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媽學:暑假讓孩子做400套題,真正毀掉孩子的是父母的教育焦慮

2020-09-05 貝貝豆育兒課堂

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導語】:

面對孩子的教育,中國父母的焦慮已經達到一種很難控制的程度。

撰稿:半夕

排版:貝貝豆

2019年,教育部聯合八部委發布《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教育減負已經成為廣為熱議的話題。但近來得到的數據似乎並不能對減負的效果有有效的驗證,

父母的教育焦慮和孩子越來越重的學習任務仍然是困擾父母和孩子的首要問題,這種教育焦慮在這檔名為《親愛的小課桌》的節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孩子自卑性格的形成其實離不開逼孩子做400套題媽媽的嚴厲

在節目中有一位小朋友名叫徐敬凱,曾經在暑假期間被媽媽強制要求完成400套試題。面對嘉賓傅首爾的質疑,徐媽媽回應:「孩子的課下時間不用來做作業,剩下的時間不都是用來玩了嗎?」

「孩子的玩耍時沒有意義的,沒有快樂的童年,小朋友需要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

這句從徐媽媽口中說出來的真實想法著實讓在場的嘉賓和觀眾們大跌眼鏡。演員王櫟鑫更是吃驚到瞳孔地震。一旁的育兒專家張敏則明確地對徐媽媽的育兒觀念表示了反對意見:

「你認為玩是浪費的,是沒有意義的,但其實玩才是最有意義的。」

徐媽媽的這種育兒觀念在媽媽的群體中並不是少數,有相當多的媽媽們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表現出嚴重的焦慮問題。很顯然,在這些寶媽眼中,讓寶寶利用所有時間來學習是緩解自身教育焦慮的最好辦法。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中小學生周末參加課外輔導的日均時間在4小時以內的佔據了87.4%,日均時間在4~6小時的佔11.7%,甚至有0.9%的孩子在周末花費超過6小時的時間參與課外輔導。

可,這種方法真的會有效嗎?

答案或許只有經歷過的孩子能夠明白,本應該自由自在的凱凱在和大家一起做遊戲的時候,表現出不同於尋常小朋友的退縮。而這種被徐媽媽認為是孩子內向的退縮卻被張敏認為是自卑,而這種自卑是來自於他平日裡嚴厲的母親。

而這背後的原因正是父母心中的教育焦慮。

什麼是教育焦慮,父母的教育焦慮到底起源於哪裡

父母的教育焦慮其實是對於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產生焦慮的一種形象化稱呼,這種焦慮的來源是非常廣泛的。

來源一:社會競爭的加大

社會競爭的加大是導致父母教育焦慮產生的環境因素。隨著社會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層次的提高,養出品學兼修的神仙孩子似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讓孩子落在起跑線和休息站」的觀念已經讓許多寶媽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放假時間反而會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於是出現了孩子周末比平常更加忙碌的啼笑皆非的場面。

來源二:對孩子的心理預期提高

現在父母對孩子有有高預期似乎並不是一條新鮮的新聞。特別是在父母「窮啥不能窮教育」的思想下,對於孩子的教育投資也隨之水漲船高。

在高要求,高預期的前提下,高回報自然成為許多媽媽下意識的想法,當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時,焦慮也就自然成為許多父母常有的心態。

父母的教育焦慮可能會對孩子自信心的養成造成影響

父母的教育焦慮最直接產生的影響就是孩子。當父母拋棄自己的愛好,陪著孩子寫作業和學習的時候,並不一定會對孩子產生激勵情緒。相反,負罪感會比鼓勵更快地到來。

試想一下,當孩子長期被負罪感包裹,孩子的會開心嗎?當然不會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表示:「孩子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什麼東西都會比較容易。」

徐敬凱小朋友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媽媽要求他完成400套習題的時候,他並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時的看書做題與其說是在學習,倒不如說是在機械化地完成任務,只是單純的量的增加,卻很難完成質的轉變。

