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市經濟| 開在社區商業中心裡的上海小吃店,為何晚上開賣「四大金剛」
豆漿、油條、大餅、餈飯糕,這「四大金剛」是上海人對於早點的經典記憶。
但在浦東高橋鎮的社區商業中心「紅坊」裡,一家經典上海小吃店在早市並不開張,而要到傍晚才開始供應「四大金剛」,卻備受周邊居民的喜愛,每天食客至少上千人次,甚至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市民慕名而來。
有上海小吃情結的店老闆
紅坊就位於張楊北路和花山路口。每當華燈初上,對面吹拉彈唱跳舞運動熱鬧了一天的高橋公園安靜了,這邊的「紅坊小廣場」就開始熱鬧起來了。這裡距離地鐵6號線終點站港城路站,步行大約需要10分鐘,也算是附近最大的社區商業中心了。
在紅坊的眾多餐飲店中,一樓的「夜市四大金剛」、「耳光餛飩」的招牌分外醒目,進出的客人也格外多。
這家小吃店的店面不大,裝修得並不堂皇,但乾淨樸實。老闆小徐和他的表哥,都是自幼長在上海的本地人氏,深諳老上海的味道,也明白上海人既講實惠又講體面「會做人家」的生活理念。
簡單的店堂布置,幾乎網羅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各種上海記憶。大喇嘛的留聲機、牆上的旗袍美女海報、黑白的老建築照片,展露出舊時十裡洋場的風情;陳列架上,有50後、60後結婚時必備的三五牌座鐘、鳳凰牌自行車、垂著蕾絲紅罩頭的檯燈,帶著點鏽跡的縫紉機,70後、80後曾經愛不釋手的音樂磁帶和餅乾箱;甚至,桌子上用來放桌牌夾子的小碗,也像極如今的中年人小時候在幼兒園用的白綠花紋鐵皮碗。
不過,最能激起食客熱情的還是食物。小徐告訴筆者,他長在普陀,表哥長在楊浦,在上海的小吃裡長大,長大了便希望開一家自己的上海小吃店。
所以,放眼望去,店裡的菜單竟也是「面面俱到」:餛飩——大的、小的,拌麵——有雞骨醬的、開洋的、辣醬的,澆頭——素雞、辣肉、獅子頭,點心有炸豬排、排骨年糕、春卷……說起來平常,但確實樣樣都是記憶裡上海小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價格呢,也是蠻划算的。打耳光也不肯放下的餛飩,15元10個,12元8個,可選高湯或幹拌。單份澆頭的蔥油拌麵,通常都在十來元。隨便挑選組合一下,篤悠悠點幾樣點心,或者想抓緊時間吃個飽,都很適意,真正豐儉隨意。
傍晚6點才開賣的「四大金剛」
小店從上午10點的午市開始營業,之後客人便絡繹不絕。晚上6點,是小店最熱鬧的時候。不僅是因為到了飯點,更重要的是,這時候「四大金剛」終於開始售賣了。
走進店裡,右手邊就是「四大金剛」的專用廚房,能看得到師傅在裡面揉面、炸油條、炸餈飯糕、烘大餅、舀豆漿。
客人們在收銀臺點好單,就會領到綠色、紅色的小圓牌。紅色的代表3元,是油條和甜豆漿,綠色的代表4元,是大餅、粢飯糕、豆腐花和鹹豆漿。大家在四大金剛的窗口排好隊,一邊等待一邊看裡面的師傅忙活,就好像站在從前弄堂口的早餐攤頭上一樣。
特別是做油條的時候,師傅從準備好的麵團上切下一根長條,用筷子比著長麵條的中間一按,接著拎起來雙手一扭又一拉,然後小心捏著麵條的兩頭放進油鍋,傳出「吱吱」的響聲。不一會兒,長筷子上就可以夾起一根膨脹得有小臂粗細長短的、金黃色的油條了——必然得咬上去蓬鬆香脆的才是好吃的油條啊!
筆者點的是一根油條、一份豆腐花,然而,看到整齊碼在一旁的金黃色的粢飯糕、撒著芝麻的大餅、飽滿渾圓的麻球時,不覺又遺憾起來:「這幾個,也蠻好吃的樣子……」
到這裡的食客,有剛看完電影的小情侶,有年輕媽媽帶著補好課的娃,有獨自前來的小姑娘,有三五一群的小夥子們。大概是衝著「老上海弄堂懷舊小吃」,甚至隔壁大酒店開會的客人,或入住的旅行團客人,也時常來光顧。
「日常,每天的食客有一千人次吧,外賣也不少。」小徐說,自己和表哥的第一家店開在霍山路上,貼近居民區,人氣特別旺,每天夜市要做到凌晨,而紅坊這家店才開了一年多。「高橋的商業廣場,人還沒有那麼多,但夏天人也是特別多的。去年,我們也時常做到凌晨呢。」
社區商業中的「晚市生意經」
上海的「四大金剛」,以前可都是早餐的主角,這裡為啥晚市才供應呢?大家開玩笑說,是不是因為年輕的老闆太懶,所以不做早市啊。
其實,另有道理。小徐告訴筆者,因為,早餐的話,當地居民更樂意在家裡吃,或者在上班路上順便買了,而不會特地進入到商業中心來購買,也不可能坐下來淡定從容地品嘗,所以早市的生意未必好,反倒是晚上熱鬧。
傍晚,對面高橋公園裡鍛鍊的阿姨、伯伯們「收工」了,到馬路對面來吃一碗熱騰騰的耳光餛飩,或在豆漿、油條、大餅、粢飯糕中選擇一兩樣,就算以舒心、隨意的方式解決了當天的晚餐。
更值得注意的是,從傍晚到夜裡,匆匆從地鐵裡出來的年輕上班族經過路口,也會特地穿過馬路,到小店裡坐下,點幾樣特色小吃在跟前,終於可以定定心心地品嘗了。
而且,高橋鎮上居民人口較多,但像樣的一站式綜合型商業中心卻不多,「這附近,直徑1.5公裡內,有49個小區呢」。於是,越來越多的居民會在晚上來到紅坊遊玩、休憩、消費,看電影、喝咖啡、上課、聚會、散步……「節目」結束後,「順便」吃點有腔調又親民的上海小吃,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但雖說是晚市,準備工作卻一點不晚。早晨7點30分,老師傅就要來和好做油條的面,其中部分油條還要先做好備著——因為餈飯糰和鹹豆漿得用老油條;下午,過了午市,阿姨就開始磨豆漿。周末的時候人多,兩大桶豆漿肯定是要備下的。
居民區的迷你商業中心,不一定都要高大上,但既要體面又要接地氣,還要滿足周邊居民的各色需求。
所以,紅坊不僅餐飲風味整齊——從四川火鍋到潮汕餜粉,從大名氣的咖啡館、甜品店、麵包房,到小情趣的奶茶、雞排、零食鋪子,也算應有盡有了!還有兒童遊樂、家居用品、品牌小超市、美髮店、甚至一家電影院。更為難得是幾座商鋪小樓之間還有個小廣場,平常是老人家散步的好地方,有時是孩子們練習輪滑的練功場,有時是溜娃溜狗的小天地,偶爾還開個美食節。
美味不分晝夜,人們對美味的想念更是如此。在「夜市四大金剛」的樓上,還有一家冬天開火鍋、夏天賣小龍蝦的餐館,也在社區夜市裡「脫穎而出」。時常,人們吃完小龍蝦或火鍋,下來看到「四大金剛」或餛飩,還忍不住要再來一點解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