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不能夠放下?

2021-03-02 劉老師開示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劉老師開示」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我們聽經,有些老修行已經聽了幾十年了,沒聽懂。還是人是我非,還是貪瞋痴慢,沒入佛的境界,他入了魔的境界。


  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不能夠放下?因為煩惱天天薰習著你。這個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習慣成自然。既然薰習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為什麼不用佛法來薰習呢?讀經是薰習,聽經是薰習,念佛還是薰習。知道薰習對我們有這麼嚴重、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選擇什麼來薰習自己?一定要慎重選擇,這就是智慧。


  「肉眼簡擇。天眼通達」,你就能夠「解法如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過長期的薰習,真的明了、真的理解、真的放下了。


  看下兩句: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這個「善」是善巧,沒有智慧你就沒有善巧。善巧是什麼?善巧就是把智慧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世待人接物上,這樣的智慧就是這裡講的善知。

  〔集滅〕是講心,就是現在講的心理現象。


  〔音聲〕是講的物理現象。


  心是什麼?是集起的意思。念頭的生滅,一是心理,一是物理。所以「善知集滅」這四個字,包括的範圍無限深廣,太大太深了。如果不是對宇宙真相真正地明了,是做不到善知的。


  〔方〕是方法。


  〔便〕是便利。對於心理、物理通達無礙,所以他有方便,這就是生活的藝術。


  看下面兩句: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世語〕就是世間人的種種言論,叫世語。


  像世間人的詩詞歌賦,這是世語,這不是正論。在中國,過去儒家、道家的經典是正論。


  文學裡大多數都是世語,主要是讓人悅怡情悅性、動感情的,這個都屬於世語。感情在佛法裡是迷,它不是覺。佛法清淨心裡哪有喜怒哀樂,能引起凡夫喜怒哀樂的都是世語。這回我們有鑑定標準了,能引起凡夫喜怒哀樂的都是世語。


  正語是讓你得真正的智慧,讓你得清淨心。佛菩薩接引眾生是「樂在正論」。世語有沒有?有的時候用它來做引導。比如說,像經典裡有許多偈頌就是詩歌,可以譜成樂曲來演唱;甚至於經典裡的故事,可以搬到舞臺上來演,這些都是世語。


  世語裡真正的意義在正論,啟發你的真智慧,破迷開悟,於是這個世語,它就變成了正論,這是真正的智慧。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文章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告知刪!


◎ 責任編輯:妙如 ◎



尊敬的同修:

