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的眼裡,統治者有四個層次,只是最高明的統治者難尋

2020-12-15 史安顏

數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統治者。然而,能夠獲得世人肯定的賢明統治者卻少之又少。

在老子看來,統治者分為四種類型,或者說統治者有四個層次。這是從百姓對待統治者的態度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的。

《道德經》是這樣記載: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以現代的語言解釋是,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讚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聖人施道,悠閒自在,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被老子稱之為最好的統治者,可以說是無為而治的典範。這也是道家所一直倡導的!最高明的統治者遵循自然規律統治百姓,得心應手,很少發布政令,不幹涉百姓的生活,所以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乃至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只是,這樣的統治者或許在原始社會時期才能找到,也就是諸子百家口中的帝堯、帝舜、帝禹。

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是孔子口中那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像堯舜禹那樣聖明的君主早已難尋。

老子口中次一等的統治者是能夠讓百姓親近、讚譽的人。這就要求統治者必須具備聖明、仁德、重言守諾等高尚的德行,並且善於施予百姓恩惠,也不高高在上,可敬可親。如此仁義的統治者比較像是周文王、周公旦那樣的賢明之人,也是儒家、絕大多數百姓所推崇的君主。

至於,再次一等的統治者是令百姓畏懼的。這樣的統治者大多是推行秦國君主所選用商鞅提出的霸道,重視耕戰,制定嚴苛的法令制度,以強制手段治理國家,使國家能夠高速運轉。這樣的統治方式的確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獲得很好的成效。就如同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這已經是歷史上最成功的霸道運用!在秦國之前沒有敢如此操作的朝代和國家,而且自秦朝滅亡之後也沒有敢這麼明目張胆運用霸道的朝代和國家。

秦朝之後,歷朝歷代幾乎都是如同漢宣帝告誡其繼承人漢元帝那樣:「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還有,更次一等的統治者被百姓蔑視。連百姓都看不起端坐在高高在上的王位的統治者,離滅國也就不遠了。這樣的統治者昏庸無道、專橫跋扈,不將百姓放在眼裡,隨意奴役辱罵、生殺予奪。百姓也許可以忍耐一段時日,但是不可能屢次退讓、忍耐。等到忍無可忍了,百姓自然就會揭竿而起,反抗暴虐統治。

