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軍中將認為日本必敗、開戰必亡,原因是他的野心更大

2020-12-23 基努喵

在侵華戰爭初期,整個日本都認為自己必將取得勝利時,有個日軍中將卻認為「日本若開戰,那就離亡國不遠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雖然戰爭初期日軍一路取得大勝,但是不久之後就陷入了戰爭泥沼,無法一口氣吞下地大物博的中國,最終戰敗。

這個日軍中將就是被成為「日本第一兵家」的石原莞爾,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肯定對這個名字非常熟悉。他在1931年帶著一萬多人對40多萬東北軍發起「918事變」,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東北。按道理說,這個石原莞爾是一個真正的戰爭狂人,然而在日軍佔領東北後,他的態度卻發生了大轉變。

成功佔領東北後的日本舉國歡慶,很多狂熱分子看到中國如此不堪一擊,就叫囂著要是三個月滅亡中國。要知道,日本從古代唐朝時就一直落後狀態,中日戰爭早在唐朝時就爆發過,白江口一戰讓日本意識到「碾壓」這個詞。後來還有元朝三徵日本,雖然未能滅掉日本,卻讓日本因為戰爭發生政變。就連明朝末期爆發的韓戰也沒有讓日本討到好處,中原王朝再弱也能擊敗小日本。甲午戰爭中的日本更是傾全國之力才能跟中國抗衡,天皇甚至做好了戰敗的準備,結果腐朽的清朝敗給了日本,同時也讓日本信心大漲。

可想而知,日本在吞下中國東北後的心態會如何癲狂。然而此時的石原莞爾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還不能全面開戰,否則日本必亡。倒不是因為他不想打敗中國了,只不過他是認為中國太大了,日本絕不可能一口氣吞下的。不如先經營好東北,然後慢慢蠶食整個中國,他認為這才是吞併中國最好的方式。

但是當時日本軍界早就瘋狂了,東條英機上臺後開始了全面侵華計劃。反對東條的石原莞爾被排擠出去,最終乾脆辭職回家了。侵華戰爭的發展也正如石原所料,日軍雖強,卻無法一口氣打敗中國,還被龐大的中國給拖垮了。

石原莞爾本人卻逃脫了戰後審判,他認為自己是受東條英機迫害的和平主義者。由於石原莞爾在關東時曾被自己所配軍刀捅中襠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尿血引發膀胱癌。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爾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終年60歲。

