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靈「白馬王」

2021-02-13 道家功法

白馬王是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和信仰歷史最久的道教神靈,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從人到神的典型神靈。在長期的信仰過程中,白馬王故事不斷演變和充實,展示了福州民眾崇尚英雄、徵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體現了福州道教包容融通、善造神靈的地方特色。

宋梁克家編撰的《三山志》載:「善溪,衝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註:距上潭五裡。)昔閩粵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並記載該廟唐宋間屢屢祈雨顯靈,官員推崇,朝廷加封,但當地百姓竟謬尊大鱔為神,地名鱔溪。宋淳佑八年(1248年)郡守陳塏祈雨後為正視聽,令縣令改名為善溪。《三山志》成書於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是福州乃至福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郡志,其關於鱔溪白馬王信仰典故的記載,當屬最早。這裡只記載了白馬三郎射中巨鱔,顯示神力,土人立廟祭祀,並沒有巨鱔為害民間和白馬三郎人馬以及隨從殉難的記載。

  三百多年後明弘治年間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地理·山川·善溪》才出現白馬三郎人馬殉難的記載:「善溪,舊名鱔溪。在桑溪裡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距上潭五裡。相傳越王郢時,溪有大鱔,長三丈。郢第三子號白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鱔怒,纏以尾,三郎人馬俱溺,邑人立廟祀之。」不僅增加了郢第三子射鱔時連人帶馬一起殉難的情節,還把「白馬三郎」土人立廟時加封的稱號,改為他生前原先就有的名號。為以後民間就此題材進行發揮想像,提供了空間。

  明萬曆年間王應山編撰的《閩都記》、清代林楓編撰《榕城考古略》,沿襲《八閩通志》的說法,先後增加了大鱔「為民害」、「為閩害」的說法。清代幹嘉時期的小說《閩都別記》則有更豐富、生動的描述,白馬三郎不僅有名有姓,威名遠揚,還增加了豹害、鱔害和白馬三郎除害犧牲的情節,使英雄形象更生動豐滿。同時,將白馬三郎的名號來歷再改為「軍中號為白馬三郎」,以顯示其英武。由於小說流傳廣,民間的白馬三郎的形象和故事從此基本混同於《閩都別記》,與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相去甚遠。再加上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曾以「白馬三郎」為號,後人記載他「軍中號為白馬三郎」,死後也被尊為白馬王神靈,造成民間對此混淆不清,常鬧出「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但是,民間的創造還不僅如此。清乾隆年間曾有戲劇《白馬尊王》,劇情雖然是描述白馬三郎鱔溪射鱔故事,但鱔魚精卻成了龍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與白馬三郎有前世姻緣,在搏鬥中同歸於盡後,成為神仙眷侶,三郎被封為白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為英德夫人。因此,白馬三郎又有「白馬尊王」的稱號,以後許多供祀白馬三郎的廟宇就稱為白馬尊王廟,有的廟宇還配祀了尊王夫人神靈。

  其後,福州民間又增加白馬三郎的隨從五大元帥、十八家將等同時遇難和遺物漂流成為神媒等情節,使福州一些廟宇有關神靈的歸宿蒙上神秘色彩。如臺江瀛洲白馬王廟,就有白馬三郎的長靴從鱔溪漂流到臺江瀛洲,被民眾撈起奉為神物的傳說,白馬三郎被奉為神靈,並享有「漢藩府廣應白馬王」的尊號(漢藩府指閩越王王族為漢朝藩屬)。晉安康山廟雖然沒有供祀白馬三郎,卻供祀了與其同時殉難的部將柳、何、王、鄧、陳五大元帥,並分爐到其他廟宇。因五大元帥神靈數量多,一些廟宇又只請走柳、鄧兩位威靈顯應的元帥為主神或配祀神。倉山三聖王廟,雖然主神仍是白馬尊王,但左右增加了據說是其結拜兄弟的康懿王、巡山王,故名三聖王,兩位兄弟的來歷與鱔溪的歷史記載無關聯。更為奇特的是,臺江安淡民間傳說曾有名叫鄒文的御醫,也隨從白馬三郎遇難,死後成神並屢屢顯靈,被奉為醫官尊王,以後在安淡建廟供祀,香火鼎盛,成為福州惟一的醫官尊王廟。

  隨著地方史志和民間傳說不斷創造,白馬王信仰內容不斷豐富,信仰系統不斷擴大,其上承漢閩越王信仰,下衍五大元帥等部屬神靈信仰,影響遍及福州地區城鄉各地,並隨著移民播遷到臺灣。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 《閭山秘笈 閭山派法笈》

