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胸外科菁英腔鏡肺手術」大賽:廣東省人醫肺研所奪冠

2020-12-22 丁香園

近日,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主辦的「第七屆全國胸外科學術大會」於 2016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3 日在中原大地河南鄭州隆重召開。

開幕首日,舉辦了「第三屆中國胸外科菁英手術技藝大賽暨直通歐洲選拔賽」全國總決賽,9 名優秀中青年醫生分別獲得了腔鏡肺切除組、腔鏡肺重建組、腔鏡食管組全國前三名,我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鍾文昭作為南中國區腔鏡肺切組第 1 名,登上全國決賽舞臺並最終奪冠。

青年精英全國奪冠 添彩省醫品牌

本次比賽吸引了全國百餘名 45 歲以下胸外科中青年醫生參與,從初篩到決賽歷時 3 月餘,經過三輪淘汰及系列激烈的大區、南北東中國賽角逐,鍾文昭等最終勝出。據悉,冠軍選手將獲邀參加 2017 年度歐洲胸外科年會進行手術視頻分享,一展中國風採,可謂菁英術者的難得榮譽。

總決賽特邀眾多行業頂尖教授,組成 48 人的龐大評審團,對參賽視頻從手術方式、切除範圍、手術技巧、操作難度、術野層次、腫瘤原則等作綜合評分並針對性點評。我院鍾文昭展示了和董嵩博士合作的一例單孔腔鏡左上肺癌根治術:切口和腔鏡的選擇和優化、多器械的嫻熟配合,充分體現了清晰思路和熟練技術;分離血管時裸化以安全離斷,清掃淋巴結採用非鉗夾整塊切除技術;膈神經、迷走和喉返神經保護,麻醉師膨肺壓力控制等細節之處體現了無瘤原則和對術後生活質量的關注。

而 N1 淋巴結冰凍利於術中決策,腫瘤標本分段淋巴結解剖送檢,標本庫留取,均為術後精準治療提供了依據。此外,肺二科楊學寧主任自主設計、產業化的 135 度斜面手控電凝鉤,形成了可視銳性、術野乾淨和小步快跑高效分離的手術風格,且因其可塑性強、能夠到達手術操作盲區,靈巧地克服單孔胸腔鏡對於術野的限制。全程比賽中,將肺癌疾病診療的腫瘤學整體理念與精準外科技術相結合的風格和處理方式使肺研所團隊整體表現突出,順利折掛。

肺研所團隊展示腔鏡手術視頻

除了參賽選手精英薈萃,參與專家與評委也是群星璀璨。大賽由河南省腫瘤醫院李印,北京腫瘤醫院陳克能,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陳漢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倫旭、車國衛,香港中文大學 Alan Sihoe,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劉德若,醫科院腫瘤醫院高樹庚,上海復旦腫瘤醫院陳海泉,上海市肺科醫院姜格寧等教授擔任主持。

評委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群、譚黎傑,廣東省人民醫院陳剛,上海市胸科醫院羅清泉,北大人民醫院王俊,福建協和醫院陳椿,武漢協和醫院王建軍,解放軍 301 醫院初向陽,雲南省腫瘤醫院黃雲超,唐都醫院李小飛,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張春芳,深圳市人醫院王正,北京朝陽醫院李輝等國內知名專家,經過綜合評委團(80%)和現場觀眾(20%)評分,肺研所團隊以超出亞軍 5 分的優勢勇奪冠軍,由赫捷院士,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王天佑和張遜會長頒獎。

中國胸外科菁英手術技藝大賽頒獎

十餘年磨礪厚積薄發  前瞻理念促成果迭出

繼 2015 年中日韓肺癌多學科診療大賽奪冠後,肺研所在外科領域的高水平學術會議多次蟾宮折桂。追根溯源,眾多成績的取出得益於吳一龍教授高屋建瓴細化肺癌單病種理念治療原則,培養腫瘤外科醫生不僅能夠匠心獨運,更需要在全局觀上思考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存獲益,及注重各梯隊醫生的綜合培養。此次大賽評委一致認為「奪冠術者充分體現了對腔鏡器械的純熟運用、手術思路清晰掌控,解剖結構的精細操作以及對腫瘤原則的深度思考」。

近年來,吳一龍教授帶領的肺研所團隊在肺癌基因組學、精準醫療、轉化研究、多學科綜合治療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方面取得了矚目成果。

在前瞻性理念引領下,肺研所團隊成果迭出:楊學寧主任在肺外科管理中規範術前檢查及手術流程,優化圍術期康復治療,開展高難度的 ECMO 下 3-d 胸腔鏡氣管腫瘤摘除、隆突成型以及放療科合作肺上溝瘤術中放療。目前科內包括聶強、廖日強、董嵩、江本元等 6 位主治以上醫師均能熟練掌握、獨立完成腔鏡下肺癌根治手術。