如何才能算是一個聖明的統治者?不是統治者說了算的,這是由百姓來評論的。

不過,統治者選擇成為哪一種統治者。最高明的統治者幾乎是民心所向,但統治者往往難以達到這一高度。也許是受制於自身資質,也許是受制於時勢。

不管如何,一個統治者能夠達到老子口中次一等的統治者已經算是百姓心目中聖明的統治者了。

相關焦點

  • 老子眼裡的管理者——領導力的四重境界!
    哲學性就是解決「藝」的問題,就是你從事的這個事得站到高處,得有大格局,不說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得是高大上的出發點。如果說你幹一件事只是為了掙錢、成為富豪,對不起,你可能獲得短暫的實現,但長遠你一定不會成為富豪。
  • 讀《道德經》才知道什麼才是一流統治者或管理者-汪致正系列
    《老子》汪注 第17章 汪致正系列一 哲學《老子》|《德道經》經 文大(太)上①,下知有之②。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焉③,猷呵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譯 文一流統治者,民眾只是知道有統治者存在而已。二流統治者,民眾會親近並讚美他。三流統治者,民眾會畏懼他。
  • 為何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從不為統治者忌諱?魯迅回答一針見血
    此言出老子《道德經》。道家把老子視為道教老祖,其所著《道德經》也是道教經典之首。說到道教,其實對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既講究度世救人,也追求得道成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個宗教。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悠久的佛教,因為其勢力龐大曾被各朝皇帝三番五次打壓。然而,道教在中國興盛至今,卻為何從不為統治者忌諱?
  • 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老子被冤枉了快三千年
    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老子被冤枉了快三千年,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根本就不是老子提出的。目前主流認為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貨,使民不盜;不令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少女前線晚宴的統治者大破圖
    作者:阿姆斯特朗雷 時間:2020-05-19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少女前線的四周年皮膚OTs-14晚宴的統治者的相關介紹!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韓非:所有獨裁統治者的導師和靈魂
    春秋戰國時代,國家分崩離析,戰亂不斷,但正是這個時代,產生了老子、孔子、韓非子等偉大的思想家。前兩個人,分別成了道教、儒教的偶像,而法家韓非,雖然其學說影響至深至廣,但其地位似乎遠沒有老、孔高,並且,法家的代表人物們,結局都不大好,韓非本人也遭殺害。
  • 龍珠超:全王只是個傀儡?全宇宙的統治者很可能是他
    在整個多元宇宙中,國王和為國王服務的大神官站在頂端,有破壞性的神和天使掌管每個宇宙。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整個國王是整個宇宙的最高統治者。畢竟,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在整個國王的意志下運行的。整個國王都有清除一切的超能力。一點點不快樂,會讓一個星球,甚至一個宇宙徹底消失。不過從之前挖的坑和最近更新的劇情來看,整個國王可能只是一個傀儡,宇宙最高統治者是大神官。
  • 罄竹難書的禁衛軍——羅馬統治者的私人衛隊
    在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安危而設置專屬於自己的軍隊,而禁衛軍的第一職責就是保護統治者,西方世界有些國家有些時代卻發生著這樣的一幕:禁衛軍並沒有履行的職責,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殺害自己的「主人」,甚至動搖了國家的基本統治結構。保護統治者的力量最後發展為反噬上層、國家威脅?
  • 清朝統治者究竟愚昧到什麼程度?看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懂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過「戊戌變法」,也有過「洋務運動」,國人在逐漸覺醒的路上越走遠遠。但是,可惜的是,在最後,依舊是淪為魚肉,任他人像刀俎一般任意切割。我們如此廣袤的土地,那麼多的人,最後怎會淪為敵寇的盤中餐,任意瓜分?尤其是面對日本,在當初慘敗究竟是為何?通過明朝的繪製的地圖便可知其中緣由,也可見,這大清的失敗和最後的滅亡,不過就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罷了。
  • 為何老子和莊子,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關鍵有三個原因?
    儒家學派的重心思想就是仁,仁是創立在人類最樸素最直接的心理聯繫本原上的一種領悟---人類是必須有愛的,這個愛無非無界限的愛,要的就是從近到遠的愛,這是儒家的愛有差等的仁學體系,這個仁的學說,在孟子看來極其正確,這是仁者愛人。在仁者愛人思想的本原上,孔子發展出了禮、義、忠、孝、悌等倫理思想。
  • 各洲統治者是……
    《扶搖》以東方魔幻世界觀基礎為構架,既有跌宕迴旋的權謀較量,又有平等、現代的愛情觀,從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熱血英雄奮戰的豪邁,還可以感受到如痴如醉的愛情。五洲大陸以天權皇城統領太淵,天煞,璇璣,與宗學聖地穹蒼隔扶風海相望。
  • 道德經第17章:好的領導與不好的領導在行為和結果上有什麼不同?
    我們先簡單翻譯一下:最好、最高明的統治者,人民只是知道有他,卻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讚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敬畏他、懼怕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欺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所以人民才不相信他。
  •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
  • 老子經典名句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 DNF國服時空統治者稱號獲取方式 人人都能夠有份
    時空統治者稱號怎麼拿時空統治者任務該怎麼做?相信自昨天(8.11)體驗服更新真遠古版本後,有很多玩家在問這樣的問題。在韓服這個稱號是由「填沙漏的最後一位玩家」獲得的,在國服取消了填沙漏這一環節。國服新增的「迷離大廳」地下城可以獲得,在NPC賽利亞處有售: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使用殘酷手段的統治者往往出現在戰亂時期。他們有極大的雄心抱負,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裡尼、日本的東條英機等,他們妄想著統治歐洲甚至統治世界。他們為了實現巨大的目標實行殘暴的統治,結果在人民中激起強烈的反抗,掀起了工人運動、民主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等,爭取人民大眾的權益。統治者對人民運動進行殘酷鎮壓,結果受到人民的極大憎恨。殘暴的統治往往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滅亡。
  • 大英博物館裡最大最精美的希臘神廟,卻是土耳其統治者的陵墓
    我們最熟悉的羅浮宮「鎮館三寶」其中就有兩個都來自於古希臘。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古希臘的展品足足佔據了一樓三分之一面積的展廳!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第七代埃爾金伯爵託馬斯·布魯斯(Thomas·Bruce)將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上的浮雕運了200箱回英國,已是世人皆知的醜聞!
  • 百姓為什麼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因為司馬遷既是史學家,又是出神入化的文學家,他既善於寫「奇節」和「壯行」,也善於諷刺和揶揄,最重要的一點,他的文字和語言愛憎分明,仿佛話劇對白一樣,讀來令人血脈噴張,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除了文學上的講究,《史記》在史學技巧方面也別出心裁。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清朝統治者不是害怕傳教士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勢力以及他背後的支持者。在清代晚期隨著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別有用心的國家把傳教自由等相關權益硬加入了進去,這些國家中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主要是基督教裡面的新教和天主教,他們是宣揚宗教精神喜歡四處傳教的,尤其以法國的天主教為最積極的一支。所以在清末法國的天主教想中國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士來傳教,妄圖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