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書之譜序、凡例舉例學習
各位宗親、各位關心族譜的群友:
大家晚上好!
本人汪書良(汪福良),建公支系徐州分支碭山宗親聯誼會93世。遵本群暫代群主汪李莉之命,這一期交給我演講。
為了編修好譜書,今晚我在世界汪氏文化研究會微信A群給大家介紹兩篇譜序、一篇凡例,供大家學習借鑑。
(一)《中華汪氏通宗世譜》序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汪氏家族人數居第五十七位(編者註:據最新人口普查,2013年百家姓排名汪姓居第五十六位)。依據公元二O O三年統計資料,汪姓人口已超五百萬。海內外很多汪氏後裔,正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的祖源,社會上出現了尋根問祖熱;更有些人擔心,同根同源之人,由於年代久遠,相逢如路人,長此以往,會對自已的家族及家族文化忘得一乾二淨,於是社會上出現了譜諜文化熱。《中華汪氏通宗世譜》就是在這兩種熱潮中產生的。
據歷代汪氏宗譜記載,汪氏源出於姬姓。到春秋戰國疇代,孔夫子一句「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使汪錡因抗擊外敵而成名。汪誦與孔子同時代,正是他以祖父姬汪之名為姓,並尊崇他為汪姓始祖。姬汪系魯成公之次子,從他起始,中國大地上便誕生了一個汪姓家族。東漢以前,汪姓家族在北方緩慢地發展著。東漢末年,龍驤將軍汪文和渡江任會稽令,舉家移居新安,和平安寧的環境使得汪氏家族有了長足的發展。直到登源汪村出了我們的顯祖汪華,汪氏家族才在皖南大地顯赫了起來。
隋末天下大亂,汪華起兵保境安民。他領導下的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百姓,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得到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大唐興起,他又主動奉表歸唐,在國家統一大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以後受詔入朝,兢兢業業輔佐朝政,為唐王朝的「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歷代統治者都對他進行褒封,當地老百姓更是建廟興祠,迎神賽會,對他百般禮拜。在歷史長河中,民間因祭祀和紀念越國公汪華而產生了許許多多有生命的事物,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次纂修《中華汪氏通宗世譜》,以清乾隆年間汪璣等編纂的《汪氏通宗世譜》為藍本。這套譜共三十八冊,收錄了七百多個支系,覆蓋面最大。當然,由於當時交通、通訊等多方麵條件的限制,還有很多地方的汪氏支系未收錄入譜。由於存在這種情況,加之二百多年來汪氏家族的繁衍、遷播和發展,決定了這次大纂修不能僅僅停留在「老譜掛新丁」的做法上,還得把那些尚未入譜的支系全部收錄進來,這是一項繁雜艱巨的任務。
這次《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的纂修,分幾個階段逐步推進。第一階段:改編。即把原乾隆版《汪氏通宗世譜》改成電子版,這一階段陸續出版原譜第一、二、三冊合訂的《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統宗卷首》以及其餘各卷的合訂本。第二階段:續編和擴編。續編是指支系譜能與統譜對接上的,予以續編;擴編是指支系譜與原譜難以對接上的,就只能以地域名入譜,並注釋說明,以俟後人釐正。第三階段:定編。完成階段性編修任務,印刷、發行。修譜過程中,得到了廣大汪氏宗親和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是一項「眾志成城」之舉。
編修工作室出版的總譜命名為《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統宗譜》,而各支系的支譜命名為《中華汪氏通宗世譜·口口支系譜》。統宗譜是凡姓汪的皆可入列,但每個人的詳細資料只有在支譜裡才有記載。
另外,古代只有男丁才能入譜,而現代卻男女平等,男女皆可入譜,只是女子嫁出去以後所生的後代就不在本譜中另立戶頭了。
限於編者的水平和某些客觀原因,其中難免有許多錯漏之處,還會留下一些暫時無法解開的結,這些只好留待後人解決了。
正是:
盛世修譜正當時,木本水源寸心知。
五百萬眾齊奮筆,不繪風月寫史詩。
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首任會長 汪明裕
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編修室總編修 汪振亮
2013年10月之吉
(二)《中華汪氏通宗世譜•川黔滇渝相連公宗譜》序言
人之有祖宗,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譜以敘世代之源流,史以記一國之事跡。蓋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傳千百人之身,且遍布九洲。雖一本之宗,又有見面不知其世襲,長幼尊卑莫能辨者。家譜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小宗歸大宗,世數匯成圖。今逢盛世,網絡時代,信息共享,認祖歸宗,吾輩之責也!
