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武漢淪陷後的抗戰新局勢*(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2020-12-1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法西斯就是戰爭。我們的抗戰是用戰爭來反對法西斯的武裝侵略。這就是我們目前國內生活的主要內容。自日本法西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侵佔東北後,直到「七七」事變,才發動全國一致的堅決抗戰。我們的抗戰現已成為全世界反侵略的主要戰場。中日兩國雖然同樣是進行戰爭,可是在我們這方面的意義卻不同。我們不是侵略的反歷史進步的戰爭,我們是進行的反侵略的為爭取民族解放及人類和平的戰爭,是有全國人民擁護、全世界和平人民援助的正義戰爭。但因我們是被壓迫的半殖民地國家,武器裝備均比敵人落後,我們就要從戰爭中來學習戰爭,在戰爭中來提高自己的戰鬥力。抗戰以來,我們已經有很大的進步,而且這進步不僅是軍事方面。

  首先要指出的是,這次戰爭,敵人給我們全國上下以亡國之威脅。我們主要的城市和廣大的土地被佔領,無數的民眾被蹂躪、被屠殺,甚至於對我被俘虜的傷兵也施以最殘暴的待遇,重傷的兵士都被殺了,輕傷的兵士被迫著做苦工,如南京淪陷後俘虜則無條件殺戮,以至布菌、放毒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情形下,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不從抗戰求生便是屈辱而死。這種生死的鬥爭,就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這些進步是什麼呢?(一)空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形成。十年前國共兩黨雖然有過一次合作,但那時的統一戰線,其包涵的階層成份沒有這麼廣泛。這回,全國所有各階層各黨派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都參加了統一戰線。比方在淪陷區中,有許多地主自動拿出錢來發動遊擊戰爭,有些是自動減租減息〔1〕,就是最顯著的證明。這都是為了抗戰才形成的統一戰線。(二)空前的政府的統一。辛亥革命以來,直到抗戰以前為止,我國雖然一樣到處飄著國旗,而地方與中央、地方與地方之間,總是時常有許多磨擦,黨派與黨派的無數衝突,更是錯綜複雜之至。這種形勢在抗戰以後也就消釋了,因為這些國內矛盾被壓低以至消滅於中日武裝衝突之下了。(三)軍隊的統一。為了抗戰,從前的封建殘餘勢力所把持的軍事割據,收稅庸兵,制度不一,這現象沒有了。因為從私人的軍隊轉化為國家的軍隊,這是抗戰以後才有的。(四)抗戰領袖的形成。這對抗戰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裡附帶說一下我們對蔣先生的了解。西安事變以前及當時,我們即認為蔣先生乃是全國抗戰的領袖,因為今天真正要完成民族革命首先必須抗日,而要集中和指揮這個抗日力量,必須有一個領導全國抗戰的領袖,現在事實證明蔣先生能領導全國軍民,一致抗戰。所以,形成抗戰領袖,是抗日戰爭發展中的必然的結果,而抗戰領袖的形成,更增強抗戰的力量。(五)政治部之建立。全國軍隊如果是沒有政治工作,必不能在政治上將思想各異之兵民堅固團結為一個整體,而抗戰力量即建立於這個堅固的團結之上。所以要發動全體人民參加抗戰和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必需加強對民眾、對士兵的政治工作。抗戰以後,成立政治部,其意義和作用就在此。除上面指出的各點外,如國民參政會之成立,抗戰建國綱領〔2〕之頒布等等,也是表示政治上很大的進步。許多人懷疑抗戰期中民眾是否有應得的民主自由?又有人懷疑抗戰期中民眾應否有必要與可能的生活改善?其實這些問題在綱領中都已解答得很清楚。各黨派都在這個抗戰建國綱領基礎上團結起來而合法存生著。所有這些都是進步的證明。這許多進步,提高了抗戰力量,而抗戰力量的提高,又辯證地促進了這些政治的進步。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些進步還未能配合客觀形勢的發展,即是說這些進步還不能滿足客觀的需要。若干障礙進步的地方,仍然存在著,這些東西即:(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間,仍然有一些動搖悲觀的分子。(二)在中國的託派分子〔3〕們至今日為止,還是根本反對抗戰、反對進步勢力的。他們不知道集中全民族生動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是爭取民族解放的先決條件;他們喊出打倒一切帝國主義的漂亮口號以減弱對日的力量。他們破壞抗日工作,破壞統一戰線,各處亂鑽的陰謀搗亂,企圖鑽進共產黨反對國民黨,或鑽進國民黨反對共產黨,甚至公開「反蔣」。他們已不是一個政治派別而是人民的公敵,日寇的工具。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上面所說的悲觀分子以及一些堅持成見的頑固分子,恰好被託派所利用以破壞民族的團結。他們對於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之忽視,都成為障礙進步的絆腳石,實為遺憾。大家曉得抗日必須團結,團結可以使抗戰力量增大,但只有我們整個國家在政治上進步,才能使力量團結,繼續抗戰。

