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17年,這300多名罕見病患者終於不再「無藥可用」!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6月3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一則公告讓黏多糖貯積症I型患者張笑激動不已。

公告稱,已經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批准Genzyme公司(健贊)的注射用拉羅尼酶濃溶液(商品名艾而贊)上市,用於黏多糖貯積症I型患者的長期酶替代治療,用於治療疾病的非神經系統表現。

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

這意味著困擾了張笑十幾年的問題——無藥可用,終於解決了。張笑說:「我們有一個100多人的病友群,從建群以來,今天是最熱鬧的一天。大家都有一種迎來新生機會的感覺。」 黏多糖貯積症I型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於人體細胞溶酶體內黏糖多水解酶的活性減低或喪失,導致黏多糖不能被降解,貯積在細胞內而引發的一組疾病。患者有面容異常、神經系統受累、骨骼畸形、肝脾增大、心臟病變、角膜混濁等病徵。如果不進行治療,患者的總體中位生存期為11.6年,重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為8.7年。

黏多糖貯積症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罕見病。近期發布的《中國黏多糖貯積症患者生存報告》顯示,經過確診後,在國內患者組織正式註冊的患者為378名,其中兒童患者約佔84%。

2016年,記者因為採訪認識了張笑。那時候,因為患病,她甚至無法自己完成洗頭、穿襪子的動作。同時,另一個現實也讓她倍感無奈:國內黏多糖患者面臨無藥可用的處境。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笑得知,黏多糖貯積症I型特效藥艾而贊已經於2003年在國外上市,然而並未引入國內。她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呼籲藥物在國內上市。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像艾而贊一樣的罕見病藥物在中國上市困難重重。

得知艾而贊獲批,張笑難掩興奮,連續發了多條朋友圈。

國外藥物要進入中國市場,既需要藥企的推動意願,也需要邁過層層審評審批關。在很長一段時期,審評時間過長一直是影響創新藥上市的重要因素。201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當時的一類新藥申報臨床的審評時間為14個月,申報生產的審評時間為42個月,最慢的一款藥物經歷的時間為64個月。

對於企業來說,長周期意味著高成本。對於罕見病藥物來說,這樣的問題尤為突出。艾而贊自2003年首次獲批以來,目前已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市,17年臨床累計治療患者1000餘位。可見患者數量之少。

而患者數量少意味著市場空間小,企業要平衡成本、利潤以及治病等多方面因素,並非易事。這也一度影響了很多國外藥企推動其創新藥特別是罕見病用藥進入中國市場的熱情。

這樣的局面近年來大為改善。在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背景下,有關部門先後發布了罕見病用藥減徵增值稅、特殊審批、專門通道、優先審評、加快上市等方面的規定和實施措施,大大加快了國外罕見病藥物進入中國、惠及中國患者的速度。

2018年10月3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審評審批工作程序》,明確兩部門將建立專門通道對臨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新藥進行審評審批,加快臨床急需的境外上市新藥審評審批。

2019年5月29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第二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涉及26個品種,以「罕見病用藥」為臨床急需原因的有17個,其中就包括艾而贊。

健贊母公司賽諾菲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企業提交艾而贊上市申請的時間為2019年5月16日,藥品審評中心受理時間為2019年5月29日,批准時間為2020年5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時間為2020年6月3日。

從提交上市申請到獲批,時間大約為一年,這是一個可以比肩發達國家的用時水平。

國家藥監局表示,自臨床急需境外上市藥品目錄發布以來,國家藥監局已經批准了30餘個品種進口註冊。下一步,國家藥監局將繼續貫徹落實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有關要求,不斷加快臨床急需藥品在我國上市,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用藥需求。

張笑告訴記者,在了解到臨床急需境外新藥政策後,她給國家藥監局和賽諾菲都寫了信,希望以一個患者的身份推動艾而贊儘快上市,並且都收到了積極的回覆,國家藥監局工作人員也一直和她保持定期溝通。

不過,藥物的獲批並不意味著患者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罕見病藥物普遍的高價是各方面臨的另一個現實問題。在國外,單個患者使用艾而贊的治療費用每年達200萬元以上,因此,醫保或者其他政策支付是確保患者用得起藥的重要保障。要讓中國的患者以合適的價格和方式用上藥物,需要企業、政府有關部門和患者共同努力,尋找一個共贏方案。

好在,許多地方一直在為此努力。近日發布的《中國罕見病醫療保障城市報告2020》顯示,全國已經有近20個城市針對罕見病藥物支付問題建立了較高的保障水平。

對於中國的罕見病患者來說,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期待,越來越多的罕見病患者將告別無藥可用、用不起藥的處境。

