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名將,上黃埔軍校卻冒名頂替別人,官至總司令

2020-12-20 博古史澤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

在現代的考試選拔中,有過很多關於冒名頂替的新聞傳出來,他們利用別人的考試成績,讓原本可以繼續上學的別人落榜,而自己則頂替他人成績和名字進入大學繼續學習,可是最後他們都為自己曾經自私的行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和懲罰。以一個這樣自私自利的辦法固然是錯誤的,但是他們都是出於想要上一個好學校,想要學習的目的。

在我國的民國時期,各大軍閥混戰割據,還有一些外國對中國的虎視眈眈,在那樣一個惡劣的環境下,我國的一些有志之士,就創辦了一個以培養愛國士兵為目的的學校,那就是著名的黃埔軍校。在這所著名的軍校中,培養出來了不少著名的優秀軍官,他們在戰場上帶兵打仗,發揮自己在黃埔軍校中所學到的戰略知識,最終成功地將日本趕出了中國的土地,讓中國恢復了獨立自主。

有這樣一個軍官,他出自黃埔軍校,但是他卻是頂著別人的名義而進入的黃埔軍校,為什麼這樣的人被發現造假以後還能繼續留在黃埔軍校學習,沒有像今天一樣被廢除學籍接受處罰呢,原來,這位名叫鄭洞國的人,在黃埔軍校冒名入學,是另有一番曲折和原因的。

這位名叫鄭洞國的軍人,出身於湖北省的石門縣,他的父母都是務農的,雖然不算富裕,但是也不是特別貧窮,因此,鄭洞國還是能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去讀書認字。因為鄭洞國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讀書,認為只有讀好書了才能為拯救中國出一份力,不然只有世世代代繼續務農,永遠也改變不了命運。

鄭洞國讀書也十分的認真,從小的成績在同齡人中就比較拔尖,讀過書的鄭洞國面對當前中國的形勢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擔憂,因此在他的心中,也一直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振興中華民族,振興中國。當時的農村結婚都特別的早,在鄭洞國還只有十四歲的時候,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結了婚。雖然結了婚,但是鄭洞國沒有就這樣放棄自己的求學和救國的夢想。

在鄭洞國十六歲的時候,接觸到了五四運動的思想光芒,在五四運動中,鄭洞國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鄭洞國想要參加軍隊,成為一名軍人,這樣才能更加直接地拯救國家和人民。

1921年,湖南陸軍講武堂興辦。澧州鎮守使唐榮陽特在石門設考場招收學生,鄭洞國欣往應試。被錄取之後,鄭洞國意圖奔赴長沙報導,但不成想湘鄂兩省軍閥混戰,以至於講武堂不得不停辦。鄭洞國失望而歸,重返石門中學讀書。在石門中學畢業之後,又考入湖南省商業專門學校,繼續深造。

1924年,決定棄筆投戎後的鄭洞國在一九二四年聽到了廣州要開辦黃埔軍校的消息,而這個學校就是專門培養一些愛國學生參加軍隊,提高軍隊素質,更好的報效國家,於是鄭洞國就和自己和好友王爾琢商量一起去參加黃埔軍校的報名。可是鄭洞國趕到廣州的時候,黃埔軍校的招生已經結束了,鄭洞國聽到這個消息自然十分沮喪,立馬就聯繫已經報上了名的王爾琢,希望他能幫下自己。

在王爾琢的幫助下,鄭洞國找到了一個叫做黃鱉的人,這個黃鱉當時害怕自己一次考試不能通過,於是就報了兩次名,這多出來的一個報名機會,就剛好可以讓給了鄭洞國。於是鄭洞國就用黃鱉的名義參加的黃埔軍校的選拔,最後,鄭洞國和黃鱉都一起成功地考上了黃埔軍校。

面對學校裡有兩個黃鱉的情況下,鄭洞國沒有選擇隱瞞,而是向學校的領導如實地反映了這件事。當時的中國正是缺乏人才的時候,鄭洞國在考核中的優良表現和他誠實主動認錯的態度讓學校放過了鄭洞國,還將他學籍上原本是黃鱉的名字改成了鄭洞國。

鄭洞國就這樣在黃埔軍校可以繼續完成自己學業,從黃埔軍校畢業以後,鄭洞國就參加到了對抗日本主義的軍隊中四處徵戰,成為了最早的一批對抗日本的軍人。在很多次的對地戰爭中,鄭洞國都十分的英勇,無論面臨何種險境,他都能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鼓舞著他的同志們一起戰鬥,最終化險為夷,一次又一次地贏得戰爭。

因為鄭洞國的屢次優秀的表現,他很快就升任成為了師長。在日本發動的盧溝橋事件以後,中國和日本的戰爭開始在全國全面打響。鄭洞國在這些抗日戰爭中,就帶領著中國軍人和日本軍隊奮勇搏鬥,在很多著名的戰役中,都有鄭洞國的身影。對於鄭洞國來說,哪裡有戰爭,哪裡有敵人,就是哪裡需要他,他就會去哪裡。

