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和美國的種族偏見,同為多民族國家,差異有多大

2020-12-25 山姐觀情感

5.25明尼蘇達州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一名美國黑人公民死亡事件持續發酵,引發多地大規模抗議遊行示威活動。

曝光視頻顯示,受害者弗洛伊德被一名身著制服的警察,鉗制在地上,他的手被手銬束縛,白人警察跪壓在弗洛伊德的脖子上,對於弗洛伊德的哀求置若罔聞,旁邊的目擊者一直勸離他,告訴這個警察弗洛伊德鼻子已經出血,但是這個白人警察仍然無動於衷,直至毫無反抗能力的黑人公民昏迷不醒。

在沒有任何證據和拘捕證明的情況下,白人警察僅憑懷疑就對弗洛伊德實施暴力拘捕行為,最終釀成這起悲劇。

為什麼這次事件激發如此大的民憤呢?

作為視頻的觀看者,我覺得我看的是一場謀殺直播,是白人警察對生命的輕視。殺人者正是擁有政府配槍的警察。

一方面,受害者弗洛伊德,經歷最痛苦的過程,在生命受到威脅時的無助,痛苦,還有絕望,讓人同情。儘管他在能說話的時候一直表達著自己的痛苦,警察的冷漠和傲慢讓人憤怒!

雖然當時有民眾圍觀,但是沒有一人上前拉開白人警察。我想作為普通民眾,也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冠以子虛烏有得暴力抗法的罪名而被當街射殺。

當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作為人,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自保。雖然我們覺得這件事這樣做不正確,我們依然無能為力。唯一做到的事情是用錄視頻的方式記錄了這個生命被無情扼殺的行為和過程。

我大中華擁有56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其他少數民族也在蓬勃發展。美國民眾種族屈指可數,卻仍然存在嚴重的種族偏見和歧視行為,為什麼呢?

第一,國家制度發展歷程不同

美國社會現在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美國成立於18世紀,當時美國社會奴隸制度盛行,白人掌握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非裔黑人當時大多被作為奴隸交易,從事繁重勞動。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這也是白人的優越感源頭。

雖然經歷了南北戰爭的洗禮,黑人的地位有所改變,白人的固有觀念依然被一代代傳下來。仍然有部分白人在骨子裡存在一種優越感。對有色人種態度惡劣,在社會運行中政策傾斜,使黑人和其他種族人接受不平等的對待。

中國歷經千年發展,多民族共同經歷了近代戰爭的屈辱,和殘酷的抗戰歲月,無形中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弱化了民族邊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共產黨的帶領下,一起建立了繁榮昌盛的現代化中國。對於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欣賞和尊重,保留了各個民族的特色文化,又保持了各民族發展進步的一致性。

第二,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和社會的包容性不同

此事引發大遊行的另一導火索,當事警察未得到足夠嚴厲的法律懲罰。執法人因暴力執法致人死亡,有過失殺人的嫌疑,按我國法律,理應受法律制裁,而這位警察僅僅只是失去了工作,沒有對受害人家屬的經濟補償。法律對於白人加害者得屢次寬容,讓黑人因莫須有的理由被殺的悲劇不斷重演。