  但我們並不因為有了上述種種障礙進步的東西存在而悲觀。恰恰相反,我們相信在抗戰過程中,戰爭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改善一切。抗戰愈堅持,一切不適合於抗戰要求的東西自然失掉存在的價值。我們堅決相信有一個時期,在抗戰走到更堅決的階段中,那些動搖的中間分子,不能夠長久的徘徊歧路,必須擇定一條道路,旗幟分明的或投入維持會的陣營中,或轉向抗戰力量中來。但我們主觀的努力,是要爭取絕大多數人民參加抗戰,這是要隨時間的進展而進展的。因此,抗戰必須堅持。

  其次,我們再看戰爭爆發後敵人的情形。(一)人力方面。戰爭的消耗,雙方都頗為慘重的,它不但損害我們,也損害敵人自己。敵人對我作戰,因戰爭而動員的人員,在一百萬至一百二十萬以上。「七七」事變一周年,日寇還只有三十五萬的死傷,最近四個月以來經過武漢保衛戰〔4〕,日寇死傷在四十萬左右。這是我們戰鬥力量提高的證明。如果再繼續作戰下去,敵人人力的消耗,必然要到無力支持的時候。(二)財力方面。在戰爭開始的時期內,敵人一天裡戰費消耗已是一千萬,現在每天要消耗二千萬了,這些戰費都是向勞苦群眾剝削而來的。現在,更設法發行六十萬萬的戰時公債了。日本人民大眾在壓榨之下呻吟著,捐稅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工業物價指數六月間已增加到百分之十三,工業減低,農業品跌價〔5〕,這隻有使人民生活一天天的惡化。這些情形首先從人民影響到士兵,所以在日本國內正展開著各種各樣的反戰方式:自殺,逃避或者自己弄成疾病。此外,兵士家屬的阻車臥軌,公開遊行等,更證明日本人民反戰情緒的高漲;同時又從國內影響到國外,在戰場上士兵散發傳單,偽軍的反正等等隨時可見。總之,從人力,財力及各方面看來,敵人的損害是不可掩飾的。敵人受了這種損害,增加了戰爭的困難。並證明侵略戰爭是怎樣危害人民而為人民所反對,固然我們不能過分誇大敵人的弱點和困難,但這種困難總是一天天向前增進。另一方面,應該承認日本是高度發展的資本帝國主義,他們用幾十年的準備想來滅亡中國,並且有人賣給它軍火,最近的歐洲形勢更予敵人以侵華的便利,因此,我們如果認為敵之困難已快要達到不能繼續侵略的程度,這都是過分估計敵人的困難。但我們同時也要承認:戰爭的長久支持下去,敵人的困難也是與日俱增的。