劉素雲老師學習平臺正式開放「二天一課」學習欄,請各位同修在菜單欄點擊「老師專欄」,打開「二天一課」,查看劉老師每期開示。「二天一課」每兩天更新一次講師內容,更新時間為晚上6點整(考慮到學習時間長,大家早上需上班)。每日學習分享,讓傳統文化回歸生活!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放下分別、執著,縱然是很嚴重的冤親債主也害不了你
    心清淨就不能有煩惱,這是最破壞清淨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染汙,嚴重染汙,不清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鍛鍊,把七情五欲舍掉。七情五欲裡最困難的是親情,夫妻、父子、兄弟,親情。世間人為什麼會有這些?生生世世的關係太密切。
  • 佛法說一個字,放;說二個字,放下;說三個字,放得下;說四個字,徹底放下.
    (弘一大師)  阿彌陀佛為我們飢餓的眾生準備好了饅頭,而我們許多人卻不願吃,還要自己去開荒、下種、施肥,每一次都沒有等到吃上饅頭,壽命就終了。(黃念老)  有人問師父,您老人家出家,學佛六十多年,您究竟得到了什麼?師父回答,我得到了阿彌陀佛。我們學佛的同修,除了阿彌陀佛,你還想要什麼?
  • 佛教:不屬於你的,學會放下吧
    越是不執著越是會快樂,苦樂是隨著自己的心態逐漸轉變的,境隨心轉,執著一念將會受困於一念,心中不執著苦樂便會少了很多的煩惱,一念放下,苦樂就不再有!有一些人要忘記,有一些事情要放下,忘記錯的人才會遇見對的人,放下完成不了的事情才會心安,執著是無法換回任何結果的,唯有放下該放下的事情,遇見該遇見的人才是美好人生!
  • 【普勸同修】反覆反覆聽經 淨空老法師:劉素雲居士她每天聽一片光碟一天聽十遍
    有人問她,你怎麼學成功的?她說,她的秘訣就六個字——第一個是「老實」,第二個「聽話」,第三個「真幹」。8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真幹,十年就成功了。貳淨空法師:不必到處參學,劉素雲聽懂一句話,她成功了!佛法的修持,大家也不必到處去參學,現在沒有真正的佛法,到哪兒去參學?回在家裡頭老老實實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成佛。
  • 劉素雲這篇文章,大家要認真的多讀幾遍
    小乘是剛剛介 入,還沒有證得圓滿,但是對於基本的,身不是我,身見放下了;邊見放下了,邊見就是對立,不會跟人對立,不會跟事對立,不會跟萬物對立。小乘阿羅漢,也了 不起。三大類的煩惱,見思他斷了,也就是執著,他不執著,他有分別,他還有起心動念。再向上提升,進入大乘,大乘沒有分別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 執著。再向上提升,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圓圓滿滿回歸到一體。
  • 劉素雲老師: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
    我過去說過,我說你學哪個法門是你有選擇的自由,他選擇哪個法門他有他的自由,各學各的,各人的根性不同。要不佛怎麼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那不就是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嗎?你為什麼要強求一律,都得跟你學一樣的?不要這樣。但是怎麼勸,好像有的人都不能聽。
  • 劉素雲老師: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
    修學其他任何法門都要斷煩惱,都要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能做到的人太少太少了。我們要選擇一條穩穩噹噹的道路,決定能夠走得通的,能一生成就的,就是這部經、這部注,千萬千萬別錯過呀,《淨土大經科注》是淨土法門的第三寶,你相信嗎?
  • 第二次復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簡體版第18集)||劉素雲老師
    我問自己,二十年修行,你究竟在修什麼?可能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是不同的。我的答案是,我在修看破放下。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別把它當真。可是我不信啊,明明是真的,怎麼說是假的呢?由於把假的當成真的了,我執著啊,就較真啊,遇事非得弄個一是一、二是二,非得弄個誰對誰錯、誰高誰低,苦哇!累呀!煩哪!終於較真、較勁兒把自己較趴下了。趴下了,隨時面臨死亡了,壞事。可壞事變成好事了。
  • 淨空大師講解實報莊嚴土,就是我們的常寂光身,放下就能證得
    佛說得很好,「此事(這樁事情)唯證乃知」,你自己證得,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證得之後,你也說不出來。說不出來,佛有善巧方便,雖然把它說出來了,我們凡夫還是不懂。誰懂?法身菩薩懂。其次,放下分別執著的那些權教菩薩也能懂,經上所說的解悟,不是證悟,他聽得懂。但必須等到破無明、證法身,他才能真懂。為什麼?那是他的境界,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覺。
