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路上撿「骰子」,沒想到竟是國寶文物,物主是史上最牛嶽丈

2020-12-23 秦漢歷史講堂

很多文物的發現其實都很偶然,譬如村民墾荒時從地裡意外挖出,也有的被大雨衝刷顯露而出,出場方式可謂千奇百怪。

1981年11越9日,陝西旬陽縣的一個名叫宋清的中學生,在回家的路上隨便撿了塊「石頭」,沒想到竟然也是國寶文物。

此事說來有趣,當時宋清正好放學回家,途中意外被絆了一跤,低頭一開竟是個模樣奇怪的石頭。這塊石頭通體漆黑,一共有26面像個骰子,每一面上都有紅色朱漆刻下的文字。

宋清年紀還小,並不知曉自己撿了個什麼東西,但他感覺此物不凡,於是抽空拿到了當地博物館,打算請專家看看是個什麼寶物。然而,由於這件文物灰塵撲撲,又有部分磨損,館內的專家一時也沒看出個所以然,只能將它先留下再做研究。

直到數年之後,一個懂行的專家看到它,才又將其拿出仔細研究,並得出結論,這很可能是史上最牛嶽丈獨孤信的印章。

獨孤信是誰?單提他的名字,說來估計沒幾個人知道。他本是南北朝時期的人,因精通騎射,所以曾在西魏和北周做將領,後封公得爵,也算是個貴族。真正出名的,其實是他的女兒和女婿,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獨孤信生的俊美,所以女兒也都是天人之姿,其中有三個女兒攀上了高枝,成了皇家女眷。大女兒嫁給了北周明帝,小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楊堅,四女兒嫁給了唐高祖李淵之父。

難怪人們都說,獨孤信是最牛嶽丈,試問還有誰能把女兒嫁的這麼好,能讓一家人在三個朝代做外戚,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借著女兒的勢力,本就地位不低的獨孤信又上了一個臺階,在朝中擔當了不少的職務,掌控了不小的權力。由於職務太多,需要處理的公務太過繁雜,他便將所用的印信都刻在了一個印章上,便於日常使用。

