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很多家長或同齡父母和敏敏老師聊得最多的是,該不該為孩子事事親力親為。
正應了那句老話,「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父母教孩子,要把握好分寸真的太難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只要遇到什麼困難,身為父母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做更多的事情。
如果他們調皮搗蛋,我們很有可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聲音,加以管教;如果他們面臨生活或學習的挑戰,我們的腦海中會跳出各種可行的建議想要分享。
實際上,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可能會更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供一兩個自己的意見可能會激勵孩子想出更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好父母就是要付出越多?
在我們現代的育兒文化中,幾乎都在提倡或讚美那些無時無刻在場、時時將眼光放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們,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做得更多代表著你是一名更負責的父母。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時,說明他們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關愛。
通常來說,做這些事情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也是減少孩子受到傷害的措施,但即便父母出於愛而作出加倍的關心行為,還是有可能導致截然相反結果的。
因為他們的一部人,會慢慢相信,如果沒有父母的全力幫助,他無法管理好自己的學業和生活;除非得到別人的認可,他才會對自己感覺良好。
父母費力費力地為孩子操勞,無意中教會他們的是學會依賴而不是自力更生。
有時候,父母還會因為對孩子的過度付出而感到成就感和有必要,從而達到了心理上的自我認可,但最後孩子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種被過度管教的無助。
美國曾有一項針對297名大學生 (18~23歲) 心理健康的評估研究,研究人員詢問的大都是有關母親教養行為的問題。
比如「一旦我和室友有矛盾,母親會出面幹預」「如果我拿到一個自認為不公平的分數,我母親會直接打電話質問教授」等。
最後請學生給自己的自主性、競爭力和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打分。
結果發現,在母親積極幹預管教下的孩子,其自主性與工作能力都相對較低,也更容易抑鬱、表現出對生活不滿意(幸福指數低)。
究其原因,是父母過度參與了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他們失去自主學習的機會,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
該研究的作者Holly Schiffrin和Miriam Liss表示,適當忽視孩子的需求,雖然它的重要性在為人父母的職責中所佔比重不大,卻是父母需要考慮的。
學會「忽視」孩子的痛苦
我並不是在說父母要隨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一切事情。
在最重要的父母角色上,父母要做的、要擔憂的事情確實很多,畢竟我們總擔心過多的忽視會讓孩子處於一個不受管控的狀況。
但在這個焦慮和壓力並存的大環境下,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對忽視這個詞語太過較真了呢?以致於我們總覺得自己作為父母、作為職員、作為子女以及其他人生角色時,要儘量地去多思慮周全一些,多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一些。
適當進行善意的忽視,對孩子和父母都會有所幫助。
我們身邊的聲音總在傳達一個訊號,那就是要成為一個好父母,好伴侶或者好朋友,及時滿足親近的人的情感需求,並給予同理心。
是的,這很重要,但有時候也可以止步於此。
比如,你13歲的女兒第一次參加野外露營,你對她的忐忑不安和不適應深表同情,甚至在她打電話哭泣之後,立刻開車去把她接回來。
等到回到家,你們輪流安撫她,聽她發牢騷,想盡辦法讓她從沮喪的情緒中恢復過來,並告訴她這次並沒有失敗,只是她還沒有做好準備罷了。
這種情況下,身為父母的你做多了哪些事情?
相比「解救」她,她更需要的是父母用話語鼓勵她去挑戰自己的恐懼感,緩解自己的不安,並引導她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到的是,學會「忽視」孩子的痛苦。
儘管這很難做到,但只有在父母可以提高對孩子痛苦的承受能力時,我們的孩子才會被激勵去做同樣的事情,從而獲得更強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什麼時候父母要做得更多?
1、多為自己做一些事情
在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下,需要適當減少對孩子的同情心,減少「滿足孩子需求」的欲望,以及減少對他的關注度,讓他們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父母持有的一種更關懷更負責任的立場。
多為自身成長以及基於父母角色應該做的事情考慮,不要因為孩子想要、希望你去做就毫不猶豫地幹預,多愛自己其實也在告訴孩子,如何成為一個自我取悅的人。
2、多幫助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比如孩子忘記帶課本回家做作業,那麼你可以告訴他,自己不會載他回學校拿,讓他自己找到一種方式來補救,或者借鄰居同學的課本,或者及時自己回學校去拿。
3、多花錢幫助他們學會自律
比如相比用零用錢「賄賂」孩子做家務,孩子一邊做一邊表達不耐煩,這時候你可以告訴他:
每個人都應該對家庭有所付出,即便你討厭做家務,我也希望你能完成,因為這是分配給你的任務。你可以對此不滿,但請自行找到一種不拖累或影響其他人的完成方法。
少即是多,有點像道家的「無為而治」概念,即父母要用自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他們能夠適性發展。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現代社會中,讓未雨綢繆的父母們當甩手掌柜,「要我不管教孩子,談何容易?」
或許我們可以轉換下注意力,就是關注那些最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次要以及不太必要的事情,可以適當放低期望值。
表面上是父母少做或者偷懶了,實際上給了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間去發揮潛能,而父母也能作為一個站在不遠處的督促者,活得快樂一點。
下次遇到你的朋友親人告訴你,你的孩子似乎需要更多關注的時候,請認真地思考一下,他們說的是真的嗎?你做的所有事情不足以抵掉一次的忽略嗎?
如果答案是這樣的話,你當然應該馬上去擁抱孩子,滿足他的需求。
但也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讓他們學會自我成長,比代替他們成長更加有意義。
你覺得家長是要為孩子
做好所有的事情
事事親力親為
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歡迎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