這種不快樂的學習會反作用於孩子的性格,導致孩子感到自卑,感到為他人帶來麻煩的負罪感,而這種負面性格最開始只是從父母的焦慮中延伸出來的。

父母消除焦慮不僅是放過孩子,更是放過自己

學會放過孩子其實是一種技術,放過並不是完全不管,放過的基礎還是愛,教孩子成為全面的人比教孩子成為機器更符合父母的要求。

1)放低期待

正所謂沒有過高的期待自然不會有過高的要求。父母要學會更加客觀地評判自己孩子的真正實力,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為孩子的未來制定規劃,而不是盲目地制定計劃,一切的基礎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健康的成長。

2)孩子需要學習,但是生活不只有學習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生活應該是五顏六色的而不是一種顏色,帶著孩子去看看世界,看世界的方式不止是玩耍,享受自然,感受世界才是接觸世界的最好狀態

如果孩子不能自己用身體來丈量世界,父母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裝點孩子的生活。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毀掉一個孩子,就從毀掉他的暑假開始
    進入暑假時間。昨天,公眾號「洞見」推薦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以喜歡的方式過暑假》。文章開宗明義,放暑假,一定不能讓孩子太舒服。很明顯,文章的觀點受到了家長的熱捧,輕鬆10萬+。……現代生活的壓力使成年人和青年人的緊張情緒越來越強烈,為了讓年輕人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能站得住腳,於是一些學校和父母本能地採取了嚴格訓練的辦法,而結果則適得其反。比斯賓塞更早100年,著名法國教育家盧梭,就已經對過度教育憂心忡忡。在《愛彌兒》裡,盧梭提倡黑暗環境中的兒童遊戲,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盧梭擔心的不是知識教育的缺乏,而是過度教育導致兒童天性的扭曲。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也顯示,2018年,68%的受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僅有6%不焦慮。這些家長的焦慮來自於對孩子的不滿,總認為別人家孩子優秀,自家的孩子一事無成。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後天我們不注意保護和改善,反而可能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自我焦慮。
  • "直升機父母"如何毀掉孩子:高壓環境引發焦慮抑鬱
    (原標題:「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資料圖據《每日郵報》一開始,主要擔憂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他們成長在高壓鍋的環境裡,造成內心的焦慮和抑鬱。接著,又開始擔憂對父母也有影響,尤其是無法時刻滿足孩子的在職媽媽。
  • 孩子學鋼琴被鄙視?教育焦慮、大把花錢,一張課程表看孩子有多苦
    中產階級在中國絕對是人人羨慕的家庭——有車有房有時間和金錢去旅遊,年收入10-50萬,父母都是高知、企事業單位中層管理者。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令人豔羨的群體,卻深深陷入孩子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焦慮之中。然而,中產階級投資教育「不能輸」,更底層的人們的孩子教育就可以輸嗎?
  • 孩子學鋼琴被鄙視?教育焦慮大把花錢,一張課程表暴露孩子有多苦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令人豔羨的群體,卻深深陷入孩子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焦慮之中。然而,中產階級投資教育「不能輸」,更底層的人們的孩子教育就可以輸嗎?事實上,教育焦慮已經普遍蔓延,滿大街的課外輔導班和全網火爆的線上教育就是最好的憑證。
  • 寶媽稱孩子假期做400套試卷很有成就感,傅首爾回懟:你瘋了嗎
    不寫完作業,不準……」在父母眼中,寫作業是對提高成績最好的表現,特別是在孩子放假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個家長要求孩子要完成「題海戰術」容不得有一點點的鬆懈。但是也有的父母並不能接受這種方式,畢竟假期不就是為了調解孩子,多點課外生活嗎?
  • 7歲兒子做376套卷子崩潰,傅首爾怒懟:毀掉一個孩子多簡單?
    於是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的焦慮牽引著,忙不迭地跟隨著。但她不知道的是,「媽媽的焦慮,是會傳染給孩子的。」這種壓抑的愛,讓瑤瑤完全喪失了自我空間,迫使她想要遠離父母,甚至走上歧途。教育專家饒雪莉老師說:「在孩子12歲之前,親子關係大於一切教育。」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全文共計3766字,大約需要4-6分鐘時間閱讀暑假前,朋友聚會時,大家慣例問起我今年的暑假安排,正常情況下我的假期安排會有親子旅遊和兒子的補習,可是今年我沒有這樣安排,取消旅行計劃是迫於這場疫情,而取消似乎每個中學生都在參與的補習,是決定用這長達兩個月的假期來做一場全情的陪伴。
  • 做不焦慮的父母,做有益於孩子成長的父母
