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其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它並沒有明顯地改變將廣大的中小學生作為一部學習機器的不正常狀況。其根本原因何在?
面對使人困擾的現狀,不少的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下列幾種:
一是高考因素。認為素質教育將會擠壓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空間,減少學生知識的汲取,當然就必不可免地影響高考升學率。尤其是各地對素質教育強調程度不一,推行素質教育的學校就會認為自己吃虧,就會影響高考的成績,進而影響自己學校在本地區學校名次的排列。
二是教材因素。認為既然提倡素質教育,那就必須對現有的教材進行改革,特別是從量上進行壓縮。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從繁重的課務中解放出來,有空閒時間接受那些屬於提高素質的教育。
三是制度因素。所謂制度因素指的是國家教育部門並沒有制定出整齊劃一的素質教育的條例。比如說,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年級應開展哪些活動才是素質教育。就象制定課本教學大綱一樣,拿出具體又適於操作的素質教育大綱,最好有教材有考核目標,不然就會流於空洞,流於形式。
四是社會因素。認為全社會已經認可了現今的教育方式,也培養了大量的各類人才。如果在已經成熟成功的基礎上再作大的改動,會遭到社會習慣勢力的排斥,會被認為不顧中國的國情一味崇洋媚外。因為社會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它的強大的無形的壓力既可以使人們成就一件事,也可以使人們失敗一件事。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因素,但主要的我們可以歸納為上述四種。怎樣看上述四種因素?應該說他們都觸及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但又都是觸及到一部分的根源,遠非問題的全部。我認為,除了以上列舉的因素之外,還有兩大瓶頸制約著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開展。這兩大瓶頸就是教師因素和家長因素。
♥作為教師因素的瓶頸
1.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
素質教育之所以難以推開,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撇開其他因素不論,單就對教師來說,則是對他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當多的教師並不是不知道素質教育好,也不是不想搞,主要是受了自身能力的限制。素質教育就其內容來說,比之以往的應試教育需要教師具備更廣闊的知識面,更精深、更專業的知識。而現今中小學教師,除了大中城市和地方一些重點學校之外,其自身的素質水平是不盡如人意的。
教師自身素質與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有三種原因。
其一是少數教師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中等師範教育,而又以農村教師為甚。他們中不少的人是高中畢業之後直接走上教師的崗位,經歷了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和後來轉為公辦教師的歷程。這種先天不足不得不影響他們素質的提高。雖然他們也曾努力地學習,以期趕上正規院校畢業的同行,畢竟先天不足加之這部分人年齡偏大,提高充實的力度深度都是有限的。
其二是正規院校畢業的教師,不少人自身缺乏繼續上進深造的願望。他們認為自己所學的知識對付中小學課程綽綽有餘,更廣更深的知識對於他們是多餘的,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表現在追求授課技能的提高上。應該說,如果就按照目前的教法繼續下去,不能說他們的做法、想法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放到素質教育這個框架內,以此來衡量他們的知識水平就明顯地不夠了。
其三,雖也有少數教師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迫切地希望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充實自己的知識基礎,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的重軛,使他們在時間上精力上難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許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除了繁重的課務外,還要管理教育學生,還要補課加班加點。相當多的學校寒暑假都在辦各種名目的補習班,當然有的辦班主要是考慮經濟效益,但更多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加之現在各種奧林匹克競賽牽制了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精力。沒有充足的時間保證和充沛的精力保證,疲於奔命的教師自身的提高自然成了問題。
2.教師的思維定勢與成長慣性的影響。
支配一個人行動的動力除了知識之外,主要的就是他以往的經驗。比如一個大學畢業生剛參加工作,他沒有以往的工作經驗可以依賴,他一方面需要向別人學習,一方面自己摸索。一個教師的工作方法主要受什麼影響呢?主要是受他以往學習經驗的影響。現今的教師,大多數是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走向高等院校。因此,當他們回首往事時有的只是辛苦的回憶,而沒有對應試教育不合理的反思,他們認為既然自己就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千千萬萬的人也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而且許多的人都進入了高校得到深造,那麼這就是一條有用的路,一條可以駕輕就熟的路,一條雖苦但不失為成功的路。因此,目前的素質教育只要作小小的改良就行了,根本不必要做大的改動。而且拋棄多年已成習慣的東西不一定就能成功。因此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他們有意無意地在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排斥國家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他們希望以自己的成功為榜樣,讓他們的學生也沿著這條可靠、安全的路向前走。
3.教師集體心理的缺陷。