相關焦點

  • 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解?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縮短政策紅利到基層的「反射弧」  記者在基層採訪發現,買不到藥、救治費用高昂,成了罕見病患者的「生死考驗」。  有些藥患者人數太少,藥企不願生產,患者無藥可用。  張抒揚說,首批罕見病目錄收錄的121種疾病中,39種疾病有藥可用,一共有54種藥。
  • 21種罕見病:境外有藥、境內無藥困局如何破解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經濟觀察網 記者 溫淑萍「現在,仍有21種罕見病在我國面臨 『境外有藥、境內無藥』的困境。這是無法以一己之力打破的高牆。」境內無藥據消除罕見病患兒診斷壁壘全球委員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罕見病報告顯示,在中國無藥物的21種罕見病分別如下:全球領先的罕見病藥物生產巨頭,在中國上市的罕見病藥品數量少之又少,關於中國21種罕見病無藥可用的原因,黃如方透露,主要是罕見病藥物的上市面臨諸多阻礙
  • 「飛尼妥」面世 晚期腎癌患者不再無藥可用
    「飛尼妥」面世 晚期腎癌患者不再無藥可用     本報訊(記者 石小宏)在所有晚期腎癌患者中,不能手術的患者通常只能通過靶向治療,但對靶向治療失敗者而言,將面臨無藥可治境地。
  • 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水滴公益「為愛吶罕」 讓罕見病不再罕見
    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水滴公益「為愛吶罕」 讓罕見病不再罕見   近期,水滴籌•水滴公益將助力病痛挑戰基金會支持「罕見病兒童救助計劃」,隨後將攜手開展「罕見的擁抱」大型罕見病科普活動
  • 這幾種罕見病特效藥已納入醫保!在溫州有指定報銷點,自付藥...
    據介紹,形成多學科診療協作組後,市中心醫院將進一步整合醫療資源,依託多學科團隊,以患者為中心,不斷完善個體化診療方案,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提升疑難罕見病診治能力。 12歲的男孩天天(化名)終於免去了在溫州與杭州之間的長途奔波之苦,來到溫州市罕見病定點治療醫院——溫州市中心醫院,患有戈謝病的他脾臟腫大、個頭只有六七歲的樣子。血液化療科主任鄭翠蘋介紹,戈謝病是一種遺傳代謝性疾病,患有戈謝病的病人,需要採用酶替代療法終身注射。但因注射用伊米苷酶(思而贊)價格異常昂貴,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大部分患者都難以接受。
  • 基因治療絕境求生:孤注一擲的罕見病患者
    秦可佳的困境在於,即使她有這個經濟能力,yoyo也無藥可用——由於Ⅲ型發病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酶作為大分子被注入人體後無法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酶替代療法對她「關上了大門」。yoyo在5、6歲的時候特別多動,喜歡搖晃椅子和門。由於逐漸失去感知外界的能力,她只能通過這種的方式刺激自己,比如摔東西。
  • 假如你得了罕見病:5年才能確診,10年就能花掉100萬
    昂貴的藥從輸液瓶中緩緩滴落,給她帶來了一點慰藉。從被確診為卟啉病至今,已經有兩年時間,但回想起那種毫無預兆、毫無間歇的疼痛,陳婉依然覺得恐懼,「痛得吃不下東西,還會一直嘔吐」。卟啉病是一種罕見病,有多罕見呢?卟啉病的發病率只有五萬分之一,全中國的患者僅有6000名左右。但是,這種病主要的「救命藥」——人血紅素卻沒有在國內上市。
  • 「沒有政策保障、社會資源,罕見病患者連自付買藥的可能性都沒有」
    2018年5月,山東省濟寧市將龐貝病納入當地基本醫療保險,這使曉峰有機會用上這種特效藥。過去這一年,曉峰用藥實際花費50多萬元,而同等藥量在其他地方,這個數字至少要翻一倍。曉晴告訴南都記者,這一結果終於解開了困擾這個家庭多年的謎團:哥哥和姐姐三人從小就有的四肢乏力和無緣由的呼吸困難,原來並不是營養不到位或身體素質差造成的,而是因為患有這種罕見病。一家人很快得知,注射用阿糖苷酶α是目前治療龐貝病的唯一藥物,只要用上這種藥,病情就可以得到控制,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問題是當時國內根本買不到。
  • 下月起,這21個罕見病藥品將減稅
    1.罕見病將減稅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保障2000多萬罕見病患者用藥。從3月1日起,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徵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徵增值稅。
  • 70萬一針的罕見病特效藥,明年或可進行醫保目錄準入談判
    從醫保基金這個大盤子裡,專門拿出一部分錢用於談判後罕見病特效藥的報銷。這是國家層面為解決罕見病患者用藥支付難題,最有可能出臺的一種方案。爸爸魯元的喜悅,停止在女兒魯晴出生的第九天。那天,是女兒從醫院回家後第一次洗澡。妻子還在坐月子,他一個人早早準備好了洗澡水,冷熱水交替添加,溫度剛剛好。
