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太嚴厲,孩子易焦慮

2020-09-05 生命時報

不要總盯著分數 看重努力和進步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新影

本報記者 李珍玉

賴床不吃飯,嚴厲呵斥;考試沒考好,冷嘲熱諷;平時犯錯誤,動輒生氣打罵……生活中,不少媽媽管教孩子十分嚴格。但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給這些「嚴厲媽媽」敲了警鐘,青少年成長早期,如果母親採取過度嚴厲、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其面臨很多情緒問題,變得焦慮和抑鬱。

「看似只是孩子屁股挨揍了,過幾天就能好,但他們大腦受到的影響可不止幾天。」主持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表示。研究團隊對一組十二三歲的孩子進行家庭教養方式和情緒評估,3年後給他們做功能性磁共振腦掃描(fMRI),結果發現,母親長期採取負面消極教養方式(不論肢體暴力還是精神暴力),孩子到青春期,腦部杏仁核與前額葉之間的神經環路活動都發生了異常。這些孩子長期處於精神壓力之下,無法排解,進而影響到大腦。值得重視的是,這種影響是廣泛的,中輕度可能造成抑鬱情緒,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尤其是學習;嚴重的可能無法繼續學業,甚至輕生。研究團隊已把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雜誌上。

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其實很多母親也「冤枉」,誰也不想平白無故發火,但當孩子達不到預期標準,又總是惹人生氣時,很難控制情緒。針對這個問題,李新影給了以下幾個建議。

教育預期不能太高。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名校,也不是只有上了名校的孩子才能成功。因此,要對孩子的教育成果有個合理預期,不苛刻要求自己,也不強迫孩子。

看重努力和進步過程。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教育標準不能一刀切。家長要更多地欣賞孩子,看重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進步,不要只看分數,總盯著孩子的短板,更不要常用其他孩子的優勢和自己孩子的劣勢比較。比如孩子考試,如果比以前書寫工整了,比以前更仔細了,會的題目都做對了,即使分數沒有什麼變化,也應該鼓勵和肯定。李新影說,教育需要耐心,要本著「牽著蝸牛去散步」的精神去做。

發脾氣前按「暫停」鍵。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一種自我修煉。人在氣頭上,可以給自己一個暗語,或事先跟孩子約定好,如果感到自己要發脾氣了,就啟動暫停模式,比如自言自語「一二三,停」!去別的屋子轉一下,或喝口水、做次深呼吸,有個時間緩衝,再回頭想想就不那麼想發脾氣了。

積極調整身心狀態。研究發現,平時花一些時間做身心平衡的調整鍛鍊,如跑步、打球、遊泳、做瑜伽、練冥想,能幫助人更好地控制情緒。所以,家長們不妨多學著修身養性。

用自然結果懲罰法。如果孩子不按家長的要求做事,出現了狼狽局面,家長可在堅持原則且安全允許的範圍內,讓孩子面對不良後果,然後自己選擇改變。比如,早上拖拉或不想完成作業,不必呵斥,讓孩子遲到一兩次,或完不成作業,請老師批評教育孩子。孩子經歷幾次之後,自己就會嘗試調整了。▲

