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陽:故鄉美食——黃糕

2020-12-18 雪絨花原創文學

故鄉美食——黃糕

文/袁新陽

人的一生,總會慢慢長大,但無論身處西部漫漫黃沙深處,還是身居東部浩瀚海洋伶仃一隅,無論曾經多麼波瀾壯闊,也無論曾經多麼沙海一粟,忘不了的,銘刻於心的,往往是筷頭不經意間觸碰舌尖味蕾的那一瞬所帶來的——有關故鄉的脈脈濃情。從此,味蕾對於故鄉的持續回味,也被賦予了比尋常思念更加濃鬱的鄉愁。

當飄香的稻米逐漸氤氳起山南水北的味覺,當麥子成熟後磨成的白面滋潤起漢子們雄壯的臂彎,當金燦燦的玉米露須笑迎豐收的喜悅時,幾乎所有人都曾忘記了一種古老卻又堅如磐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作物——黍。人們常常祈禱來年海晏河澄,五穀豐登,其中的五穀之一,就是黍。放眼四周,眼下估計晉冀西北地區還依然原汁原味保留著黍的做法與吃法。

晉冀西北地區處於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交匯點,常年氣候乾燥少雨,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偶有下雨,也少有潤物無聲的淅淅瀝瀝,更多的是噼裡啪啦,迅猛潑辣的雨打芭蕉。在冀西北的山巒谷壑、幽澗平川裡,有這樣一個地方,環繞著的群山圍成了一處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盆地平原,我的故鄉,蔚州,就舒舒服服地坐落於這塊難得的小盆地中,從上古時代延綿至今。

蔚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厚重,唐宋以來,為燕雲十六州之一。西望山西大同,東連首都北京,北接塞北名城張家口,南倚太行山餘脈,其中著名的太行八大陘之一的飛狐陘,就蜿蜒列於此,此陘自古以來就是溝通華北農耕文明與蒙古高原草原文明的交通要道。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太溫和的氣候,加上有些閉塞卻又四方縱橫的地理位置,使得蔚州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用黍做成的黃糕,便是最能代表蔚州飲食風味特點的。

秋天,從地裡收穫的黍子,經過場面上農人的翻、打、曬、揚,一顆顆被麥黃色裹著飽滿顆粒的黍米便收進了農家的小院,再經過磨麵坊機器的的細磨精研,之前跳跳蹦蹦的黍子米就變成了細膩膩、淺黃黃的黍面,俗稱黃米麵兒。晌午的日頭當空照耀,讓忙活了一上午的漢子們,額頭上滲出了汗水,也讓漢子們肚子裡的餓蟲,開始咕嚕嚕地叫喚了。這時候,家裡的女人們停下手裡的活計,伸手捋了捋被風吹亂的頭髮,轉身進屋舀上一大碗剛剛磨好的黃米麵,倒進專門用來做糕的瓷盆裡,熟練得左手倒水,右手摻水和面,要是家裡男人們愛吃口感硬一點的糕,就再添加一勺或者半勺棒子麵兒,混合在一起,做成的黃糕,男人們吃了更扛餓,幹活也更有勁兒。當然,這樣的摻和,更多的是那個年代糧食匱乏和農人生計繁重的權宜之計,不過作為一種口感的喜好,現在依然被很多人保留下來。面和軟成型後,均勻又有些隨意地攤在早已準備好的籠屜裡,蓋上鍋蓋,大火蒸十幾分鐘即可。

在等待蒸糕的時候,女人們已經在有條不紊得忙活著泡糕菜了。糕蒸熟以後,不能直接吃,而是得蘸著帶湯的糕菜一塊吃,在地道的蔚州人看來,如果說黃糕是必不可少充飢的美食,那麼糕菜則是讓糕成為美食的必要條件,二者如影相隨,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泡糕菜一般來說,基本上是由豬肉丁,切成小塊的豆腐,還有一些常見的蔬菜,如韭菜、雪裡蕻、小白菜、茄子等,加湯熬燴而成,一碗成功的糕菜,一定是湯汁適宜、熱氣衝衝、香味瀰漫。湯汁太少,那麼泡糕吃的時候口感就會太幹,難以下咽,湯汁太多,則容易讓糕發黏,影響口感。所以不多不少、正正好的湯汁,是整碗糕菜成功的關鍵。

