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學,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晦澀難懂,其實不然。
記得不久前,多多君翻看回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一書。
在細細品味過後,雖不能像王國維先生那樣對詩詞有著獨到的見解,但也從句子當中讀到了中國文化的文字之美、底蘊之美,以及古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之情。
這,或許是古人想要留給後人最美的東西吧!
01.
身為中國人,從小就應該學習國學。
一方面,國學是中國文化,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
國學,是中華文化自信所在。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不會翻身。」
由此可知,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多麼重要。
只有讓文化紮根於內心深處,人們才會對祖國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以及自豪感。國家文化是愛國情懷的精神根基。
另一方面,國學能起到一種修身養性的作用。
本君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自幼學習國學的網友說過:
「古籍裡不朽的智慧,白紙黑字間鮮明的對錯,是世間最樸素的道理。
學國學後,自己從心浮氣躁到踏實冷靜,不再為一點小是小非斤斤計較,更不會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悶悶不樂。
慢慢的學會了取捨,漸漸的懂得了珍惜,找到了屬於自己並願意為之奮鬥的生活方式。」
包容、平和冷靜、眼光長遠、懂得取捨,這些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對人終身受益。
在節目《少年,聽你說》當中,年僅9歲的李尚容表現驚豔,毫不怯場,從容不迫地講述自己的國學之緣。
在她的身上,能看到她謙虛有禮、自信豁達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她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對於所學的這些經典不僅能夠背誦,而且懂得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這,或許是每個父母心中最理想的教育成果。
「在我眼裡國學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裡面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智慧寶藏,無論是誰擁有了它都將成為真正富有的人。」
這是小小年紀李尚容對於國學的感悟。
李尚容年紀雖小,卻已讀完《易經》《論語》《孟子》《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等經典書籍。
02.
學習國學,學的是大智慧,學的是人生。
國學經典,每一本都歷經千年傳承,集歷史文化底蘊和哲學審美情趣於一身。
《易經》、《詩經》、《道德經》等這些經典中的經典,凝聚的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它們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朗朗上口。
此外,它們內容豐富,包含了天文、地理、歷史、治國、修身、道德、倫理等豐富知識。
在中華傳統美德的18個的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關於行為習慣的。
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勤勞節儉、誠實守信等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除了要靠家長以及老師的引導外,還離不開國學的薰陶。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說的是父母生病了,子女為父母熬藥,父母服用之前必須要自己先嘗一下,看看溫度涼熱是否適應;晝夜待奉在父母的床前,用心照顧他們。
短短幾句話,孩子理解了,便會產生感恩父母的初始心態,為以後孝敬父母打基礎。
國學大師牟宗三說:「少兒學習的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中華文化最好的貨幣就是經典,在年幼時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知道怎麼用。」
讓孩子學習國學,其實就是讓孩子拉著聖賢、詩人以及哲人的手,在他們的帶領下,讓孩子踏遍萬水千山,洞見世事滄桑。
由此可見,國學不單是一門學問,更是讓孩子開拓思維,放眼世界的窗口。
03.
學習國學,能夠讓孩子修身養性;而學習國學的過程,也能讓孩子從中受益。
孩子學習國學,離不開誦讀訓練,這會讓孩子逐漸形成內心平和統一,精神集中專注的好習慣,從而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大學》中說道:「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孩子在讀經典時會形成博覽群書的好習慣。
大部分誦讀誦讀經典的孩子,在6歲-10歲這個階段,能主動找書讀閱讀。從而使得視野開闊,智慧不斷湧現。
孩子學習國學,也離不開背誦。
幼兒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敏感期,孩子通過背誦經典,刺激大腦的發育,容易形成一種良好的記憶力,從而在以後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中變得輕鬆許多。
背誦經典,其實也是孩子認字的一個過程,孩子的識字量增加,有利於孩子在寫作文,或者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變得有深度,有內涵。
不管是誦讀經典還是背誦經典,是孩子右腦全面鍛鍊的一個過程,這會讓孩子的形象思維發展最大化。
從而為孩子以後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奠定堅實的腦力基礎。
除此之外,國學經典的內容早一點存儲到頭裡邊,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潛移默化地進行消化,從而使理解力也獲得提升。
04.
國學啟蒙難嗎?其實不難。
事實上,只要方法得到,學習國學就很容易。
秦漢胡同蒙學系列在線課程,是為3.5-8歲孩子的國學啟蒙量身定做的國學課程。
通過有趣、易學、實用的課程學習,讓孩子領悟國學的奧妙,讓孩子享受國學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