此外,肺研所團隊作為主要研究者,牽頭多項圍術期治療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如 CSCL0201、CSCL0501、CTONG1103、CTONG1104 等即將公布最終 10 年以上隨訪結果。近年,肺二科開展肺腺癌從癌旁、原位、微浸潤到浸潤癌分子進化等轉化性研究為肺癌早篩奠定基礎,獲 5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 SCI 文章 20 餘篇,為肺癌患者的外科綜合決策提供了詳實的臨床證據。

此項大賽冠軍是肺癌研究所團隊精益求精的展示,更體現了其在肺癌全程管理和多學科治療領域的厚積薄發,期待這支診療和科研為一體,內外科並舉的肺癌精銳團隊的成果,能更好回答肺癌診療的問題,推動肺癌治療理念進步,解除病患的痛苦。


相關焦點

  • 胸外科手術告別傷筋動骨 濟寧一院腔鏡微創解決大問題
    齊魯網濟寧訊(記者 李蕾)胸外科是一門醫學專科,是專門研究肺、食管、縱隔等胸腔內器官病變的科室。以往提到胸外科手術,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長長的切口和劇烈的疼痛。而在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採訪時,記者發現,目前搶鏡微創手術已經成為胸外科的主流。「腔鏡微創手術相比傳統手術是有很大優勢的。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這是每個需要手術的病人的夢想,微創外科使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李迎新說。哪些疾病需要到胸外科就診?
  • 昆明市延安醫院胸外科開創雲南省腔鏡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先例
    全國腔鏡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研討班。供圖  近日,昆明市延安醫院胸外科舉辦全國腔鏡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研討班。此次活動匯聚了全國各省、市、區各級胸外科專家,特邀了「完全胸腔鏡下肋骨骨折內固定術發明人」獲得多項國家專利的江蘇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張繼軍主任來傳道授業,為胸外傷疾病的治療建言獻策。本次會議旨在推廣電視胸腔鏡肋骨骨折手術治療技術,推進胸部損傷微創治療的發展。手術演示。
  • 山大二院胸外科胸腔鏡手術首次現場直播
    近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圓滿完成胸腔鏡微創手術的在線直播,近2.4萬人次在線觀看並參與討論。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副主任彭傳亮帶領手術團隊,在麻醉一科、第一手術部和病理科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經劍突下縱隔腫瘤切除,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Dor法胃底摺疊,胸腔鏡下肺葉、肺段和局部切除共5臺手術。直播過程順利,進程嫻熟流暢,歷時4小時,涵蓋了胸外科常見微創技術,並在線解答了觀看醫生提出的問題,獲得一致好評。
  • 青島市市立醫院胸外科主任張哲:胸外科從業近30年 被一片仁心填滿
    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王鑫鑫張哲,青島市市立醫院胸外科主任,博士,主任醫師,青島大學、大連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青島市優秀學科帶頭人,青島市醫學會胸心外科學會副主委、山東省醫學會胸外科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腔鏡醫師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常委,山東省醫學會精準醫學分會委員,青島市抗癌協會胸部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 成功開展腔鏡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
    近日,昆明市延安醫院胸外科舉辦全國腔鏡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研討班。此次活動匯聚了全國各地胸外科專家,特邀「完全胸腔鏡下肋骨骨折內固定術發明人」、江蘇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張繼軍主任來傳道授業,推廣電視胸腔鏡肋骨骨折手術治療技術,推進胸部損傷微創治療的發展。
  • 小單孔,大文章——胸外科成功開展我院首例單孔胸腔鏡手術
    手術微創化、精準化是外科的發展趨勢,隨著器械設備的改進和手術技術的提升,胸外科手術從傳統的長達20-30cm切口的開胸手術,逐漸過渡到四孔、三孔和多數單位在開展的兩孔(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再到如今要求更高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單孔胸腔鏡技術近幾年在國內開始興起,但多數醫院僅應用在相對簡單的胸外科手術中。
  • 胸腔鏡手術不一定比大切口開胸手術好,有些人胸腔鏡切不乾淨
    有網友諮詢:父親體檢發現肺部4cm腫塊,考慮肺癌可能,是首選胸腔鏡手術還是開胸手術,是不是腔鏡下做微創手術一定比開胸手術要好? 胸腔鏡外科手術(VATS)是使用現代電視攝像技術和高科技手術器械裝備,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內複雜手術的微創胸外科技術。
  • 2020江蘇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年會在中大醫院成功舉行
    11月29日,第五屆中大論壇胸心外科分論壇、2020江蘇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年會、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縱隔學組年會暨江蘇省醫學會胸外科學分會縱隔學組年會、江蘇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學分會氣管縱隔學組年會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行。
  • 微創手術普及後,傳統開胸手術是否要退出歷史舞臺?
    微創手術的發展在這些年也是非常快,如果說30年前的微創手術在胸外科醫生之間還有爭議的話,到現在胸部微創手術的爭議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現在還有極個別的病人可能說要問,是不是開胸做手術治療會更徹底一些,微創是不是切不那麼乾淨?實際上隨著胸腔鏡,包括腔鏡技術、手術器械、各種微創材料的進步,現在在肺葉切除術、胸腔鏡手術可以達到和開放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
  • 中國存活時間最長「換肺人」 換肺後登山越川