鐵鍋裡的糕菜在灶上的小火上慢慢熬燴著,一旁的蒸鍋已經哧哧的冒出了熱氣,糕蒸熟了,也意味著整個黃糕製作過程中最能考驗勇氣和水平的時刻——搋糕環節到了。只見剛才還不慌不忙、從從容容蒸糕熬菜的女人,已經麻利的從甕裡舀好一瓢涼水擺在糕盆旁邊,擼起袖子,雙手伸進瓢裡蘸滿涼水,然後將蒸籠裡蒸熟的糕迅速倒進糕盆裡,左手把著盆沿兒穩住身體,右手緊握成拳頭,趁著蘸水帶來的涼乎兒勁兒,迅速有力的砸向熱氣騰騰的糕上,不用說,那種火辣辣燙手的感覺讓蘸水帶來的涼意瞬間消失,怎麼辦?立馬重新蘸上涼水,繼續有力地搋揉著盆裡的熱糕,就這樣,在反覆經歷了十來次燙與涼瞬間切換的雙重考驗後,原先散亂鬆軟的糕就已經被打磨、搋成了一整塊筋道成粉坨狀的黃糕了,再抹上一層麻油,一盆黃澄澄、油亮亮、筋道道的黃糕就做好了。

這個時候,鐵鍋裡的熬菜也好了,連菜帶汁的盛進碗裡,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享受飽食一餐的滿足。男人們拿起糕鏟,鏟上一大塊黃糕,放進碗裡,夾起筷子,大大拌上一口,蘸上少許菜,連糕帶菜同時送入口中,沒等嚼上兩下,就聽見咕咚一聲,一大口糕就這樣結結實實得進了肚兒。孩子們聽著大人們咕咚咕咚的咽糕聲,咯咯地笑著,也就跟著一起津津有味、饒有興致地吃起來。

千百年來,黃糕已經成為了蔚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獨特的吃糕方式,伴隨著咕咚咕咚的下咽聲,這種硬核的吃法已經深深影響了世世代代蔚州人的性格和情懷。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也無論前路多麼坎坷,沒有什麼東西比一頓黃糕,更能給蔚州人帶來心靈的慰藉,也沒有什麼聲音比咽糕時發出的咕咚聲,更能給蔚州人帶來前行的勇氣。黃糕,不僅是充飢的美食,更是蔚州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精神食糧。