這枚26面印章,原材料是煤精石,所以是漆黑的顏色。獨孤信命人將他需要的印文刻在各個面上,每次使用只需轉動一下即可,十分方便。

像這類多面印章,其實早些年也有被發現過,只不過像獨孤信印這麼多面,還從未見到,因此這枚印章的價值十分高。知曉它是件寶物後,陝西歷史博物館將其妥善收藏了起來,並列為了鎮館之寶,以供遊客們觀賞。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牛印章:黑寶石打造共26面,刻14個官職,被當骰子擱置10年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故事就與文物有關。有一名中學生放學途中撿到了一枚黑色「骰子」,當地博物館放置整整十年後,才被專家辨識,發現它是國寶。 出於好奇心,宋清把它撿了起來。這裡補充一點,陝西歷史文化悠久,是我國歷史文物大省,在陝西出土的古蹟遺址數不勝數,有很多文物在地下沉睡,而被發現的很多都是百姓偶然間看到的,比如農民在鋤地時,又或者前文提到的宋清在路上忽然看到。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不過這塊石頭,不像青銅器,金或玉這樣,一眼就能看出是文物。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十年後專家才識破為國寶!
    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陝西旬陽,一天,陝西旬陽中學一名叫宋清的中學生,在放學的路上偶然撿到了一件渾身漆黑,大小如同「骰子」的石頭,但跟骰子不同的是,它有26面,仔細觀察,每一面上還有大小不同的紅色古文字。
  • 放學路上撿到一顆小「骰子」,上交博物館竟變成19年數學高考題
    最近最熱門的詞彙之一就是「高考」,在每一次高考結果出爐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南北朝時獨孤信的印信,不了解文物知識的小夥伴很有可能還是第一次聽說它,這件千年前的小物件,它的全名叫做「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如今館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是該館重要的國寶之一,此物小巧精緻,遠觀如同篩子一般卻包含48條稜26面,其中正方形面18面,三角形面8面,在14面正方形面上還鐫刻著紅色的小字。那麼該文物到底有什麼來頭?它的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歷史價值?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十年後才識破為國寶
    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陝西旬陽,一天,陝西旬陽中學一名叫宋清的中學生,在放學的路上偶然撿到了一件渾身漆黑,大小如同「骰子」的石頭,但跟骰子不同的是,它有26面,仔細觀察
  • 中學生上交一枚26面「骰子」,10年後專家才認出是國寶!
    骰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事沒事擲上幾把,和朋友打幾個賭。不過大家玩的基本上都是六面骰子,甚至連七面的都少見,可是有這麼一顆骰子,他居然有26面。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卻被扔倉庫,10年後才知是國寶
    1981年某日,一位名叫宋清的中學生放學回家,路上他十分無聊,便一路踢著小石子兒往回走,一個不小心,石頭「飛」到了不遠處的草叢裡,宋清便小跑過去撿它,彎腰一看,嘿,怎麼有個多面「骰子」?宋清擦掉了上面的泥土,然後仔細數了數,這「骰子」竟然有足足26個面,上面還刻著各種字符,一看就不是簡單物件,宋清立刻拿著它跑去當地博物館,慎重地把它交給了工作人員,隨後宋清便高高興興回家去了。這位工作人員因為當時有其他任務在身,而且半天沒看出這個「骰子」的名堂,便把它放進了倉庫,結果一放就是10年。
  • 中學生放學路上撿到一枚26面的「骰子」,專家花十年才揭開其身世
    說到國寶,有很多人都認為它是威嚴的象徵,一般來說,國寶的工藝非常精湛,作為歷史的產物必定也承載著悠久的文化。所以在大眾的印象當中,國寶級別的文物通常外觀都比較莊嚴,但是有的國寶卻另闢蹊徑,不論是外形還是功能都與傳統意義不同。今天要說的這個國寶,不僅外形十分奇特它的來歷也絕無僅有。
  • 從被當成骰子的最牛老丈人印章到煤精工藝品,你知道煤玉嗎?
    上個世紀80年代的陝西旬陽, 一天,陝西旬陽中學一名叫宋清的中學生,在放學的路上偶然撿到了一件渾身漆黑,大小如同「骰子」的石頭,但跟骰子不同的是,它有26面,仔細觀察,每一面上還有大小不同的紅色古文字。
  • 中學生撿到一枚26面「骰子」,10年後專家才識破為傳奇人物的一枚寶貴印章!
    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陝西旬陽,一天,陝西旬陽中學一名叫宋清的中學生,在放學的路上偶然撿到了一件渾身漆黑,大小如同「骰子」的石頭,但跟骰子不同的是,它有26面,仔細觀察,每一面上還有大小不同的紅色古文字。
  • 史上最浪漫劍客,留下一紙25字墨跡,卻成無上國寶。網友:沒想到
    史上最浪漫劍客,留下一紙25字墨跡,卻成無上國寶。網友: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唐唐中華,上下幾千年,出現了很多相當厲害的劍客,但相當多一部分屬於那種謠傳型劍客,有假的自然就有真的,一些劍客是史料記載的真實存在的,今天咱們就來一觀古代歷史真實存在的劍客。
  • 陝西初中生放學路上撿到國寶,無償上交給國家,現在參觀要買門票
