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美食——黃糕
文/袁新陽
人的一生,總會慢慢長大,但無論身處西部漫漫黃沙深處,還是身居東部浩瀚海洋伶仃一隅,無論曾經多麼波瀾壯闊,也無論曾經多麼沙海一粟,忘不了的,銘刻於心的,往往是筷頭不經意間觸碰舌尖味蕾的那一瞬所帶來的——有關故鄉的脈脈濃情。從此,味蕾對於故鄉的持續回味,也被賦予了比尋常思念更加濃鬱的鄉愁。
當飄香的稻米逐漸氤氳起山南水北的味覺,當麥子成熟後磨成的白面滋潤起漢子們雄壯的臂彎,當金燦燦的玉米露須笑迎豐收的喜悅時,幾乎所有人都曾忘記了一種古老卻又堅如磐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作物——黍。人們常常祈禱來年海晏河澄,五穀豐登,其中的五穀之一,就是黍。放眼四周,眼下估計晉冀西北地區還依然原汁原味保留著黍的做法與吃法。
晉冀西北地區處於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交匯點,常年氣候乾燥少雨,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偶有下雨,也少有潤物無聲的淅淅瀝瀝,更多的是噼裡啪啦,迅猛潑辣的雨打芭蕉。在冀西北的山巒谷壑、幽澗平川裡,有這樣一個地方,環繞著的群山圍成了一處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盆地平原,我的故鄉,蔚州,就舒舒服服地坐落於這塊難得的小盆地中,從上古時代延綿至今。
蔚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厚重,唐宋以來,為燕雲十六州之一。西望山西大同,東連首都北京,北接塞北名城張家口,南倚太行山餘脈,其中著名的太行八大陘之一的飛狐陘,就蜿蜒列於此,此陘自古以來就是溝通華北農耕文明與蒙古高原草原文明的交通要道。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太溫和的氣候,加上有些閉塞卻又四方縱橫的地理位置,使得蔚州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用黍做成的黃糕,便是最能代表蔚州飲食風味特點的。
秋天,從地裡收穫的黍子,經過場面上農人的翻、打、曬、揚,一顆顆被麥黃色裹著飽滿顆粒的黍米便收進了農家的小院,再經過磨麵坊機器的的細磨精研,之前跳跳蹦蹦的黍子米就變成了細膩膩、淺黃黃的黍面,俗稱黃米麵兒。晌午的日頭當空照耀,讓忙活了一上午的漢子們,額頭上滲出了汗水,也讓漢子們肚子裡的餓蟲,開始咕嚕嚕地叫喚了。這時候,家裡的女人們停下手裡的活計,伸手捋了捋被風吹亂的頭髮,轉身進屋舀上一大碗剛剛磨好的黃米麵,倒進專門用來做糕的瓷盆裡,熟練得左手倒水,右手摻水和面,要是家裡男人們愛吃口感硬一點的糕,就再添加一勺或者半勺棒子麵兒,混合在一起,做成的黃糕,男人們吃了更扛餓,幹活也更有勁兒。當然,這樣的摻和,更多的是那個年代糧食匱乏和農人生計繁重的權宜之計,不過作為一種口感的喜好,現在依然被很多人保留下來。面和軟成型後,均勻又有些隨意地攤在早已準備好的籠屜裡,蓋上鍋蓋,大火蒸十幾分鐘即可。
在等待蒸糕的時候,女人們已經在有條不紊得忙活著泡糕菜了。糕蒸熟以後,不能直接吃,而是得蘸著帶湯的糕菜一塊吃,在地道的蔚州人看來,如果說黃糕是必不可少充飢的美食,那麼糕菜則是讓糕成為美食的必要條件,二者如影相隨,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泡糕菜一般來說,基本上是由豬肉丁,切成小塊的豆腐,還有一些常見的蔬菜,如韭菜、雪裡蕻、小白菜、茄子等,加湯熬燴而成,一碗成功的糕菜,一定是湯汁適宜、熱氣衝衝、香味瀰漫。湯汁太少,那麼泡糕吃的時候口感就會太幹,難以下咽,湯汁太多,則容易讓糕發黏,影響口感。所以不多不少、正正好的湯汁,是整碗糕菜成功的關鍵。
鐵鍋裡的糕菜在灶上的小火上慢慢熬燴著,一旁的蒸鍋已經哧哧的冒出了熱氣,糕蒸熟了,也意味著整個黃糕製作過程中最能考驗勇氣和水平的時刻——搋糕環節到了。只見剛才還不慌不忙、從從容容蒸糕熬菜的女人,已經麻利的從甕裡舀好一瓢涼水擺在糕盆旁邊,擼起袖子,雙手伸進瓢裡蘸滿涼水,然後將蒸籠裡蒸熟的糕迅速倒進糕盆裡,左手把著盆沿兒穩住身體,右手緊握成拳頭,趁著蘸水帶來的涼乎兒勁兒,迅速有力的砸向熱氣騰騰的糕上,不用說,那種火辣辣燙手的感覺讓蘸水帶來的涼意瞬間消失,怎麼辦?立馬重新蘸上涼水,繼續有力地搋揉著盆裡的熱糕,就這樣,在反覆經歷了十來次燙與涼瞬間切換的雙重考驗後,原先散亂鬆軟的糕就已經被打磨、搋成了一整塊筋道成粉坨狀的黃糕了,再抹上一層麻油,一盆黃澄澄、油亮亮、筋道道的黃糕就做好了。
這個時候,鐵鍋裡的熬菜也好了,連菜帶汁的盛進碗裡,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享受飽食一餐的滿足。男人們拿起糕鏟,鏟上一大塊黃糕,放進碗裡,夾起筷子,大大拌上一口,蘸上少許菜,連糕帶菜同時送入口中,沒等嚼上兩下,就聽見咕咚一聲,一大口糕就這樣結結實實得進了肚兒。孩子們聽著大人們咕咚咕咚的咽糕聲,咯咯地笑著,也就跟著一起津津有味、饒有興致地吃起來。
千百年來,黃糕已經成為了蔚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獨特的吃糕方式,伴隨著咕咚咕咚的下咽聲,這種硬核的吃法已經深深影響了世世代代蔚州人的性格和情懷。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也無論前路多麼坎坷,沒有什麼東西比一頓黃糕,更能給蔚州人帶來心靈的慰藉,也沒有什麼聲音比咽糕時發出的咕咚聲,更能給蔚州人帶來前行的勇氣。黃糕,不僅是充飢的美食,更是蔚州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