相關焦點

  • 中途島戰役日本慘敗,原因有三,其中一個預示著日本必敗
    實際上如果當時的日本艦隊全部出動的話,實力遠超過美國艦隊,不管對方用什麼陰謀詭計戰術兵法,都不可能打贏。 在戰爭中實力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海戰,陸戰還可以草木皆兵,還可以弄個溝、弄個坎,在大海上作戰,實力夠的話,任何時候都不會敗。但是山本五十六輕敵,他當時想打一場空前的大戰役,就把龐大的艦隊分成了五支,兩艘航母去了阿留申群島,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島。
  • 日軍南下,必敗
    該劇講述數學天才言少白(賈乃亮 飾)背負國讎家恨,一步步成長為兵棋高手、並攜手中國兵棋高手蕭斯宇(秦昊 飾),與日本情報專家加藤博文(劉奕君 飾)鬥智鬥勇的故事。今晚第56、57集精彩劇情搶先看↓↓↓在今晚廣西衛視的劇情中,加藤應召去見山本將軍。
  • 他是天皇的弟弟,人稱「紅色親王」,堅信「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他是天皇的弟弟,人稱「紅色親王」,堅信「日本必敗,中國必勝」。怎麼回事呢?這人叫三笠宮崇仁親王,1915年12月出生,是日本大正天皇和貞明皇后的幼子,也是侵華天皇裕仁最小的弟弟。20歲時,崇仁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老師是日本著名的豺狼參謀辻政信。
  • 日本實力強悍,敢跟中美同時開戰:但這兩點直接決定日本必敗
    二戰時,日本先是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我中華兒女拼死反抗,讓日本在中國舉步維艱。但是就在日本與中國打的非常焦灼的時候,它又突然襲擊了美國的珍珠港,與美國開戰。我們不禁要問了,日本當時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悍,敢同時與中美這兩個大國同時開戰?實際上二戰前,日本的軍事實力確實很強悍。
  • 綠媒:中美必有一戰 中國必敗
    綠媒政論節目只顧喊爽這些綠媒政論節目評析的基本論點有二:一是中美必有一戰,而且中國必敗;二是大陸必然會「武統」臺灣,臺灣必須做好戰爭的準備。而且前述兩項推定「很快」就會出現。這些節目的盲點也在於,他們只談中美開戰的「快感」和大陸「武統」的「必敗」,卻從不談任何防止戰爭的方法策略,也避談臺灣地區在中美、兩岸和戰間的智慧與自處之道,更不憂心萬一不幸開戰,可能對臺灣帶來多大、多慘的影響與衝擊!
  • 不謹記權力的來源而肆無忌憚地運用權力,這是必敗的原因!
    遼興宗時,興宗想統一天下,他召群臣商議說:「朕為天子,不能碌碌無為,應建大的功業。朕想興兵徵討,你們可隨朕一道伐宋,獵取更大的富貴和榮耀。」好友說他逢迎皇上,蕭惠無奈道:「我們的權力都是皇上所賜,逢迎皇上我們才能擁有一切。不謹記權力的來源而肆無忌憚地運用權力,這是必敗的原因!」興宗派使者索取宋朝的十座城池,集合諸軍到燕地。蕭惠與皇太弟率師兵壓宋境,宋朝恐失去十座城,請求增加每年進貢的貨幣,訂立和約。
  • 日本帝國覆滅記——日本襲擊珍珠港犯大錯,導致了日本必敗的命運
    從許多方面看,日本襲擊珍珠港都是個錯誤,它導致了日本必敗的命運。山本早已知道這些危險,同時他還知道,日本不能和美國打持久戰,他希望襲擊珍珠港所產生的巨大破壞力和日本隨之進行的擴張行動能逼迫美國不與日本作戰。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美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參與戰爭。
  • 臺灣綠媒如此洗腦:中美必有一戰,而且中國大陸必敗
    這些綠媒政論節目評析的基本論點有二:一是中美必有一戰,而且中國大陸必敗;二是大陸必然會武統臺灣,臺灣必須做好戰爭的準備。而且前述兩項推定「很快」就會出現。對於中美開戰與大陸武統,節目中用的是極端亢奮的口氣與措詞,絲毫沒有因此憂心或示警之感,仿佛中美開戰,臺灣隔岸觀火,而且對臺灣是有利的。然而稍具理性的人都知道,一旦美中開戰,戰場會在哪裡?臺灣能夠置身事外嗎?能像欣賞對岸燦爛的煙火那樣嗎?
  • 蔣介石為何在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和日本開戰,其實他做得非常對
    之後國民政府開始在正面戰場上和日本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不過當時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淞滬會戰。很多人都想不通,蔣介石為何要和日本在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和進行開戰。一旦在這裡開戰,對當時中國的經濟有重大影響。其實,如果我們知道蔣介石的意圖,就知道他做的非常對。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上海變成了通商口岸。由於上海位於長江口,而且位於南北方的中間,所以上海迅速的發展起來。
  • 整個抗戰過程中,自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以來,就註定了失敗
    不少下級軍官便紛紛效仿,不斷地在東北周邊挑事,他們想再來一個「九一八」,他們都認為,既然石原莞爾能搞一次"九一八」出名,那麼我就怎麼不能搞一次「九一八」出名呢?於是日軍便與國民政府、蒙古和蘇聯發生了不少摩擦,令石原莞爾頭疼不已。他也曾經勸阻過日軍中的軍國主義分子不要在東北周邊挑事,但是那些軍官便會回答,我們都是學你的,對此石原莞爾也是無言以對了。
  • 這封日本海軍勸降信,中國人看明白了嗎?
    現在有人進退維谷,雖有使國家和個人兩全的方法,但他被當下諸多公私事務所蒙蔽,迷惑於眼見的,那麼做朋友的,怎能不忠言直告,以引發他的深思呢?我如此勸告您的原因,只是出於一片至誠的友誼,希望您仔細考慮。 前三十年,日本的遭遇那樣的辛酸,像一個昏倒只免於垂危的病人,想必您也深切的了解。當此之時,我國認為快速去除舊制,因時制宜,發布新政,才是國家可以獨立的重要方法。現在貴國也應以除舊求新為當務之急,如果你們遵從這樣的原則,國家才可以相安無事,否則怎能免於敗亡?
  • 如果此人沒被日軍害死,抗戰沒那麼艱難,日本或連開戰的勇氣都沒
