但他們大腦受到的影響可不止幾天。」主持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表示。
  • 學過心理學的父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嗎?
    這種信任來源於主要的照顧者,一般是母親,對於孩子的需要能夠及時地滿足。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也有一些老人會說不要抱他,不然就會養成一哭就抱的習慣。這恰恰是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的哭泣是他發出需要的信號,他可能是拉了尿了,渴了餓了,也可能是冷了熱了,還有可能各種環境的刺激讓他覺得不安全,他想要抱一抱找回溫暖安全的感覺。這對於人格的健康發展都有好處。
  • 父母的焦慮,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一對剛剛富裕起來的父母,想讓孩子去好一點的學校,但是呢,孩子多,好學校少,即使買了學區房,也不能保障孩子一定能進入好學校,孩子得參加各種培訓,家長也得接受各種面試,就算是有錢有關係,渾身的辦法都用上,入學的時候也未必如願。能給孩子創造好條件,無可厚非。可問題是,焦慮的家長,加上流水線一樣的各種培訓,真的能夠成就我們的孩子嗎?對此,我深表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