吾之所以尋採根源。自得汪之姓傳至於江南越國公汪華以來,四十四代也。汪華傳至吾支系遷始祖汪相連,一曰至「自汪華公採至洋子輩七十七代」(本支福壽支系貴州清朝乾隆年間最早家譜載),一曰「汪華祖傳至相連祖七十七代」(本支福德支系四川老譜記載),一曰「其子印龍又遷合邑大漕之落業汪嘴,生國林,林生長貴。凡八十六世焉(註:即相連公79世)」,一曰至遷始祖「相」字輩七十九代(全國聯譜汪長富、汪詩明、汪廣仁等考證)。且汪華至汪相連無稽考,斷代也。吾支系汪正鼎(遷黔第八代)在乾隆十五年(1750)首次編撰本支系家譜一本,較系統族譜由相連祖第九代孫乾隆庚辰科中式第七名舉人、東選鎮遠府天柱縣儒學正堂、縣令、廣西慶遠府太守汪謐諧靜蓭氏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主編,汪譚、汪藻、汪正統、汪雲漢、汪文明、汪文林、汪容池、汪洋新、汪浩然、汪澤凡、汪敦敘、汪相卿、汪深庠、汪海如、汪天華、汪洪等先輩和汪榮、汪祐、汪澤祥、汪禮維等先後撰序續編。各房在謐祖編撰的譜書基礎上沿襲並增減人丁,從而出現二十幾種手抄本。每一次翻閱拜讀,猶先輩喚吾等輩,追木本以昭前代也。
吾支系遷始祖相連公,配趙氏,汪華之後,有譜曰「相連,行五」、弟「相德」,其祖上世居山西省太原府平陽縣,明朝進士,仕至翰林院編修,蒙恩選任由江南徽州歙縣廟林山欽命四川全省提督主考,尚未還都故。其子侍郎珩公,配卞氏,生子崇端,授任兵部侍郎,子承父業赴任四川資州府知府,接父所遺玉帛置業於四川省內江縣千秋裡(一曰牛角衝場)清流河天生池東巖,遂開支發脈成西南汪氏望宗,現已發展到貴州赤水、習水(尤其二裡)、仁懷、桐梓、遵義南北、紅花崗、金沙、黔西、銅仁、天柱、貴陽、雲南彝良、文山、四川合江、瀘州、納溪、內江、樂山、富順、宜賓、高縣、成都、重慶江津、銅梁、湖北荊州、葛州壩、利川、武漢、湖南桃源、山東慶雲、東營、河南富陽、河北承德、廣西河池、那坡、南寧、廣東和平、江西婺源、江蘇淮安、南京、常熟、陝西西安、新疆、天津、北京大興、朝陽、西藏林芝、香港、臺灣、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地。崇端祖,學士,授任廣西慶遠知府,妣姚氏、繼妣陶氏,姚氏生子福德、福壽、福祿。福德學士、福壽及第、福祿兵部右侍郎,承先啟後,丕振家聲。不意流賊叛亂,各避靜居,福德去合江,福壽到桐梓,福祿回原籍。
一九九四年,由雲南省鎮雄縣的汪聰本家主編並召集西南三省(滇、黔、川)統編合譜,我支系習水、赤水分支代表汪發權負責參與收集相連公支系人丁資料,當時由於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僅統計了習水、赤水等部分人丁資料,且世數對接錯誤。二零零四年再由貴州畢節的汪詩明本家主編出版了汪氏家譜,我支系人丁亦如一九九四版譜書記載登記。二零一三年六、七月,我支系廣西宗親汪廣仁教授接到湖北武漢、安徽黃山等汪氏宗親組織的邀請,參與對汪氏家譜進行一次全國性、世界性的修譜,統稱《中華汪氏通宗世譜》。