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湛廬直播間和大家聊童年的不良經歷,我說關於童年不良經歷的調查問卷裡,情感忽視和情感虐待的佔比是讓我震驚,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這些年來,世界範圍內孩子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分析這種現象認為是現在的孩子不抗壓;
但是我卻認為更多的可能性是現在孩子的信息渠道更加通暢,而我們作為家長卻很多時候忽視了孩子的情緒與情感訴求。
所以今天很想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情緒的問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對情緒有很多的誤解,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自己。
這些誤解會讓我們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但事實的真相是:我們和孩子住在一起,卻成為了最近距離的陌生人。
很多悲劇,也就因此而生。
《隱秘的角落》裡,像朱朝陽這樣的乖孩子,我在生活中也見過很多,但無一例外的,他們讓我心疼。
因為他們的「乖」裡,是對愛的渴望,他們早早的學會了察言觀色,他們根據父母的表情來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們壓制著真實情感與訴求;
只需要父母的一個眼神,他們就會把所有的難過、憤怒吞在肚子裡,埋在心裡。
在片子裡,有一個讓我印象至深的片段,這個場景在中國家庭裡如此常見,以至於很多網友都會說:這不是很正常嗎?我媽也是這樣的。
這個片段就是朝陽媽媽讓朝陽喝牛奶的場景,其實已經能夠以小見大的說明一切。
朝陽媽媽給朝陽遞了一杯牛奶,說:「喝吧,喝完了早點睡覺,我好洗杯子」。
朝陽明顯心裡有情緒,說太燙了等會喝,媽媽拿起杯子嘗了一口,說「這不正好嗎」;
一個情緒正常的孩子,不想喝牛奶就會直說:「媽,我現在沒心情,不想喝」;
一個懂得情緒教養的父母,此時也會和孩子聊一聊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雙方的情緒都表達出來。
但朝陽母子沒有 ,朝陽在媽媽的注視下,痛苦的喝著牛奶,喝到一半說:「我自己會洗杯子」。
朝陽到此也沒有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用另一個理由轉移了。
然而他的媽媽就立馬情緒失控,用手捏孩子的臉:
「你現在長大了,自己能照顧自己了是吧?!」
在另一個場景裡,朝陽一開始就和媽媽說,自己已經喝不下牛奶了。
他媽媽用一個森嚴的眼神盯著他,說:「喝不下倒了」。
朝陽這次連理由都沒有找,他一口氣喝完了全部的牛奶。
為什麼聽話的孩子讓人心疼?
因為他們不是沒有嘗試過表達不同意見,但是被父母壓制了,否定了。
表露真情實感無效,那聽話就成為一種偽裝的保護色,他通過這種方式來與世界打交道,來換取父母一個來之不易的讚許眼神。
所以,當孩子超出同齡人的乖時,當孩子很少表達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其實應該更加敏感一些,去了解乖的表象下,孩子是否掩藏了太多的你並不了解的情緒炸彈。
有一個電影叫做《網絡迷蹤》,講的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的亞裔家庭,父母相愛,一家人其樂融融。
直到悲劇來臨——媽媽因為癌症去世了。
女兒很想念媽媽,爸爸也很想念媽媽,但是卻在家裡閉口不提媽媽,也不提失去媽媽的傷心難過,他在女兒面前始終都是開心的,淡定的,若無其事的狀態。
因為在爸爸看來,要想女兒少一點難過,最好就不要提及這個事情。
媽媽生日那天,爸爸來到她的房間,本想說,今天是媽媽的生日,停頓了一下,卻變成了要不要一起看美國好聲音。
我都能想像到此刻女兒的失望,對於孩子來說,她一定覺得迷茫困惑:
「為什麼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傷感,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直到女兒有一天失蹤了,爸爸才發現,自己對生活在一起的女兒一無所知:
他不知道她的朋友是誰,不知道她的愛好什麼,不知道她其實一直沉浸在失去媽媽的傷心裡,不知道她早已退掉了鋼琴課,只因為彈鋼琴會想起媽媽。
他甚至不知道,孩子把退掉的學費全部轉入自己的私人帳戶,又轉了出去,他更加不知道,孩子用嗑藥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痛苦。
關於情緒的最大誤解之一,就是我們以為我們假裝看不到它,它就真的不存在了。
於是,這種我們裝作看不到的情緒就會像「屋子裡的大象」一樣,越來越大,直到撐破我們能夠承受的極限。
我兒子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小姑娘,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搬著板凳坐到衛生間門口,老師一靠近她就大聲尖叫,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老師跟家長溝通過,家長說這就是孩子的習慣,在家裡也是這樣子的,不用管她,發完脾氣就好了。
所以後來孩子再出現這種情況,老師也就不再試圖安慰她,而是讓她一個呆著。
有一天家長開放日,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去了,那個小孩的父母沒有過來。
她又搬著板凳坐到衛生間門口。我走過去蹲在她面前,輕聲問她是不是需要幫助。她開始尖叫,並用手打我。
我沒有動,我看著她對她說「如果這樣讓你感覺好一點,那就叫出來吧,阿姨在這裡陪著你」。
她推搡我的肩膀幾下後平靜了一點,我說「阿姨可以握著你的手嗎」?
她不再打我,也不再尖叫,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
我牽著她的手跟她說「阿姨知道別的小朋友爸爸媽媽都來了,你自己一個人有點難過,這個很正常,我也經常難過」。
這件事情之後我去接我兒子碰見她的時候,她都會特別開心的跑到我面前說阿姨我今天在幼兒園幹什麼了、阿姨你看我今天手破了諸如此類。
對於孩子的撒潑打滾尖叫,很多家長會用「懲罰」或者「漠視」的方式去解決,卻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那就是孩子這樣的表現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合理的表達情緒,或者孩子太缺乏情感上的連結。
這個時候,需要我們成人去做的,不是懲罰,不是漠視,而是蹲下來陪他們經歷完這個情緒之後,再告訴他們:
「你的難過,我懂,媽媽以後會更注意照顧你的感受,媽媽也希望你可以用語言的方式和媽媽表達情緒。」
曾經一個小姑娘在日記裡寫:爸爸媽媽,希望你們陪我長大,而不是教我長大。
情緒上面的看見、理解、感知和引導,其實就是我們陪伴孩子長大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孩子未來進行學習和社交的全部滋養。
希望以上關於情緒的誤解會越來越少的在中國家庭裡出現,希望我們都能夠學會正確的感知情緒,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
謝謝你關注帝呱呱星球,這裡有傳說中的海澱、順義媽媽。因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我們得以接觸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育兒理念,希望和你分享雞娃時代裡不一樣的育兒新認知、帝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