    第一次見到幾年前才從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退休的楊仁洲教授,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個臉色紅潤、開朗健談、精神矍鑠的古稀老人是個「換肺人」。十年前,他需要24小時吸氧,從臥室走到客廳短短的十步,他都會渾身冒汗,就在他覺得自己「捱不過那年冬天」時,他成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第二個接受肺移植手術的人,也是目前所知的國內存活時間最長的「換肺人」。
  • ——我院胸外科完成首例交感神經鏈...
    但是有的人會一年四季大汗淋漓,給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前幾天,新華醫院崇明分院胸外科接待了這樣一位患者……病 例有20年多汗困擾的33歲女性患者告訴醫生,她從小雙手就經常出汗,幾乎天天都是溼漉漉的,而且在精神緊張、感情衝動、手部活動增加及外界溫度升高時常常會加重。
  • 胸懷博大 細緻入微——記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共產黨員、胸外科專家熊...
    在手術刀的刀尖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外科第四黨支部書記、胸外科主任熊榮生像一名戰士,挽回了無數患者的寶貴生命。「每臺手術都能順利完成,每個患者都能康復出院,是我最大的心願和追求。」從醫26年來,熊榮生心中始終以醫者仁心的博大胸懷,扎紮實實、勤勤懇懇在醫學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實踐、提升著自己。他細緻入微做好每一臺手術,用良好的醫德、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精湛的專業技術詮釋了一名黨員醫生的神聖職責。
  • 讓胸中的「大石頭」落地:濟寧市一院胸外科 掃除你的恐懼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李迎新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濟寧市一院胸外科潛精研思,在本地區率先開展了十餘項胸外科微創新技術,如今,胸外科已經進入加速康復的微創時代,手術已經不再可怕,患者們胸中的「大石頭」也可以放心落地啦!
  • 中大腫瘤專家演示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3D巨幕直播上映
    ,從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胸外科專家,也展示了廣州先進的胸外科醫療技術。第一排觀眾還可以體驗裸眼3D效果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作為國內治療食管癌、肺癌的權威中心,擁有國家重點胸外科、廣東省食管癌研究所、中山大學肺癌研究所等先進團隊,為國內率先開展食管癌、肺癌腔鏡微創手術的醫院之一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腔鏡下甲狀腺切除手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澤文 通訊員 吳學濤近日,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普外三科順利完成醫院首例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該手術的順利實施,填補了醫院的一項技術空白,進一步提高了醫院腔鏡手術技術水平。入院後,胸外普外三科主任侯光來組織全科進行了一次病例討論,考慮到患者為青年女性,擔心自己術後頸部疤痕不美觀的問題,侯光來認為該患者適合腔鏡下甲狀腺微創手術,擬定手術方案後向患者介紹了手術的優點及注意事項,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在手術麻醉科的通力配合下,為患者順利實施了醫院首例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手術成功,效果良好。術後在呂恩護士長為首的護理團隊精心護理及主治醫師吳學濤的悉心治療下,該患者已順利出院。
  • 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氣胸——胸外科專家沈曉詠教授科普系列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氣胸是指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積氣狀態,稱為氣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響使肺組織和髒層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細微氣腫泡破裂,肺和支氣管內空氣逸入胸膜腔。可能很多人覺得好像只是點點氣體而已,不會有啥問題吧?
  • 湘雅醫院全球首創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12月12日上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接受了肺腫瘤切除手術和縱膈腫瘤不到12小時的兩位患者就順利康復出院了,而兩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還不到24小時。如此神奇的一幕令人不可思議,卻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
  • 湘雅醫院探索機器人手術結合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記者 鄧雅靜 通訊員 劉微)12月12日上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接受了肺腫瘤切除手術和縱膈腫瘤不到12小時的兩位患者就順利康復出院了,而兩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還不到24小時。如此神奇的一幕令人不可思議,卻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據悉,其中一臺肺腫瘤手術還是全球首例胸外科機器人輔助肺腫瘤切除日間手術。56歲的黃先生在一次體檢中發現左下肺背段長有腫塊,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湘雅醫院就診。
  • 92歲老人做氣胸手術創雲南最大年齡紀錄
    家住昆明的湯大爺因患氣胸持續漏氣呼吸困難,需要手術治療,但他是一位92歲高齡的患者,而且還長期吸菸,合併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這該怎麼辦?記者昨日從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獲悉,該院胸外科勇闖高齡手術禁區,成功為湯大爺實施了微創自主呼吸下的氣胸手術,創下了我省該項手術的最高年齡紀錄。
  • 濱醫附院胸外科施行雙側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一例雙側中心型肺癌
    (原標題:濱醫附院胸外科施行雙側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一例雙側中心型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