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科技:昆蟲無人機9月上市

2021-01-09 小唐小說解讀

上周,一位法國發明家為一隻名為MetaFly的昆蟲式無人機投入資金。在本文發表時,已有超過1,850人承諾將超過187,500美元的無人機推向市場。

與使用螺旋槳產生升力的傳統商用無人機不同,它像蜜蜂一樣,MetaFly猛烈地拍打它的翅膀,在吃水和升力之間產生差異——飛行動物使用的高效飛行機制。由於這種機制,無人機重量輕且易於操作,儘管有時在飛行中有點不穩定。

「MetaFly的目的是讓你發現和體驗這種獨特的飛行方式,」MetaFly的發明者說。MetaFly是使用雙通道遙控器控制的,允許它在空中執行「夢幻般的軌跡和機動」。

熟練的控制器可以在室內室外進行MetaFly導航,MetaFly可以在12分鐘內飛行長達8分鐘,速度可達11英裡/小時。遙控器的無線範圍為320英尺。

由於MetaFly只依賴於它的飛行,它不需要馬達或龐大的電池,這意味著它比傳統的無人機重量更輕。該機器還設計為耐用。它由彈性材料和運動型前後保險槓製成,有助於在嚴重碰撞時保護它

MetaFly背後的技術是Van Ruymbeke五十年來的成果,Van Ruymbeke是一位具有開發生物雷射無人機經驗的航空工程師。2014年,Van Ruymbeke的Bionic Bird在Indiegogo籌集了超過171,500美元。