  再次,更從國際方面看,日寇大舉侵華,不但損害中國,損害自己,而且損害第三國的在華利益。今天的報紙消息,滬敵大使館發言人聲明:日方否認外人財產具有不可侵犯性,即可證明:敵人聲明不保護駐華外僑的生命財產。敵人一方面侵略中國,另一方面,威脅著全世界。日本軍閥以徵服中國、徵服世界的迷夢自豪,這樣,敵人威脅中國也威脅第三國,其結果一面引起我國之堅決抗戰,另一方面引起國際的對我們同情和援助。如全世界人民的自動援華,抵制日貨,及最近國聯〔6〕通過盟約第十六條〔7〕等,即是事實。但這裡有一個問題,何以「九一八」時候,國聯即喊著要制裁,卻不見實行,而這次的盟約第十六條便馬上通過了呢?這即說明:我們如果抗戰,如果堅持抗戰,國際對我們的同情和援助必隨而增加。十五個月以來事實證明:隨著時間的進展,日本消耗增大,中國戰鬥力提高,國際援助增進。這三者是貫串在一條堅持抗戰的紅線上。我們所以必須爭取時間,所以必須堅持抗戰,就是使長期抗戰過程中,這個戰爭的時間的量的增加引起空間的質的變化。這是說明在長期抗戰過程中戰爭的長期性之所以必須堅持。有人高喊三天亡國論,能人高喊速勝論。我們對於三天亡國論固然不同意,但對於孤注一擲的以速戰求得速勝也不贊同。這次戰爭一定是殘酷的長期的過程。戰爭的勝敗決定在力與力之比,敵我力量經過某些時間,敵人力量向下削弱,我方力量向上增加,才能轉變戰爭形勢,轉為反攻。有人說,這個長期過程究竟有限度嗎?打到一百年嗎?不。在這長期作戰過程中仍可分別階段和時間的。因為敵人是人少、地小、物產不豐,而我方是人多、地大、物博,但敵人卻有優良武器、精悍士兵,而我方的一切,只有在抗戰後才積極準備、在抗戰中陸續改變、在抗戰中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的國防計劃不能像法國對付德國那樣的作戰方針,正如同法對德作戰也不能像今日我們對日作戰一樣。法國對德不能不建築強固的國防工事――馬其諾防線〔8〕,準備與德作陣地戰,拒止德軍於國境以外。至於中國,與敵作戰依各種條件研究起來,想築成長城那樣的國防線,拒敵於國門之外,在中國今天是不可能的。因此,抗戰初期是敵人進攻,我們是運動防禦,這樣,必須經過一個長的過程於戰爭中消耗敵人力量。同時,日本對華作 戰,它不能無視英美和蘇聯。它必須分出一部分力量來應付其他第三國,特別是應付蘇聯。如果敵寇深入中國內地,在那樣廣泛的領域上,只能集中兵力於某幾點,同時不能不放棄許多地區。所以,在敵寇佔領區域即敵人後方,一定空出許多地方,我軍容易在那裡發展遊擊戰爭建立遊擊根據地,這樣就使敵後的遊擊戰爭日益普遍開展起來。敵後遊擊區和根據地的日益擴大,它不斷的牽制敵人兵力,破壞敵人後方聯絡,搗毀敵人偽組織,瓦解日偽軍,一直到偽政府不能成立,漢奸無法存在,差不多否定了敵人用極大的犧牲所得來的勝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敵軍愈深入,作戰愈加困難,我軍抗戰愈久,戰鬥力愈加堅強。民眾參加亦愈加廣泛;加以內部作戰地區全是山嶽,使敵之繼續深入部隊為我軍所遲滯和糾纏。敵人在此時期中,為了鞏固其既得的勝利將要停止其不利的深入,不得不分出大部時間和兵力來應付其後方遊擊隊。這時使敵人前後失據,疲於奔命,它必須拚全力來鞏固平漢線粵漢線以東的地方。在原則上說:這是一個轉變時期,為我們的戰略轉移攻勢的有利時機。但是這個時機我們抓不住的,因為我們戰爭的準備,我們力量的增長,實在太慢了。所以我們的前線在不固定的地帶形成對峙,在敵人後方則艱苦支持,這就造成對峙的形式。在對峙時期中,我們克服一切困難,大大的準備一切反攻的力量,在有利地帶和有利時機,使我們的抗戰進入到戰略反攻。大家明白:中日戰爭的全過程在戰略上有三個階段,一為敵人進攻,我方防禦;二為敵人保守,我軍準備反攻;三為我方反攻,敵軍敗退。這是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所指出的。義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9〕是一戰而亡之。拿破崙進攻俄國,俄軍退出莫斯科,但主力未消滅,在退出後三十三天即行反攻,把拿破崙打得慘敗而回〔10〕,這可說是兩個階段。中日戰爭不像意阿戰爭,亦不像俄法戰爭。中日戰爭的全部過程上,有這樣一個中間階段即彼此對峙的階段――這中間階段是全部發展過程中主要的一環,而抗戰能否勝利的關鍵,也就在第二階段。在這時期是否能夠抓緊主要環節,克服困難,產生新力量,準備反攻,這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所以在這時,必須發展敵人後方的活動,把敵人後方變為前線;必須堅持抗戰,支持前敵陣地;必須積極增加反攻力量;必須以抗戰的繼續勝利來爭取國際援助。簡單地說,有四個條件必須努力爭取。即:敵前支持,敵後發展,我後準備,國外幫助。這個時期――是決定民族存亡的時期,目前已經步步地迫近了。

