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來聊聊《周易》這本書的成書過程。周文王當年被商紂王關在羑裡城,也就是河南的湯陰縣。這個羑裡是我們中國第一個國家監獄,當年的周文王就被商紂王關在這裡。關了多長時間呢?七年,七年時間關在那裡那總要打發時間,那周文王他做什麼呢?做什麼事情?他想了想他為什麼被關進來的?無非就是周文王當年自己所管理的那一幫人管理得特別好,生活得非常富足有餘,然後自己的威望在老百姓當中弄得越來越大,最後商紂王怕他造反,就把他關起來了。他想想我是做好事情,為民造福謀福利的人,居然被關在這裡。這是什麼世道?什麼原因?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就在思考。他帶著這些問題就開始總結了,他監獄裡沒什麼事情幹,還不如在那裡總結一些東西留給後人。那總結什麼呢?他就總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怎麼樣和諧,怎麼樣不和諧,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告訴後人,讓後人要注意不要再犯像自己一樣的錯誤,所以他就開始總結了。
他在總結的過程當中用一些別人看不懂的符號和文字記錄了下來,他為了充分證實這些總結的經驗,所以他就用了民間的一些佔卜方法來證實他這個總結的經驗對還是不對。反反覆覆地總結,所以他到最後是成功了。這部成功的著作就叫《周易》,後來就叫《易經》。這部書的成書過程是艱難的,因為周文王關在羑裡城,在那個地方他要算卦,他要記錄一些文字。商紂王很殘暴,他懷疑周文王要做什麼,所以就經常派人去看周文王究竟在那裡幹什麼。後來發現說周文王天天在那個地方弄一些石頭,弄一些蓍草,擺來擺去,不知道擺的什麼東西,他還記錄一些東西下來,我們也看不懂。他們後來發現是不是瘋了呢?因為只有瘋子才會很多年一直玩一樣東西。
最後商紂王為了試探周文王究竟瘋還是沒瘋,所以商紂王最後就把周文王的兒子殺了以後燉了肉湯去端給周文王吃,看你吃還是不吃,還告訴他這就是你兒子被殺了之後燉的湯。周文王聽了以後,不但沒有難過,反而很高興的就把這個肉湯吃完了。他吃完了還說好喝,再來幾碗,就這樣把商紂王派去的這些人都嚇壞了。
那有人肯定要問周文王天天在那裡弄幾根蓍草,擺來擺去在那裡弄,為什麼其他人看不懂?因為他用了64個數字,把64個數字用符合來代表它,這64個數字符合就是後來的八八六十四卦。這個八八六十四卦周文王把以前的八卦相互的重疊成六十四卦,所以後來的人看不懂,就是以前伏羲氏畫出的八卦,一般的人都難懂了。他再把八個卦相互搭配,弄出64種符號,那就更難懂,這就把周文王保護了起來,而這六十四卦是在以前伏羲氏把世界歸納成8個結點這樣一個基礎上面,他又進行擴大化的演繹,把我們世界歸納成64種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看《周易》的時候,總能從八八六十四卦裡面看到人生也好,社會也好,自然也好,各式各樣的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留給我們後人思考的,這一個他寫的八八六十四卦當中,總共只有4900多字,但是它每一個字裡行間保留了很多我們未來想像的空間。他留的這些空間為我們後來的人繼續去研究,去發揚光大,留下了伏筆,所以周文王很了不起。他把《周易》的經文用文字的內容留下來了,他算卦的那部分沒有留下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周文王把算卦的那個方法留下來了,而經文這些文字沒有留下來,那麼周文王的地位就不會這麼高,他有可能就會成為一種江湖的傳說。周文王把《周易》這本書的文字留下來廣為傳播,他用的什麼方法呢?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卦辭和爻辭。
他把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用一兩個字來命名它,他又把每一個卦又細分為六個部分。每一個部分他用一個符號來代表它,這就叫六爻,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卦裡面有六個六爻,就是代表著這一個事物發展的6個方面,6個階段。他想讓後人知道任何事情發展的6個方面或者叫6個階段,在《周易》裡面簡稱叫六爻。
它究竟代表什麼?它究竟有什麼寓意?它必須要讓後人通過一種最簡單的方法一目了然,就能知道那個六爻它所代表的是什麼,所以他就創造了爻辭,也就是每一個爻他用一句話來解釋它。他的初心是讓我們的後人要和諧相處,防止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發生,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明智未開,老百姓很愚昧,尤其在商朝的時候,老百姓都是喜歡迷信,不太喜歡這些文字說教,所以周文王要在當時用這些幾千字的文章、文字來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文王顛覆了以前的學說,他第一個提出了以人為本,人是所有一切的根本,人除了天和地,所有一切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受之於我們人的。他讓人不要去迷信天地,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是主宰所有一切,動物也好,植物也好的根本。他在《周易》裡面始終是把人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所以這本書就能傳承下來。你想我們所有的人,有誰願意被別人去控制,有誰願意去迷信天地,整天去拜天拜地。總歸想著有一天我能控制這個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該有多好,而《周易》這本書恰恰告訴我們怎麼樣去控制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而不被他人所控制。