相關焦點

  • 我的鄉愁,是故鄉的郎酒,故鄉的美食,故鄉的油菜花,四川古藺!
    我的鄉愁是家鄉觸動味蕾深處的美食,我的鄉愁是家鄉流連忘返的風景!我的家鄉是川南地區一個偏遠的縣城,名為古藺(lin),藺相如的藺,出門在外,總會有人讀不清楚我家鄉的名字,而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趁機向別人聊一聊我的家鄉!
  • 故鄉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
    令梁子湖螃蟹聞名遐邇,我的故鄉就是位於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梁子湖原名「娘子湖」,因一對母子奮不顧身拯救鄉鄰於突降的自然災難犧牲後而得名,傳聞此二人幻化為湖中央的鞋型小島,守衛這片生態水域。梁子湖東與黃石,南與鹹寧,西與武漢連接,佔據武漢市江夏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島內四面環水,湖的面積約有42萬畝,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得天獨厚的天然地勢特點造就這裡的溫潤事宜的氣候,也是湖北省著名的溼地資源保護區和旅遊風景區,這裡就是大閘蟹的故鄉,也是武昌魚的故鄉。說起梁子湖大閘蟹,它還有一段關於天下第一食蟹人的傳說。大禹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
  • 《異世界居酒屋》:忘不了的不是美食,而是和故鄉有關的記憶
    關於故鄉,我們可能有很多不滿,但是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讓我們熱淚盈眶。最近看了日本作家蟬川夏哉的《異世界居酒屋》,對故鄉的感受又更深一些了。看著書中人物的故事,被溫暖的同時,也突然發現,他們看似喜歡「居酒屋阿信」的美食,但其實他們是在通過那裡的美食寄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 東北「三寶」的故鄉,白山的特色美食小吃
    白山是東北「三寶」的故鄉。但是你知道嗎,白山不但是東北三寶的故鄉,還是一個擁有眾多美食小吃的地方。今天就一起來嘗嘗吧。白山無人不愛,最愛最愛的,沒有之一,當屬鍋包肉啦!鍋包肉是白山的溜肉段衍生出來的一道菜,只不過現在是肉片,外面包著用土豆做的澱粉,放在油裡炸,所以又叫「鍋爆肉」,外脆、酸甜,裡面的肉嫩。甭提多好吃了!
  • 鴻雁故鄉巴彥淖爾,我的家鄉美食推薦-鐵鍋燜面
    我的家鄉,內蒙古鴻雁的故鄉-巴彥淖爾市。我最想給外地人推薦的家鄉美食,首當其衝的就是鐵鍋燜面!一道家家戶戶再也不能普通的家常便飯。方便、快捷,又吃得飽,又吃得好!有肉有菜還有面,不幹不溼不膩口!不然這道美食就像缺少了靈魂一樣,無法體現它的獨特魅力和地道正宗來。
  • 夜讀|故鄉番薯情
    故鄉番薯情作者/ 沐雪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幾天前,老父老母又從老家福清給我寄來一大袋老家美食,其中就有番薯幹日子好過了,番薯經過家鄉人的巧手,又演變成諸多美食,番薯粉面、番薯丸、番薯饅頭、番薯餅……樣樣都是美味,滋潤著家鄉人日益美好的生活。老家的街頭巷尾常飄出用番薯做美食的香味,這香味令人垂涎,對我來說,是家鄉最熟悉最難忘的味道。在老家,幾乎家家戶戶的主婦都是製作番薯美食的好手。
  • 故鄉的米粉
    、成長與揮之不去的鄉愁本文作者已授權故鄉的米粉 臨川  遊丹平         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一文中寫道:「我的故鄉不止一個,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他說得不錯,我的故鄉也不止一個,既有生於斯長於斯的南豐,又有青年求學及後來安身立命的臨川。
  • 美食記|食色生香,在畢卡索的故鄉馬拉加
    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的故鄉:「沒體會過馬拉加陽光的人,就創造不出立體主義繪畫藝術。」馬拉加的氣質很地中海,從清晨供應鮮榨橙汁和香脆吐司的Cafécon Leche 開始,到晚上擠滿人的tapas 酒館和各種不同風味的餐廳,都透露著一種信息:社交、美食和美酒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心。
  • 探訪廣東香山,孫中山的故鄉,有著流連忘返的特色美食!
    探訪廣東香山,孫中山的故鄉,有著流連忘返的特色美食!大家好,這裡是美食千萬萬我想嘗一嘗的軍哥。今天軍哥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廣東中山當地特色的美食!一說到中山,大家都知道中山是孫中山先生的故居,古時被稱為香山。
  • 安徒生故鄉,舌尖上的丹麥童話美食之旅,有美食,也有黑暗料理!
    安徒生故鄉,舌尖上的丹麥童話美食之旅,有美食,也有黑暗料理!丹麥盛產海鮮,各類美食也大多採用了海鮮為原料製作而成。丹麥人注重菜餚的香、脆,喜愛製作出多樣化的菜式,口味較重,愛微酸帶甜味,有點類似上海人的口味。在主食方面,以麵包為主。
  • 《故鄉的味道》: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