相關焦點

  • 道教咒語中的神靈形象及其文學意義
    筆者並非繼續對那些文學價值較高的咒語詩進行研究,而是試圖在大量閱讀道教咒語的基礎上,探討其中所勾勒的神靈形象,並進一步討論這些神靈形象與古代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相關性。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劍斬妖精,掌持寶印除兇魅。鉞斧擊破諸地獄,帝鍾搖響震天宮。驅雷掣電走紛紜,巨天甲卒持戈戟。南鬥火宮除毒害,北鬥水神滅災殃。
  • 湛江民間信奉的「白馬公」,來歷有兩種傳說,你更信哪一個?
    白馬公快速反應,降童(神靈附身的少年)向北坡村吳氏兄弟呼救告急,吳氏兄弟神速趕到青桐,已是黑夜時分,找不到進山的路,只好站在山腳祈求白馬公引道。忽然,天際有五彩神燈閃爍引道,吳氏兄弟得以順利入山,吳紹亶這才獲救。據說類似的」白馬公顯靈「的故事還有很多,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但說明了雷州半島民間對」白馬公「的信奉歷時已久,並深入民心。
  • 道教神靈中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
    去年有部熱播電視劇叫《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其中便有文昌帝君的演員形象出鏡,影視文學戲說無傷大雅,實際上,在道教神靈體系中,確實有主掌文運和士人功名祿位的神真——文昌帝君。尤其是隋唐開科取士以後,熱衷功名的文人學子更加專注供奉文昌,以求得神靈保佑。上海城隍廟文昌殿傳說中,文昌帝君降生人間化名張亞子,出生於四川梓潼。
  • 道教法器的運用,溝通神靈、降妖伏魔、避邪護身!
    道教法器的種類很多,構造和材質各異,但是按其用途和宗教涵義來說,大致有這樣四個方面的宗教用意:一是在齋醮法事裡,法器具有溝通神靈的作用。法器的音響能夠上達天庭,下送地獄,把主持法事的高功法師的意願、祈求轉達給神靈、幽冥,以達到人神互感交流、天人感應的目的;二是正一派道士在符籙道場裡,用於避邪、驅鬼、伏魔、降妖,達到扶正祛邪的願望;三是全真道士隨身攜帶或佩帶,其主要用途也基本上屬於避邪伏魔,同時也具有防身之用;四是在道教的科儀裡,用於演奏道教音樂或進行伴奏,烘託宗教氣氛,營造神秘天上人間的特殊氛圍。
  • 道教聖域:洞天福地上清境,茅山仙宗統神靈
    [摘要]茅山為道教上清派祖庭,上清派以茅山為祖庭,其活動範圍遍及江南地區,並建有大批的道觀靖室。茅山所具有的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價值,使其充滿了宗教聖地的神聖氣氛。上清祖庭,源遠流長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高辛氏時代,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
  • 國學知識:道教與民俗文化
    中國民間信仰習俗與道教有些密切關係。如神靈信仰習俗、歲時習俗、娛樂習俗等都有影響。道教利用自己的傳播優勢,使經過道教化的原本來源於民間的神靈又返回到民間,更深、更廣地影響著民間的神靈祭祀活動。像城隍、土地、灶神,一般民眾對它們都是無比敬畏的,對這些神靈的崇拜祭禱,實際上也成了一種民俗。其次,八仙、財神、福、祿、壽三星等道教特有的一些神靈,也得到民間的普遍祭祀,人們乘著這些節日,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逐漸形成娛樂習俗。道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婚慶民俗。
  • 旅遊:種德宮——閩南建築風格的道教廟宇,中式的神靈祭拜場所
    現如今,種德宮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模樣,也是島內唯一的中式神靈祭拜場所,非常開放,隨時可以前來祭拜,有老兩口守護著,人很好,會給遊客講解。種德宮是鼓浪嶼一座閩南建築風格的道教廟宇,供奉著玉皇大帝。建築有點特別,路過可以去看看。當地的朋友說是求子的。宮門兩旁各安置一雙精雕大石獅。可能是一座道觀,用來祭祀的,安靜地佇立在街角,規模不是很大。
  • 道教文化: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重要的名族信仰之一,而道教的創始者也一直成為道教最尊崇的尊神。他們一直被稱為道教三清,三清是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渡神的大神。那麼,道教的三清分別是指哪位大神呢?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 道教疏文
    道教疏文悟道堂諮詢QQ(同微信):443029946 道教疏文要求和禁忌很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宮闕、不同的神靈寫法都不一樣。主要分表文、疏問、符文、官文等格式,在道教儀式中,與神明溝通的文疏在隨紙金箔燒化呈給神明,以示恭敬。
  • 扶乩與道教經書
    在數千種道教經文典籍中,傳說是神仙真人口授的篇目比比皆是。這些經卷果真是神靈下傳嗎?不,實際上它們都是道教法師們假託神的名義而造作的。
  • 道教人物:城隍爺、土地公
