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告訴當今的父母,少為孩子付出?

2020-09-16 曾敏敏老師


平時很多家長或同齡父母和敏敏老師聊得最多的是,該不該為孩子事事親力親為。


正應了那句老話,「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父母教孩子,要把握好分寸真的太難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只要遇到什麼困難,身為父母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做更多的事情。


如果他們調皮搗蛋,我們很有可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聲音,加以管教;如果他們面臨生活或學習的挑戰,我們的腦海中會跳出各種可行的建議想要分享。


實際上,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可能會更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供一兩個自己的意見可能會激勵孩子想出更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好父母就是要付出越多?


在我們現代的育兒文化中,幾乎都在提倡或讚美那些無時無刻在場、時時將眼光放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們,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做得更多代表著你是一名更負責的父母。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時,說明他們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關愛。


通常來說,做這些事情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也是減少孩子受到傷害的措施,但即便父母出於愛而作出加倍的關心行為,還是有可能導致截然相反結果的。


因為他們的一部人,會慢慢相信,如果沒有父母的全力幫助,他無法管理好自己的學業和生活;除非得到別人的認可,他才會對自己感覺良好。


父母費力費力地為孩子操勞,無意中教會他們的是學會依賴而不是自力更生。


有時候,父母還會因為對孩子的過度付出而感到成就感和有必要,從而達到了心理上的自我認可,但最後孩子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種被過度管教的無助。



美國曾有一項針對297名大學生 (18~23歲) 心理健康的評估研究,研究人員詢問的大都是有關母親教養行為的問題。


比如「一旦我和室友有矛盾,母親會出面幹預」「如果我拿到一個自認為不公平的分數,我母親會直接打電話質問教授」等。


最後請學生給自己的自主性、競爭力和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打分。


結果發現,在母親積極幹預管教下的孩子,其自主性與工作能力都相對較低,也更容易抑鬱、表現出對生活不滿意(幸福指數低)。


究其原因,是父母過度參與了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他們失去自主學習的機會,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


該研究的作者Holly Schiffrin和Miriam Liss表示,適當忽視孩子的需求,雖然它的重要性在為人父母的職責中所佔比重不大,卻是父母需要考慮的。


學會「忽視」孩子的痛苦


我並不是在說父母要隨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一切事情。


在最重要的父母角色上,父母要做的、要擔憂的事情確實很多,畢竟我們總擔心過多的忽視會讓孩子處於一個不受管控的狀況。


但在這個焦慮和壓力並存的大環境下,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對忽視這個詞語太過較真了呢?以致於我們總覺得自己作為父母、作為職員、作為子女以及其他人生角色時,要儘量地去多思慮周全一些,多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一些。


適當進行善意的忽視,對孩子和父母都會有所幫助。


我們身邊的聲音總在傳達一個訊號,那就是要成為一個好父母,好伴侶或者好朋友,及時滿足親近的人的情感需求,並給予同理心。



是的,這很重要,但有時候也可以止步於此。


比如,你13歲的女兒第一次參加野外露營,你對她的忐忑不安和不適應深表同情,甚至在她打電話哭泣之後,立刻開車去把她接回來。


等到回到家,你們輪流安撫她,聽她發牢騷,想盡辦法讓她從沮喪的情緒中恢復過來,並告訴她這次並沒有失敗,只是她還沒有做好準備罷了。


這種情況下,身為父母的你做多了哪些事情?


相比「解救」她,她更需要的是父母用話語鼓勵她去挑戰自己的恐懼感,緩解自己的不安,並引導她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到的是,學會「忽視」孩子的痛苦。


儘管這很難做到,但只有在父母可以提高對孩子痛苦的承受能力時,我們的孩子才會被激勵去做同樣的事情,從而獲得更強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什麼時候父母要做得更多?


1、多為自己做一些事情


在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下,需要適當減少對孩子的同情心,減少「滿足孩子需求」的欲望,以及減少對他的關注度,讓他們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父母持有的一種更關懷更負責任的立場。


多為自身成長以及基於父母角色應該做的事情考慮,不要因為孩子想要、希望你去做就毫不猶豫地幹預,多愛自己其實也在告訴孩子,如何成為一個自我取悅的人。


2、多幫助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比如孩子忘記帶課本回家做作業,那麼你可以告訴他,自己不會載他回學校拿,讓他自己找到一種方式來補救,或者借鄰居同學的課本,或者及時自己回學校去拿。



3、多花錢幫助他們學會自律


比如相比用零用錢「賄賂」孩子做家務,孩子一邊做一邊表達不耐煩,這時候你可以告訴他:


每個人都應該對家庭有所付出,即便你討厭做家務,我也希望你能完成,因為這是分配給你的任務。你可以對此不滿,但請自行找到一種不拖累或影響其他人的完成方法。




少即是多,有點像道家的「無為而治」概念,即父母要用自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他們能夠適性發展。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現代社會中,讓未雨綢繆的父母們當甩手掌柜,「要我不管教孩子,談何容易?」


或許我們可以轉換下注意力,就是關注那些最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次要以及不太必要的事情,可以適當放低期望值。


表面上是父母少做或者偷懶了,實際上給了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間去發揮潛能,而父母也能作為一個站在不遠處的督促者,活得快樂一點。


下次遇到你的朋友親人告訴你,你的孩子似乎需要更多關注的時候,請認真地思考一下,他們說的是真的嗎?你做的所有事情不足以抵掉一次的忽略嗎?


如果答案是這樣的話,你當然應該馬上去擁抱孩子,滿足他的需求。


但也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讓他們學會自我成長,比代替他們成長更加有意義。


你覺得家長是要為孩子

做好所有的事情

事事親力親為

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往往是這句話,家長把所有都給了孩子,什麼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卻忘記了,要讓孩子學會愛與給予。每當蘋果手機出新款時,男孩總要自己先擁有。爸爸有了給孩子買新手機,去工地上做苦力,口渴了都捨不得給自己買一瓶水。手機買完還要買電腦,要去旅遊。有一次下雨,爸爸去接男孩回家,男孩寧願自己淋雨回家,都不願和爸爸走在一起,甚至還對爸爸吼道:你不準和我在一起,你看看你自己的樣子。
  • 為什麼我們對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不感恩反而埋怨父母
    昨天在一個公眾號裡,看到一篇文章,講到父母對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孩子卻不懂得感恩,甚至還會埋怨父母。比如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會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哪怕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父母覺得,讓他從小學英語,學畫畫,學鋼琴,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大多數小孩更多的還是愛玩,他們去學,也不一定是自願的。
  • 孩子為何成為了父母的「大爺」?
    走在路上,無意間聽孩子們聊天,「爺我在家也是說一不二的人」,「我要什麼我爸媽給我買什麼,在家裡我就是大爺」……或許孩子們只是開玩笑,戲稱自己為「大爺」,但是在當今社會,在家稱王稱霸的孩子還少嗎?孩子不想讀書,母親跪在孩子面前苦苦哀求;孩子想要買一個手機,父母不給錢就上手毆打父母;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打賞喜歡的主播,動輒十幾萬,毫不心疼……當今社會,到底該如何定位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大爺」與「養成大爺的人」?
  • 自己的付出孩子不會感恩,父母要堅持幾個原則,讓孩子知道感恩
    到底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出了問題?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才可以培養出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呢?1,知恩才能圖報 想讓孩子懂得報答父母,就一定要讓孩子懂得父母對自己的付出,而且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是愛她,並不是理所當然應該這樣做。
  • 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孩子越不知道感恩?因為你沒做到這七點
    愛孩子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本能,中國很多父母也都是這樣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得太多,兒女卻覺得理所當然。曾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網友吐槽自己10歲小侄子「狗嫌家貧,兒嫌母醜」,他成績出類拔萃,總考第一,小侄子覺得自己太優秀,嫌棄自己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他的價值追求就是努力優秀,早日脫離無知無能的家庭。
  •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多讀書,看看這次疫情,孩子就明白了
    文丨合格父母導語去學校讀書,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都非常的常見,並且學習要貫徹他們的一生,很多孩子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去讀書呢,難道不能直接去做想做的事情,或者去做喜歡做的工作嗎?,我們堅定的告訴他,我們要做一個有知識的人,向鍾教授那樣子為國家付出,做一個有擔當,有學識的人。
  • 父母的苦惱:為什麼付出的愛得不到回報?科學方法幫孩子走出誤區
    很多父母總是苦惱:「我們創造了生命卻難以讓生命精彩;我們付出了愛,卻收不到愛的果實。」為什麼付出的愛得不到回報?答案只有一個:關鍵是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走入了誤區。比如可以經常拍拍孩子的肩膀、擁抱孩子等,直接告訴他,爸爸媽媽有多麼愛你、多喜歡你。但很多父母都不善於用語言表達出這份愛。愛是無條件的,但有些父母常表露出一種有條件的愛,比如常對孩子說,如果考好就獎勵什麼東西。
