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華
鬥栱,又作鬥拱,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一種集榫卯技術大成的組合結構,被稱為「構屋之祖」。數千年來,鬥栱技藝都是匠人們之間的口傳心授,揚州人整理出書,讓鬥栱技藝得以定格流傳。鬥栱技藝也成為了揚州市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
1
揚州木工父子撰寫
首本「鬥栱」研究專著
小鬥栱,大技藝,在中國建築史上,鬥栱是結構最複雜、外形最精美、變化最多端的一個重要構件。中國是最早創造、使用鬥栱的國家。最早的鬥栱實物出現於西周青銅器令簋。經南北朝、隋代的演變,鬥栱在唐代已經具有完整體系。中國現存的兩座唐代建築山西五臺縣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至今完整保存著「五鋪作」「七鋪作」鬥栱實例。
鬥栱的營造技藝,千百年來,都為工匠之間師徒手口相傳,並未有記載於相關文獻。宋代《營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兩部中國古代建築經典文獻中,也沒有詳細的鬥栱分件圖。隨著一本《鬥栱》書籍的問世,這種流傳千年的技藝,終於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被永久定格。
寫出《鬥栱》一書的是揚州潘氏父子。父親潘德華,少年學藝木工,師從梁思成先生弟子羅哲文。
32歲時,潘德華參與建造由梁思成先生設計的仿唐木構建築,位於大明寺內的鑑真紀念堂。多年的古建經驗,讓他對鬥栱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不想讓這門技藝從此失傳,於是,他和兒子潘葉祥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撰寫出了《鬥栱》。
《鬥栱》面世後,獲得業內一致認可,目前3次出版的6000套書籍已經售空,正準備出版第四版。不僅獲得過江蘇第十屆優秀圖書精品獎,更是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2
棲靈塔天中塔等建築
在他們手上恢復原先模樣
撰寫《鬥栱》一書時,潘德華帶著潘葉祥繪製鬥栱分件圖,同時請來技藝精湛的木工師傅,在家中邊設計邊驗證製作木質鬥栱模型120餘個。從起初的手工製圖,到親手用電腦軟體完成300多幅鬥栱墨線圖,再到按圖製作成鬥栱模型,這些程序一一驗證了潘德華的經驗和潘葉祥的嚴謹。
《鬥栱》一書,讓鬥栱技藝得以最為完好地保存。更讓潘葉祥感到欣慰的,是兒子潘心達正在北京讀大學,所學的專業正是古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一門技藝,如今能在現代家庭中代代相傳,也不多見了。
今年疫情期間,潘葉祥通過網上授課的方式,為網友們解讀「鬥栱」技藝,讓很多網友嘆為觀止。
潘葉祥介紹,其實他們不只是關注於鬥栱技藝,更多的古建是在他們手中得以復建和修繕。巍巍蜀岡上的棲靈塔、俯瞰三灣的天中塔,個園、何園等古代建築群,每次修繕,都是由他們的妙手巧心,一點點恢復成原先的模樣,也讓這座城市的底蘊,在一座座古建中慢慢復甦,散發出經久不息的魅力。 記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