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
在現代的考試選拔中,有過很多關於冒名頂替的新聞傳出來,他們利用別人的考試成績,讓原本可以繼續上學的別人落榜,而自己則頂替他人成績和名字進入大學繼續學習,可是最後他們都為自己曾經自私的行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和懲罰。以一個這樣自私自利的辦法固然是錯誤的,但是他們都是出於想要上一個好學校,想要學習的目的。
在我國的民國時期,各大軍閥混戰割據,還有一些外國對中國的虎視眈眈,在那樣一個惡劣的環境下,我國的一些有志之士,就創辦了一個以培養愛國士兵為目的的學校,那就是著名的黃埔軍校。在這所著名的軍校中,培養出來了不少著名的優秀軍官,他們在戰場上帶兵打仗,發揮自己在黃埔軍校中所學到的戰略知識,最終成功地將日本趕出了中國的土地,讓中國恢復了獨立自主。
有這樣一個軍官,他出自黃埔軍校,但是他卻是頂著別人的名義而進入的黃埔軍校,為什麼這樣的人被發現造假以後還能繼續留在黃埔軍校學習,沒有像今天一樣被廢除學籍接受處罰呢,原來,這位名叫鄭洞國的人,在黃埔軍校冒名入學,是另有一番曲折和原因的。
這位名叫鄭洞國的軍人,出身於湖北省的石門縣,他的父母都是務農的,雖然不算富裕,但是也不是特別貧窮,因此,鄭洞國還是能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去讀書認字。因為鄭洞國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讀書,認為只有讀好書了才能為拯救中國出一份力,不然只有世世代代繼續務農,永遠也改變不了命運。
鄭洞國讀書也十分的認真,從小的成績在同齡人中就比較拔尖,讀過書的鄭洞國面對當前中國的形勢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擔憂,因此在他的心中,也一直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振興中華民族,振興中國。當時的農村結婚都特別的早,在鄭洞國還只有十四歲的時候,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結了婚。雖然結了婚,但是鄭洞國沒有就這樣放棄自己的求學和救國的夢想。
在鄭洞國十六歲的時候,接觸到了五四運動的思想光芒,在五四運動中,鄭洞國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鄭洞國想要參加軍隊,成為一名軍人,這樣才能更加直接地拯救國家和人民。
1921年,湖南陸軍講武堂興辦。澧州鎮守使唐榮陽特在石門設考場招收學生,鄭洞國欣往應試。被錄取之後,鄭洞國意圖奔赴長沙報導,但不成想湘鄂兩省軍閥混戰,以至於講武堂不得不停辦。鄭洞國失望而歸,重返石門中學讀書。在石門中學畢業之後,又考入湖南省商業專門學校,繼續深造。
1924年,決定棄筆投戎後的鄭洞國在一九二四年聽到了廣州要開辦黃埔軍校的消息,而這個學校就是專門培養一些愛國學生參加軍隊,提高軍隊素質,更好的報效國家,於是鄭洞國就和自己和好友王爾琢商量一起去參加黃埔軍校的報名。可是鄭洞國趕到廣州的時候,黃埔軍校的招生已經結束了,鄭洞國聽到這個消息自然十分沮喪,立馬就聯繫已經報上了名的王爾琢,希望他能幫下自己。
在王爾琢的幫助下,鄭洞國找到了一個叫做黃鱉的人,這個黃鱉當時害怕自己一次考試不能通過,於是就報了兩次名,這多出來的一個報名機會,就剛好可以讓給了鄭洞國。於是鄭洞國就用黃鱉的名義參加的黃埔軍校的選拔,最後,鄭洞國和黃鱉都一起成功地考上了黃埔軍校。
面對學校裡有兩個黃鱉的情況下,鄭洞國沒有選擇隱瞞,而是向學校的領導如實地反映了這件事。當時的中國正是缺乏人才的時候,鄭洞國在考核中的優良表現和他誠實主動認錯的態度讓學校放過了鄭洞國,還將他學籍上原本是黃鱉的名字改成了鄭洞國。
鄭洞國就這樣在黃埔軍校可以繼續完成自己學業,從黃埔軍校畢業以後,鄭洞國就參加到了對抗日本主義的軍隊中四處徵戰,成為了最早的一批對抗日本的軍人。在很多次的對地戰爭中,鄭洞國都十分的英勇,無論面臨何種險境,他都能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鼓舞著他的同志們一起戰鬥,最終化險為夷,一次又一次地贏得戰爭。
因為鄭洞國的屢次優秀的表現,他很快就升任成為了師長。在日本發動的盧溝橋事件以後,中國和日本的戰爭開始在全國全面打響。鄭洞國在這些抗日戰爭中,就帶領著中國軍人和日本軍隊奮勇搏鬥,在很多著名的戰役中,都有鄭洞國的身影。對於鄭洞國來說,哪裡有戰爭,哪裡有敵人,就是哪裡需要他,他就會去哪裡。
在一九四三年的緬甸戰爭中,鄭洞國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在緬甸戰爭中,一邊要注意調節中國軍隊和盟國軍隊之間的關係,激起中國士兵們的士氣,另一邊他還在戰場上捨生忘死,一次又一次在生死邊緣線上的掙扎以後,才最終以一年多的時間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內陸的抗日戰爭勝利做了很大的貢獻和鋪墊。
後來的鄭洞國在回國的時候,因為他在緬甸戰爭中的英勇無畏和捨生忘死,很多國內聽聞他事跡的人們都對鄭洞國的回國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慶祝。屢次在對日戰爭中,化險為夷,最終贏得戰爭勝利的鄭洞國在回國以後就被授予了陸軍中將的職位。最後在日本投降的時候,這位徵戰無數的鄭洞國前往南京親眼目睹了日本的投降儀式,在這一刻,鄭洞國才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在戰場上的浴血殺敵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抗戰勝利之後,鄭洞國被任命為第3方面軍副司令長官。1946年3月,指揮大軍搶佔東北的杜聿明因病在北平就醫,鄭洞國被特邀去往東北主持政務。當蘇聯軍隊撤出瀋陽之後,國民黨迅速佔領瀋陽,並且很快佔領了營口、撫順等地。在解放戰爭初期,鄭洞國領導的國民軍隊,給我軍造成了許多麻煩。
1948年9月中旬,聲勢浩大的遼瀋戰役打響。鄭洞國雖然率軍頑強抵抗,依舊遭到我軍不斷地壓縮。通往關內的路被掐斷,鄭洞國只能拼死一搏。雖然蔣介石下達了突圍的命令,但是部隊臨時起義,讓鄭洞國一時間陷入了兩難境地。但是此時的他,依舊選擇為"黨國"效忠到底,拒絕投誠。直到部隊集體起義,強行架住鄭洞國,據守長春中央銀行大樓的國民軍部隊最終投誠,長春得到解放。
在轉投身於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中後,讓很多無辜的老百姓避免了再次經歷戰爭之苦。在建國以後,鄭洞國擔任要職,為我國的發展做了卓越貢獻。
結語
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鄭洞國都用他自己的方式,為我國的人民作出了貢獻,讓無數的中國人民從戰爭中走出來。因為鄭洞國知道,戰爭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而是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戰,如果偏離了原本的初心,就會自食其果,最終被歷史和人民給忘記。
參考文獻
《鐵血儒將鄭洞國》
《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