  以上是對於抗日戰爭的全盤看法。現在:再說武漢和廣州的問題。

  對於放棄武漢問題的了解。這很分明的,當著武漢還成為粵漢、平漢、長江交通總匯的時候,當著武漢還是中國一個軍事政治文化中心的時候,當著武漢還有許多人力、物力未遷移的時候,武漢應該保守的。但當著武漢已成為前線的時候,其價值即隨時間、空間的變動而變動了。科學的社會主義者應該在變動的觀點上看事物。當廣州淪陷,信陽失守,敵已迫近核心,我方人力物力已經轉移,在這個時期,就無須把武漢當作心臟來保守了。這樣一定有人問:為什麼徐州還未放棄,便老早喊出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這是因為徐州和武漢之間為中州平原地帶,軍事發展頗為迅速,所以徐州淪陷後必須立即準備保衛武漢。如果又有人問:既然武漢遲早要放棄,何以又來一套保衛武漢的經營呢?這是因為保衛武漢有著消耗敵人、爭取時間,及掩護人力物力遷移的重大意義!我們放棄某個據點是要取得應有代價的。四個月的武漢保衛戰,消耗敵人兵力在四十萬左右,消耗敵人的軍火財力更不可計數。我們的代價已經取得了,所以,在適當的時期,主動的放棄核心,保存主力,越到外圍,堅持敵後作戰,配備新的部署,這是正確的。武漢保衛應有三個步驟:首先消滅敵人在大別山、幕阜山之外,其次則消滅敵人於大別山、幕阜山之間,最後則從核心轉到外圍,包圍並殲滅敵軍於武漢湖沼地區。這是有整個計劃的。而且對於難民的 疏散、壯丁的遷徙、資財的搬走,以至建築物的破壞等等,我們已 經完成了,如像俄軍對待拿破崙的辦法,使敵人所得不是焦土,便 是一個空城。我們的主力,不但沒有消滅,反而轉移到外線上去繼 續抗戰。大家明白,保持有生力量是繼續抗戰的主要條件,但有 生力量不是消極的保持,而是要積極的發展。總之,對於武漢的放 棄,我們並不悲觀,也無須悲觀,因為原先計劃就是如此的。 其次說到廣州。廣州的放棄實在太快了。何以廣州失守這樣 快呢?這是證實了廣東當局:(一)未曾發動廣東應有的力量去抗 戰;(二)對抗戰指導原則的了解僅僅知道保全自己而不知道消耗 敵人。倭寇人口不過七千萬,我們四萬萬五千萬,對敵作戰中,敵 我傷亡數目的對比雖然不能做到一比一或一比二,就是一比三,這 個比例,也可以拚得最後勝利的。(三)對敵寇宇垣〔11〕下臺便是日 本對英態度的變動――將影響華南局勢的警覺十分不夠,這一教 訓太嚴重了。但在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一)三灶島壯丁之偷渡殺 敵,英勇犧牲;(二)南澳島民眾配合政府軍作戰,一度收復該島; (三)最近惠州淪陷後,市民跑到廣州要求政府發槍,參加抗戰; (四)廣州青年男女報名參加為保衛廣州而戰的有四萬多;(五)中 山縣農民,在萬頃沙擊退敵軍登陸等等。這一切事實都證明廣州 的群眾,自動的要求抗戰並能夠抗戰,廣東民眾是有為的。現在廣州是淪陷了,我們並不能說廣州淪陷於戰局毫無影響,但從廣州 民眾抗日之積極性上來看,他們實可以配合華南抗戰的軍隊,給進擾華南的敵人以重大的打擊。至少,他們能夠用遊擊方式牽制敵人,不至很快的向粵東、粵北、粵西蔓延。

