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越執著,越煩惱!

2020-12-19 水往雲來

有人說,人的苦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如同人的樂一樣,它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因為中國人講究道法自然,因為一切都是道,所以一切都是自然出現的。但是,經過無數人的研究,發現人的苦樂,並非是一種自然現象。它與一個人的心,是緊緊相關聯的。

很多人遇到很多事的時候,造成一些心結結在心裡解不開。有些人平時信佛,於是去寺院中燒香拜佛。但是他發現,拜佛之後,自己的煩惱並沒有得到開解。他不明白其中的緣由。

有的人聽說信佛之後,也能解開心中的各種心結,更能解開自己無數的煩惱,於是也去信佛,結果這些人的煩惱,卻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人以為這是自己虔誠度不夠,或者是供養不夠多,或者是放生不夠所導致的。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造成這些錯誤的觀念,是對佛學一直存在著各種層面的誤解。

因為真正信佛,並不是一味地去拜他,也不是一味地去做供養。而是一個人的心,要從各種煩惱中跳出來。

最近幾年,很多人將瑜伽當作一種潮流。因為通過瑜伽中的冥想,確實能讓人暫時緩解人的各種煩惱。而造成這種暫時緩解人的各種煩惱的原因是什麼呢?說白了,其實就是人心的自我控制。

為什麼人自我控制,能讓人做到緩解煩惱呢?其實它裡面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造成的。

一、心安茅屋穩

老話說:心安茅屋穩。一個人的煩惱,多數都是對外界的有求太多造成的。在佛家看來,對外界所求越多,人的欲望就越大,欲望越大,那麼當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時候,自然煩惱叢生。

也就是說人的煩惱,不是無緣無故來的。從它的本質上來看,它來源於人的欲望。所以佛家經常讓人克制自己的欲望,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要淡泊寧靜。同時對外界,也不要有過多的欲求,否則,最後給自己帶來的,只會是各種煩惱。

