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要求廢除家庭作業的聲音漸漸高漲起來。許多學者、政治家、暢銷書作者都呼籲廢除家庭作業。他們主張廢除家庭作業的理由是什麼?廢除家庭作業之後,中小學計劃怎麼做?都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圖為一小學生面對繁重家庭作業疲憊不堪。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庭作業是教師留給學生課後在家裡完成的學習任務。早在15世紀,德語地區的學校規章便有規定,學生需在家裡完成數小時的「自學作業」。此後,學校布置家庭作業慢慢變成一件看似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少遭到人們的質疑。
不過,近年來,德國要求廢除家庭作業的聲音漸漸高漲起來。許多學者、政治家、暢銷書作者都在呼籲廢除家庭作業。他們主張廢除家庭作業的理由是什麼?廢除家庭作業之後,德國的中小學計劃怎麼做?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家庭作業能否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
家庭作業究竟能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個問題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學校教學實踐者和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早在1904年,施密特(Friedrich Schmidt)就在他的「有關學生家庭作業的實驗研究」中稱,缺少可靠的證據證明作業的效用。他的研究沒有發現明確的結果:在計算和抄寫作業方面,如果學生在學校裡完成作業的話,多數學生所犯的錯誤會更少一些。不過,就寫作文而言,在家裡完成的作文質量(從內容和形式來看)要更好一些。
魏特曼(Bernhard Wittmann)在1964年發表的《家庭作業的意義和無意義》被視為德國實證性作業研究的裡程碑。他調查了362位學生,分別來自3個三年級班和兩個七年級班。這其中,有的班級有作業,有的班級沒有作業。經過4個月的實驗研究,他發現,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不能證明作業對其計算能力和寫作能力有促進作用。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家庭作業的促進效果是不明確的。
德勒斯登科技大學的教育研究者調查了1300名薩克森州全日制學校的學生和500名教師。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而言,教師沒有發現作業起到了積極影響。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作業可以改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學生是否完成作業,對於學校的成就沒有什麼明顯的影響。作業只是一種「儀式」,教師不經反思地將其分配給學生。
紐西蘭的教育專家哈蒂(John Hattie)在2009年出版的著作《將學習可視化》,收集和分析了超過5萬項相關的研究。他想要知道,哪些條件會促進孩子的學習。他的研究顯示,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主要是好的師生關係和特定的學習技巧。而家庭作業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是很小的。即便是這種有限的益處也要小心加以解讀。因為這種益處取決於孩子為完成作業所必須投入的時間。學生為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時間越多,收益也就越低。
圖賓根大學的教育學者福龍格爾(Barbara Flunger)和特勞特維恩(Ulrich Trautwein)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當中存在不同的學習類型,例如,勤奮快速型學生、高度投入型學生、平均水平型學生(即時間投入和所取得分數都保持在平均水平的學生),努力但失敗型學生(即雖然努力投入,但是成績並不好的學生),以及最低限主義型學生(即以最少的投入勉強取得一般成績的學生)。研究顯示,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會從家庭作業中獲益。作業對有些學生是有幫助的,但是對另外一些學生沒有幫助,甚至可能還會有消極影響。總的來說,年長些的學生和成績好的學生比小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能更多地從作業中獲益。那些認真完成作業並且會有效利用時間的學生更容易從作業中獲益。
由此可見,關於作業對於改善學生成績的影響效果,現有的研究存在分歧。人們無法得出作業對於學生普遍具有益處的結論。作業的影響效果受學生的年齡、年級、成績水平、學習動機、努力意願、學習科目和作業形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這也意味著,教師給全班學生統一安排作業的做法需要反思。這是家庭作業的合法性遭到質疑的一個原因。
漫畫:小學生為完成家庭作業挑燈夜戰。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庭作業帶來的問題和弊端
除了作業對改善學生學習成績的作用遭到質疑之外,家庭作業所帶來的問題和弊端也受到人們的抨擊。
從教師方面來看,安排和檢查作業佔用了許多寶貴的課程時間。學生常常故意「忘記」完成作業或者讓他們的父母幫忙寫作業,達不到安排作業的預期效果。此外,認真完成作業的恰恰是那些不需要完成作業的學生,而那些本來應該通過作業得到額外練習的學生,反而常常不做作業。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家庭作業帶來了額外的壓力。雖說家庭作業可以讓父母了解課程內容,但對家庭在下午和晚上的生活構成了幹擾。德國一位州長曾表示,家庭作業已經將父母們變成了「國家的助理教師」。前任聯邦父母委員會的主席甚至表示:「家庭作業破壞家庭和平」,因為父母和孩子常因家庭作業發生衝突。不僅如此,批評者還認為,家庭作業會破壞學生的學習樂趣,危及學生的道德,因為學生被迫要為沒有完成作業而撒謊或欺騙。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家庭作業也是一種負擔。施威莫爾(Hilmar Schwemmer)是一名教師。他在自己的研究中讓450名來自不同聯邦州、學校和年級的學生講述自己寫作業的經歷,特別是那些消極的經歷。由此,他收集到了許多代表性的「家庭作業苦惱」。他的研究表明,學生們的下午因為作業而變得充滿了衝突和憂慮。施威莫爾從中得出的結論是,家庭作業把家庭變成了「衝突的策源地」。在他看來,作業會妨礙父母與孩子以及教師與學生建立起積極的關係。