仿生學並不是一件有趣的遊戲,生物學激發了一些拯救生命和塑造未來的突破性發明。MetaFly不會拯救世界,但它似乎是一種有趣的方式花幾個小時。

目前,MetaFly的Kickstarter售價為89美元。它預計將於2019年9月發貨。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複眼 揭示昆蟲如何看世界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通訊員 張華我們拍蒼蠅的時候,蒼蠅會非常迅速的飛走,蒼蠅是怎麼看到威脅並迅速做出反應的?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擬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並被美國光學學會進行了專題報導。
  • 西工大學子「仿生太陽能集群無人機」斬獲重磅科技競賽獎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2018級研究生邸偉承,以「仿生太陽能集群無人機」成果,獲評第十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成為陝西省唯一獲獎項個人。攻克仿生飛翼布局氣動和操控的困難長久以來,生態保護領域缺乏綜合成本低的數據採集手段,同時需要減少巡查風險和人力需求。
  •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複眼模擬昆蟲視覺 蒼蠅比你反應快,或因看世界的...
    《科技日報》 2019年9月16日 第08版陳 曦 通訊員 張 華我們拍蒼蠅的時候,蒼蠅會非常迅速地飛走,你知道蒼蠅是怎麼看到威脅並迅速做出反應的嗎?課題負責人宋樂副教授介紹說,「自然界昆蟲複眼的尺寸極小,理論上並不能夠進行清晰的成像,但昆蟲普遍具有很強的趨光性,而且相對於清晰成像而言,光強的信息量比較小,這對需要極短反應時間來保證生存的昆蟲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希望通過仿生系統來探索並證實這種特性。」研究團隊利用單點金剛石切削法,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上製作了表面有169個子眼的仿生複眼。
  • 這是一隻小小小小鳥,也是史上最輕巧仿生無人機
    現今無人機技術越發純熟,各式飛行器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其中最困難的技術莫過於以模擬昆蟲或鳥類的飛行結構製成的遙控無人機。來自法國的研發團隊歷經60年改良第三代「MetaFly遙控機械蜂鳥」正是史上最輕巧的仿生無人機。高彈性纖維製成,輕巧防撞耐摔。
  • 無人機?機器魚?智能仿生?北大這個實驗室有點6!
    智能仿生設計實驗室於2018年5月4日成立,正值北京大學120周歲校慶日。實驗室由工學院謝廣明、孫智利、崔悅和李詠梅等教授共同發起創建。以自然為師,向大自然學習。2007年10月,基於自主開發的多機器魚協作控制實驗平臺和仿真平臺,謝廣明教授創立了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這是首個由中國人創立的國際性機器人賽事。賽事運行至今,參與大賽的國內外高校超過一百所,極大提高了中國在機器人競賽和科研領域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
  • 科研人員從昆蟲獲取靈感設計仿生機器人
    新華社倫敦3月4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前發布消息說,該校科研人員正根據跳蛛、蜜蜂的生物特性來設計微型仿生機器人,未來這些吸收了昆蟲屬性的機器人能為工業等領域帶來新的技術變革。據納巴維介紹,他們在實驗室中利用高速攝像機記錄了跳蛛跳躍不同距離和高度的每一個細節,收集了大量數據用於設計微型仿生機器人原型,讓它們模仿跳蛛的跳躍。他說,如果未來能夠完善這種機器蜘蛛的性能,就可以把它們應用在複雜的工程技術以及製造過程中,它們還能被部署到未知環境中執行不同任務。
  • 700公斤大型固定翼無人機全自主首飛、韓國仿生無人機……
    高博特 尖兵之翼 今天700公斤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鄭航一號」實現全自主首飛近日,一架起飛重量為700公斤的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鄭航一號」在江蘇省鎮江市大路機場實現全自主首飛!標誌著江西直升機公司去年中標鄭州航空管理學院的無人機項目取得成功!
  • 柔性骨骼列印:製作仿生昆蟲機器人柔性外骨骼的新技術
    昆蟲通常有各種複雜的外骨骼結構,這些結構支撐了它們的運動和日常活動。而為仿生昆蟲機器人製造人工外骨骼,則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個關鍵挑戰。儘管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幾種製造昆蟲機器人外骨骼的工藝和技術,但其中許多方法極其複雜,或者依賴昂貴的設備和材料。
  • 美軍的 LOCUST 項目想讓無人機像昆蟲一樣集群飛行
    前言無論是蜂擁而至還是蝗蟲襲來,我們會驚嘆於這片黑壓壓的天空,但這些看似無序「嗡嗡」一片的小昆蟲卻保留著千萬年來獨特的集群飛行模式。而這種成千上萬的「低等」昆蟲有目的性的集群飛行至今依舊是科技界和學術界公認的「高級」飛行能力。目前,我們也在試圖將這種集群模式逐漸加入到現有的飛行器中。
  • 上海昆蟲博物館獲「2014年上海科技活動周先進集體」稱號
    8月26日,上海昆蟲博物館憑藉館內「鳴蟲文化」主題展和館外「世界名蝶展」   上海昆蟲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今年5月的上海科技活動周期間,結合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技創新助力圓夢」的主題,博物館舉辦館內「鳴蟲文化」主題展和館外「世界名蝶展」,共接待各類遊客2萬餘人次,深受遊客的好評。
  • 兩種仿生昆蟲微型機器人達同規模...
    來源丨機器人大講堂(ID:RoboSpeak) 作者丨藍楓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種仿生昆蟲微型機器人,一種可以跳躍,另一種可以扇動其人造翅膀。我們在這裡簡稱兩個為「跳蟲」與「果蠅」。
  • 兩種仿生昆蟲微型機器人達同規模最小
    溫馨提示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種仿生昆蟲微型機器人,一種可以跳躍,另一種可以扇動其人造翅膀。我們在這裡簡稱兩個為「跳蟲」與「果蠅」。
  • 以大自然為師,可上天入地的11款仿生機器人
    本文轉載自資本實驗室(ID:coinsay)作者:齊達儘管人類已經藉助科技的力量改造了世界,但許多技能仍然為人類所不擁有
  • 韓國在軍用仿生機器人領域發力
    原標題:韓國在軍用仿生機器人領域發力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國防部日前宣布將研發軍用仿生機器人,提升防禦與偵察能力,強化武裝部隊。 相關文件顯示,韓國正致力於開發幾款「應用精密技術的軍用仿生機器人」。
  • 另起爐灶——超脫仿生範疇的軍事仿生技術
    但只要稍加設想,世人就難免對這樣的仿生造物不寒而慄:如果把二維碼換成人類面部特徵,把射頻識別器換成紅外鏡頭,這些「木牛流馬」還能人畜無害麼?還能始終受控麼?這是個大問題。可能終結戰爭的仿生技術:人類會從戰場上消失嗎?
  • 仿生撲翼飛行、腦控打字 體驗2019世界機器人大賽上的黑科技
    【解說】身形似鳥可撲翼飛行,集中注意力可腦控無人機、腦控打字,7月26日至28日在河北保定舉行的2019世界機器人大賽上,眾多黑科技讓人眼前一亮。  【解說】在BCI腦控機器人展區,來自江蘇某科技公司的工程師樊金鵬向人們展示了腦控無人機技術。
  • 仿生科技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一般而言,仿生機器人通過應用環境的判別可分為地面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還有空中仿生機器人。  地面仿生機器人的種類有很多,根據運動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仿人機器人、多足機器人、蛇形機器人和跳躍機器人。
  • 4種十分先進的仿生機器人,原來人類的科技已經這麼發達了
    仿生機器狗這是波士頓機器人公司設計的一款新型機器人,它身體中安裝了一套平衡系統,可以在四條腿做出靈活動作的同時頭部保持平衡。機器人的頭部也是一隻十分靈活的機械手,可以模仿人類的手臂做出各種動作,因此可以幫助人類做很多簡單的家務。
  • 博雅「仿生」高亮點,水下百公斤級商業突圍
    2015年大疆無人機大火時,他們便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做一款水下的無人機?」,就像博雅工道CEO熊明磊曾說:「我認為,水下機器人的市場會像無人機市場一樣迅速爆發,一旦市場被打開廠商會有很大的施展空間。」他們的創業初衷很簡單,據此博雅工道將C端作為市場切入點,但隨著慢慢進入市場後發現C端市場面相對狹窄。
  • 15位學界、業界大咖深度解讀仿生機器人及機器人應用丨CCF-GAIR 2018
    6月29日國內最高規格AI盛會CCF-GAIR 2018盛大開幕,來自全球的頂尖學界和業界的大咖在AI前沿專場分享了許多乾貨,6月30日的CCF-GAIR 2018延續了第一天的火爆和精彩,計算機視覺專場、智能安全專場、金融科技專場、仿生機器人專場、機器人應用專場5個平行專場如期舉行,不同領域的50多位學界和業界大咖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