  • 學佛多年,煩惱依舊,說明你學佛學錯了
    你把眾生理解成實有的,對佛也有執著,那你就陷在實執當中了,這樣深重的實執心就會產生障礙,讓你不可能跟理體相應,當然也就不可能與華嚴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相應。我們現在隨順眾生就是要對治實執、斷除我執,這樣就能與理體相應。從事相上,我們要儘量隨順眾生,從正、反兩方面好好去做,這樣對理體也會有極大的利益,在理上也更容易相應。從反面來講,你不要陷在實執當中,不要陷在自他的差別當中。
  • 佛說,人生有三個境界,放下最難
    若心能不動,則一切痛苦和不順自然消除,佛家說,人生有三個境界,第一、要勘破,第二、要放下,第三、得自在。苦諦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實相。為什麼一切皆苦?因為有無常的存在。所謂勘破我們要明白世事無常,一切皆我所用並非我所有,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無常是無法迴避的,我們應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為什麼一切皆無常?
  • 劉素雲老師:有人聽經聞法,專挑講法人的毛病,存一種什麼心呢?
    文字版想想我們自己,這麼多年來常常聞法,為什麼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究其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心不清淨,妄想、分別、執著在作怪。 一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不平等。你不平等怎麼能清淨?我們學佛的同修當中,典型的、突出的不清淨、不平等,就是天天搞人我是非。就這個問題,我幾乎每天都叨咕、都強調。因為這個問題,對我們修行能不能成就,影響是太大太大了!
  • 佛教:遠離「煩惱」的法門,就在這句經文中!
    佛門中有句話,「煩惱輕,智慧生」,持戒修定開慧,意義就在於轉煩惱為菩提。佛說眾生皆苦,根源在於眾生因「煩惱」而造諸惡業。在佛家看來,人生苦樂皆是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這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所謂「貪」,即貪著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
  • 佛學經典語錄如何放下煩惱,瞬間讓你大徹大悟
    1.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都掛在心頭,那還不糾結到死,生活在煩惱痛苦裡。心如秋水,是非恩怨,空山空水空明月,千秋往事一夢間。就從現在開始,做一個豁然開朗的人,世間委屈說不完,各有各的煩憂,百年一過客,能簡單就簡單。11.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 答疑解惑|「不執著」就是消極,不思進取的意思嗎?
    問:每個人都應該有進取心,讓人生的各方面都要有滿意的答卷,但是佛教總是叫人放下,叫人不要執著,好像一切都不必在乎,這不就是消極的不思進取嗎?答:佛教不單單講「不執著」,同時還重視「精進」,不執著也不是什麼都不在乎的意思,而是說把心要用在對的地方,愛恨情仇、煩惱、挫敗感等,但凡是能干擾我們無法安定的狀態都要摒棄,即所謂之不執著,而不是說隨隨便便,工作學業好壞都無所謂,這不是不執著,而是不求上進。
  • 佛說:世間煩惱千萬種,只要放下!
    看著好像是生活不順意不順心,實際上還是自己沒有看開,其實煩惱歸根結底是什麼呢?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內心的嗔痴貪這三點在作祟。為什麼這麼說呢呢?煩惱是自己給自己的,而不是外界給自己的。要想遠離煩惱,其實還得從自己的內心開始,佛說,忘掉煩惱,只要放下。向佛陀學習拋棄煩惱,還得從這幾點做起。
  • 隨遇而安,無往不樂,執著事理,生出無窮煩惱
    此刻定林寺周圍的綠水青山,使他忘卻了塵世的煩惱。詩人面對如此美妙的環境,索性在此逗留許久。詩人於是脫去鞋子,仰臥在巖石之上。敷,鋪開;嫋,被子,此指臥具。詩人強調「脫履」和「鋪嫋」兩個細節,進一步抒寫閒適的情趣。
  • 佛說:越執著,越煩惱!
    但是他發現,拜佛之後,自己的煩惱並沒有得到開解。他不明白其中的緣由。有的人聽說信佛之後,也能解開心中的各種心結,更能解開自己無數的煩惱,於是也去信佛,結果這些人的煩惱,卻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呢?有的人以為這是自己虔誠度不夠,或者是供養不夠多,或者是放生不夠所導致的。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今天全世界,連法律都講求要有隱私權,你就曉得世間人,沒有出離六道的意念,不但不想出離六道,連出離欲界的念頭都沒有。為什麼呢?他有私心啊!私心重,強烈地執著五欲六塵,生色界天都沒有份。色界天人的心比我們清淨太多了,沒有那麼濃厚的欲望。你參禪為什麼不能得定呢?欲太濃了。因為堅固的執著,所以他修定也不能生初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