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來了一個留級的學生。他上課老打瞌睡,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善意地提醒,而被提醒的同學會報以羞澀的一笑。但他不一樣,能端端正正地坐著睡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功力不是一般的深。如此神功蓋世者,怕不是一個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再說那次我提醒了他,他卻一臉無辜、深受委屈的望著我,然後很不耐煩地反問我:「我怎麼了?」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當時我也很生氣,痛罵他幾句。
後來我找以前的老師了解情況,果然不出我所料,沒有一個老師說他好,都認為他不光學習差,而且個人素質有嚴重的問題,不懂得什麼叫尊重老師,經常與老師發生摩擦。而且就是樓管高老師的兒子,作為家長的高老師不僅管不了,而且經常袒護孩子。他上一屆的班主任馬老師是出了名的平和性格,但是一提起這個孩子只是搖頭,並且給我說;「他媽媽很麻煩,說了她兒子的不好就不行。」
我覺得要轉化這樣的學生我可能有心無力,要知道,一個十七歲的男孩,一身的臭毛病,而且又家長袒護,我作為一個認識他不久,並沒有建立什麼深厚的感情,甚至連起碼的信任都沒建立的班主任,我到底有什麼辦法,有什麼資本來轉化他呢?而且我看他的眼睛,已經明顯不像其他孩子那麼明澈,眉宇之間透出一股陰鷙之氣,看來他所受的思想汙染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忽然想到一句話,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既然沒有轉化之方,那乾脆用包容之心先允許這個「汙點證人」坐到那裡,說不定班上良好的學習氛圍會對他有一定的感化作用。(我打聽到,他去年並不在重點班,今年由於母親是校工的關係才來我班的。)他身邊坐的也是我們班最優秀的學生。
後來發現有新問題產生了,以他為中心的那一片的同學收到了影響。先有小馬自習課轉過去跟他聊天,後來他的同桌上課好像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我趕快找他們兩個談話,告訴他們決不可染上不良習慣,並且將小王從前的表現作了說明。雖然叮囑他們不要走漏風聲,但我一直覺得這個做法欠妥,當時也沒有想到其他辦法。
期中試結束後,他媽媽給我打來了電話,說老師,孩子不爭氣,不好意思來辦公室找你,就在電話裡給你說說我們家孩子的事。聊了半天我理出了些頭緒,原來小王的父親不怎麼管他,母親讀書少,又比較囉嗦,弄得孩子現在很逆反。我也知道,好多家長都對孩子寄予厚望,不顧自己的辛酸勞苦,努力地為孩子爭取好的學習條件,但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一般都限於物質,隨著孩子發展,家長很難和孩子溝通。就像張老師,因為孩子上初中,才來我校做校工,陪讀幾年,卻落得這樣的結果。記得蘇霍姆林斯基寫過一本書——《家長教育學》。是的,孩子的成長不應該是孤立的,而應該與家長共同成長,遺憾的是,關於家長的教育,在中國卻嚴重缺失,有些教育人不無煽情地質問那樣的家長:你到底配不配做家長?
我問她,你是不是孩子只要考不好就老是給他說你又沒考好之類的話,她說是啊。我告訴她以後不能總這樣說。因為小王給她說考得不好的時候,眼淚譁譁地流。我告訴張老師,孩子因為成績的問題已經背負上了非常沉重的精神壓力,你總那樣說會讓他的自信心進一步被摧毀。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幫助他建立自信心,成績這個東西不能一蹴而就,但他也有進步啊,你剛說去年他惹了很多麻煩,今年在我們班就沒那麼多事。然後告訴他希望在學習和為人上他也能進步一點。她好像如夢初醒,滿口應承。
雖然如此,但我想,這個孩子要扭轉過來,怕真的不容易,今天我去上課他又睡覺就是證明。下一步怎麼辦?誰能給我給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