相關焦點

  • 母親一直對我太嚴厲了,我不想給她準備母親節禮物!
    前幾天,一個讀者問了一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問我母親節禮物都不同,她問我:「母親節,我不想送禮物,可以嗎?」這個讀者跟我說了很多和母親的故事,從童年起母親就對她非常嚴厲,即使她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母親似乎從來不覺得她有一丁點優秀。
  • 六七歲孩子心理問題顯著 父親適當嚴厲有益成長
    2、六七歲孩子心理問題最顯著  [數據] 6~7歲心理健康檢出率為18.03%;其次是11~13歲年齡段,檢出率為18.24%;問題最少的是8~10歲年齡段,檢出率為17.11%。  [原因] 6~7歲的小學生剛剛入學,一時難以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難以克服與熟悉的老師和同學的分離焦慮,容易膽怯或闖禍,情緒不穩定。
  •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我不喜歡「害怕」這個詞,它令我真正的害怕。深思下來,「害怕」就是我們父母心中強烈的焦慮不安,而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最終也最易傳遞給我們最愛的孩子。1韓劇《天空之城》是一部黑色喜劇的教育片,講述的是五個家庭在教育中對待子女的方式各有不同,導致8個孩子走向不同的結局。
  • 一年級孩子說老師太嚴厲,家長做好三點,支持孩子幼小的心靈
    小學老師真嚴厲很多剛上一年級的寶貝回到家都會和媽媽反映說老師太嚴厲了。爸爸媽媽做好三件事,有效支持孩子幼小的心當孩子回到家和媽媽爸爸表達老師太嚴厲時,爸爸媽媽做以下的事情能夠支持到孩子。聽孩子去表達,而不要說:「你幼兒園太淘氣了,上了小學當然要挨批評!」,這樣的話,孩子會對小學產生更大的恐懼。如果孩子邊哭邊說邊哭,家長要能夠擁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背,幫他疏導情緒。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男人害怕當父親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自己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經常有些關於掌控欲強的母親毀掉了整個家庭的說法,而其實如果從家庭視角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會橫空出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母親。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母親。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男人害怕當父親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自己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3.媽媽太要強有的家庭裡面媽媽太要強,有些時候不是爸爸不想管孩子,而是媽媽不讓爸爸參與教育孩子的事情,久而久之爸爸也就習慣了,所以教育孩子的事情自然就是媽媽的事。
  • 高三學生在家持刀殺害母親:是什麼讓孩子的刀揮向母親?
    2020年11月12日,一名高三學生李某下了晚自習回家寫作業,因為母親的嚴厲說教和言語辱罵,拿起菜刀砍向母親。事後,李某換了衣服出門在同學家借宿一晚,第二天和老師坦白罪行,投案自首。警方到達案發現場後,其母親已經死亡。在警方通報中看到,因為家庭管教的原因,孩子與母親長期存在矛盾。
  • 母親越焦慮、孩子就越抑鬱,什麼樣的父母,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感到焦慮。隨著孩子長大,母親與日俱增的教育焦慮,往往會影響到孩子十六歲是花季,十七歲是雨季,青春期的孩子只是看看書、說說話、聽聽歌,眼淚都會隨著憂愁淌下來。作為孩子的母親,即便是經濟地位低、生活壓力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調整好情緒和心態,以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母親則會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寄托在孩子身上。
  • 婆婆教育孩子太過嚴厲,孩子被訓哭,覺得大人都不愛他了
    雖然我不贊成爺爺奶奶嚴厲的教育方法,但是如果在孩子面前反駁或者批評這樣的做法,受益的絕對不會是孩子。,然後批評他,語氣嚴厲了一些,所以他被迫去洗澡後情緒很大。比如,爺爺是權威性家長,他既兢兢業業照顧一家,但是同時他又希望孩子能在他可控的範疇成長,因為他是真心希望孩子好,他的嚴厲會讓他使用激將法。但是這些不好聽的話或多或少能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
  • 一個母親的焦慮:孩子是否有戀母情節?
    媽媽開始焦慮:擔心兒子是不是有什麼俄狄浦斯情結;兒子現在這麼大了對母親很依戀是不是會很過分;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她在電話當中還提到自己的愛人有時候也很生氣,說這兒子總是長不大一樣,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想知道,夫妻之間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才能讓兒子長大起來。
  • 一年級孩子回來說老師嚴厲,家長做好三件事,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
    小學老師真嚴厲很多剛上一年級的寶貝回到家都會和媽媽反映說老師太嚴厲了。有一個小男孩回到家對媽媽說:我們老師特別嚴厲,一點也不帶微笑,規矩太多了,我寫的字兒都通不過。爸爸媽媽做好三件事,有效支持孩子幼小的心當孩子回到家和媽媽爸爸表達老師太嚴厲時,爸爸媽媽做以下的事情能夠支持到孩子。首先要做到傾聽。聽孩子去表達,而不要說:「你幼兒園太淘氣了,上了小學當然要挨批評!」,這樣的話,孩子會對小學產生更大的恐懼。
  • 南京高三生殺母:焦慮的母親,失蹤一樣的父親,叛逆期的孩子
    江蘇南京,17歲高中男生李某11月12日在家中持刀將母親殺害,後換衣服到同學家借宿。13日,李某前往學校找到班主任告知相關情況,本人打電話要求自首。16日,警方通報稱,李某因家庭管教等原因,與其母長期存在矛盾。
  • 又一個被焦慮毀掉的家庭,中學生與母親爭吵後,殺死母親
    母子間有多大仇恨,讓孩子舉起菜刀砍向自己的母親呢?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該事件。11月12日晚十點,南京一所高中高三學生李炎冰(化名)下晚自習回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母親謝蘭對他進行說教辱罵,李炎冰忍受不了,情緒激動,便拿起家中「三把菜刀」,「砍殺、捅刺」母親,致其無法動彈後,他換了身衣服,到一位同學家借宿一晚。
  • 寶寶三歲之前,要和母親經歷三次「小離別」,破解分離焦慮有辦法
    在寶寶三歲之前,寶寶會同母親經歷三次「小離別」,並且寶寶和母親的每一次離別,都會留下刻骨銘記的回憶。,今天給寶寶斷奶,明天看寶寶哭得太鬧騰就不斷了。這一階段也會經歷很多的困難,比如孩子害怕黑,孩子幻想晚上睡覺的時候會有可怕的東西來抓他,孩子不和母親睡就睡不著。如果這時寶媽心軟了,很可能寶寶不喜歡分房睡的習慣就落下了。還有奶奶或者姥姥帶的寶寶,更是無法做到第二次分離。
  • 高三學生殺害陪讀母親:為何母親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事後他沒有報警,在家裡平靜地坐了40多個小時;2018年,湖南,一個12歲男孩在家裡偷偷抽菸被母親嚴厲管教,心生怨恨,從廚房拿菜刀砍了母親20多刀,母親當場死亡。2017年12月,達州,一個13歲男孩因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嚴,持刀將其殺害,後正常去上學。警方在課堂將其抓獲。
  • 湖南一10歲男孩不服母親嚴厲管教,多次離家出走還稱其母是人販子
    湖南一10歲男孩不服母親嚴厲管教,多次離家出走還稱其母是人販子來自湖南省株洲市的一名10歲小男孩小張,因母親的嚴加管教,和母親發生矛盾後離家出走。警方找到小張後,母親卻不願意接小張回家,說小張已多次離家出走,在外面還說自己是人販子,實在是太讓人心寒。
  • 「孩子幼兒園老師太嚴厲怎麼辦」轉學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閨蜜小喬的女兒甜甜這學期升了中班,換了個主班老師,特別嚴厲,口頭禪就是「孩子們不準這個、不準那個。」甜甜小班的老師特別隨和,也沒有太多規矩,所以她已經適應了寬鬆隨和的節奏,現在猛地跟著這個老師,突然嚴肅起來,孩子猛地無法適應,就連小喬也無法更好適應。聽著每天放學甜甜對她講述的幼兒園生活,小喬覺得這個老師實在太嚴格,對孩子束縛太多,對孩子發展一點都沒有好處,甚至生出了轉學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