除此之外,家庭作業還會帶來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可以更好地幫助自己的孩子,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在這裡處於劣勢。由此就會出現在教育起點上的不公平。因此,在2013年的聯邦大選中,社會民主黨主席、現任德國副總理加布裡爾曾表示,希望可以廢除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學校裡面完成作業,而不是在家裡。
反對廢除家庭作業的理由
家庭作業旨在讓學生複習或預習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練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可以由此學會獨立自主地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學會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此外,家庭作業可以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一種聯繫,讓父母有機會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內容,知道學校的要求,配合學校一起教育孩子。這是人們一直以來賦予家庭作業的意義,也是作業存在的合法理由。
因此,許多人反對廢除作業。他們堅信作業是有意義的,有幫助的,因而是必不可少的。德國語文協會的聯邦主席邁丁爾(Heinz-Peter Meidinger)認為,廢除家庭作業的建議是胡鬧。父母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是對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雖說因為家庭背景的差異,這個可能會帶來不公平。不過,人們不能因為無法把弱的學生變強,就反過來限制好學生的發展。
法蘭克福席勒學校的校長赫希勒(Karin Hechler)認為,在學校的學習並不能完全取代家庭作業。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重要的是,要學會在沒有教師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地解決一個問題。完成作業可能是一個艱苦的任務,不過,做作業可以幫助學生發展抗挫折的能力。
邁耶爾(Werner Meyer)是一名退休的文理中學教師,他曾在康德中學教授物理和化學科目長達29年。他認為,人文學科等科目,例如德語或者外語科目,家庭作業是有意義的,是對課程的有益補充。因為在這些科目,學生需要練習如何正確查詢信息、表達或者自由寫作。而在學校裡,常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事情。不過,在自然科學領域,作業基本上沒有什麼幫助。與其安排作業,不如在課堂上和學生直接進行練習,這樣教師就知道能向學生提出多高的要求,也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當場提供幫助。
奧爾登堡大學的教育學者希赫爾(Klaus Zierer)認為,在文理中學,作業的影響效果較強,而在小學階段則較弱。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給小學生安排作業是無意義的。在希赫爾看來,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義務感也是不錯的。
廢除了家庭作業之後該怎麼辦
德國有關廢除家庭作業的討論是一種富有建設性的討論。人們在主張廢除家庭作業的同時,提出了替代性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把「家庭作業」轉變成「學校作業」。
希姆爾哈特(Armin Himmelrath)是一名教育專欄的記者,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因為孩子,他前後和家庭作業打了32年的交道。2015年,他出版了一本引起轟動的書,書名是《家庭作業——不要,謝謝!》,副標題是「為什麼我們應該儘快告別家庭作業」。
他在該書中詳細闡述了為什麼應廢除家庭作業的原因,並提出了將「家庭作業」轉變成「學校作業」的建議。
柏林社會研究科學中心主席阿門丁爾(Jutta Allmendinger)認為,家庭作業會「固化社會不平等」,因為有些孩子的父母可以陪著孩子完成作業,而有些孩子的父母卻做不到。因此,她主張廢除家庭作業,讓學生轉而在學校裡、在小組中、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為此,現有的半日制學校須轉變成全日制學校。
這一建議可以得到下述實證研究的支持。1993-1994學年,瑞士的一個省份曾一度廢除了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學校裡完成作業。四年後又重新引入了家庭作業。教育研究者比索夫(Franziska Bischof)利用這個變革完成了一項比較研究。她選取了四年級和六年級的43個班級,分別來自廢除家庭作業的省份和另一個沒有廢除作業的省份。她讓學生完成了多次數學測試,同時還要填寫一個有關他們如何對待作業的問卷,然後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區別。不過,在廢除作業的省份,學生明顯更喜歡去學校,學習動機更高,壓力更小。因此,作者建議將家庭作業轉變成學校作業。
由此可見,所謂的廢除家庭作業並不是要廢除作業本身,而是要將作業的完成地點從家庭改為學校,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作業。人們認為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們的學習,更好地平衡家庭環境對孩子學習的不同影響,促進教育公平。
目前,德國已經有一些中小學在這麼做了,即不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例如,法蘭克福市區的一所小學就廢除了家庭作業。學生會在教師的輔導下在學校裡完成作業。位於北威州歐伯豪森的一所文理中學也早就廢除了家庭作業。練習課成為學校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每個專業教師最多和四名學生一起做練習。學生們在放學後沒有需要在家裡完成的作業了。
綜上所述,廢除家庭作業的支持者並不是要完全取消作業,而是建議將家庭作業轉變為學校作業。雖然現在還有不少家庭作業的支持者反對這麼做。不過,隨著德國中小學逐漸從半日制轉向全日制,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在下午提供課程和輔導服務,「家庭作業」轉變成「學校作業」也越來越具有現實可行性,極有可能得到落實。對於我們而言,德國的這一討論和變革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文/孫進 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