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盯著分數 看重努力和進步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新影
本報記者 李珍玉
賴床不吃飯,嚴厲呵斥;考試沒考好,冷嘲熱諷;平時犯錯誤,動輒生氣打罵……生活中,不少媽媽管教孩子十分嚴格。但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給這些「嚴厲媽媽」敲了警鐘,青少年成長早期,如果母親採取過度嚴厲、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其面臨很多情緒問題,變得焦慮和抑鬱。
「看似只是孩子屁股挨揍了,過幾天就能好,但他們大腦受到的影響可不止幾天。」主持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表示。研究團隊對一組十二三歲的孩子進行家庭教養方式和情緒評估,3年後給他們做功能性磁共振腦掃描(fMRI),結果發現,母親長期採取負面消極教養方式(不論肢體暴力還是精神暴力),孩子到青春期,腦部杏仁核與前額葉之間的神經環路活動都發生了異常。這些孩子長期處於精神壓力之下,無法排解,進而影響到大腦。值得重視的是,這種影響是廣泛的,中輕度可能造成抑鬱情緒,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尤其是學習;嚴重的可能無法繼續學業,甚至輕生。研究團隊已把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雜誌上。
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其實很多母親也「冤枉」,誰也不想平白無故發火,但當孩子達不到預期標準,又總是惹人生氣時,很難控制情緒。針對這個問題,李新影給了以下幾個建議。
教育預期不能太高。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名校,也不是只有上了名校的孩子才能成功。因此,要對孩子的教育成果有個合理預期,不苛刻要求自己,也不強迫孩子。
看重努力和進步過程。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教育標準不能一刀切。家長要更多地欣賞孩子,看重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進步,不要只看分數,總盯著孩子的短板,更不要常用其他孩子的優勢和自己孩子的劣勢比較。比如孩子考試,如果比以前書寫工整了,比以前更仔細了,會的題目都做對了,即使分數沒有什麼變化,也應該鼓勵和肯定。李新影說,教育需要耐心,要本著「牽著蝸牛去散步」的精神去做。
發脾氣前按「暫停」鍵。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一種自我修煉。人在氣頭上,可以給自己一個暗語,或事先跟孩子約定好,如果感到自己要發脾氣了,就啟動暫停模式,比如自言自語「一二三,停」!去別的屋子轉一下,或喝口水、做次深呼吸,有個時間緩衝,再回頭想想就不那麼想發脾氣了。
積極調整身心狀態。研究發現,平時花一些時間做身心平衡的調整鍛鍊,如跑步、打球、遊泳、做瑜伽、練冥想,能幫助人更好地控制情緒。所以,家長們不妨多學著修身養性。
用自然結果懲罰法。如果孩子不按家長的要求做事,出現了狼狽局面,家長可在堅持原則且安全允許的範圍內,讓孩子面對不良後果,然後自己選擇改變。比如,早上拖拉或不想完成作業,不必呵斥,讓孩子遲到一兩次,或完不成作業,請老師批評教育孩子。孩子經歷幾次之後,自己就會嘗試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