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都很疼愛孩子,希望能夠給他們幸福的童年。但在育兒過程中,常常會感到困擾。父母可能會說:「我並不想對孩子大吼大叫,但他們就是惹到我了,我很生氣,完全沒辦法控制自己。」有時候對孩子做出某些兇惡的行為,連父母們自己都沒有想到。
我們經常也會在媒體的報導上看到,情緒失控的父母毒打孩子,做出不可理喻的極端行為,為此感到不可思議。父母們怎麼會這樣?他們為什麼會情緒失控?真是孩子的行為讓他們情緒失控嗎?如何從失控的情緒中恢復呢?
來看一個情景案例: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正在寫作業,媽媽在旁邊輔導功課。孩子好不容易把作業寫完了,媽媽覺得字寫得歪歪扭扭,要求擦掉重寫。孩子不開心,媽媽用各種哄騙手段,仍然沒有達到目的,孩子不但不配合還大哭起來。媽媽很生氣,開始數落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聽話等。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媽媽的火氣也越來越大,對孩子大聲責罵:「不許哭,不聽話的孩子是壞孩子。」
這個媽媽的反應,看似因為孩子不肯重寫作業引發的,其實是來自她自身的問題。可能是她要求孩子重寫作業被拒絕,進而關聯到一件過去遺留下來的事情,那件事情對她的影響非常的大。小時候她的母親可能沒有能力滿足她的需求。她沒有得到母親的關愛,反倒因為要照顧母親的情緒而放棄自己的需求。而現在她被激怒了,覺得孩子在針對她,反抗她。這種被拒絕的感受在她心裡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最後變成了憤怒,從而進入失控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當忍耐的極限受到孩子的挑戰時,當安慰難過的子女時,當處於哄睡等分離狀況中時,父母就非常容易被激怒從而進入失控狀態。在失控的過程中,當事人情緒激烈,行為衝動,反應僵硬重複,並且缺乏自省能力,不考慮他人的看法。
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DanielJ在人際腦神經科學中指出:失控狀態由四個階段構成:觸發,過渡,浸沒和恢復。
觸發是指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或事件產生的作用。
過渡是指在進入失控狀態前瀕臨極限的感受,它可能是突如其來的,也可能是循序漸進的。
浸沒是指當事人被鬱悶或失控等強烈情緒控制,困於失控狀態之中。在失控狀態中,大腦靈活思考的技能停止工作。
因此尋求從失控狀態中恢復的方法,成為親子關係中的重大挑戰。
如何擺脫失控狀態?
一.了解我們的身體感受,是理解失控行為的第一步。比如感知在憤怒時肌肉僵硬,呼吸急促;在恐懼的時候有逃跑的衝動或是覺得肢體麻木無法動彈;在羞恥的時候感到面部發燒,胸口一緊等。
二.學習一些關於大腦的知識,了解它的構成以及相關功能,使你從自我審判轉變為自我接受。幫助你更好地接納自己的失控狀態。
三.進行自我反省,事後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那樣做?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有好處呢?這類問題幫助你進一步培養自省能力。
四.寫日記,把令你失控事件的起因,過程,身體反應以及你的所思所悟記下來。
五.尋找一個傾訴對象(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是最好的),可以從一個能夠支持你的可靠的成人通信或對話做起。
寫在最後:
1.要對失控狀態及其與過往的經歷有所了解。要解決遺留問題,就要回顧一些未完結的事件,思考它對你的人生,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所作的選擇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2.不要指責自己。對自己有耐心,尊重你的感受和情緒,給出時間讓自己成長。
給自己的積極心理暗示:
你是最棒的
你很愛學習,樂於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你很有天賦和創意,能處理各種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