這是前無古人的輝煌大事。時年八月,汪廣仁專程來貴州習水召集習水、赤水、仁懷等地支系負責人會議,籌備相連公支系宗親聯誼理事會。九月,滇、黔、川、渝三省一市兩百汪氏代表齊聚畢節,共商參與全國聯譜大計。本次會議,成立了以汪義富、汪詩明、汪廣仁等為首的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會,安徽派來的修譜專家汪長富本家和吳琳館長就全國聯譜在會上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畢節會後的10月19日,我支系代表在貴州省習水縣城召開了川、黔、滇、渝第一屆相連公支系宗親聯誼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相連公支系宗親聯誼會理事會,理事長經顧問汪廣仁提名由汪發權宗親擔任。會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收集整理了福德祖、福壽祖以下的人丁資料及其它支系宗親資料,編撰出汪相連公支系家譜以對接全國《汪氏通宗世譜》。
本次修譜,亦非一帆風順。就本支系資料收集,不支持有之,不理解有之。編撰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四處奔波,終至輯成。我榮幸參與,理當記之。感謝九華汪長富、畢節汪詩明、南寧汪廣仁對相連公追溯至華公根系探源,感謝汪發權、汪廣仁、汪克亮、汪小鈴、汪禮維、李莉、陳芳、汪佳琪等眾宗親辛勤編撰,感謝香港汪廣仁社長、池州汪長富副總編、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會汪詩明常務副理事長、黃山汪煒會長、武漢汪振亮總編、汪封林行長、杭州汪裕凱、北京汪令應、貴陽汪洋海、香港汪啟明和汪深孝、汪澤祥、汪禮維、汪廣啟、汪廣強、汪廣財、汪興全、汪從值、汪禮明、汪其雄等眾宗親的無私奉獻。當然,我們還有遺憾,一是相連祖以前的世襲圖表還有待於考證,二是相連祖到榮盛祖、榮忠祖五代先祖的具體墓陵情況有待於進一步查證,三是福祿祖支系和榮登、印虎應蛟等祖的後裔去向還不得而知。
我相信,在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考證不是問題,認祖歸宗指日可待。
本人深感手中的筆頭分量之重,拙淺文字不足以抒寫對祖宗先輩的恭敬,不足以對參與其中付出艱辛的宗親表達敬偎之心。由於收集的資料非電子文檔,在彙編、列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遺漏或誤讀,望見諒!本人才疏學淺,有負重望。人生徵途漫漫,唯有攜家眷以忠孝禮儀之心,行仁義禮智之舉,創平陽汪氏家風,彪炳史冊之偉業。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同心,日月可鑑。是為序!