  綜上所述,武漢、廣州雖已淪陷,但不必悲觀。因為整個問題的關鍵不在這裡,而在於今後能否繼續抗戰。我們是否會中途妥協呢?目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是否有利於我們繼續取得外援呢?這些問題要加以回答的。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我們是否能夠繼續抗戰呢?完全能夠的。因為:(一)我們的主力並未消滅,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二)我們還有廣大領土和有利於抗戰的地區――平漢線、粵漢線東西兩側。(三)敵人後方有廣大的遊擊運動和抗日根據地,平漢線、粵漢線以西為我預定與敵決戰地帶,這是有利於我方作戰的地域。決戰必須在此線以西,因為現代的軍隊必須在現代的地區上作戰,現代的部隊必須在鐵路線、公路線及平原地帶才能發揮效能,而我們的公路、鐵路及平原大多偏於平漢線、粵漢線以東。不能否認,在抗戰以前,我們建設的交通網,無意中做成有利於敵的局面,但是在平漢線、粵漢線以西,地理交通條件將賦予我們以有利的作戰形勢,所以,決戰必須在西線。(四)統帥的抗戰決心是一貫到底的――這一點在繼續抗戰中更可以無限的發展抗戰力量。第二反過來看,我們會中途和平妥協嗎?我認為:(一)發動抗戰到今日,全國軍民的仇日心理,已普遍發展,全國抗日力量日益增長,這使和平妥協很難實現。(二)在抗戰中教育了人民,教育了軍隊,全國上下得到無數經驗,使我們深切理解只有抗戰到底才能得到最後勝利。這一點已足說明抗戰能夠堅持。抗戰愈堅持,妥協愈困難,妥協愈困難則抗戰愈能繼續。抗戰愈繼續,新的力量、新的有利條件即會產生出來,並且迫使這個抗戰的時局不得不向前繼續開展。第三,國際形勢是否會有利於敵人使和平空氣更加濃密呢?我們看最近英、意大使不能不闢和平的謠言,這是因為我們是繼續抗戰。這已經夠說明只要我們英勇的繼續抗戰下去,我們國際地位是會一天天提高的。我們曉得,日本對於中國,決無法一口吞下去,這其間需要適可而止的休息一會兒。遠東戰爭的延長,就要影響到太平洋上有關係的幾個國家,特別是英國在華的利益。日本看到了這一點,為了自己要適可而止的休息一會兒,所以,日本對英的外交姿態一方面不敢與英敵對,而另一方面又必須對英加以威脅。為了必須威脅,所以敵人敢於趁目前歐局混亂而侵入華南,為了不敢與英敵對,日本又時而有親英的外交活動。至於英國,這個老紳士的國家的外交姿態是搖擺不定的。看到中日戰爭,如果日本打勝中國,於己不利,就幫助中國;但如果中國打勝了日本,中國強盛起來,於己也無好處,則幫助即隨而弛緩。因此,中日的戰爭是隨著國際的矛盾發展而發展,但國際間英日的矛盾卻因中日戰爭的變化而變化。顯然的,最近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使英日矛盾更趨尖銳,英國在遠東利益受到更大的威脅,日本獨霸亞洲的野心更大。日本軍閥認為英國的所謂「在華利益」,已經落在日本夾袋之中,英國如果想維持其在華利益,必須向日本低頭,這樣,迫使廣州武漢淪陷後的英國外交活動更形複雜而困難了。英國繼續幫助中國抗戰的必要性也就增加了。還有,是中國因抗戰而使中蘇親密這一事實。蘇聯二十年的建設,使得「誰勝誰?」的問題,即到底是資本主義勝利呢還是社會主義勝利這一問題,在蘇聯國內已經完全解決了。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進到國際舞臺,要在國際範圍內來解決誰勝誰的問題,要爭取全世界社會主義的勝利了。中國的抗戰勝利,是為爭取世界革命勝利的重要因素。因此,毫無疑義,蘇聯必然是援助我們的。所以說國際形勢是有利於我們的,繼續取得外援自然不成問題,問題在我們應該努力堅持持久戰以爭取更多的外援。這裡連帶說到內政問題,必須內政修明而外交才能得到更多援助,就是說必須國內團結統一,肅清動搖妥協和投降分子,堅持繼續抗戰,然後國外的援助才會繼續增高。比如醫生對病人一樣,如果根本是垂死的人或無藥可醫,那誰願意去醫他呢?

  綜合前面所說,我們抗戰勝利是有把握的,因為:(一)主力不會消滅;(二)廣大領土的保持和軍隊轉移於對我有利的作戰地域;(三)統帥抗戰的決心;(四)國際繼續幫助我們等等。投降妥協的可能性,雖不能完全根絕,但困難是增加了。因此,抗戰前途雖尚有許多困難,但我們必須認定這些困難一定要克服而且可能克服的。我們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去把握抗戰勝利的前途!