中國人以勤勞智慧聞名於世,曾以此為基礎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然而中國人又以缺乏冒險精神、創新意識而聞名於世。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原因。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是一個創新,同時也是一個冒險。所以在沒有規範的條例、制度、措施的前提下,實施素質教育就意味著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冒著更大的風險。在各類人群中,知識分子恐怕是最少冒險精神的,這是中國儒家文化長期薰陶的結果。中庸之道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行事做人的準則。中國成語「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是中國人之缺乏冒險精神典型集中的寫照。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教師對於素質教育持懷疑態度。實際上可以這樣說,理應最積極參預此事的廣大中小學教師,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此事的阻力。究其原因,害怕風險,害怕失敗,害怕承擔責任恐怕是最直接的思想根源。
4.同行、社會氛圍的影響。
我們說知識分子缺乏冒險精神、創新意識是就知識分子的總體而言,但是具體到一個學校,一個教師卻並不表示都是如此。從教師個人來說,不乏有識之士,他們對於國外先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對中國長久相襲的陳舊落後的教育方式有較深的體會,他們何嘗不想改變呢?然而既是創新,就意味著有失敗的可能,中國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個容忍失敗的國家,中國勿寧說是一個只承認勝利者而不承認失敗者的國家。成語「成則為王敗則寇」就是明證。但是,要創新,又必然面臨著失敗的風險。所以在行動之前,少部分有此宏願的教師就不能不三思而後行了,謹慎、謹慎、再謹慎,一旦不慎,不僅招來同行的恥笑,而且為現實社會所不容。舉目四看,中國偌大的中小學界,究竟有多少真正實行素質教育成功的地方?許多的學校提出了美好的誘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導快樂學習,希望學生在德、智、美、體四方面都得到均衡發展。然而在大多數的地方只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或者說只是說給別人聽聽而已。這種狀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與社會整體氛圍分不開的。而社會氛圍的改變又遠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是從教師的角度談實施素質教育的難處,這就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大的瓶頸。
♥家長的因素
現代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境界,恐怕永遠也不會再現。儘管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主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家長由於教育意識的提高,作為一個整體已經越來越多地參預到教育這個體系中來。他們遠不是旁觀者,遠不是僅僅做為學生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他們投入,他們付出,因此很自然地,他們就要求回報,要求收益,所以說現代教育是教師、家長與學生三者之間的互動。而學生只是作為被動者夾在教師與家長之間,孤立無助地接受他們給予的一切。我們可以將家長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瓶頸。
家長的瓶頸作用表現在哪裡呢?家長的瓶頸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於素質教育持不贊成的態度,持牴觸情緒。他們反對減輕學生的負擔,反對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他們認為這些閒書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因此學生的學習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縱然學校給學生留下了閱讀思考的時間,家長也會毫不猶豫地將其填上。不僅休假日、節假日而且寒暑假家長們一般也尋找各式各樣的補課輔導機會,學生機械地把書包從學校裡背回來,又機械地將書包背到家長為其尋找的各類有才學無才學的教師家裡,接受那些有用沒用的指導。從一定的意義上,從家長這個整體來說,我國的家長們是最缺乏人情味的一類,是應試教育忠實的擁護者,是摧殘青少年讓他們失去本來應該屬於他們青春快樂的「幫兇」。當然,他們絕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以為是為自己的孩子做了天大的好事,是對孩子的負責,是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
那麼,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家長們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傳統習慣的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注重學習、注重讀書的國家,自隋大興三年(公元604年)實行科舉考試至清初(1903年)廢止,其間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選拔了大量為封建社會服務的人才。科舉考試的施行一反過去根據世襲貴施的地位任用各級官吏的陋習,使更多的平民、中小地主出身的人有了從政、改變自己命運、發揮自己才幹的機會。我們從古語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以深刻了解到讀書巨大的誘惑力。古人把金榜題名與洞房花燭夜、久旱逢甘霖列為人生的三大幸事。古人的鑿壁借光,頭懸梁錐刺股,更反映了寒門子弟刻苦讀書的狀況。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中國又是世界上少有的將讀書強調到極端的國家。我們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以體會到古人是將讀書做官視為自己唯一可以光宗耀祖的選擇。現代中國人對於讀書的思維就是上述兩種思想的混合體。簡單地說,一是高度重視讀書,二是將讀書視為唯一出路。因此前幾年大學沒有擴招之前,千軍萬馬擠上大學這一條獨木橋的盛況是世界上少有的不正常現象。
所以我們因此不難理解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這樣嚴厲教育的歷史根源。傳統的東西是不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自行退出歷史舞臺的,某些方面有可能得到淡化,但也有些東西卻可能因此得到強化。中國人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傳統就比以前得到強化,其表現在面廣量大。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畢竟比較少,能夠金榜題名的更是鳳毛麟角。現代社會由於教育的普及,希望借讀書改變生活現狀的人已是千軍萬馬,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或者說是社會公害。古代人讀書的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和讀書人本人,以讀書人自己為主;現代人讀書的壓力基本上來自學生家長。青少年本人已經被學業弄得焦頭爛額,且不談眾多的孩子對學習抱有厭倦態度,哪裡還有自己給自己加大壓力的心情,願意承受教師和家長雙重壓力呢?
