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節目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被訪者從七歲開始,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二歲、四十九歲一直到五十六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人們驚奇地發現,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在出身這個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的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當然只能從其他方面一點一點地補回來,還記得從小學開始,父母便以不能輸在起跑線為理由給我們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託關係走後門也要把我們送進最好的小學,不顧高價擇校費也要把我們送進最好的高中。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學生身上,最近一部印度電影就反映了這種現實,這部電影就是《起跑線》:
這部電影很簡單,就是一對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但是過程相當曲折,第一次去幼兒園排隊報名,但拉吉連報名表格沒拿到。他們又決定轉戰私立學校附近的「學區房」。
在經過培訓組織的好一陣折騰之後,他們依然被私立學校拒之門外。無奈之下,他們又打起貧困學生名額的主意——假裝貧困戶騙取指標。一家子立即從高檔社區遷往貧民區。
然而,當拉吉的女兒終於通過考核,進入理想學校時,拉吉最終選擇說出真相,並點出印度教育的本質問題:「教育已經淪為生意。」
看完電影五味雜陳,尤其當看到希亞姆的兒子落選的時候,眼淚還是忍不住留下來。難道人生就真的如文章開頭提到的《人生七年》---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那樣嗎?《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的冠軍劉媛媛在她的決賽演講裡也提到了這部紀錄片:
但是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的小孩,他到最後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而且現實生活中,寒門子弟逆襲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所以當我們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出生上去,更不能去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如別人的父母,因為家境不好並沒有斬斷一個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
是的,所謂的起跑線並沒有斬斷所有的可能,富人尚且如此重視教育,何況我們這些並非出身豪門之人?說句不客氣的,鼓吹「讀書無用論」的人不是蠢,就是壞。在2017年的一期《演說家》節目中,考研老師張雪峰和節目嘉賓「懟」了起來,直接指出:說學歷不重要的人,他們說的都是假話。
我也承認,讀書上學接受教育不是唯一出路,但對於沒資源、沒背景的普通人來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種改變命運的途徑。再好的起跑線,我們的一生也終將是遠離起跑線的過程,就像劉媛媛所說: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門的,我們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