  最後再說到最近日本的軍事動向,可能是要打通粵漢、平漢線及隴海線的一部,但主力方向是朝著什麼地方呢?在此寒冬時期,雪地戰鬥是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最近的敵軍主力方向可能的會向華南發展。尤其可能的是由武漢向南,廣州向北,自浙贛向西三路會攻湖南。在長沙工作的同志們,敵人的刀尖是已經向著我們進攻,只有儘量提高我們的戰鬥力,只有不斷削弱敵人的力量,產生並發揚自己的力量,在發展過程中緊緊握住戰爭的轉變點,只有這樣才能轉化自己從劣勢變為優勢以反攻消滅敵人!這戰爭是長期的、痛苦的,但必須設法減縮這個過程,很快的改造自己以應付新的時機的來到。不要老是劃著歷史的龜步在那裡慢慢的爬。堅持抗戰,新的形勢正有利於我們。

  注 釋

  *這是葉劍英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於長沙舉行的時事座談會上的演講。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改變了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的政策,代之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地租,一般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即不論何種租佃形式,均按原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減到不超過一分半。

  〔2〕抗戰建國綱領是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一日在武漢召開的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制定的。其內容包括抗日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政策。這個綱領一方面被迫對人民作了某些形式上和口頭上的讓步,如規定組織國民參政機關,許諾給予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同時又繼續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

  〔3〕 託派分子,這裡指中國的託派。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小部分投降主義者,採取了託洛茨基主義立場,認為中國資產階級對於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已經取得了勝利,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結,中國無產階級只有待到將來再去舉行社會主義革命,在當時就只能進行所謂以「國民會議」為中心口號的合法運動,而取消革命運動。因此他們又被稱為「託陳取消派」。一九二九年十一月陳獨秀等人被開除出黨後,在託洛茨基的直接撮合下,同其他託派分子相結合,在一九三一年五月建立了統一的中國託派組織「中國共產主義同盟」。陳獨秀被推為總書記。不久,它的領導成員先後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這個組織隨即瓦解,但一些託派分子和託派小組織還在繼續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託派在宣傳上也是主張抗日的,但是攻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把託派與漢奸相提並論,是由於當時在共產國際內流行著託派與帝國主義國家間諜組織有關、中國託派與日本帝國主義間諜組織有關的錯誤論斷所造成的。

  〔4〕武漢保衛戰是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進行的一次戰役。一九三八年五月,日軍佔領徐州,隨即調集兵力準備進攻武漢。同年六月至八月,日軍先後佔領了安慶至九江一線的長江沿岸地帶,打開了進攻武漢的通路。自八月下旬起,日軍以第十一軍為主力沿長江兩岸向西推進,以第二軍為側翼經大別山北麓向信陽、武勝關方向實施迂迴,兵分兩路會攻武漢。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了一百多個師的兵力,在武漢外圍對日軍的進攻作了比較頑強的抵抗,但未能阻止日軍的前進。十月中旬,日軍從東、北、東南三面逼近武漢。十月二十五日,守軍被迫全線撤退,二十七日,武漢失陷。這次戰役之後,日軍停止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5〕這裡指戰時工業品價格急劇上漲後造成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擴大。

  〔6〕 國聯是國際聯盟的簡稱,一九二○年一月正式成立。先後參加的有六十多個國家。國際聯盟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目的,實際上日益成為帝國王義國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無形瓦解,一九四六年四月正式宣布解散。

  〔7〕盟約第十六條是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通過的國聯盟約條款之一。它規定了國聯會員國對違反盟約進行戰爭的會員國所採取的制裁行動。一九三七年十月,中國政府曾要求國聯對日採取制裁,但由於英法等國的阻撓,未能通過。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國聯行政院在世界輿論壓力日增和英法日矛盾日趨尖銳的情況下,通過了同意中國要求援引盟約第十六條對日實行制裁的決議,規定各會員國應個別決定依盟約採取步驟。實際上這只是一紙空文,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沒有任何約束力。

  〔8〕 馬其諾防線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為防備德國進攻,在東北部邊境構築的防禦陣地體系。以其主要設計者、當時的陸軍部長馬其諾的名字命名。一九四○年五月,德國軍隊從比利時繞過這條防線攻入法境,使防線失去作用。

  〔9〕阿比西尼亞即衣索比亞。一九三五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義大利法西斯發動戰爭侵佔了阿比西尼亞。