相關焦點

  • 佛教:《華嚴經》中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學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被譽為「經中之王」。這部經因何特殊之處,而贏得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呢?本文中選出下面四句佛語,以期與諸位同參共沾法喜,空靈美妙的語句,越讀越能令人開悟。第一句,若記有我人,則為入險道。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可證得。」何為妄想執著呢?不知五蘊皆空,認為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為「我」,這就是妄想。由此而生的人我之別,你多我少,你好我壞,就是執著。
  • 佛說: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
    佛說:人生,既為過客,何須執著!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開始明白,有些事情,註定無法左右,總要學會放手,懂得隨緣。大家都是過客別去為難別人,也請放過自己,懂得隨緣就會快樂,懂得放下才會真正的得到,生活不會折磨誰,更不會去偏愛誰。
  • 佛教:「相由心生」這幾種人的相貌,會越長越漂亮,你別不信!
    在佛教之中,關於「佛」想必大家或多或少皆有了解。其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那麼佛的三十二相,如何而來呢?這亦是跟佛的「修行」息息相關。在經藏之中我們既已知道「相由心生」那麼這「相」亦能自我控制,其也就能越長越漂亮。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夠越長越漂亮呢?佛教認為,這幾種人的相貌,會越長越漂亮,看看有你嗎?
  • 父母越強孩子越弱?阿德勒:過度關注讓人執著錯誤
    似乎有什麼煩惱,也不言語。今天早上,雅準備出門,跟兒子說冰箱裡有早餐,要吃自己弄。他答應了,還在煩惱。雅便問:你好像有什麼煩惱?他怏怏地擺弄著電腦說:考試了,什麼都不懂。換到以前,雅會停下自己的一切事物,認真地,語重心長地跟他交心:現在你的煩惱是以前不認真學習的結果啦;以前越是輕鬆舒服,現在就會越難受想哭啦;要想以後好過,從現在開始要努力啦......。
  • 《學佛群疑》第16講丨破斥「地獄門前僧道多」、「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等謬論
    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為未悟之前是為煩惱所縛,為生死所苦,受眾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殊不知這是方便說,是為迷人說,不為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為目的,悟境也是執著,除執著才能開悟,才能離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再有求悟、待悟之心。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終,無法體驗舍執、離執的功夫。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只要一個人,能做到「心無所住」,真正開悟,只是遲早的事。要想做到心無所住,就需要多讀此經,多理解此經中關於修行的經典名句。今天,就由本文為大家帶來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第一句: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修佛必須「皈依」佛嗎?「皈依」究竟是何意?六祖說……
    「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 學佛人,這三件事,你做得越多開悟越快!
    學佛人常做這三件事,做得越多開悟就會越快,其實佛法就在生活當中,也從來都離不開生活,如果能經常在生活中學會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可以做好這三點,你也就不會再有煩惱了。第一件事,無念。學佛要經常學會觀察和控制自己的念頭,心念若能做到清淨無念,也就悟了,也就不再有痛苦和煩惱了。痛苦和煩惱的來源就在我們一念之間,我們每天在腦海中會生起無數的念頭,這些念頭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念頭,所以行為就會被念頭所牽引,最終造了種種業。
  • 97歲老人說:這三種人,越老越有福氣,看看有你嗎?
    雖然大多數人越老越沒有福氣,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越老越有福氣。97歲老人對我說:這三種人,越老越有福氣,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惜福之人。年輕時懂得惜福之人,老了以後就會有福可享,越懂得珍惜福報的人,越老越有福。
  • 佛說:你所有不善的念頭,最終傷害的只會是自己!
    常言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迷,即得煩惱,即成魔;一念覺,即得菩提,即成佛。佛說眾生與諸佛同具平等無差的佛性,何以有佛、魔之分,差別就在念頭之中,迷與悟之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善良,也沒有做壞事,但命運總是不順。所以他會覺得很無辜。
  • 佛說: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
    佛說: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人生就是從一個夢想走向另一個夢想,從一個遙遠走向另一個的遙遠。凡事有因有果,因為緣分相互聚集,因為念頭欣喜快樂不斷。請不要和生活較勁,更不要用煩惱去解釋生活,你要學會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受命運的安排和挑戰。遇見的人,經歷的事情都是對你生命的饋贈。
  • 隨遇而安,無往不樂,執著事理,生出無窮煩惱
    詩人與佛結緣的時間較早,晚年革新失敗後。詩人更是藉助讀經參禪,尋訪寺院來打發時間,調節情緒。此刻定林寺周圍的綠水青山,使他忘卻了塵世的煩惱。詩人面對如此美妙的環境,索性在此逗留許久。詩人於是脫去鞋子,仰臥在巖石之上。敷,鋪開;嫋,被子,此指臥具。詩人強調「脫履」和「鋪嫋」兩個細節,進一步抒寫閒適的情趣。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
  • 佛教:前世各修因,窮人越燒香越窮,富人越拜佛越富
    人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窮人越燒香越窮,富人越拜佛越富。而且都是窮人家經常到寺院燒香,而富人卻是極少去拜佛,甚至有些人是從來都沒有去過!實際上是窮人並沒有看透問題的實質,人需要知道榮華富貴是求不來的,而是靠自己修來的,但是富人卻是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總是會拿出自己部分的獲得施捨出去,這個就是因,那麼他的來生肯定也會得到大福報,這個就是果。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應如是降服其心佛陀說菩薩要這樣降服其心——面對一切眾生,都要一視同仁地度化他們,幫助他們達到滅盡煩惱的清淨境界。佛陀之所以在此處強調離相布施,是因為我們的心本就因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而向外馳求,生起種種欲望煩惱,若在行布施時,仍執著於有布施的施者、所布施的對象、以及布施的物,正如雪上加霜。世人不明白這點,所以總是執著於這三方面,因此所獲只是屬於世間的福德,不能成為成佛的資糧。
  • 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印光大師開示】佛光者,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體靈明洞徹,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摘自《印光大師全集》)【略解】印光大師是大通家,其文字般若字字珠璣。可以言簡意賅的把佛法真諦向我們開示。我們常說的佛光不是他物,而是十法界凡夫、聖人、眾生、佛,內心本具之智體真如。
  • 佛前上供花果,這些「禁忌」,不可不知!
    佛陀告訴他,佛滅之後,眾生應當以戒為師,十方佛子,若能受持佛的戒律,就如同佛在世一般。簡單來講,佛門中的戒律,可以分為出家戒和在家戒,前者為出家僧人所受持的戒條,後者則為在家佛子所受持的戒條。然而,不管是哪種戒條,目的都是守護眾生的善根慧命,而不是給眾生戴上「枷鎖」。佛教傳入漢地之後,與各地的民俗文化不斷融合,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禁忌」。
  • 每一個煩惱都是未被轉化的生命智慧,佛說,煩惱放下成菩提
    01 煩惱放下成菩提,心情轉念即晴天說起煩惱大家都有,事不可控,所以才煩惱。如果煩惱能解決問題,那可以繼續;如果煩惱不能解決問題,那煩惱就是愚蠢,逃避就是無能。所以佛經裡有句話叫:「煩惱即菩提」也就是當你為某件事煩惱、當你被某個人痛苦時,那就是那個事正在開啟你的智慧的那個門。所以,一轉身,就能夠借著煩惱和痛苦增長智慧。02 什麼是「煩惱即菩提」佛說:「煩惱即菩提」,意思就是煩惱是的智慧的機緣,也就是你起煩惱的時候的智慧的機會來了。
  • 劉素雲: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不能夠放下?
    還是人是我非,還是貪瞋痴慢,沒入佛的境界,他入了魔的境界。  你的煩惱執著為什麼不能夠放下?因為煩惱天天薰習著你。這個薰習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習慣成自然。既然薰習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為什麼不用佛法來薰習呢?讀經是薰習,聽經是薰習,念佛還是薰習。
  • 越固執的人越容易受傷
    別讓心太固執  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在輪迴當中出現的問題、毛病有多少,善惡、煩惱有多少,關鍵的錯誤就是兩個:一個是我執;一個是因為我執產生的錯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