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導語】:
面對孩子的教育,中國父母的焦慮已經達到一種很難控制的程度。
撰稿:半夕
排版:貝貝豆
2019年,教育部聯合八部委發布《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教育減負已經成為廣為熱議的話題。但近來得到的數據似乎並不能對減負的效果有有效的驗證,
父母的教育焦慮和孩子越來越重的學習任務仍然是困擾父母和孩子的首要問題,這種教育焦慮在這檔名為《親愛的小課桌》的節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節目中有一位小朋友名叫徐敬凱,曾經在暑假期間被媽媽強制要求完成400套試題。面對嘉賓傅首爾的質疑,徐媽媽回應:「孩子的課下時間不用來做作業,剩下的時間不都是用來玩了嗎?」
「孩子的玩耍時沒有意義的,沒有快樂的童年,小朋友需要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
這句從徐媽媽口中說出來的真實想法著實讓在場的嘉賓和觀眾們大跌眼鏡。演員王櫟鑫更是吃驚到瞳孔地震。一旁的育兒專家張敏則明確地對徐媽媽的育兒觀念表示了反對意見:
「你認為玩是浪費的,是沒有意義的,但其實玩才是最有意義的。」
徐媽媽的這種育兒觀念在媽媽的群體中並不是少數,有相當多的媽媽們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表現出嚴重的焦慮問題。很顯然,在這些寶媽眼中,讓寶寶利用所有時間來學習是緩解自身教育焦慮的最好辦法。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中小學生周末參加課外輔導的日均時間在4小時以內的佔據了87.4%,日均時間在4~6小時的佔11.7%,甚至有0.9%的孩子在周末花費超過6小時的時間參與課外輔導。
可,這種方法真的會有效嗎?
答案或許只有經歷過的孩子能夠明白,本應該自由自在的凱凱在和大家一起做遊戲的時候,表現出不同於尋常小朋友的退縮。而這種被徐媽媽認為是孩子內向的退縮卻被張敏認為是自卑,而這種自卑是來自於他平日裡嚴厲的母親。
而這背後的原因正是父母心中的教育焦慮。
父母的教育焦慮其實是對於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產生焦慮的一種形象化稱呼,這種焦慮的來源是非常廣泛的。
來源一:社會競爭的加大
社會競爭的加大是導致父母教育焦慮產生的環境因素。隨著社會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層次的提高,養出品學兼修的神仙孩子似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讓孩子落在起跑線和休息站」的觀念已經讓許多寶媽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放假時間反而會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於是出現了孩子周末比平常更加忙碌的啼笑皆非的場面。
來源二:對孩子的心理預期提高
現在父母對孩子有有高預期似乎並不是一條新鮮的新聞。特別是在父母「窮啥不能窮教育」的思想下,對於孩子的教育投資也隨之水漲船高。
在高要求,高預期的前提下,高回報自然成為許多媽媽下意識的想法,當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時,焦慮也就自然成為許多父母常有的心態。
父母的教育焦慮最直接產生的影響就是孩子。當父母拋棄自己的愛好,陪著孩子寫作業和學習的時候,並不一定會對孩子產生激勵情緒。相反,負罪感會比鼓勵更快地到來。
試想一下,當孩子長期被負罪感包裹,孩子的會開心嗎?當然不會。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表示:「孩子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什麼東西都會比較容易。」
徐敬凱小朋友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媽媽要求他完成400套習題的時候,他並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時的看書做題與其說是在學習,倒不如說是在機械化地完成任務,只是單純的量的增加,卻很難完成質的轉變。
這種不快樂的學習會反作用於孩子的性格,導致孩子感到自卑,感到為他人帶來麻煩的負罪感,而這種負面性格最開始只是從父母的焦慮中延伸出來的。
學會放過孩子其實是一種技術,放過並不是完全不管,放過的基礎還是愛,教孩子成為全面的人比教孩子成為機器更符合父母的要求。
1)放低期待
正所謂沒有過高的期待自然不會有過高的要求。父母要學會更加客觀地評判自己孩子的真正實力,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為孩子的未來制定規劃,而不是盲目地制定計劃,一切的基礎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健康的成長。
2)孩子需要學習,但是生活不只有學習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生活應該是五顏六色的而不是一種顏色,帶著孩子去看看世界,看世界的方式不止是玩耍,享受自然,感受世界才是接觸世界的最好狀態。
如果孩子不能自己用身體來丈量世界,父母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裝點孩子的生活。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