  〔10〕一八一二年,拿破崙以五十萬大軍進攻俄國。當時俄軍只有二十萬人左右。為了避免不利於自己的決戰,俄軍實行戰略退卻,一直到放棄和焚毀了莫斯科。拿破崙的軍隊在深入俄國國土以後,遭到了俄國廣大軍民的堅決反抗,陷於饑寒困苦、後路被切斷、四面被包圍的絕境,最後不得不從莫斯科撤退。這時,俄軍乘機大舉反攻,拿破崙軍僅剩二萬餘人逃離俄國國境。

  〔11〕 宇垣即宇垣一成,一九三八年五月至九月任日本近衛內閣外務大臣,在職期間企圖通過英、美與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談」。

  

《葉劍英軍事文選》

相關焦點

  • 南京淪陷後堅持到底的抗戰:我們還有徐州!我們還有武漢!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開始侵佔東北,不久後,東北全境淪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中國軍隊同仇敵愾,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日寇在攻破南京城牆後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 抗戰夫人、淪陷夫人、劫收夫人,抗戰時期重婚案為何如此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華北、華東、華南大部地區都是迅速淪陷,為了逃難,國人往往舉家向內陸地區遷移。據統計,當時淪陷區25個大城市戰時遷出人口達其總人口的25%之多,其他地區至少也有5%的人口內遷。成年人還好說,老人、小孩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能不能經得起舟車勞頓去新地方也是個問題。
  • 抗戰期間日軍究竟侵佔了我國哪些省市?
    而這本真偽難辨的奏摺中,那句「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蒙,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的日本「新大陸政策」的總戰略,將日本鯨吞亞洲並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展現得淋漓盡致。那麼,作為日本侵略戰爭的最重要環節,14年抗戰中日本侵略者到底佔領了我國哪些省市,又有哪些省市得以倖免於難呢?
  • 從抗戰到抗疫,時隔82年兩次「武漢保衛戰」,英雄的武漢人民始終...
    82年前,在「武漢保衛戰」中,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武漢會戰更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戰役,達到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標,標誌著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82年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湖北和武漢是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
  • 武漢的黑暗七年:淪陷後日軍低價售賣鴉片 強令開設日語課
    鳳凰衛視10月26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1937年抗戰開始之後的第一年,世界輿論的焦點從北平轉到上海,最後轉到南京,平津、滬寧先後淪陷的消息固然令人沮喪,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決心也令世界震驚,1938年註定是屬於武漢的,這座當時中國的第二大城市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從辛亥革命到北伐,今天他們要上演《滿江紅
  • 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
    身為抗戰最高統帥,面臨國都南京淪陷的悲愴,蔣中正又顯難勿忘勿助,不到一個星期之前的十二月七日清晨五時三刻, 蔣中正才離開了指示防務多日的南京,轉赴江西,面對國民政府賴以建立的江浙滬要地一一失守,蔣中正也只能自下決心「對倭(日本)政策惟有抗戰到底,此外並無其他辦法。」
  • 專家首次發現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
    歌曲《收復南京》  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被發現  「抗戰之聲」75年後重新唱響  「南京,我們的首都南京。  今年是南京淪陷和南京大屠殺75周年,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員胡卓然在進行有關研究時,第一次發現了紀念南京淪陷題材的抗戰歷史歌曲。  此次胡卓然從歷史文獻中發現的四首歷史歌曲,都創作於八年抗戰期間,分別名為《首都淪陷紀念歌》、《收復南京》、《紀念首都》、《憶南京》。為南京淪陷而創作的這四首歌,其悲壯曲調之中,仍透出催人奮進的激昂之情。
  • 華南抗戰史:艱難維持的廣東教育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廣東省府北遷韶關,省政府主席改由李漢魂接替、1939年元旦,李漢魂在韶關宣誓就職,許崇清出任省教育廳長。在戰時艱難動蕩的環境之中,廣東地方當局慘澹經營,勉力維持,使戰時的廣東教育得以薪火相傳,教職員工的生計得以維持,少年兒童減輕了失學之慮。戰時廣東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廣州、珠江三角洲、潮油等均先後陷於敵手,財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但省撥教育經費除個別年份外,逐年有所增長。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