    當童年及故鄉與美食碰撞,那雙美食的味道,就深深地嵌入到這一二維體系中,如果說童年烙印著美食的記憶的話,那麼,存放童年的故鄉概念,也同樣深刻地關聯著美食的每一組纖細密碼。《故鄉的味道》的作者是河南人,他在記述家鄉的美味的時候,總是把地域風情一路帶過,對當年的民風民俗多有所觸及,具體的地域,決定了具體的吃食風格,作者也在這種對美食的回味中,把故鄉施予給的最初的記憶提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方水土一方風情的鮮活風貌。
  • 《最愛故鄉味》會用開水洗古畫的中國匠人帶上海美食去大英博物館
    每周四晚登陸江蘇衛視的《最愛故鄉味》在大多數觀眾眼中,早已不是一檔單純的美食節目,因為節目中不僅有美食,還有風景、有文化、有思念、有情懷。上一期節目在英國倫敦的薩維爾街錄製,可能不少觀眾還沒有看夠那裡的美景,本期《最愛故鄉味》的故事仍然發生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裡工作了30年的中國古畫修復大師邱錦仙品嘗到女兒精心準備的上海小吃,各種思念湧上心頭。
  • 「原湘」只做地道故鄉美食,嘗一口鮮香,爺青回!
    「原湘」只做地道故鄉美食,嘗一口鮮香,爺青回!新鮮的食材絕美的古風環境世間美味千萬種,萬變不離其宗嘗一口舌尖上的鮮香原來貪戀的不過是故鄉的味道原湘大廚去雜取精或烹或炒,為您呈現蘸滿「秋」味的網紅美食補羊藥雞滋補季yuanxiang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在對故鄉的思念中,又仿佛回到了那單純無邪的童年時代,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身心的創傷得到了撫慰精神的空虛得到了充實……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爹娘。
  • 「書香崇州」隆興,故鄉的眷戀
    朗誦/曾凡榮故鄉是無價的,就像鄉愁無價。故鄉不僅僅是一方土地,它也是一份牽掛,一種極致的美學;故鄉不是算術,算不出遊子出走與回歸之間的距離,它是一道無解的方程式。我喜歡崇州,因為那片天空裡飄著故鄉的雲,因為那片夜空裡閃爍著無數為鄉親點燈的星星。每當我仰望星空,那些眨呀眨的精靈們便悄然點亮我的詩和遠方。隆興鎮,曾為晉康郡治、西魏融縣治,因場鎮上有隆興寺而得名。我對隆興的鐘情,是因為那片土地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文明,鄉土鄉村鄉鎮,味道十足;農民農村農業,根魂猶在。
  • 展示味蕾上的故鄉 興化鄉土菜出菜譜
    12月5日下午,《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正式發行,這部興化美食指南生動展示了水鄉興化的鄉土美食,讓人大飽眼福。《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分「板橋家宴」「垛上三味」、「六大碗」民宴、「家常菜鄉味情深」「興化早茶」「村野小吃滋味長」六個章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興化鄉土美食文化。
  • 我和安帕瓦水上市場的約會,美食美景樣樣不少,螢火蟲的故鄉
    我和安帕瓦水上市場的約會,美食美景樣樣不少,螢火蟲的故鄉哈嘍,大家好,今天格格來給大家分享泰國安帕瓦水上市場之旅,話說疫情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希望疫情可以早點結束。疫情結束後讓我們來一場泰國之旅好不好?
  • 故鄉
    關於故鄉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但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最為難忘的當屬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故鄉》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不但為我們國人所熟知,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因為自1953年起,《故鄉》被選入日本初三國語教材後,就一直為日本人所熟讀,迅兒和閏土,宏兒和水生,還有楊二嫂是中日兩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故鄉》其作品本身也已成為中日兩國共享的教科書範本。
  • 雁門口,舌尖上的故鄉
    我的家鄉最有特色的美食,是靠近平原湖區的一部分地方,夏天吃稀米茶。稀米茶說起來也算不上美食,沒有吃過的人,不一定喜歡這種入口粗糙的食物,且不一定有營養。但它卻是我家鄉父老智慧的結晶。稀米茶是什麼?它是盛夏時的一種清涼解暑的食物。做稀米茶時,先要將大米用鍋烘焙熟,使之略帶焦黃,然後放在鍋裡用水煮,煮得米粒開花,放涼後食用。吃這種食物,最好是天氣炎熱的時候,人體裡的水分高度喪失,急需補充。
  • 五年級作文:味蕾上的故鄉
    我的故鄉縉雲,以石城與美食聞名中外,我故鄉的屋子也是一棟石頭屋,與周圍高大雄偉的山遙相呼應,讓人覺得十分美麗壯觀。漸漸的,時光悄然逝去,我長大了,上了小學,很少再回故鄉吃美食了,但在記憶的深處,家鄉與我正在慢慢靠近,我一定要將家鄉的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下去,直到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