在一九四三年的緬甸戰爭中,鄭洞國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在緬甸戰爭中,一邊要注意調節中國軍隊和盟國軍隊之間的關係,激起中國士兵們的士氣,另一邊他還在戰場上捨生忘死,一次又一次在生死邊緣線上的掙扎以後,才最終以一年多的時間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內陸的抗日戰爭勝利做了很大的貢獻和鋪墊。

後來的鄭洞國在回國的時候,因為他在緬甸戰爭中的英勇無畏和捨生忘死,很多國內聽聞他事跡的人們都對鄭洞國的回國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慶祝。屢次在對日戰爭中,化險為夷,最終贏得戰爭勝利的鄭洞國在回國以後就被授予了陸軍中將的職位。最後在日本投降的時候,這位徵戰無數的鄭洞國前往南京親眼目睹了日本的投降儀式,在這一刻,鄭洞國才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在戰場上的浴血殺敵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抗戰勝利之後,鄭洞國被任命為第3方面軍副司令長官。1946年3月,指揮大軍搶佔東北的杜聿明因病在北平就醫,鄭洞國被特邀去往東北主持政務。當蘇聯軍隊撤出瀋陽之後,國民黨迅速佔領瀋陽,並且很快佔領了營口、撫順等地。在解放戰爭初期,鄭洞國領導的國民軍隊,給我軍造成了許多麻煩。

1948年9月中旬,聲勢浩大的遼瀋戰役打響。鄭洞國雖然率軍頑強抵抗,依舊遭到我軍不斷地壓縮。通往關內的路被掐斷,鄭洞國只能拼死一搏。雖然蔣介石下達了突圍的命令,但是部隊臨時起義,讓鄭洞國一時間陷入了兩難境地。但是此時的他,依舊選擇為"黨國"效忠到底,拒絕投誠。直到部隊集體起義,強行架住鄭洞國,據守長春中央銀行大樓的國民軍部隊最終投誠,長春得到解放。

在轉投身於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中後,讓很多無辜的老百姓避免了再次經歷戰爭之苦。在建國以後,鄭洞國擔任要職,為我國的發展做了卓越貢獻。

結語

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鄭洞國都用他自己的方式,為我國的人民作出了貢獻,讓無數的中國人民從戰爭中走出來。因為鄭洞國知道,戰爭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而是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戰,如果偏離了原本的初心,就會自食其果,最終被歷史和人民給忘記。

