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淪陷後堅持到底的抗戰:我們還有徐州!我們還有武漢!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開始侵佔東北,不久後,東北全境淪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中國軍隊同仇敵愾,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日寇在攻破南京城牆後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
抗戰夫人、淪陷夫人、劫收夫人,抗戰時期重婚案為何如此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華北、華東、華南大部地區都是迅速淪陷,為了逃難,國人往往舉家向內陸地區遷移。據統計,當時淪陷區25個大城市戰時遷出人口達其總人口的25%之多,其他地區至少也有5%的人口內遷。成年人還好說,老人、小孩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能不能經得起舟車勞頓去新地方也是個問題。
-
抗戰期間日軍究竟侵佔了我國哪些省市?
而這本真偽難辨的奏摺中,那句「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蒙,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的日本「新大陸政策」的總戰略,將日本鯨吞亞洲並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展現得淋漓盡致。那麼,作為日本侵略戰爭的最重要環節,14年抗戰中日本侵略者到底佔領了我國哪些省市,又有哪些省市得以倖免於難呢?
-
從抗戰到抗疫,時隔82年兩次「武漢保衛戰」,英雄的武漢人民始終...
82年前,在「武漢保衛戰」中,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武漢會戰更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戰役,達到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標,標誌著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82年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湖北和武漢是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
-
武漢的黑暗七年:淪陷後日軍低價售賣鴉片 強令開設日語課
鳳凰衛視10月26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1937年抗戰開始之後的第一年,世界輿論的焦點從北平轉到上海,最後轉到南京,平津、滬寧先後淪陷的消息固然令人沮喪,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決心也令世界震驚,1938年註定是屬於武漢的,這座當時中國的第二大城市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從辛亥革命到北伐,今天他們要上演《滿江紅
-
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
身為抗戰最高統帥,面臨國都南京淪陷的悲愴,蔣中正又顯難勿忘勿助,不到一個星期之前的十二月七日清晨五時三刻, 蔣中正才離開了指示防務多日的南京,轉赴江西,面對國民政府賴以建立的江浙滬要地一一失守,蔣中正也只能自下決心「對倭(日本)政策惟有抗戰到底,此外並無其他辦法。」
-
專家首次發現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
歌曲《收復南京》 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被發現 「抗戰之聲」75年後重新唱響 「南京,我們的首都南京。 今年是南京淪陷和南京大屠殺75周年,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員胡卓然在進行有關研究時,第一次發現了紀念南京淪陷題材的抗戰歷史歌曲。 此次胡卓然從歷史文獻中發現的四首歷史歌曲,都創作於八年抗戰期間,分別名為《首都淪陷紀念歌》、《收復南京》、《紀念首都》、《憶南京》。為南京淪陷而創作的這四首歌,其悲壯曲調之中,仍透出催人奮進的激昂之情。
-
華南抗戰史:艱難維持的廣東教育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廣東省府北遷韶關,省政府主席改由李漢魂接替、1939年元旦,李漢魂在韶關宣誓就職,許崇清出任省教育廳長。在戰時艱難動蕩的環境之中,廣東地方當局慘澹經營,勉力維持,使戰時的廣東教育得以薪火相傳,教職員工的生計得以維持,少年兒童減輕了失學之慮。戰時廣東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廣州、珠江三角洲、潮油等均先後陷於敵手,財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但省撥教育經費除個別年份外,逐年有所增長。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
而蔣介石為了打贏這場戰役,從全國各地調兵增援淞滬戰場,前前後後陸續趕來參戰的國軍部隊,人數達到80萬。而日軍也投入了30萬,他們是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儘管國軍投入的人數再多,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三個月的血戰,以國軍退除淞滬而結束。此戰傷亡情況;國軍宣布傷亡30萬人,日軍宣布傷亡4萬餘人。雖說我方失敗了,但並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我國」計劃。
-
官方為什麼將「八年抗戰」說法改成「十四年抗戰」?