同時他在這本書裡面還告誡別人你怎麼樣去做,才能控制這個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才能沒有禍害,沒有兇災。你不這樣做,就會有兇災,就會有災難。他甚至於把吉兇禍福四個字貫穿到了所有《易經》這部書當中,這樣就給這部《周易》的書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就這樣周文王本來想用《周易》這本書來教化愚民,但是他又披上了一些神秘的外衣,恐怕要想達到教化愚民的目的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後來孔子用了很大的努力去做這件事情,想去開化和教化我們的老百姓,但是也沒有得到成功。後來孔子發現他自己想教化愚民,他自己也講亂了。很多的道理他不但沒有能教化愚民,而自己也在裡面產生了疑惑,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一個故事,孔子去拜見老子,去問禮去了,而老子就比較高明一些,因為他沒有去教化愚民,但是他做的事情和老百姓是一模一樣的。他追求的是順其自然,順應自然。那老百姓也是這樣的,順應自然,靠天吃飯。後來的老百姓總結出了很多的經驗,這些經驗來自於生產、勞動和生活當中,所以後來有一句話改勞動人民創造了文化,這句話我經常在想是什麼道理。後來我在讀《周易》這本書的過程當中,終於想明白了。
我發現周文王當年總結的這種人文的規律,自然的規律也好,他是逃脫不了順應自然這個大規律的。那這些順應自然的規律對我們很多的老百姓總結的已經差不多了,這些總結的經驗就是民間諺語,農民老話,所以很多農民的老話琅琅上口,後來都在我們《周易》這本書裡面反映出來了。
比如在六十四卦裡面有一個叫否卦,一個叫泰卦。這個否卦,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否極泰來。泰卦也有一句成語,叫泰極否來。這一個泰極否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的事情不要到頂點,到了頂點就會往下走。那這一句話也是應驗了物極必反這個道理的,但是就這個泰極否來和物極必反這個道理,農民有很多的老話和諺語都是解釋這一句話的。比如來講槍打出頭鳥,寶刀先鈍,快馬先逝,良木先伐,出頭的椽子先爛等等都是講的泰極否來、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在這裡我有一個經驗告訴大家,就我們看《易經》如果說你看不懂,沒關係。你回頭去看看民間老話和農民的這些諺語,看懂了它們以後,回頭再來看《易經》,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那既然農民總結了很多的道理,周文王也把這些道理用經典的語言把它總結了出來。那周文王又用了佔卜的方法來應驗他總結的這些經驗對或不對,那這裡有人是否要問農民是不是也佔卜呢?那我們來看佔卜,無非就那麼幾種方法。第一就是觀相,就是看現象。第二定他的劫數,第三推理,那最多再加上一些工具。
什麼叫觀相?現在的人都認為觀相就是看相,是,它也對,也叫看相,但是我們古代的老百姓他們看什麼相?他們看天相,看地相,看牲口的相,這是為什麼?這是為了我們當時的農業生產,看天相,是要來看看什麼時候下雨了,什麼時候颳風了。那還要看地相,哪個地方可以種玉米、高粱,哪個地方可以種大豆,哪一塊地只能種水稻等等,這些都是觀天相和地相。除此以外要去買牲口,看看這個牲口毛髮怎麼樣,牲口的牙板行不行。牙板行,說明它能吃,它會吃,說明它營養就好。營養好,說明體質好力氣就大。力氣大,說明它能幹活。
第二個,老百姓用的佔卜方法就是定劫數。定什麼劫數?一年當中有春夏秋冬,一天當中我們有早晨和晚上,太陽起和落的過程。那這個定數他知道了以後,就知道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割。早晨要聞雞起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這就是時間的結束。除此之外,我們的老百姓還會使用工具。
比如說我們很多的老百姓,他憑經驗會知道到中午的時候,把鋤頭往地上一插,抬頭看看太陽,低頭看看陰影。陰影最短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的時候,該回去吃飯了。這就是農民卜卦的方法,所以古代的老百姓總結出了很多捕捉這種空間也好,時間也好,人事也好,各種各樣規律的法則。這些法則和方法就是我們的卜卦測法,所以我們從古到今把《易經》這本書當成是講道理的書,同時我們又把《易經》這本書當成很神秘的佔卜書,這兩種說法的道理就在於此。
從古到今在我們中國,不管你是達官貴人也好,帝王將相也好,還是普通老百姓也好,都對《周易》這本書情有獨鍾。也就因為這樣,所以才有了後來唐代的宰相虞世南就告誡後人不讀《周易》不以為將相。當年秦始皇在焚書坑儒的過程當中,他燒掉了很多的書,但是《周易》這本書他沒捨得燒,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周易》成書的過程以及《周易》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