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鬥栱》專著恢復古建原先模樣 揚州有個「木匠潘」

2020-12-24 揚州網

潘德華

鬥栱,又作鬥拱,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一種集榫卯技術大成的組合結構,被稱為「構屋之祖」。數千年來,鬥栱技藝都是匠人們之間的口傳心授,揚州人整理出書,讓鬥栱技藝得以定格流傳。鬥栱技藝也成為了揚州市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

1

揚州木工父子撰寫

首本「鬥栱」研究專著

小鬥栱,大技藝,在中國建築史上,鬥栱是結構最複雜、外形最精美、變化最多端的一個重要構件。中國是最早創造、使用鬥栱的國家。最早的鬥栱實物出現於西周青銅器令簋。經南北朝、隋代的演變,鬥栱在唐代已經具有完整體系。中國現存的兩座唐代建築山西五臺縣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至今完整保存著「五鋪作」「七鋪作」鬥栱實例。

鬥栱的營造技藝,千百年來,都為工匠之間師徒手口相傳,並未有記載於相關文獻。宋代《營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兩部中國古代建築經典文獻中,也沒有詳細的鬥栱分件圖。隨著一本《鬥栱》書籍的問世,這種流傳千年的技藝,終於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被永久定格。

寫出《鬥栱》一書的是揚州潘氏父子。父親潘德華,少年學藝木工,師從梁思成先生弟子羅哲文。

32歲時,潘德華參與建造由梁思成先生設計的仿唐木構建築,位於大明寺內的鑑真紀念堂。多年的古建經驗,讓他對鬥栱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不想讓這門技藝從此失傳,於是,他和兒子潘葉祥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撰寫出了《鬥栱》。

《鬥栱》面世後,獲得業內一致認可,目前3次出版的6000套書籍已經售空,正準備出版第四版。不僅獲得過江蘇第十屆優秀圖書精品獎,更是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2

棲靈塔天中塔等建築

在他們手上恢復原先模樣

撰寫《鬥栱》一書時,潘德華帶著潘葉祥繪製鬥栱分件圖,同時請來技藝精湛的木工師傅,在家中邊設計邊驗證製作木質鬥栱模型120餘個。從起初的手工製圖,到親手用電腦軟體完成300多幅鬥栱墨線圖,再到按圖製作成鬥栱模型,這些程序一一驗證了潘德華的經驗和潘葉祥的嚴謹。

《鬥栱》一書,讓鬥栱技藝得以最為完好地保存。更讓潘葉祥感到欣慰的,是兒子潘心達正在北京讀大學,所學的專業正是古建築工程技術專業。一門技藝,如今能在現代家庭中代代相傳,也不多見了。

今年疫情期間,潘葉祥通過網上授課的方式,為網友們解讀「鬥栱」技藝,讓很多網友嘆為觀止。

潘葉祥介紹,其實他們不只是關注於鬥栱技藝,更多的古建是在他們手中得以復建和修繕。巍巍蜀岡上的棲靈塔、俯瞰三灣的天中塔,個園、何園等古代建築群,每次修繕,都是由他們的妙手巧心,一點點恢復成原先的模樣,也讓這座城市的底蘊,在一座座古建中慢慢復甦,散發出經久不息的魅力。 記者 王鑫