中國的法律不存在種族偏見。自古就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歷史傳承。

中國對少數民族的包容性也是美國所無法企及的。

近年提倡得特色旅遊產業,帶動了更多的少數民族居民走上致富路。這也正是社會包容性最大化的表現之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看社會:為什麼會有民族、種族偏見?
    當今社會和平發展是主題,全球化進程促進了各文化、民族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但是,衝突往往會發生,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民族之間以及不同種族之間的對立和偏見程度之激烈讓我們不禁感慨,到底是什麼力量促使這種偏見的形成和發展呢?
  • 文化差異與人才闕如: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發展探索
    美國社會工作專家查爾斯·H·扎斯特羅在研究美國社會工作與少數民族問題上,提出了「民族敏感的社會工作實務」,認為民族敏感的社會工作實務建立在對案主所擁有的多元化民族身份理解的基礎上,努力把對不同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群體的理解與那些指導社會工作實務的原理和理論結合在一起,以案主所屬的民族群體身份和社會階級地位相關的價值和地位為導向。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  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中國語境中的民族認同大致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國內各民族的內部認同,是為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二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整體認同,是為國民認同(national identity);三是跨國的中外籍人士(包括海外華人)對中國歷史文化或文明的認可,是為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1]在這三個層面的認同中,我國民族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入。
  • 跳出西方「民族國家」的話語窠臼
    『國家』這一要素在此是指現代理性國家,它形成於西方現代初期,是一種自立於其他制度之外的、獨特的、集權的社會制度,並且在已經界定和得到承認的領土內,擁有強制和獲取的壟斷權力。民族,可以界定為一種名義上的人類共同體;它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歷史傳統和劃一大眾文化的神話,擁有一塊領土,所有成員都有勞動分工和法定權利,其中包括種族文化(種族民族主義)因素和現代『公民』特徵。」
  • 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及認同政治
    國家中心主義模式在以移民為主的多民族國家 ( 如美國) 最為常見,這一模式具體表現為: ( 1) 以國家認同引領政治認同建設,用國家意識來統攝民族意識。( 2) 實行以「國家主義」 為價值取向的民族政策。 ( 3) 凸顯國民特性,強化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統一。 ( 4) 主張用同質化來縮小、淡化甚至抹平民族間的差異。二是民族中心主義模式。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原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1-4頁)摘要:中國各民族彼此認同,共同認同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來自民心相通和互惠共生,把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建設成為包容差異、重疊共識的語言文化互聯體,是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前提。
  • 深度剖析: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
    美國最近因為疫情和警察暴力執法事件,在很多州鬧起了嚴重地示威遊行與暴力衝突,種族歧視的話題漸漸地又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在中國的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為什麼外國總是鬧種族歧視事件,似乎中國就沒有過這種對於種族的相關問題。
  • 黑人在中國與美國的區別,黑人:為什麼中國沒有種族歧視?
    眾所周知許多歐美國家對種族歧視很嚴重,他們將不同膚色的人們分成三六九等白人至上的觀念淵源已久,西方美國的白人開始對外擴張,奴役黑色人種建立殖民地。沒有受戳的白人從此有了種族優越感。但是由於長期的種族隔離,這讓美國白人有了根深蒂固的優越感,直到今日依然存在種族偏見,無論在教育和經濟上幾乎沒有地位可言。有色人種在美國真的是苦不堪言,黑人和美國白人日復一日的上演著種族歧視的鬥爭,但是生活在中國的黑人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待遇,無論是教育和經濟上國家都以平等的對待他們,黑人在我國居住的也很安逸,甚至有的在中國結婚生子。不願意再回去。
  • 鄭非評《民族國家》︱古代到底有沒有民族和民族主義?
    比方拿中國來說,儘管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這樣一種觀念都很流行——入華夏,則華夏之。能行中國之法,即為中國之主,也就是說只要外族接受中華文化,就願意接受異族統治(這被稱作文化至上主義),但同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夷夏之辨」「夷夏大防」也都是存在的,這說明當時的人們還是承認華夷之間的種族劃分具有某種政治意義。
  • 2000—2017年美國民族認同研究綜述
    關鍵詞:民族認同 美國 研究綜述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度。當來自不同地域、族裔、文化背景的移民融合成一個新的共同體時,尤其是需要尋找共同的機體和文化因子來表徵自身時,他們不可避免地遭遇民族認同問題。當人們談到美國的民族認同時,通常會提及兩個重要的特點:移民國家、「美國信念」(American Creed)。
  • 「種族天賦」真的存在嗎?首先請定義種族|贈書
    當談論種族歧視,或開玩笑說「種族天賦」的時候,人們究竟在談論什麼?在生物學上,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實際上,許多人類學研究指出,如今大多數人都是人種意義上的混血兒,大多數被歸因於種族的人類特徵實際上是由於文化的多樣性而產生的。本文節選自《偏見的本質》,贈書規則參見文末。
  • 文化相對主義與當代世界的兩種民族問題
    在西方思想史上,文化相對主義曾是反對種族主義、文化霸權主義的思想利器,也是文化民族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但在當代西方一些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實踐中,它又成為民族分離主義、新種族主義的一個理論依據。這似乎是一種不能成立的悖論,卻有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為證。文化相對主義雖然是一種好的理論批判工具,但它難以成為多民族國家整體性建設的引領性思想。
  • 【寫民族志】Ethnography 的含義與漢語譯名
    Ethnography 應譯為民族志,而不應譯為人種志、種族志或人種學;同理,ethno 同根詞只能翻譯為「民族」,如ethnology 譯為「民族學」。    關鍵詞:ethnography;漢語譯名;詞典;人種志;民族志    Ethnography 一詞是人類學和民族學中一個重要的專業術語,有兩種常見的漢語譯法:一是譯為人種志;二是譯為民族志。
  • 「種族天賦」真的存在嗎?首先請定義種族
    當談論種族歧視,或開玩笑說「種族天賦」的時候,人們究竟在談論什麼?在生物學上,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實際上,許多人類學研究指出,如今大多數人都是人種意義上的混血兒,大多數被歸因於種族的人類特徵實際上是由於文化的多樣性而產生的。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民族國家時代,對於一國範圍內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系統整合,需要落歸於主權國家的政治框架之下。在此過程中,首先就需要建構一種為全民所普遍接受的對於國家的認同。如果具備這樣一種堅實的國家認同,主權國家內多民族的交流與互動,就能在有序軌道內持續展開;如果缺乏一種穩固態的國家認同,多民族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互動,就會有失序乃至衝突的危險。
  • 紀念沃勒斯坦丨談話錄:種族、民族與階級
    如果你觀察具體的集體身份,如果你考慮到使其成為政治與社會中積極構成的運動,它們從來都不呈現為單純的階級身份或民族身份,或者是種族和民族性。當然了,這只是我們討論的要素之一,是所謂新種族話語中的文化維度。你永遠也無法獲得完全純粹的事物,你永遠都會接觸到一些模糊的事情。如果你從這種觀點出發來看待這些事物——我故意將它稱為一種交互性——會發現有些方面明顯被遺漏了,至少在標題裡被漏掉了。
  •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外國人擁有中國國籍後,身份證上是什麼民族?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最受關注的國家是那些?無論怎麼說中國肯定算一個,畢竟中國不僅是當今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大家都知道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很多人中國人都選擇去其他國家發展,自然也有很多外國人選擇來中國發展,大家也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一共有56個民族。
  • 21世紀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種族及種族關係|社論前沿
    隨著對這種多種族個體觀念研究工作的繼續發展,要注意不能掉入這些種族假設的陷阱,例如,將「混血兒」定義為擁有不同種族背景的父母的孩子,看起來似乎合理,但實際上卻是使種族的生物學理解具體化,而不是挑戰它。然而它也啟發了新興的關於多種族個體觀念的研究,即新的研究應該強調種族劃分遠遠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物學問題,而是以各種社會文化,動機以及認知因素為依據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