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結束時,學校舉行了一個茶話會。包括代課老師在內,所有老師都參加,所有老師都發言,大家隨便說,說一年的辛苦,說一年的收穫,也說對來年的期待。
沒有了教學工作的勞累,也沒有了班級瑣事的糾纏,更沒有了檢查的緊張,所有人的神經都完全放鬆,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糖果瓜子,一邊相互聊天,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看著這樣的場面,校長很是怡然。可是突然,一位代課老師的話打破了茶話會舒緩祥和的氣氛,讓校長一時有些尷尬,只能幹笑,而無言以對。
這位代課老師說:「校長,明年能給加點工資吧?1000塊錢太少了,這麼累就拿這點錢,我有點心裡不平衡。」
這位代課老師是笑著說的,可場面還是有些尷尬,不僅僅是校長,包括其他的代課老師,在場所有的人都感到有些尷尬,不知道怎麼說好。
是的,我們這兒的代課老師工資就是每月1000元,這個標準大約是在編教師的五分之一,而且是指每月到手的工資,如果加上其它的,大致在七分之一。雖然除了每月1000元外,代課老師也有與在編老師一樣的中秋與年終的兩次福利,另外還有一份意外傷害保險,但除了微不足道的這些,代課老師就再沒有其它待遇了。
感嘆了吧,我們這兒的代課老師待遇就是這麼低,而且更為可嘆的是,接近年終的最後一月份到18號就放假了,代課老師的工資則就發到18號。最後這不滿月的工資可以領多少,是一道分數計算題,結果是多少,這裡就不去算了。
其它地方的代課老師,待遇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到網上搜了一下,許多地方代課老師工資確實不高,和我們這兒差不多。比如下圖反映的就比較客觀,雖然是2017年的,但現在就算漲也肯定漲不了多少。
同工同酬倡導者看到這個,肯定要為代課老師鳴不平。其實就是我們這些在編老師,也覺得代課老師的收入,與其做的工作之間實在不成比例。雖然不可能給代課老師與在編教師同樣的工資待遇,但這種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的工資,卻讓整日與代課老師相處的我們,也是情難以堪。
記得上師範學校時,在政治課本上看到過一篇文章,寫一個外國人將中國的代課老師稱為可以與萬裡長城相提並論的第九大奇蹟。文中所說的情況是在九十年代以前,當時撐起中國教育天空的,主要是代課老師,公辦老師很少。像我上小學時,全校十五、六個老師,公辦老師不到一半。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那麼多拿著微薄工資的代課老師的競競業業,我國的教育事業與社會發展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所以說,代課老師這個群體,絕對是一個可敬的群體,是一個不應該被忘卻的群體。
這樣一個可敬的群體,在過去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如今依然在做著不小的貢獻。在今天,代課老師依然是普遍存在的,不僅農村,就是城裡學校也在用。雖然缺乏相關統計,但相信數字一定不會小。就我們一個鎮,代課老師也有近百人。他們和正式老師一樣競競業業。
可是這個貢獻不小的群體,其待遇卻被忽視,付出與回報很不相稱,每月只有1000元。
區區1000元,如此微薄的工資,按說是很難招到代課老師的。在我們這兒,隨便做點什麼,每月掙的錢也遠不止1000元。可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也嫌錢少,卻不得不幹。這就是一些打算考老師編制的年輕人。
隨著教師待遇的不斷提高,加上工作的穩定和假期的超長,考老師成為年輕人就業的一個熱門選擇,各地的教師招聘競爭比例都在逐年上升,現在一般都達到了10人爭奪一個崗位,有的甚至更多。上面是從網上搜來的山東省臨沂市各區2017年與2018年教師招聘的比例,就充分說明老師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熱門職業。
想報考老師,在成為正式老師之前,肯定要實際鍛鍊一下才行,而到學校代課,無疑是一種最佳的實踐方式。於是,這麼多想報考老師的人,就為一些地方上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這大約也是地方上不急著招滿教師編制的一大原因吧。
這裡順便說明一下:儘管想考老師並且需要代課實習的人很多,但卻並不是所有的學校招代課老師都那麼容易。一般來說,城裡學校與鄉鎮中心小學比較容易招到代課老師,可是鄉下的村小就難多了,因為交通不方便,除非附近村莊上有想考老師的大學生,否則遠地方的人是不來的。
每月1000元,而且最後不滿一個月還要按天計算,這樣低的待遇,實際上是養不活自己的。年輕人一個月的消費,不算其它的,光吃、穿加話費,1000元哪裡能夠?
一年毛收入一萬塊錢,差不多就該被列入扶貧對象了。可是,為了報考老師,這些年輕人不得不接受如此微薄的工資。這在我看來,用人一方多少有點乘人之危的味道。
我們這兒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在2018年就調到了1620元,遠遠超過了1000元。然而在代課老師問題上,沒有人想到最低工資標準問題,也沒有哪個部門來過問這個問題。這似乎就完全是一個周瑜打黃蓋的問題,代課老師不可能提出抗議。
說來說去,其實只是想說:代課老師確實是可敬的一個群體,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待遇過低問題應當引起社會關注,他們的辛苦付出理應得到較為合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