相關焦點

  • 七旬木匠用桌子腿木棍,復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關鍵的構件
    鬥栱,是漢族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來說,只有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鬥栱的安置。
  • 歷代木結構建築之鬥栱小傳
    鬥栱的結構也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完善健全起來的,最初是參與建築的承重,由鬥和栱兩部分組成,因此合稱為鬥栱。關於鬥栱的知識你了解多少?以此為例,這座殿宇的鬥栱屬於雙杪雙下昂七鋪作,杪指的是櫨鬥上的華栱,櫨鬥到耍頭間的鋪作層數稱為跳,也就是說這裡的雙杪雙下昂是出四跳,加上固定的櫨鬥、耍頭和上面的襯枋頭這三層,一共就是七鋪作。因此計算唐、宋建築的鋪作數有一個小公式,出跳數+3=鋪作數。
  • 鬥與栱的交響:看最基礎的兩類構件如何組成古建築中的關鍵結構
    鬥栱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宋《營造法式》稱為「鋪作」,清《工程做法》稱為「鬥科」。單位也各不相同,鋪作用「朵」,鬥科用「攢」。我們平日訪古看的多是唐宋遼金時期的古建築,故下面介紹鬥栱的構成也用宋式風格及名稱,之後有機會再專寫清式鬥栱。
  • 古建「活字典」赤心護老城 趙立昌:我是揚州古城「一塊磚」
    揚州古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老建築記錄了揚州曾經的繁榮,也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來揚州的光輝歷程。趙立昌等揚州老城守護人,默默地堅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讓老城活起來,是他們引以為傲的使命,也是為之奮鬥終身的目標。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從紫禁城落成到今天,昔日的紫禁城已成為故宮博物院,跨入了第601個年頭,至今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 女兒遭日寇侮辱自殺,木匠為報仇引敵進山,後以命換命殲滅七百人
    我國明朝的戲曲《韓朋十義記》中有言:「有恩不報非君子,有仇不報枉為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受江湖俠義的影響,一直講究快意恩仇,不論是報恩還是報仇都無所畏懼。而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就有一位姓潘的木匠為了給自己的女兒報仇,冒死將700名日寇引入石灰山全部殲滅,被稱為最有血性的木匠。
  • 趙立昌:我是揚州古城 「一塊磚」
    講述嘉賓:趙立昌●古建築專家,從事揚州民居建築文化研究四十餘年,有古城「活地圖」之稱●曾參加編寫國家行業標準《古建築修建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編寫出版《老房子名居》《揚州鹽商建築》等專著記者 姜濤70多歲的趙立昌
  • 北京平谷金海湖景區8月將「煥新」,古建長廊恢復原有色彩
    古建長廊恢復原有色彩、管理用房改成仿古形制、親水木棧道全部重建,西鄰2020平谷世界休閒大會主會場的金海湖景區昨天正在實施提升改造,即將於8月「煥新」。這也是世界休閒大會主會場周邊環境提升工程的一部分。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這樣形容明式家具:「憑藉榫卯就可以造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結合理,面面俱到,工藝精確,扣合嚴密,間不容髮,常使人歡喜讚嘆,有天衣無縫之妙。」榫卯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國的,外國的,古建上的,家具中的……張均成把自己所做的榫卯研究限定在古典家具領域,他最初接觸榫卯,就是源於對明式家具的愛好。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家具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2 六年前,他在論壇掀起了榫卯熱 榫卯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中國的,外國的,古建上的,家具中的……張均成把自己所做的榫卯研究限定在古典家具領域,他最初接觸榫卯,就是源於對明式家具的愛好。
  • 精美的「大夫第」,連城這座百年古建重現昔日風採
    我市目前在連城培田、長汀、上杭蛟洋等地有大夫第古建築。今年,連城縣文化部門在新泉鎮發現一座「大夫第」——謙吉堂這座破敗不堪行將傾塌的古宅,被該縣有識之士獨具慧眼發現,在文物部門、鎮村配合下,古建公司用半年時間精心施工,古民居謙吉堂修復完工,該縣又一座古建築瑰寶又重現生機,再現昔日風採。
  • 在專著上徵集有什麼優勢呢?
    01以建造師任職資格評審條為例,需要具備下列條件中的 2 條以上,其中第 1 條為必備條件:1 、在具有 CN 刊號的刊物上獨立發表圖書資料專業 8 篇以上,其中須有 4 篇在國內核心學術上發表。2 、獨立或合作出版有 ISBN 書號的圖書資料專業著作(如專著、譯著、參考工具書、檢索工具書、教材及教學參考書、資料彙編、古籍整理等) 1 部以上。
  • 蘇州「香山幫」是個什麼幫派?
    精通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的蒯祥,在建設天安門、午門等工程中脫穎而出。據說蒯祥隨手畫的稿,就能拿來施工。且每次建造完的成果,都能讓皇帝讚嘆不絕。後來,從事建築的匠人在蒯祥的帶領下變得越來越多。到如今,數不清的頂尖匠人匯聚香山幫,在蘇州以及其他城市和國家,都出過卓越的傑作。這些手藝人,不僅技術精湛,而且很懂學問。國家級傳承人陸耀祖的太公,曾讀過十年私塾。
  • 揚州「三頭宴」,道道有功夫
    所謂揚州"三頭"是指揚州菜中最負盛名的清蒸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合稱揚州"三頭"。鄭璧先生詩曰:"揚州好,佳宴有三頭,蟹脂膏豐斬肉美,鑊中清燉鰱魚頭,天味人間有。揚州好,佳宴有三頭,盤中荷點雙雙玉,夾食鮮醇爛豬頭,雋味朵頤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