    導語:如果此人沒被日軍害死,抗戰沒那麼艱難,日本或連開戰的勇氣都沒眾所周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地區淪陷日寇之手,自從我們無數先輩們開始不怕犧牲、不怕流血的14年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經濟損失,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也極大的對中國緩慢成長的民族資本和工業造成了傷害,而這場戰爭,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遇到了最大的一番災難。但是這場戰爭,從一定角度來說卻是有可能被避免的,因為要是一個人沒被日軍害死,那麼日本軍隊不一定敢在東北地區發動進攻,這個人就是北洋時代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人,奉軍統帥張作霖。
  • 弱蟻吞象:日本挑釁大清的勇氣來自哪?李鴻章一顆真心所託非人
    但是日本市場狹小,資源匱乏鋼鐵、石油、橡膠等重要物資百分百依賴進口,這樣一來,尋找到新的原料市場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日本此時與歐洲的差距依然較大,本身也受到歐美列強的壓迫,於是他把目光放到西面,自己曾經學習的對象,中華帝國的身上。
  • 當年日本哪來的勇氣打中國?看看日軍繪製的地圖,讓人頭皮發麻!
    可以說,這張地圖的繪製,體現了日本對中國侵略的野心,也是其嚴密準備的體現。因此,日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可以給我國造成大量傷亡,並迅速控制了東部三省。 那麼日本侵略中國的勇氣究竟是從哪來的?事實上,一切都應該從甲午戰爭的中國失敗開始。在甲午戰爭以前,日本不敢真正與大清開戰,但一場甲午戰爭使日本人看到大清王朝的本質後,且獲得多達2.3億兩銀子的賠償以及臺灣島的割讓,這些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日軍的侵略野心。
  • 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完才知道
    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完才知道我們都認識魯迅先生,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偉大的大文豪,我們也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甚至出現在了我們的小學和中學課本上,不管是從哪方面來看魯迅先生都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人。
  • 為什麼說日本二戰攻打蘇聯必敗無疑,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明白了
    其實,日本也不是沒有試過北上,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就是日軍對蘇軍的一次試探進攻。當然這次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不過綜合各方面史料來看,這場戰役日軍雖然輸了,倒也打得不差,據說雙方傷亡數據方面相差不大——這還是建立在蘇軍擁有炮火優勢的前提之下。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吃漢字飯的魯迅為何要砸自己飯碗?
    我們都知道,漢字是我們國家幾千年歷史文明傳承下來的載體,正是因為有了漢字,我們才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記載,也正是因為有了文字,我們的文明才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因各種原因中斷了發展。雖然漢字如此重要,但在我國還有一段時期人們就漢字的存廢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 歷史上有哪些常敗將軍?
    史書說帶兵作戰經常獲勝的將領,我們稱之為常勝將軍,如白起、霍去病等,所謂有勝者必有敗者,有勝者必有敗者。今天我們來列舉一些歷史上的那些常敗將軍。2、民國的常敗將軍——陳誠。陳誠從北伐到抗戰,到解放戰爭,都沒有打過一場好仗勝仗。北伐時陳誠僅僅是一個團長,就不說了。抗戰時,陳誠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手握18、74軍裝備精良的中央軍26萬人,在八千多日軍的進攻下,敗潰宜昌,使宜昌成為日軍轟炸重慶的唯一航空基地。
  • 奢侈揮霍家必敗,好逸惡勞人必毀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這句至理名言出自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家信,被無數後人崇尚為治家之道,教子之方。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很多人認為勤儉的美德已經過時了。其實不然,一旦家中子女養成懶惰奢侈的惡習,就是敗家的前兆。家有不孝子孫在殷實的家庭最終也會被揮霍一空。一丶奢多懶惰,家必衰敗,人必落魄。
  • 為了破譯日軍電報,國軍中將找到華羅庚,華羅庚一夜之間將其破解
    必滅陪都而後快,一時炸彈傾如雨。觸目屍骸相撐拄,殘肢橫斜道路堵。多少平民彈下亡,骨肉頃刻化為土。這是一首描寫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機轟炸重慶的悲劇場景的詩。事實上,在日本每次轟炸重慶之前,國民政府多數都能截獲日本的電報,但卻沒有辦法破譯,這讓當時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的俞大維中將十分苦惱。抗日戰爭期間,傳播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電報。當時的電報大多把漢字分成四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