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聽之任之,不是意氣用事,因勢利導才是上上之策
去年曾一度引起熱議的一則新聞,大家還記得嗎?
一名 7歲男孩,跟家人一起到一家餐廳就餐,但是孩子因為貪玩,不斷地用手轉動餐桌上的轉盤。
在轉動過程中,在餐桌上的開水壺滑出,直接把他媽媽的朋友唐女士燙成了10級傷殘。
事後,男孩的媽媽認為這是餐廳服務員的責任,她把水壺放在轉盤上未做提示才導致事故的發生。
她甚至認為,這件事給男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傷害。
最終這件事鬧上了法庭,法院認為小男孩的所作所為就是導致唐女士受傷的直接原因,當時在一旁的父母未能及時阻止,故應承擔80%的賠償責任,餐館承擔20%的責任。
飛機上曾發生的一幕:一小女孩問媽媽:我們為什麼不坐頭等艙呢?媽媽說:因為我們太窮,沒錢,坐不起。
飛機上同樣曾發生的一幕:一小女孩問媽媽:我們為什麼不坐頭等艙呢?媽媽說:「因為頭等艙的機票大概可以買4張經濟艙的機票,也就是說同樣的錢,你可以坐4次經濟艙,可以去玩4次。」孩子很欣喜地接受了經濟艙。
霧晨清雨想說 :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聽之任之,不是意氣用事,而應耐心引導,耐心與之溝通。也就是要注意因勢利導。
1 .第一位家長無原則釋放孩子的天性 ,對孩子的採用聽之任之的方法,導致發生悲劇。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愛跑、愛鬧,愛大聲喧譁。如果把這解讀為孩子應有的不應被限制的天性,則可能培養出一個無視規則 ,唯我獨尊的霸道的孩子。將來孩子怎麼在「無規矩不成方圓」的社會中生存?大人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作為家長,要掌控好你孩子的各種天性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他,再決定是否該釋放。否則,無視規則 ,可能帶來悲劇。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愛跑、愛鬧,愛大聲喧譁。如果把這解讀為孩子應有的不應被限制的天性,則可能培養出一個無視規則 ,唯我獨尊的霸道的孩子。將來孩子怎麼在"無規矩不成方圓"的社會中生存?大人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作為家長,要掌控好你孩子的各種天性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他,再決定是否該釋放。否則,無視規則 ,可能帶來悲劇。
孩子還小,不能判斷事情的對錯,家長要教會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否則,孩子會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什麼事情都以滿足自己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這樣的話,孩子將來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計後果,不惜地傷害別人。
2. 第二位家長意氣用事,如此回答孩子,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價值觀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孩子起著積極的作用,反之 ,則起副作用。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能如此草率,口無遮攔。
3. 第三位家長耐心與孩子溝通,注重因勢利導。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孩子的天性就像一支燃燒的蠟燭。家長如果能順應他們的天性,耐心引導 ,那麼,這支燃燒的蠟燭將會燃成熊熊的烈火。
大家還記得大禹治水的故事嗎?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堯帝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築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的處罰。
舜繼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後,率領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實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吸取"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只採用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衝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 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服了洪水。
這一故事中, 禹以疏導的方法治水,結果成功了!
教育孩子也如大禹治水。 孩子的天性,睿智的家長耐心地因勢利導, 使孩子樂見其成,樂於接受。
綜上所述,綜上所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聽之任之,因勢利導才是上上之策。
對於孩子天性的釋放,您是怎麼看的,期待您的關注與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