  • 罕見病保障機制落地路在何方?
    2020年即將過去,鄭嬡和團隊經過三年的準備和奔波,終於完成硬皮病患者組織的註冊一事,成立了成都紫貝殼公益服務中心;而法雷病友會會長黃錚匯仍在跟政府和藥企溝通;李玉萍作為法布雷病友會上海地區的負責人,則一直在盯一件事情:病友們幾乎每個月都會寫集體訴求信到上海醫保局,然後等待回復。
  • 全國70城罕見病醫療保障排名:50萬以上高價藥,誰來兜底?
    一旦停藥,患者會因骨痛徹夜難眠,嚴重的會造成終生殘疾,甚至死亡。 脊髓性肌萎縮症全球唯一的特效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年治療費用超過200萬。用不上藥,患者連普通的翻身、蹬腿、爬行、呼吸都難以完成。
  • 她用了30年確診,創立中國HAE患者組織:罕見病患者的孤獨,我懂!
    對他們來說一旦停藥,隨時可能毫無徵兆的發生急性水腫、腹瀉(劇烈腹痛),甚至可能因為喉頭水腫而危及生命。他們是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簡稱HAE)患者,這是一種罕見病,而全國只有北京協和醫院有他們的救命藥。所以即便不是疫情期,微信群裡來自全國各地的病友都會隨時分享自己要去開藥的信息。
  • "孤兒病"不再孤單!121種疾病納入首批罕見病名單
    今年年初,29歲的「漸凍症」患者婁滔留下了一份讓人淚眼的遺囑,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名年輕的北大女博士對抗罕見病的故事,令無數人感動之餘,也讓人認識到罕見病的殘酷與無情。婁滔罹患的漸凍症,是被稱為世界五大絕症之首的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2014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冰桶挑戰」,曾讓許多人知道了它的存在。
  • 中國罕見病行業報告
    罕見病雖然未有明確定義,但是在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實則並不罕見。因現實中各種因素疊加(醫藥研發、患者人群、醫保支付等),導致大部分罕見病患者無藥可用或無力承擔治療費用,患者家庭擔負著沉重的經濟和精神壓力。
  • 罕見病患者群像:也曾彷徨與絕望 但從沒放棄生的希望
    這2000萬人隱於十多億人口之中,歷經發病後一次次的誤診、無藥可醫的絕望、有藥卻用不上的痛苦……但是,他們從未放棄生的希望,哪怕力量再渺小,也會集結,努力發出他們的呼喊。在2月28日國際罕見病日到來之際,三位不同罕見病患者或患者家屬接受了新京報記者採訪,希望通過他們的經歷,發出這個群體的聲音,呼籲社會更多關注。
  • 罕見病怎麼治?這家企業研發出新一代垂體激素泵,將有效治療「無...
    有沒有創新療法可以幫助到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動脈網專訪了卡爾曼症候群患者潘龍飛以及致力於研發卡爾曼症候群創新療法的企業——凱聯醫療,試圖從中做一些解答。  邊緣地帶的他們:藥少、難治癒、幾乎沒有醫保  全球範圍內,罕見病病種數量高達7000種。但只有不到10%的罕見疾病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其餘90%還在等待醫藥科技創新。
  • 開啟「湖南模式」罕見病保障 見證罕見病患者生命重燃
    根據了解,在所有罕見病中,只有5%有治療方法,僅1%有對症治療的特效藥,戈謝病就是其中的「幸運兒」。然而,每年幾十甚至上百萬元人民幣的天價藥費是絕大多數病友家庭無力承擔的。戈謝病的治療藥物費用昂貴,一支藥2萬多,對於子墨這個5歲的孩子,一個月要用六支,並且需終生用藥,一年下來,治療藥物要花費一百多萬。
  • 罕見病黏多糖症患者有盼頭了 國內首個治療藥物獲批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近日,BioMarin製藥公司宣布,其罕見病治療藥物Vimizim(中文商品名:唯銘贊)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市批准,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ⅣA型患者。黏多糖貯積症IVA型是一種參與糖胺聚糖(GAG)代謝的酶缺乏活性導致的疾病,最常見的特徵是進行性骨骼發育不良,肌肉骨骼或呼吸功能障礙需要頻繁手術治療,而且會嚴重限制患者活動、耐力和呼吸功能。2018年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就將黏多糖貯積症收錄其中。
  • 一個藥一年花七八千萬,「天價藥」入醫保會擊穿總盤子嗎?
    文 | 信娜編輯 | 王小2020年的國家醫保談判,12月17日在北京落幕。300餘種藥品爭奪進入醫保目錄。這次,「天價藥」還是沒等到一次談判機會。9月初,一位藥企負責人還在打聽,「去年罕見病高值藥沒有談判機會,今年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