    而蔣介石為了打贏這場戰役,從全國各地調兵增援淞滬戰場,前前後後陸續趕來參戰的國軍部隊,人數達到80萬。而日軍也投入了30萬,他們是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儘管國軍投入的人數再多,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三個月的血戰,以國軍退除淞滬而結束。此戰傷亡情況;國軍宣布傷亡30萬人,日軍宣布傷亡4萬餘人。雖說我方失敗了,但並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我國」計劃。
  • 官方為什麼將「八年抗戰」說法改成「十四年抗戰」?
    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這次事件爆發後的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可以說,「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 抗戰時期兩年增設55家店,這家書店靠什麼紅遍全國和東南亞
    尤其是,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戰時狀態下,生活書店逆勢而為、快速崛起,成為抗戰文化出版事業的一面旗幟。「圖書生產能力不減反增」生活書店成立之初,規模並不大。除上海總店外,僅設漢口、廣州兩個分店以及香港的安生書店。八一三淞滬會戰後,生活書店總店內遷漢口,武漢淪陷後再遷重慶。
  • 通過信封看歷史:抗戰飛鴻—香港中轉航線
    抗戰時期,由於大部分地區淪陷,淪陷區與國統區之間的航線被逼中斷,但兩區人們又迫切需要溝通信息,權宜之計,就把郵件運送到香港,再轉到淪陷區。這種情況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攻打香港為止。但並不是所有經香港中轉的航空郵件都是國統區與淪陷區間通郵特例,就算在國統區內,亦有這種經香港轉一圈回內地的情況。如以下這件廣州1938年4月28日寄漢口航平,貼了航空郵票30分一枚,正是當時國內平信5分+國內航平25分的總郵資。
  • 國魂千秋,瞻望抗戰,抗戰應該是屬於全民族的
    包括豫南、長江中遊腹地的武漢會戰,取得了中日戰爭的對峙態勢,居然不是國軍的一次戰略勝利,而只是在於武漢一城一池失陷,原來是一場慘敗?遺憾太多,疑惑當然也就多了。現在官家的、民間的老師們要求都很高,寫得不如意,動輒隨便幾頂帽子砸來都讓人膽戰心驚。
  • 紀念武漢會戰80周年 大學生翻譯抗戰日文檔案「認識武漢」
    原標題:大學生翻譯抗戰日文檔案「認識武漢」10日,中南民族大學的12名大學生來到「武漢抗戰文物收藏第一人」許一兵家中,參觀抗戰文物,並準備發揮自己的日語專長,利用暑期與許一兵一起研究一批尚未翻譯的武漢抗戰的日文檔案,以此紀念武漢抗戰80周年。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在日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南京面臨失守,「中央廣播電臺」奉命播發《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黨軍政機關及人員大部撤離南京,先遷往武漢,號稱東亞第一臺的「中央廣播電臺」11月23日晚在南京進行了「告別廣播」,從11月24日起,播音工作由長沙廣播電臺(發射功率10千瓦)、漢口廣播電臺(發射功率5千瓦)、漢口短波廣播電臺(250瓦)三家地方電臺接替。
  • 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
    平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相繼失守的中國城市最早承受了戰爭之痛。  離休教師馬炳林還記得,北平淪陷後的一天,他經過昔日的瑞蚨祥布店——那時的日本憲兵隊駐地,親眼看到屋頂上倒掛著一個同胞。日本兵揮著軍刀亂砍,被砍者則發出一聲聲慘叫。
  • 實寄封見證福建省立醫學院抗戰內遷
    而福州地處沿海,也深受日寇威脅,曾經兩度淪陷,飽受戰爭的摧殘。同時,日本人在淪陷區實行「奴化教育」,實行愚民政策。為了保障師生安全,堅持辦學,福建省教育廳令福州各大、中學校一律內遷,小學在淪陷期間停課。
  • 外國記者與中國抗戰【下】
    她在八路軍總部住了10天,寫成了《人類的五分之一》一書,向全世界人民預告:中國抗戰必勝! 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斯特朗第五次訪華。這時,她已是61歲的老人。她此行的目的地是革命聖地——延安。她遍訪了各個解放區,並在延安住了幾個月。她和解放區的戰士們一起吃小米飯、一樣住窯洞,並多次會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
  • 抗戰時期,武漢這所大學曾在重慶南濱路辦學七年
    抗日戰爭時期,私立武漢中華大學輾轉流亡到重慶南岸龍門浩繼續辦學,走過了一段自強不息的歲月。12月10日,華中師範大學(原中華大學)黨委書記帶隊到南濱路米市街探訪學校遺址,開啟了一段尋根之旅。中華大學在米市街的臨時校址遺址1938年,日寇直逼武漢,中華大學西遷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漢淪陷後,又遷至重慶南岸龍門浩的米市街,利用南岸下浩禹王宮前殿和正殿繼續辦學,那時候有師生共約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