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主辦的「第七屆全國胸外科學術大會」於 2016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3 日在中原大地河南鄭州隆重召開。
開幕首日,舉辦了「第三屆中國胸外科菁英手術技藝大賽暨直通歐洲選拔賽」全國總決賽,9 名優秀中青年醫生分別獲得了腔鏡肺切除組、腔鏡肺重建組、腔鏡食管組全國前三名,我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鍾文昭作為南中國區腔鏡肺切組第 1 名,登上全國決賽舞臺並最終奪冠。
青年精英全國奪冠 添彩省醫品牌
本次比賽吸引了全國百餘名 45 歲以下胸外科中青年醫生參與,從初篩到決賽歷時 3 月餘,經過三輪淘汰及系列激烈的大區、南北東中國賽角逐,鍾文昭等最終勝出。據悉,冠軍選手將獲邀參加 2017 年度歐洲胸外科年會進行手術視頻分享,一展中國風採,可謂菁英術者的難得榮譽。
總決賽特邀眾多行業頂尖教授,組成 48 人的龐大評審團,對參賽視頻從手術方式、切除範圍、手術技巧、操作難度、術野層次、腫瘤原則等作綜合評分並針對性點評。我院鍾文昭展示了和董嵩博士合作的一例單孔腔鏡左上肺癌根治術:切口和腔鏡的選擇和優化、多器械的嫻熟配合,充分體現了清晰思路和熟練技術;分離血管時裸化以安全離斷,清掃淋巴結採用非鉗夾整塊切除技術;膈神經、迷走和喉返神經保護,麻醉師膨肺壓力控制等細節之處體現了無瘤原則和對術後生活質量的關注。
而 N1 淋巴結冰凍利於術中決策,腫瘤標本分段淋巴結解剖送檢,標本庫留取,均為術後精準治療提供了依據。此外,肺二科楊學寧主任自主設計、產業化的 135 度斜面手控電凝鉤,形成了可視銳性、術野乾淨和小步快跑高效分離的手術風格,且因其可塑性強、能夠到達手術操作盲區,靈巧地克服單孔胸腔鏡對於術野的限制。全程比賽中,將肺癌疾病診療的腫瘤學整體理念與精準外科技術相結合的風格和處理方式使肺研所團隊整體表現突出,順利折掛。
肺研所團隊展示腔鏡手術視頻
除了參賽選手精英薈萃,參與專家與評委也是群星璀璨。大賽由河南省腫瘤醫院李印,北京腫瘤醫院陳克能,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陳漢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倫旭、車國衛,香港中文大學 Alan Sihoe,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劉德若,醫科院腫瘤醫院高樹庚,上海復旦腫瘤醫院陳海泉,上海市肺科醫院姜格寧等教授擔任主持。
評委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群、譚黎傑,廣東省人民醫院陳剛,上海市胸科醫院羅清泉,北大人民醫院王俊,福建協和醫院陳椿,武漢協和醫院王建軍,解放軍 301 醫院初向陽,雲南省腫瘤醫院黃雲超,唐都醫院李小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張春芳,深圳市人醫院王正,北京朝陽醫院李輝等國內知名專家,經過綜合評委團(80%)和現場觀眾(20%)評分,肺研所團隊以超出亞軍 5 分的優勢勇奪冠軍,由赫捷院士,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王天佑和張遜會長頒獎。
中國胸外科菁英手術技藝大賽頒獎
十餘年磨礪厚積薄發 前瞻理念促成果迭出
繼 2015 年中日韓肺癌多學科診療大賽奪冠後,肺研所在外科領域的高水平學術會議多次蟾宮折桂。追根溯源,眾多成績的取出得益於吳一龍教授高屋建瓴細化肺癌單病種理念治療原則,培養腫瘤外科醫生不僅能夠匠心獨運,更需要在全局觀上思考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存獲益,及注重各梯隊醫生的綜合培養。此次大賽評委一致認為「奪冠術者充分體現了對腔鏡器械的純熟運用、手術思路清晰掌控,解剖結構的精細操作以及對腫瘤原則的深度思考」。
近年來,吳一龍教授帶領的肺研所團隊在肺癌基因組學、精準醫療、轉化研究、多學科綜合治療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方面取得了矚目成果。
在前瞻性理念引領下,肺研所團隊成果迭出:楊學寧主任在肺外科管理中規範術前檢查及手術流程,優化圍術期康復治療,開展高難度的 ECMO 下 3-d 胸腔鏡氣管腫瘤摘除、隆突成型以及放療科合作肺上溝瘤術中放療。目前科內包括聶強、廖日強、董嵩、江本元等 6 位主治以上醫師均能熟練掌握、獨立完成腔鏡下肺癌根治手術。
此外,肺研所團隊作為主要研究者,牽頭多項圍術期治療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如 CSCL0201、CSCL0501、CTONG1103、CTONG1104 等即將公布最終 10 年以上隨訪結果。近年,肺二科開展肺腺癌從癌旁、原位、微浸潤到浸潤癌分子進化等轉化性研究為肺癌早篩奠定基礎,獲 5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 SCI 文章 20 餘篇,為肺癌患者的外科綜合決策提供了詳實的臨床證據。
此項大賽冠軍是肺癌研究所團隊精益求精的展示,更體現了其在肺癌全程管理和多學科治療領域的厚積薄發,期待這支診療和科研為一體,內外科並舉的肺癌精銳團隊的成果,能更好回答肺癌診療的問題,推動肺癌治療理念進步,解除病患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