    我們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直升機父母變得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就是說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下孩子的頭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關注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父母越來越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據專家研究,其實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原由解析:為什麼我們會使勁的去教孩子,而在父母那一代,他們對於教育沒有這麼關注,而且,那時的父母也不會像現在父母這麼焦慮,大家的教育方式都比較鬆散,不會像現在挑什麼學區房,老師也沒這麼大壓力,當時的工人和工程師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都是按級別來的。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教育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歲半的大寶在幼兒園入學面後就被淘汰了,這讓寶媽Irene十分焦慮。因為在香港,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沒有好的文憑,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會被社會淘汰。她同時也困惑不解,面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過是一堆一歲半的寶寶在一起做遊戲而已。
  • 知乎上清華大學畢業的母親教育孩子獨樹一幟,焦慮父母應該學一學
    在知乎上有一個孩子,分享了清華畢業的母親對自己教育的獨樹一幟的故事,獲贊數萬,真正讓人感受到了「清華的智慧」,也稱得上是神仙級的媽媽。 所以,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未來生活更加輕鬆,便會代替孩子做選擇、定下目標,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孩子的未來,父母不可想像,也不可設限,父母真正要做的是一切清零,放下焦慮。 給孩子一個「空白」的人生起點,不作對比,也不高度期待,更不能左右孩子的人生。
  •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無論是「月薪3萬,養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慮!「,還是「我家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嗎?」折射出的都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 整容成孩子開學禮物?400萬中國孩子正在被整容毀掉
    導讀:整容成孩子開學禮物?400萬中國孩子正在被整容毀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整容成孩子開學禮物?400萬中國孩子正在被整容毀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霸氣寶媽一臉驕傲:兒子在暑假做完了400套卷子,遭嘉賓回懟
    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了,在父母們的眼裡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玩卻是次要的。寶媽炫耀兒子假期做幾百套試題在主持人問道孩子為什麼學習這麼好,每次都能考第一名時,寶媽驕傲的說:「我兒子平時很聽話懂事,學習也特別努力,每天放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吃完飯後也不會出去玩,會立馬回到臥室做課外練習題,直到睡覺時間到了才會去洗漱,而且在今年暑假,他完成了數學、語文、外語以及各類專項試題四百套。
  • 你的焦慮,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的內心有著太多對孩子無處安放的愛,所以我們總是焦慮擔憂,花費巨大精力為孩子做著自以為「正確的事」,可到頭來,不但自己受累,還給孩子的未來埋下了未知的隱患。教育專家尹建莉曾分享了女兒圓圓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個故事。圓圓剛上小學時,老師要求家長經常陪著孩子做作業,但尹建莉卻沒那樣做。
  • 「不要喊媽!」刷屏父母圈:毀掉一個孩子,媽媽總是陪著就夠了
    不要喊「媽」!寫完的句子及看圖說話請讀兩遍,讀通順並改正!不要喊「媽」!數學:所有的題目做完請認真檢查!不要喊「媽」!不會的題,請通讀三遍!不要喊「媽」!如果當孩子在學習時,父母總是在旁邊不停的「指導」孩子:「不對不對,你這樣做不對,這道題應該這樣做……」
  • 虎媽培養超級雞娃,傅首爾:把童年還給孩子,虎媽:不敢
    近日,在火爆的新型萌娃課業教育類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一位虎媽以硬核的教育理念,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她讓年僅7歲的兒子,在一年級寒假中,竟然做了376張試卷!這種堪比高三學生的刷題學習法,著實令人瞠目結舌。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所著的《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和啟發。《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
  • 媽媽的悔過書:我是如何毀掉兩個孩子的?
    李柳南在書中寫到:愚昧的父母將孩子培養成炫耀品;有智慧的父母則努力成為子女的驕傲。你,屬於哪一種?在焦慮的家長眼中,沒有孩子,只有被監視的學習機器。隨時隨地查看是否按照預期程序運轉正常,是他們的職責。2「孩子的生活,由我說了算。」如何毀掉一個孩子?讓TA為媽媽而學,行程全聽媽媽安排,上媽媽叫TA去的補習班,做媽媽要TA做的題,讀媽媽要TA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