  •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是當今父母的重要任務
    女孩在書桌上留了兩行字「 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字裡行間顯得那麼無力和無助,孩子對自己完全否定。 兩個花季女孩,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大人看來那都是不算事的小事,然而孩子對自己認識偏頗,長期以來積壓的無助和自我否定,在那些「小事」上爆發了。
  • 當今的社會為什麼生一個孩子主動放棄,孩子真的不能要太多!
    當今社會,孩子真的不能要太多,培養一個孩子,壓力,精力,真的使你喘不過氣!十個月,懷胎分免,孩子,哇哇,落地!父母,就是,無日無夜,全心投入呵護,全力以赴培養!因為,培養一個孩子,不比從前,當今社會,培養一個孩子,更樣樣俱全,樣樣是錢!辛苦之外,操勞和錢的問題,使你喘不過氣!為什麼?錢的問題使你喘不過氣呢?
  • 想要孩子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不需強調付出,要改變教育方式
    家長總是覺得,只要自己付出全部心血對孩子好,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委屈孩子,這樣一定會換來孩子的理解或孝順。可在生活中往往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大人付出心血和精力,孩子完全感受不到,甚至還嫌家長做得少、做得不好。
  • 我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因為用錯了方法
    身邊很多家長都和我抱怨,為什麼現在孩子越來越難帶了,怎麼問題那麼多呀?在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父母不怎麼管,也照樣長大成人了。但是,現在的父母給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和金錢,孩子反而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了。對於父母教育的疑問,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高情商養育:家庭生活是學習情緒的第一學校》。
  • 溺愛孩子的父母,都要付出代價
    01每個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急,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他一步走完。卻忘記了,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記得這則新聞嗎?
  • 為什麼有些父母付出一切,卻把孩子養成仇人?
    身邊見過很多「100分媽媽」,對自己要求苛刻,為孩子付出一切,盡己所能將孩子的人生「安排」得井井有條……然而,這樣為孩子傾盡所有之後,卻並沒有換來一個100分的孩子,甚至孩子可能成了「仇人」在一項關於未成年犯「恨父母的原因」與普通未成年相比的研究顯示,對於普通未成年人來說,在恨父母的原因中,除了不夠理解、關心自己外,來自父母的控制,例如「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強迫我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則緊隨其後,甚至佔比達到了50%以上。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他對著姑父吼:不準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樣子。表弟學習成績優秀,父母也以他為驕傲,可是他卻從不要他的父母出現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為什麼這麼窮?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表弟學習成績優秀,父母也以他為驕傲,可是他卻從不要他的父母出現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為什麼這麼窮?
  • 應該為家庭無私的的付出!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
    儘管這時候我非常的憤怒,不過來了客人我也得克制住自己的脾氣,所以就去廚房把水果端出來與客人一起吃,吃完了過後我就讓孩子把盤子拿到廚房裡面去,但是孩子卻說了一句:「那是媽媽的任務,為什麼要讓我做?」,而不會做其他的東西,但是這些孩子卻不知道媽媽正是因為要照顧寶寶,所以才辭去了工作,在家裡當起了全職太太,正是因為媽媽沒有去外面工作,所以孩子才會認為媽媽只會在家裡做家務,而不會做其他的事情。
  • 「你這麼不聽話,對得起我嗎?」孩子最怕的事,是父母付出太多
    心理學指出,付出感是人天生的一種補償心理。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也做出了犧牲,這本來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但父母常以此作為籌碼,要求孩子必須聽他們的話,否則,父母就可能會憤怒、責怪和委屈。
  • 當父母的少說「我是為你好」,自己委屈不說,對方還不領情
    王女士是一個很好的母親,她說她發火的次數屈指可數,都儘量好好和孩子溝通。有一次,兒子想吃龍蝦,王女士就託朋友從江浙空運海鮮過來,自己請了一天的假給孩子做飯吃。孩子的父親不是不管,也是很忙,打了兩次沒有效果,反而兒子和父親動手來。甚至寫過斷絕關係書,但是過了幾天兒子又可憐巴巴的過來道歉求情,當父母的總是心軟。和本老師就問了王女士「可以告訴我原因是什麼嗎?」
  • 一定要告訴孩子,人總是要為錯誤付出代價的!
    他讓兒子挑糞澆玉米,從糞坑到玉米地大約300米,要走一段上坡路。挑糞是什麼感覺?我從沒有挑過擔子,但是我拎過,有時候去附近的超市,拎著兩袋東西,十多二十分鐘的路程,我要歇好幾次。三四十斤的糞桶,對成年人而言,並不重。但對從沒有挑過東西的孩子,就不是那麼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