有詩為證:幾番風雨幾度秋,汪侯後裔遍九洲;欣逢盛世聯家譜,世代相傳振雄風。
《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相連公宗譜》現當代文主編
汪侯95世裔孫、相連公17世嗣孫汪克文敬筆
公元二零一六年新正
(三)《中華汪氏通宗世譜•川黔滇渝相連公宗譜》凡例
一、本譜概要
1、本譜全名為《中華汪氏通宗世譜•川黔滇渝相連公宗譜》,為《中華汪氏通宗世譜》之系列宗譜,屬國家正規出版社合法出版物。
2、收入人丁範圍涉及川、黔、滇、渝、桂、湘、鄂、魯、晉、冀、豫、粵、蘇、贛、浙、陝、京、津、藏、新、臺、港等地,以四川、貴州、雲南、重慶等西南三省一市為主。除重點收錄相連公支系外,也收錄2004版《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譜》尚未收錄的川、黔、滇、渝其它部分支系。各支系均屬得姓始祖穎川侯的嫡系子孫,且一脈相承至今。
3、承接資料以清代汪璣、汪嘉祺主編的《汪氏通宗世譜》為主,並參考數十部汪姓其他宗譜而定;相關文獻主要參考2004版《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譜》、《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統宗譜》等。
4、資料署名:章程、管理辦法、修譜守則、凡例、通知等由理事會、編委會集體討論產生的文件署集體名稱,並且在括號內註明執筆人、宣讀人姓名;個人講話、作品署個人姓名;純搜集整理類文章署「某某整理」並且儘量在文章中註明原文出處;全文完全抄錄其它書籍的沒有標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儘量註明原書籍名稱並且在括號內註明抄錄者姓名或不署名;由於書籍殘缺、破損或者字跡模糊,無法辨認書籍名稱或者作者姓名,找不到任何出處的文章不署名;凡參考過的書籍,名稱附錄於書末鳴謝。
5、編寫體例主要參考2004版《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譜》和1997年國家檔案局《中國家譜總目》、2000年上海圖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及相關圖書出版指南。
6、本譜詳細紀年,上自黃帝出生(炎帝四十四年,公元前2708年)下至公元2014年(傳說世系「盤古——少典」未使用詳細紀年)。源流概述主要追溯到黃帝時代,略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紀年以當時朝代年號記載,為了閱讀方便,重要歷史階段加注(公元紀年)。
7、本譜時間段劃分:
古代: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含遠古及早前各個歷史朝代和清代1636→1840年)
近代: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含清代1840→1912、民國1912→1919年)
現代: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含民國1919→1949年)
當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今(含1949→1978年改革開放→今天)
註:凡是前人文章中已經標明的年代時段及歸類劃分不作更改以示尊重,但可以在括號內加注說明。
8、世系源流,從古至今分段序列。傳說世系,盤古——少典(1—70代);遠古世系,少典——黃帝(1—12代),黃帝——汪侯(1—59代)(姬姓階段);早期世系,汪侯——汪華下一代汪建(1—45代)(汪氏第一階段);中期世系,汪建——汪相連(入川始祖)(45-79世)(汪氏第二階段);入川世系,汪相連入川發展至今(79-101世)(汪氏第三階段)。
