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日前結出碩果。通過剖析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
一作解讀Microbiome:多維宏組學揭示複雜細菌群落間的相互關係
理解不同微生物間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物質交換(material exchange),可協助研究者理解不同菌種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有助於發現構建合理的微生物群落所需的關鍵環境因子,對於開發提高複合微生物群落的性能的策略,以及開發監測、預測生物過程的工具至關重要。然而,揭示複雜微生物群落中菌間互作具有挑戰性。
-
西北工業大學「超高產水稻的土壤微生物驅動機制」研究成果在...
社論指出,《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每年發表約350篇研究論文和綜述,該高亮論文揭示了一個著名的水稻超高產地點——雲南省永勝縣濤源鄉的土壤裡有較高的細菌多樣性以及能更有效把氮轉化為植物易於利用形式的菌落,從而對此地的水稻超高產有重要作用,該論文「對全球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有深遠意義」(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food
-
分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協同代謝關係,「代謝組+」聯合助力!
Microbiome: 應用多維宏組學方法協同揭示複雜細菌群落對目標底物代謝的菌間相互關係香港大學張彤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餘珂博士研究團隊,以生物降解菌群為研究模型,運用多維宏組學方法(宏基因組、宏轉錄組及目標性代謝組學聯合)解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間協同代謝關係。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華中農業大學在水稻分子育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2月9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解析稻米中油脂合成遺傳基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多個影響油脂合成的重要基因,揭示了稻米中油脂合成的新途徑。
-
浙大學者發現:害蟲啃後,水稻的「口感」和「營養」都提升了
浙大學者發現:害蟲啃後,水稻的「口感」和「營養」都提升了 江耘 /科技日報 2018-05-11 08:04
-
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農業產生的甲烷佔人類活動排放甲烷的40%左右,其中稻田約佔農業甲烷排放的3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稻田甲烷排放問題一直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科學爭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領銜的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近年來在《科學—進展》《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水稻與甲烷排放關係及其生物學機制。
-
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 「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利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的計算機平臺對水稻種質資源進行大規模的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的本質,對於高效挖掘水稻有利基因、實現基於全基因組信息的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關係國家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
中科院亞熱帶所水稻根際沉積碳微生物利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研究人員發現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徵,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誌
-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然而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下遊組學研究可以回答「這些功能是否真的發生了,發生的程度是什麼樣的」。因此,16S rRNA基因測序與代謝組等多組學聯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單一組學研究的局限性,在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疾病關係研究等方面取得眾多進展,顯示良好應用前景。
-
浙大造新型都市農業:五彩水稻「作畫」 產特殊形狀大米
中新網杭州9月1日電(記者 謝盼盼 江楊燁)憨態可掬的老鼠懷抱一顆大米、展翅欲飛的喜鵲銜來稻穗……這些生動的畫面,出現在浙江杭州餘杭的永安稻香小鎮中,以五彩水稻為筆,構成一幅幅「長」在泥土裡的畫。9月1日,位於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旁的浙江杭州餘杭永安稻香小鎮內,其五彩水稻已開始抽穗。
-
紅海灘稻田保衛戰|「水稻的一生」夏除草蟲季親子營完美收官
2020年8月2日,紅海灘年度大潮之際好玩玩好網精心策劃野行記「水稻的一生」親子研學營第二季幾十組家庭走進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開啟了農耕文化與自然藝術交融的旅程網紅大樹營長帶隊開啟歡樂的益智遊戲瞬間點燃了小朋友們的熱情
-
陳學新課題組水稻異花授粉研究取得新成果
7月3日,《Nature》雜誌在「Research Highlights」欄目重點介紹了浙大農學院陳學新教授團隊有關訪花昆蟲能長距離傳播水稻花粉並促進水稻異花授粉的最新研究成果。 水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供養著人類一半以上的人口。
-
水稻卷葉蟲爆發!沒用過福喜稻的稻田該怎麼防治?
現在水稻開始步入了分櫱期,病蟲害也都隨之發生,我們的市場經理也是和經銷商、農戶一起到田裡看看水稻的病蟲害情況如何。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來到田間發現卷葉蟲非常嚴重,到處都是白尖,看情況目前的卷葉蟲處於1齡「白點期」。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揭示入侵沃爾巴克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的機制
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該論文從群體遺傳學的視角,研究了中國和日本17個地理種群的灰飛蝨體內微生物群落結構變異與環境因子和宿主遺傳背景的關係,揭示灰飛蝨棲息地的降水量和其線粒體DNA變異能夠顯著影響體內的微生物群落結構。
-
因為這個基因突變 水稻學會「午睡」並耐旱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記者9月16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發現水稻基因PSL1突變直接導致其葉片在低溼度和高光環境下發生超敏捲曲,從而提高耐旱性。
-
浙大科學家培養出蟲子不愛的水稻
害蟲啃食水稻時,植株體內的五羥色胺含量會增加,對害蟲來說,這使水稻的「口感」和「營養」都提升了。這是科學界第一次揭示五羥色胺與水稻抗蟲性之間的關係,將對下一步培養更優抗性的水稻和發展防蟲治蟲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國內外「大聯合」、「大協作」、「大共享」201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啟動「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計劃」(3,000 rice geomes project),拉開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的序幕。