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這次事件爆發後的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可以說,「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
抗戰時期兩年增設55家店,這家書店靠什麼紅遍全國和東南亞
尤其是,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戰時狀態下,生活書店逆勢而為、快速崛起,成為抗戰文化出版事業的一面旗幟。「圖書生產能力不減反增」生活書店成立之初,規模並不大。除上海總店外,僅設漢口、廣州兩個分店以及香港的安生書店。八一三淞滬會戰後,生活書店總店內遷漢口,武漢淪陷後再遷重慶。
-
通過信封看歷史:抗戰飛鴻—香港中轉航線
抗戰時期,由於大部分地區淪陷,淪陷區與國統區之間的航線被逼中斷,但兩區人們又迫切需要溝通信息,權宜之計,就把郵件運送到香港,再轉到淪陷區。這種情況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攻打香港為止。但並不是所有經香港中轉的航空郵件都是國統區與淪陷區間通郵特例,就算在國統區內,亦有這種經香港轉一圈回內地的情況。如以下這件廣州1938年4月28日寄漢口航平,貼了航空郵票30分一枚,正是當時國內平信5分+國內航平25分的總郵資。
-
國魂千秋,瞻望抗戰,抗戰應該是屬於全民族的
包括豫南、長江中遊腹地的武漢會戰,取得了中日戰爭的對峙態勢,居然不是國軍的一次戰略勝利,而只是在於武漢一城一池失陷,原來是一場慘敗?遺憾太多,疑惑當然也就多了。現在官家的、民間的老師們要求都很高,寫得不如意,動輒隨便幾頂帽子砸來都讓人膽戰心驚。
-
紀念武漢會戰80周年 大學生翻譯抗戰日文檔案「認識武漢」
原標題:大學生翻譯抗戰日文檔案「認識武漢」10日,中南民族大學的12名大學生來到「武漢抗戰文物收藏第一人」許一兵家中,參觀抗戰文物,並準備發揮自己的日語專長,利用暑期與許一兵一起研究一批尚未翻譯的武漢抗戰的日文檔案,以此紀念武漢抗戰80周年。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在日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南京面臨失守,「中央廣播電臺」奉命播發《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黨軍政機關及人員大部撤離南京,先遷往武漢,號稱東亞第一臺的「中央廣播電臺」11月23日晚在南京進行了「告別廣播」,從11月24日起,播音工作由長沙廣播電臺(發射功率10千瓦)、漢口廣播電臺(發射功率5千瓦)、漢口短波廣播電臺(250瓦)三家地方電臺接替。
-
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
平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相繼失守的中國城市最早承受了戰爭之痛。 離休教師馬炳林還記得,北平淪陷後的一天,他經過昔日的瑞蚨祥布店——那時的日本憲兵隊駐地,親眼看到屋頂上倒掛著一個同胞。日本兵揮著軍刀亂砍,被砍者則發出一聲聲慘叫。
-
實寄封見證福建省立醫學院抗戰內遷
而福州地處沿海,也深受日寇威脅,曾經兩度淪陷,飽受戰爭的摧殘。同時,日本人在淪陷區實行「奴化教育」,實行愚民政策。為了保障師生安全,堅持辦學,福建省教育廳令福州各大、中學校一律內遷,小學在淪陷期間停課。
-
外國記者與中國抗戰【下】
她在八路軍總部住了10天,寫成了《人類的五分之一》一書,向全世界人民預告:中國抗戰必勝! 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斯特朗第五次訪華。這時,她已是61歲的老人。她此行的目的地是革命聖地——延安。她遍訪了各個解放區,並在延安住了幾個月。她和解放區的戰士們一起吃小米飯、一樣住窯洞,並多次會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
-
抗戰時期,武漢這所大學曾在重慶南濱路辦學七年
抗日戰爭時期,私立武漢中華大學輾轉流亡到重慶南岸龍門浩繼續辦學,走過了一段自強不息的歲月。12月10日,華中師範大學(原中華大學)黨委書記帶隊到南濱路米市街探訪學校遺址,開啟了一段尋根之旅。中華大學在米市街的臨時校址遺址1938年,日寇直逼武漢,中華大學西遷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漢淪陷後,又遷至重慶南岸龍門浩的米市街,利用南岸下浩禹王宮前殿和正殿繼續辦學,那時候有師生共約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