二、入譜要求
1、入譜原則:凡姓汪的皆可入列。不論上接是否查清,只要願意入譜者,均可編入譜內。本姓外繼,歸宗認祖者入譜;異姓來繼,願意永遠頂戴汪氏家族、後嗣繼續姓汪者,無論何民族,均可入譜;因民族通婚,相互融合,確係汪氏家族者,無論何民族,均可入譜。
2、上接清者,按支派歸併排列;上接待考者,暫時單列。單列的,要將該支最早一代入川、黔、滇、渝的時間、繁衍代數、住址、所用排行等相關條件與其他支系詳加比較。權衡後,確定代數,編世系圖,從而達到凡入譜者,相應代數已清。即使從未晤面的族人,只要一說代數,就知道誰是長輩、誰是晚輩,長几輩、小几輩都能明白,不知怎麼稱呼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3、族人散居在外省、外地者,儘可能在譜上註明詳細地址,以便後者查考。
4、我汪氏族中,有的人,或因地隔人睽、年代久遠,或因其祖、父早亡而不知其祖宗承接者,在「世系」或「支系」外,另作記錄。
5、古代只有男丁才能入譜,而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所以男女皆可入譜,只是女子嫁出去以後所生的後代就不在本譜中另立戶頭了。
三、世系圖表
1、凡人丁蕃衍材料,均用世系圖表示。在世系圖中各代同輩人均按長幼順序自左至右而橫排。排不完者則轉頁,但轉入處儘可能與轉出處所在頁碼相近,以便各支系易於查找本支派所在頁碼。
2、為使入譜者都知道自己所屬代數,故在世系圖表每頁左邊男姓名諱左側用阿拉伯數字標明代數。其餘人員的代數,均以標有代數者作比照。以得姓始祖穎川候為1世,數字是多少,就指多少代,其餘類推。入川、黔、滇、渝等以來的代數不再標出,以免產生混淆。
3、世系圖的轉接。凡轉本頁者,不再寫「本頁」二字,只寫上、下、左、右、中上、中下等方位,按方位查找即可。轉它頁者,方位與本頁所指相同;姓名上標阿拉伯數字表示上接頁碼,姓名下標阿拉伯數字表示下轉頁碼;姓名右側「→」表示還有同父弟妹,「→」右側標阿拉伯數字表示同父弟妹的下轉頁碼;同理,姓名左側「←」表示還有同父兄姐,「←」左側標阿拉伯數字表示同父兄姐的上接頁碼。
4、世系圖中同時插入各支系部分已考證主要族人墓址和生卒等,79-85世插入瓜藤譜總譜,86世起插入各支系瓜藤譜。如有本支系瓜藤譜內插入不完的內容繼續插到其它地方,標明「下轉瓜××頁」、「上接瓜××頁」。
5、世系圖中人名生字,因不便注音從略。
四、人物誌墓
1、入人物誌者,均按出生的年代或所入時代年號順序編排,並且於年代後用括號標出公元紀年。屬公元前者,加「前」字,「公元」二字均省去。如只知其為某個朝代的人,其他方面就不知道了,則編在該朝代之後。按事跡詳略而定:詳者在前,略者在後。
2、入人物誌者,凡屬女性則加「女」字,不加「女」字者即為男性。
3、人物誌中,有的人材料來源達四五處之多,為慎重起見,將各種出處之材料互為印證,綜合後用之。
4、人物誌部分,由於所錄典籍出處不一,原文語言風格各異,且有的是古文,有的又是白話文,修譜中本應儘量統一。因篇幅有限,時間亦有限,故原則上不作大的改寫,但其情節、史事均儘可能不遺漏,使廣大族人對入志者有更多的了解。
5、人物誌中,如系父子或兄弟同時入者,則按長幼順序儘可能排在一起,或相距不遠。非此種情況者,既按時間順序、又按事跡詳略而排。
6、人物誌中,有的同名者可能是同一人兩處出現,但記述有出入。因沒有確切依據認定,故兩處均保留。
7、有的名人,出生及所處時代原文沒有述說,但確與外姓某名人有關聯,則以該名人時代而定。
8、人物誌中,有的人輩份老而所處年代較晚,有的輩分小而所處年代較早。為不使輩份混淆,故以輩份長晚為序,不以所處時代為序。
9、本譜所收入志人物較多,具有各種特長、專長的人都有,為使習譜者更多地了解各個方面的專門人才或以之作為自己的榜樣,特將有作為或有特長的人物加以歸類,列出索引,以便查找。