    不過這些東西經過長時間的顛沛流離之後,許多已經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也是我們如今考古學家努力的方向,去找到這些古老的文物。一旦有人在民間發現古墓或者珍貴的文物,都會立刻組成考古隊伍前去發掘。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陝西的一位初中生在放學的路上,發現了草叢中有一個閃閃發光的石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將其撿了起來,入手還有種涼涼的感覺。於是將其放入書包回到了家中,回家把石頭清洗乾淨之後才看清整個石頭都是晶瑩剔透的。在地裡剛乾完活兒的父親回家剛好看到這一幕,便問起來這是個什麼東西?
  • 世界最珍貴的青銅文物,就藏於國家博物館,專家:十大傳世國寶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悠久的漫長歷史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這些文物自出土就被珍藏於博物館中,列為國寶級文物,就連專家都表示:是十大傳世國寶。那麼在我國是什麼珍貴的青銅文物被列入十大傳世國寶呢?比如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
  • 佛塔雷雨夜崩塌,搶救出土國寶文物,牽出唐朝皇帝爺倆暴崩舊事
    不幸的是,「乃更得禍」這事還真讓韓愈言中了,迎完佛骨沒倆月,43歲的唐憲宗突然暴崩。這也就一頓飯功夫,說沒就沒了。 第六次唐憲宗的規模也不小,而且受群臣阻力很大,結果他迎到佛骨,還沒來得及玩味就暴崩了。 唐懿宗是憲宗的孫子,在唐朝第七次迎佛骨上,聲勢有過之而無不及,乃唐代歷史之最,既是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一次。 唐懿宗這次迎佛骨,比他爺爺憲宗要隆重幾十倍。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為躲避日寇的劫掠和長期的戰亂,發生在1933年的故宮國寶大遷徙,是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最富有傳奇性的著名事件。1933年3月21日,北平市市長及故宮博物院院長接到行政院急電:「本日本院第九二次會議議決:北平頤和園內尚存有西清古鑑銅器八百餘件,宋元名磁、歷代字畫等物,均系由故宮移出,歸市政府管轄,置之郊外,殊有未妥,應一併交由故宮博物院監運南來,妥為存放。」
  • 老人樓道裡撿走紙箱賣廢品,沒想到竟是上萬元化妝品快遞
    老人樓道裡撿走紙箱賣廢品,沒想到竟是上萬元化妝品快遞 2020-08-11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物最美瞬間|60件國寶,你被哪一件驚豔到?
    文物,作為見證歷史與映證歷史的存在。人們在看到它的一瞬間就能夠被這時間沉澱積累的氣質所折服。那些歷經千年歲月洗蝕但最終得以保留至今的文物,從泥土重見光明,化身珍貴的時間見證者。人們,開啟了它們身上的故事。60件國寶,60段故事。《如果國寶會說話》,哪一件你曾被它驚豔到?
  •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這不,豬年剛一開年,恭喜「故宮」強IP又喜添新爆款:由花箐擔任總導演,牛靜、牛嬙任編劇,劉燁、袁姍姍、張瑞涵、秦杉、劉思彤等主演的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已於2月6日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該劇改編自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的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之二《承載》,恢弘再現了那一段史詩般的文物南遷的故事。該劇開播即火,昨天原著作者章劍華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詳細講述了他的「十年一劇故宮夢」。
  • 蔣介石沒能運回臺灣的文物:為驚嘆世界的十大國寶,禁止出境展覽
    1949年蔣介石撤到臺灣,帶走了許多的國寶文物,因為走得比較急,所以也遺漏了一些,圖中的這個文物就是當時蔣介石遺漏下的頂級國寶,現為中國驚嘆世界的十大國寶之一,1923年出自河南新鄭的一個墓中,稱之「春秋蓮鶴方壺」。
  • 歷史老照片:故宮文物南遷的珍貴畫面,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全部同意將部分珍貴文物(很多文物太大了,沒法移動)緊急轉移。2月6日至5月15日,13427箱故宮文物,前後分五批踏上了南遷之路。圖中是第三批文物木箱裝車。14年的文物南遷之路始於太和門廣場。整齊的木箱、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隊伍,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恪盡職守、保護國寶的精神。集結在午門外準備南遷的故宮文物。文物木箱被裝上卡車,繼續遷移。
  • 這件文物乃是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境展覽,發現者獲得五雙白手套
    一個大陶缸,不裝水也不裝糧,普通人嫌晦氣,文物部門懶得要,最終卻成為國寶中的國寶,這件寶物到底是什麼?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也。 在大多數人眼中,文物應當是那些精美的瓷器,古樸的青銅器,色澤豔麗的漆器,或者璀璨耀眼的金銀器與各種寶石,陶器灰撲撲又普通,看上去就顯得很"不值錢"。的確,如今歷史、考古專家們也的確對青銅器、瓷器等研究更多,但陶器卻並非不值錢,而是因為太珍稀了數量較少,因此才不那麼被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