    城隍 城隍是我國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說文解字》說:「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說池,無水說隍。」城隍一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洪武二年,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也封為王,秩正一品;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靈祐侯,秩三品;縣為顯祐伯,秩四品都、府、州、縣城隍各賜王、公、侯、伯之號,並配製相應的袞章冕旒。:
  • 道教的十大女神仙
    道教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宗教。張道陵成立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是在道教黃老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原始的神仙信仰和崇拜而發展起來的。道教素有「一陰一陽稱道」之稱,歷來尊重男女平等,這不僅體現在道教的思想學說上,而且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也有許多女性神仙。在這期節目中,我想介紹十位道教神仙。
  • 三分鐘讓您了解道教,入道必讀!
    為使大家對道教有些認識,並體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現對道教作條文簡介。一、道教歷程,盛衰不息1、道教的起源:原始宗教崇拜;2、先秦仙道活動:方士尋仙和聖哲的思考;3、秦漢道教:新道教和尋仙;4、漢代教團的興起:道教的正式創立;5、魏晉南北朝的興旺:道教分化與改革;6、隋唐盛旺:道教的繁榮發展時期;7、北宋承唐崇道:真徽兩朝道教的高潮期;8、宋金元的對峙:道教派系紛呈
  • 道教咒語中的顯咒與秘咒
    在道教看來,聲音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從《度人經》中描述的天地生成的過程中可知,宇宙的本源產生於聲音。那位開天闢地的大神元始天尊,他先是孤單的一人在寂寞中,作聲音召喚十方神靈,整整七天,說經誦咒十遍,於是十方神王,諸天至真,無鞍數眾,乘空而來,流精玉光,洞煥太空,諸天遙唱,萬帝設禮,河海靜默,日月停景,一個逍遙安定的世界便誕生了。
  • 道教禮儀
    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文,這一制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的。誦經對道士來講,又稱為「玄門功課」、「日誦功課」。
  • 早期道教咒語的形式
    人類的語言文明其實也是一種能動性的符號系統,它除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情感,傳遞和交流各種信息等功能以外,還可以直接引起外部世界的變化。用語言控制馴化牲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嬰兒學語是一個鮮明的道理。道教咒語的形成,來自上古原始宗教巫覡們為了與天直接交流感情進而召喚神靈號令神靈,是巫覡行為逐漸進化為規範化的一個標誌,也是巫覡們通神降神的娛神過程。
  • 為什麼中國人不信神靈?
    但是在中國,大部分的中國人是不相信神靈的,即便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來說,漢族人家家供奉玉帝,灶神,財神等各路神仙,但是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人對神靈是不相信的!既然中國人不信神靈,為何還要供奉神靈呢?
  • 道教咒語之噩夢咒
    道教認為,人的全身都有神靈的存在,當它們調控得當時,人體就非常的健康。然而,如果人太累、太緊張,或者身體虛弱時,一些神靈疏於職守,那麼體外的一些邪神就可能侵人人的體內,引誘人的魂魄。魂魄可以離開身體,道教認為人做夢是魂魄短暫離開。而人死,則是魂魄永遠地離開人體。
  • 道教強調偶像崇拜,有特殊的講究,崇奉五嶽大帝
    道教強調偶像崇拜,有特殊的講究,崇奉五嶽大帝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道教崇拜的偶像色彩神奇。道教強調偶像崇拜。道教傳說中,其始祖老子長相怪異,神色奇特。道教崇奉的各類神靈、服飾、神物的色彩均有特殊的講究。如,《仙傳拾遺》描寫西王母的丈夫「木公,亦云東王父,亦云東王公,蓋青陽之氣,百物之先也,冠三維之冠,服九色之霞之服,亦號玉皇君,居於雲房之間,以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萬億計,各有所職,皆稟其命而朝奉翼衛,故男女得道者籍所隸焉」。
  • 「道教法器」道教法器種類
    道教法器是中華道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漢代道教之出現、中經盛唐、直到近代,上至朝廷巨室的齋醮,下及民間百姓的道場,舉凡各種道教科儀或法事活動,大都可以看到道教法器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