2.嚴峻的就業形勢,無形中加大了家長對子女學習的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較之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的改制,又將大量的原國有企業職工無情地拋向市場,形成了龐大的失業大軍。從低水平有保障的就業到沒有多少保障的失業,對於失業者的心理衝擊無疑是巨大的。在他們眼見自己難以找到合意的工作之後,關注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轉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不願意自己悲劇或不如意的生活在孩子的身上重演。因此,加大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壓力就是非常必然、完全可以理解的了。但是,這還僅僅是一個壓力因素。另一個壓力因素是來自用人單位非理性的擇人標準。現今許多的用人單位不約而同地提高了就業的門檻,將非研究生不要的標準公之於眾,而不管這個工作崗位到底需要什麼學歷的人。這樣,無形中在無數家長的心上又引起了新的恐懼。以前只要將孩子送進大學就算完成任務,現在還必須進一步考慮考上重點大學,因為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一般比較容易考上研究生。如果一個孩子只考上一般院校將來就業前景堪憂,如果只是大專、中專那麼就業前景更為暗淡。所以在前一個壓力的同時又加上第二個壓力。這雙重的壓力都得孩子稚弱的雙肩承擔,家長是無能為力的旁觀者和施壓者,他們除了施壓別無幫助。
3.家長受教育的缺失補償心理的因素。
現今在校孩子的家長,特別是初高中孩子的家長,相當一部分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年輕時也有過上大學的夢想、憧憬、追求,尤其在他們青少年時上大學更是一種榮耀、一種面子、一種幸運。因此,當他們的夢想破滅之後,就自然地將自己未竟的事業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希望自己沒有上大學的缺失在自己孩子身上得到彌補,自己少時的理想能在孩子的身上得到體現。這些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不行了,但你必須行,必須給我們掙光。」可以說,家長的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畸形的、非理性的。
4.教子無方的從眾心理因素。
也有些家長原本並不想給孩子多少學業上的壓力。他們認為自己也就是這個起點,不過是一般的工人、農民、職員,屬於社會的底層人員,對於孩子也不能過分苛求,他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工作氛圍的影響,也沒有多少可以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但是,當社會上的家長們形成一股施壓潮流時,他們在這股強大潮流的裹脅下,不得以選擇了「人家怎做,我也怎麼做」的道路。用句俗話說「不會種田看鄰居」,因此,別人小孩學書法、練鋼琴、參加課外班、聘請家庭教師,他們勒緊腰帶,節衣縮食,一一模仿。總以為別人這樣做是對的,總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假期到來之前,家長們便互相打聽怎樣安排孩子的假期學習,至於娛樂、休息一般是不予以考慮的,因為在家長的眼裡,孩子只是一架學習的機器。因此社會上一些人利用奧數班、英語班等等各種名目的補習大賺其錢,至於到底有多少效果只有天知道了。
以上凡此種種,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眾多的家長如此不近人情地逼著自己的孩子學習。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要改變家長們輕視素質教育重視學習分數的不正常現狀,需要各級教育工作者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開頭,本著對廣大青少年負責的態度,本著為國家民族的興旺培養出德智能美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原則,我們必須改革才能有所作為。
♥出路何在?可以說素質教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要,而且還要搞好。小編認為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儘管教師與家長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兩大瓶頸,但是真正推行素質教育,並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使之卓有成效,第一位重要的還是在於教育界的各級領導對素質教育的態度如何。
中小學界各級領導應當認識到推行素質教育並非一時心血來潮,權易之計,而是關係到中小學教育的未來的發展走向,關係到我們培養的孩子能否成才,能否勝任新世紀建設強大國家的重任,也關係到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的強弱。因此可以說,素質教育的意義怎樣強調都是不過分的。各地教育主管也不要持等待觀望的態度,等著別人把經驗創造出來然後跟著別人成功的道路前進。這樣做實際上就是與素質教育的精神相違。因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有知識、有理想、有創新精神、有冒險精神、有活力與創造力的一代新人。所以,素質教育是大勢所趨,不存在一個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如此不可的問題。區別在於到底怎樣走,則有待於我們各級教育工作者探討摸索。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那種希望有一個整齊劃一的規範是不現實的。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差異很大。比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城市與鄉村,漢民族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素質教育的模式不一定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我們應當鼓勵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探索,允許失敗,允許跌倒了再爬起來。可以說,誰走在素質教育的前列,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實惠。我們應該拋棄搞素質教育吃虧的可笑想法。