參考文獻

《鐵血儒將鄭洞國》

《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

相關焦點

  • 【往事】黃埔軍校走出了哪些國共名將?
    胡宗南 胡宗南「哭」進黃埔軍校 胡宗南是浙江鎮海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深得蔣介石的寵愛和器重,指揮40餘萬精銳部隊,人稱「西北王」。一生戎馬30年,經歷了黃埔建軍、東徵、北伐、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臺海對峙等中國現代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
  • 李濟深與黃埔軍校
    2月1日他又被大本營委任為籌備當中的黃埔軍校教練部臨時主任;3月21日他被任命為黃埔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代理委員長;5月10日任黃埔軍校教練部少將主任。在黃埔軍校最初長官名錄上,他的姓名列於高級官吏欄,僅次於戴季陶為第二位。
  •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將
    雖然他只打了兩仗就出國了,但平型關戰鬥意義非同小 可,它是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對日軍第一次取得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這次勝利就如同許海峰在奧運會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一樣,成績雖不是十分出色,但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劉伯承:第三名將,劉伯承(1892~1986),原名明昭,出身於四川開縣張家壩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上過私塾,讀過高小,後考入官立中學。
  • 揭秘黃埔軍校,徐州三王和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
    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還有三位學員來自山東,並且都姓李,因此也被世人譽為山東三李。那麼你們知道?
  •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他是北伐名將,也是抗日名將,曾奉老蔣之命追剿紅軍,後通電起義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才正式統治全國,而北伐軍的主力,而北伐軍的主力就是粵軍第一師,除了李濟深、陳炯明、張發奎等人,還有一些人也很厲害,比如吳奇偉。
  • 抗日名將侯鏡如
    ..侯鏡如是黃埔一期生,而且在進入黃埔之前是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畢業生,因為他去參加黃埔招考的路費就是毛主席給的,所以他自然對共產黨更有好感,加上當時國共合作,侯鏡如就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共產黨。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入黨介紹人是周恩來。後來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侯鏡如在暴動中身負重傷,自此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不過他並沒有暴露身份。
  • 細數從這個古村走出來的梁氏將軍,黃埔軍校畢業的都有30多人!
    然而三甲還有很多在原國民黨軍隊和抗日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愛國將領,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為人所知。在三甲民間曾有「一家屋場出了48根勒皮帶子」的傳說,反映一個家族出了很多軍人。梁化中,1906~1985,黃埔軍校第七期。字馭群,名益懷,歷任陸軍黃埔軍校第十五師王東原部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36年12月任沅陵黃埔軍校第13補訓處補充團少校團長,陸軍黃埔軍校第7預備師參謀處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七分校(西安)上校大隊長。1939年,任陸軍王牌師200師參謀長,黃埔名將杜聿明時任師長。
  • 中國歷史上四大軍校,黃埔軍校的名氣最大,抗戰大學乃革命核心
    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出了很多名將,其實除了黃埔軍校中國還有其他優秀的軍校,也孕育了不是人才。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四大軍校排名,中國不止一個黃埔軍校,一起看看吧。1、黃埔軍校 - 名氣最大: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 張治中與黃埔軍校
    其在黃埔軍校從第 一期開始歷任總隊長、教育長、第六期至第二十二期校務委員會委 員,曾任武漢分校、長沙分校主要 負責人,是黃埔建校十年時印行 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史》(十卷本)的主持編纂者與出版人。 從黃埔建校到新中國建立,他被稱譽為中國國民黨方面始終堅持國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全國公認的十大抗日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西北軍將領趙登禹。
  • 國民黨黃埔軍校撤離大陸:部分官佐留下打遊擊
    由於他已盯上了陸軍總司令一職,所以在開始執行遷校任務時,關是根據國民黨政府的規定,積極準備遷校的。軍校曾派出專門人員前往雲南偵察道路、社情,初步擬定戰車、炮兵、汽車等機械化部隊沿川、滇公路經昆明到滇西,步兵部隊經樂山、西昌再集中到大理、姚安。  軍校各級官佐聞知遷校消息後,人心浮動。
  • 珍貴的《周至籍黃埔軍校英雄榜》
    學校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為中國革命培養了許多將帥之才,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黃埔軍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周至籍學員: 何文鼎(1903-1968)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
  • 抗戰時有多少黃埔子弟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黃埔軍校,人們都不陌生。黃埔軍校是我國民國時期的一所著名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黃埔軍校培養出了一大批中國近代史上的優秀將領,有人將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蘇聯伏龍芝軍校、法國聖西爾軍校並列為「世界四大軍校」。黃埔軍校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抗戰時期,黃埔軍校為中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閱兵式上旗幟落地,黃埔軍校就地解散,誰是黃埔「末代校長」?
    眾所周知,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積累了足夠的資本,開始了他的「千秋大業」。某種程度上,老蔣把「黨國」當成了自己的「私產」,而黃埔軍校則是他最貴重的「家當」。可是,老蔣這個最貴重的「家當」卻被一個人「弄丟了」。
  • 黃埔軍校歷任校長都是誰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黃埔軍校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廣義上講黃埔軍校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 鄧演達與黃埔軍校(上)
    分發通州任西北邊防軍司令(徐樹錚)部見習官、排長。 1919年10月返回南方,繼赴福建漳州援閩粵軍總司令部報到,提出軍紀混亂亟待整治,參謀長鄧鏗同意他的建議,組成憲兵連執法,任援閩粵軍漳州警備司令(鄧鏗)部憲兵連連長。援閩粵軍回師廣東時,任總司令部督戰隊隊長。三年裡經歷了粵軍許多戰事。
  • 胡漢民與黃埔軍校
    1924年2月28日,受孫中山委託致函辭職離去的蔣介石,催促其儘快返回廣州籌備軍校辦理事宜。3月7日,他再次致信蔣介石,督促其返回廣州。3月24日,胡漢民又致信蔣介石:「綜合數電,仲愷定已有相當覺悟,至一切重要問題之更新改革,須等待兄(回來)共商進行,此亦推搪之詞,事實本來如此。」 5月13日,孫中山頒令特任命胡漢民為黃埔軍校政治教官,講授中國國民黨黨義、三民主義等課程。
  • 民國歷史人物——抗日名將侯鏡如
    ..侯鏡如是黃埔一期生,而且在進入黃埔之前是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畢業生,因為他去參加黃埔招考的路費就是毛主席給的,所以他自然對共產黨更有好感,加上當時國共合作,侯鏡如就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共產黨。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入黨介紹人是周恩來。後來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侯鏡如在暴動中身負重傷,自此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不過他並沒有暴露身份。
  • 黃埔土木系的重要人物羅卓英,是名有才能的名將!如何評價他?
    羅卓英雖然不是黃埔系出身,卻成為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雖然不是浙江出生,但是依然成為國軍重要將領,羅卓英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抗戰名將,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國民黨內一直有:「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淚眼汪汪」。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羅卓英。羅卓英是廣東省大埔縣人,1922年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畢業,與國民黨大佬不僅是同班同學,還是同桌,兩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
  • 蔣介石讓他當黃埔軍校校長,他卻扔下全校師生,一個人逃到了臺灣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有過3任校長,第一任校長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蔣介石,第二任校長是關麟徵,1947年正式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1949年卸任。關麟徵是個聰明人,選擇在1949年卸任,不想替蔣介石背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