10、關於墓址,只要知道的,儘量錄入。關於墓址照片,不論哪個支系,均至第93世止。因篇幅受限,自94代起不予錄入(但斷代或者遷徙為始祖者例外)。
五、語言文字
1、在譜中,一律使用語體文(白話文),務必做到通俗易懂,使一般族人都能夠看得懂。除以前原有的序文、贊詩外,不再使用文言文。
2、除以前原有的墓、圖外,在譜中一律使用規範的簡化漢字。
六、其它說明
1、修譜的目的之一是為讓族人習譜、識譜、知譜,敬祖尊老,廣施仁義,團結和睦,遵紀守法,愛家護國。為達此目的,對一些因文化程度受限不易認識的字,用多數人都易寫易認的同音漢字注音。如被注音的字系一字多音,只選與被注字用意相合的讀音作注,不相合的讀音捨去不錄。有的生僻字,在同一頁或同一文中數處出現,第一次出現,就予以注音,以後再出現注音從略。用於注音的字,不僅漢語拼音要與被注之字相同,而且調號亦儘量相同。用於注音的字,儘可能與被注之字偏旁相同或相近,如實在沒有偏旁相同或相近的字才用其他字作注。為節省篇幅,只注音,不釋意。
2、對歷史上有名人的贊詩、讚詞、對聯、匾幛之類,原則上附於該名人的畫像、傳略或陵墓簡介之後。如數人同贊一人,則以為文的時間先後順序出現。
3、本譜收集的譜序較多,如能多讀,並加以研究,對了解汪氏淵源、遷派情況大有益處。有的史事還能催人奮進,故儘量編入。如「家訓」等既可審視自己,還可以教育子女。
4、 關於字派對照表,原則上凡是入譜支系,其排行均進入該表。個別支系因入川、黔、滇、渝始祖代數尚需進一步詳查,如要求不編總代數,則不作對照。
5、家譜是根據以前的史實、資料編寫的,決不能造假。由於老譜書殘缺、破損或者字跡模糊導致無法辨認或缺漏的字,用「△」或「□」或「■」代替;如果老譜記載有誤的,則根據史實、資料在括號內加注說明或者另外補充說明,但老譜原文不能修改。補充老譜記載截止日以後的資料,必須做到準確無誤。對於暫時不能確認而又必須記載使其連貫的人物或者史實,如果有幾種可能性,有幾種就記載幾種,留待以後考證確認。
6、關於譜書的一些附錄,並非可有可無的史料,它可以為進一步查清一些問題提供線索,有的內容還可作為依據,有的內容或對我氏源流,或對郡望,或對人物出生時間、身份、祖籍,或對我氏在各姓氏中的地位的了解均有一定幫助,不可等閒視之,所以儘量錄入。
川黔滇渝相連公宗譜編委會(執筆:汪廣仁)
2013年10月20日
以後有時間,我會繼續給大家講汪氏文化。
今天晚上,我就講到這裡。有不到之處,請大家指導。
謝謝!祝各位晚安!
汪書良
2019年11月20日
附公益徵稿信息:
公眾號與期刊雜誌歡迎投稿
微信公眾號「汪廣仁」與《中國教育科學》雜誌,熱忱歡迎各行各業人士發表教科文衛政經·詩詞歌賦書畫等各種作品。
一、規格標準:
1.微信公眾號:每次可發1600字符以內作品(含作者簡介、通聯)及彩照(1-3張)。作品篇幅太長,則分數次發表;凡是格律詩詞,請確認並標註某絕某律某韻或詞牌名。
2.期刊雜誌:來稿800-10000字符為宜。正文前請提煉出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後註明主要參考文獻書目,附100字左右作者扼要簡介及通聯。
二、聯繫方式:
作品等統一使用word文檔格式(圖片則用JPG格式)以附件形式發送到郵箱 zgjykx@126.com(標明投稿「公眾號」或「期刊雜誌」);諮詢請加微信:Q1901969508或QQ:931441090。
三、特別聲明:
1.凡是已經在其它地方發表過的作品,投稿時請一定標明原發表處的公眾號或期刊名稱及發表時間,以便做技術處理以免侵權,否則後果自負。
2.凡是已經投稿我處的作品,在我處通知採用但還沒有正式發表之前不能發往其它地方,否則出現紙質期刊、電子網絡平臺之間的版權糾紛後果自負。
3.凡是發表於本刊所屬微信群、QQ群的作品,均視為作者無償投稿,本刊及所屬公眾號有權免費發表讓讀者免費閱讀。
祝您心想事成、生活愉快!
《中國教育科學》雜誌社
公眾號「汪廣仁」主編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