2.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現在我們需要解決的首先是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思維定勢的問題,要對過去的應試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與研究。當然,我們並非說應試教育一無是處,它當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價值的地方,這是我們需要保留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應試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如果對應試教育沒有深刻的研究,教師要推行素質教育是困難的。好比經濟體制改革,如果不對過去的僵化的經濟體制有深刻的了解,怎麼談得上改革呢?如果認為過去的體制還可以繼續下去,那麼改革就是多餘的。同樣,教師如果對於應試教育的弊端沒有切實的了解,就不會有推行素質教育的自覺自愿的行動。
另外,對於廣大的教師來說,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也是一項重要的刻不容緩的大事。現在的教師很苦很累,根源就在於應試教育的弊病所致。學生忙於題海,教師則忙於製造題海。只有解放了學生,才能解放教師。但教師的解放又是和教師自身素質緊密相聯。因此,從邏輯順序來說,教師的素質提高是第一位的,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有可能、有能力、有資格來對廣大的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許多地方的素質教育難以推開,並非領導認識不到位,而是教師的素質跟不上。教師在學習提高方面應該給自己以強大的壓力。懶惰與保守是天生的一對好朋友,是中小學教師素質教育的天然大敵。教師提高素質的途徑很多,如進修、短期輪訓、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但最根本的是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自學。須知學習提高是一輩子的事情,永無止境的事情。對於教師來說,什麼時候認為自己不需要提高了,那麼就可以說,教師的生命意義就喪失了,就不再配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了。令人遺憾的是,持有這種觀念的教師並非少數。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說到底還是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
3.學校、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切實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正如上文所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一般充當的是阻力而不是動力。因此,僅僅有教師的素質教育是不行的。我們要研究家長的心理,要制定有效的與家長溝通的措施,任何撇開家長的素質教育都是不會成功的。當然,要做好家長的工作使他們認可、支持素質教育絕非易事,多年的傳統習慣非一日就能改變。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理論工作者,要針對家長的心理,研究出專門的說服教育方法。我們也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以為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打破家長這個瓶頸,除了與家長的思想上溝通之外,還應當配之以其它的措施。
4.要將素質教育與知識的獲取一致起來。
有一種不正確的看法,認為如果學校強調素質教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活動時間,那麼,學生的知識面可能開闊些,思想活躍些,學得的知識,主要是書本上的知識容量肯定會減少。如果學生因素質教育導致知識量的下降,要想獲得家長的支持就很困難,家長們很可以用知識量的不足,成績的下降,升學率的下滑來指責素質教育的推行者。要讓學生既在知識水準不斷提高,至少與素質教育推行之前一樣,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這兩難必須統一起來。實際上,並不難以做到這一點。學生的學習成績並不與學習的時間長短成正比。一個小時高質量的精力充沛的學習效果,遠遠超過兩個小時精力不濟的學習效果。現在的學生普遍感到睡眠不足,厭學情緒明顯,學習中感受不到樂趣。如果這種狀況經過素質教育的推行得以改觀,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不會下降,而且一定比以往有所提高。一些素質教育推行得比較好的學校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5.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素質教育之路。
中國之提倡素質教育已有不少的年頭,至今尚無成功的經驗,且在推行的過程中屢次反覆,可能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沒有摸索出一條可廣泛施行於中小學校的措施。儘管地區間差別很大,但是,這並不妨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因為其基本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中小學素質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許多的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是,我們也應切記不可照搬照抄。因為再成功的經驗,也是與產生的土壤緊密相聯。簡單地說,中國與美國的國情、傳統、民族心理習慣、歷史文化、文明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應本著洋為中用,中學為體的原則,或者說,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具有世界眼光,應有拿來主義的勇氣,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民情的素質教育方式。這樣,不僅億萬中小學生將因此受益,而且整個中華民族將增添無窮的創造活力,使中華民族成為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偉大民族。素質教育的偉大意義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